推拿抉微


  吴义可达原饮槟榔(一钱) 草果(一钱) 浓朴(六分) 知母(一钱) 白芍(一钱) 炙甘草(一钱)

  梦觉柴胡汤柴胡(一钱) 生地(一钱) 贝母(一钱) 黄芩(一钱) 金银花(一钱) 生甘草(一钱) 白茅根(一钱)

  梦觉承气汤大黄(一钱) 芒硝(一钱) 槟榔(一钱) 浓朴(七分) 甘草(一钱) 枳实(七分) 生姜(一钱)

  大枣(一枚)

  涂蔚生曰:欲治瘟疫,须参看吴鞠通之《温病条辨》。吴又可之达原饮,尚多未妥。

  第三集·治疗法

  痫症

  周梦觉曰:诸痫病发,卒倒搐掣,叫吼吐涎。因其声之似,而有猪痫马痫羊痫牛痫鸡痫之分。溯其源,卒倒无知者,痰迷心窍也。搐溺抽掣者,风入肝经也。名虽不一,不外心肝二经。经曰:脉滑大,久自已,脉坚小,死不治。有得之胎前者,儿在母腹,其母卒然受惊,痰气逼入心肝,与本来气血搏结成窠,此不可治者也。有得之怀抱者,小儿心肝有余,神气不足,偶有所触,火发于心,风动于肝,神不守舍,痰涎蔓延浸淫,乘其隙而入之,据以为主,此介于可治不可治者也。有得之成人者,外感风寒,内伤饮食,逆于脏气,闭塞诸经,郁而生痰,胶固心肝,此无不可治者也。夫有桀骜不驯之虏,必恃斩关夺隘之才,有顽梗难化之枭,必有执锐披圣之勇。盖负隅劲敌,非诗书所能启牖,仁义所能渐摩,礼乐所能陶淑。不得不挽强弓,操毒矢,以摧其锋,而捣其窟。痰之凝结心肝,亦犹是也。彼挟心肝以淬其锋,温之而余氛愈炽,据心肝以完其窟,和之而固垒难降。且协心肝以成其党,而树其敌,补之而邪焰鸱张。求其剽悍之性,直抵巢穴,而能杀伐者,其惟礞石与麝香乎。其以拨乱而反正,能平肝下气,而治惊利痰之圣药。余于是症,胎病无论矣,小儿未曾诊视,稍得成人,但脉浮大,概以礞石滚痰丸、麝香丸攻之,可服六君子汤一帖,得愈者无数。有服至一月愈者,有服至两月愈者,以痰尽为度。经曰:有故无陨,不信然欤,《难经》训颠为僵仆直视,与痫无异。近阅《内经》颠狂篇,亦大同小异,以为痫即颠者,非也。《内经》明有三条之论,以为痫不同于颠者,亦非也。所言颠痫,两相仿佛,故阙之以俟参考。

  王隐君滚痰丸青礞石(一两) 沉香(五钱) 酒大黄(八两) 酒黄芩(八两)

  上将礞石打碎,同焰硝一两,同入瓦罐内,盐泥固济晒干,火 石色,如金为度,研未,合诸药水丸。临卧时,每服二钱五分,生姜汤送下。

  周梦觉麝香丸法半夏(一钱) 胆南星(七分) 陈皮(一钱) 枳实(一钱) 麝香(二分) 茯苓(一钱) 炙甘草(一钱) 生姜(汁为丸)

  万密斋曰:痫者卒然而倒,四肢强直,目闭或眼珠翻上不转,口噤,或有咬其舌者,口中涎出,或有无涎者,面色或青或白,(此句宜仔细着眼)或作六畜声。其状不一,乃小儿之恶候也。昏晕一时,即醒如常矣。其发也或以旬日计,或以月计,或以岁计。古人有三痫五痫之名,症治太多,似无一定之说,故后学不知其所从也。凡治痫之法,幼科所载,其方甚多,而无可取者。惟予家秘新方,名断痫丸,真神方也。

  万密斋断痫丸川黄连(一钱) 青礞石(一钱) 石菖蒲(一钱) 辰砂(一钱) 蚌珍珠(六分) 铁华粉(一钱)

  胆南星(一钱) 白甘遂(五分) 上沉香(二分) 白茯苓(一钱)

  另以人参一钱,白术三钱,煎汤煮糊为丸,猪心汤下。

  万密斋通心丸上辰砂(一钱) 马牙硝(一钱) 明雄黄(一钱) 真麝香(二分) 白附子(五分) 陈枳壳(一钱)

  川芎(一钱) 茯苓(一钱) 人参(一钱) 川黄连(一钱) 金银箔(一钱) 蜜丸,麦冬汤下。

  涂蔚生曰:周梦觉之痰迷心窍,风入肝经二语,已将痫之本源所在,直为抒出。而儿在母腹,其母猝然受惊,痰气逼入心肝,与本来气血搏结成窠一节,尤为将不治之痫症,所以生成之理,尽行阐发。非慧心人而兼有平素经验研究者,曷能臻此。其方药,虽属猛烈,然病系根深蒂固,非此强悍之剂,势难取效。其理论既与病症相符,其方药当然可用,又何发生危险。万密斋之痫症论,是将痫之形状帮助,未将痫之根源叙清。然其药方已与梦觉暗合,余故亦为摘入。陈飞霞以为面色青白,不宜用药攻伐,痰迷心窍,不宜发过清明,谬斥密斋之非。是其知有常,而不知有变也。夫面色青白之儿,本不宜妄用攻伐,然病非血虚,咎由痰滞,是痰其本,而青白其标。痰为有形之物,心为生血之脏,心既为痰所迷,则血不能周流全身,气亦随之停滞。气血既形停滞,则上荣于面者少,而青白见矣。斯时养血以荣面,补气以润色,是何异欲弭乱而赉盗粮者乎?至风入肝径,手足抽搐搦掣,余意则谓由于痰迷心脏,心神不得了了,尽其全部势力,以与痰敌争战,而传其掣动之状于四肢也。然亦即心窍闭塞,各窍随之停滞,而将肝之气血触发者也。再按以上之各种丸药,均宜酌用,宁少勿多为妙。

  第三集·治疗法

  咳嗽

  涂蔚生曰:咳嗽一症,患者最多而最易,治之者,每与之反,岂咳嗽果为不易治之症欤?抑咳嗽之方多未善欤?曰:由于未将咳嗽之题目认清。果能将其认清,则除虚痨久咳不治外,即无不可治愈之咳嗽矣。经云:五脏六腑皆有咳嗽,而无不聚于胃,关于肺。是先圣已将两大咳嗽之法门,明白揭示。然而肺胃之分,亦各有内外之因焉。何为内外,曰肺主皮毛,又为华盖,外之风寒有伤皮毛,固可使内部化生之气,不得外出,壅聚于肺,发生咳嗽。而内部之肺阴干涸,津液不能下降,虚火上刑肺金,亦可发生咳嗽。经云:外感以咳嗽为轻,内伤以咳嗽为重。盖谓此耳。其外感风寒者,重则宜麻黄汤,轻则宜十味参苏饮,小柴胡汤加防风杏仁贝母亦治之。热甚者,可去半夏,加知母,花粉;寒甚者,可去黄芩,加白芷荆芥。其内伤肺阴者,宜人参清肺汤,人参固本汤,清燥救肺汤,人参泻肺汤以治之。热甚者,知柏芩连均可加入。若夫肾阴亏损,虚火烁肺,外症头目眩晕,溺赤腰痛,咳嗽者,宜知柏地黄汤加杏仁尖贝五味以治之。其虚极而干呛无痰者,则龟阿二胶,尤宜加入。因其有形之质既损,则非草木无形之质所能填补者也。然人非消瘦残弱之人,素形体壮,而骤得干呛之症者,尤须防系风寒闭塞于肺,而妄施滋补焉。胃为仓廪之官,水谷之海,虽不外主皮毛,而风寒之袭,因寒动水,亦可发生咳嗽焉。小青龙汤,与桂苓术甘汤,乃为治是症之要药。至其内因,则不外夫停痰、停食、停饮。何为停痰,痰者乃津液之变体也。水谷入胃,水之精为津,谷之精为液,上经火化,变为气血,内输脏腑,外输经络,所以荣色泽,而温养其肢体者也。若津液为寒所凝,或为火烁,则津液失其常度,变为痰滞,上冲肺脏,发生咳嗽。轻者宜六君子汤,审其挟寒挟热,酌加姜桂芩连等味以治之。重者宜礞石滚痰丸以涤之。停食者食积于胃,不能消化,温热酝酿,将每日所已消化之津液,亦熏蒸阻滞,变而为痰,发生咳嗽。唐容川曰:五更时咳嗽,为食积之火,至寅时流入肺经,宜小柴胡汤加莱菔子以治之。吾谓宜用二陈汤,酌加白芍枳壳麦芽黄芩等味以治之。停饮者,饮入之茶水停聚也。仲景虽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者之分,而由多乎脾胃衰败,阳火失职,而水阴肆行无忌也。唐容川曰:饮者水也,停茶停酒,漩液唾涕皆是,而分稠者为痰,清者为饮,合津液者为漩唾,走皮肤者为水肿。又曰:内之油网,透出肌肉,则为周身之白膜肥网。水随网油,透出肌表,则为肥肿;及走四肢,则为肿疼。痰饮之人素盛者,水气充于肌腠也。今反瘦者,则以肌腠之水气,反入于内,而走肠间,不走网膜中矣,故肠中沥沥有声。悬饮者,水在胁下。胁下有油一大片,俗名板油,上连胸膈。水停板油中不得下,咳则引痛,悬庋于此,故名悬饮。溢饮者,水入膈膜,不下走油网,以达膀胱,而溢出腠理,以走于四肢,故称溢焉。支饮者,水在油膜中,不下走膀胱,而上犯于肺。如木枝上发之象,故称支饮。然总参仲景之治法,则不外本乎寒热虚实,而施以汗补温下之法也。

  其因外寒而动水者,大小青龙汤主之。其因中土虚寒而停饮者,宜桂苓术甘汤主之。其因中土寒而不虚者,宜小半夏汤治之。其完全由于寒实者,宜十枣汤下之。其因太阳膀胱寒水不化者,宜五苓散治之。其因太阳寒而阳明兼虚热者,以木防己汤主之。其太阳寒而阳明兼有实热者,以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其因胸中水饮与火热交结者,以浓朴大黄汤主之。药虽有缓急之分,而病实有深浅之异。咳者未必尽系水饮,而水饮未有不咳。凭症以用药,固无虑夫缓急,而执药以寻症,总宜计其深浅。

  仲景麻黄汤(见前伤寒方内)

  十味参苏饮人参(一钱) 苏叶(一钱) 半夏(一钱) 茯苓(一钱) 陈皮(一钱) 桔梗(一钱) 前胡(一钱)

  葛根(一钱) 枳壳(六分) 甘草(一钱) 生姜(一钱)

  仲景小柴胡汤柴胡(一钱) 党参(一钱) 黄芩(一钱) 半夏(七分) 甘草(一钱) 生姜(一钱) 大枣(一枚)

  人参清肺汤人参(一钱) 阿胶(一钱) 地骨皮(一钱) 知母(一钱) 乌梅(一钱) 桑白皮(一钱) 粟壳(六分)

  杏仁(一钱) 甘草(一钱) 大枣(一枚)

  人参固本汤人参(一钱) 熟地(一钱) 生地(一钱) 白芍(一钱) 天冬(一钱) 五味(一钱) 知母(一钱)

  陈皮(七分) 麦冬(一钱) 炙草(六分)

  清燥救肺汤人参(一钱) 甘草(一钱) 黑芝麻(一钱) 阿胶(一钱) 石膏(一钱, ) 杏仁(一钱) 寸冬(一钱)

  枇杷叶(一钱,炙) 冬桑叶(一钱)

  人参泻肺汤人参(一钱) 黄芩(一钱) 栀子(一钱) 枳壳(七分) 甘草(一钱) 连翘(一钱) 杏仁(一钱)

  桔梗(一钱) 桑皮(一钱) 大黄(七分,酒炒) 薄荷(七分)

  知柏地黄汤生地(一钱) 萸肉(一钱) 丹皮(一钱) 山药(一钱) 茯苓(一钱) 泽泻(一钱)

  知母(一钱) 黄柏(一钱)

  仲景小青龙汤麻黄(一钱) 桂枝(一钱) 半夏(一钱) 细辛(六分) 芍药(一钱) 五味子(一钱) 干姜(七分)

  甘草(一钱)

  仲景桂苓术甘汤桂枝(一钱) 茯苓(一钱) 白术(一钱) 甘草(一钱)

  六君子汤白术(一钱) 党参(一钱) 茯苓(一钱) 陈皮(七分) 半夏(六分) 炙甘草(七分)

  二阵汤半夏(一钱) 陈皮(一钱) 茯苓(一钱) 甘草(一钱)

  仲景大青龙汤麻黄(一钱) 桂枝(一钱) 杏仁(一钱) 炙甘草(一钱) 生姜(一钱) 大枣(一枚) 石膏(一钱)

  仲景小半夏汤半夏(一钱) 生姜(一钱)

  仲景十枣汤芫花 甘遂 大戟上等分,为末,以肥大枣十枚,煎水冲服。但此药味尽系猛剧,初起切勿多用,宜酌量渐次增加,以快利为度。

  因儿有大小强弱,不敢定分量也。

  仲景五苓散桂枝(一钱) 白术(一钱) 茯苓(一钱) 猪苓(一钱) 泽泻(一钱)

  仲景木防己汤木防己(一钱) 桂枝(一钱) 人参(一钱) 石膏(一钱)

  仲景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木防己(一钱) 桂枝(一钱) 人参(一钱) 茯苓(一钱) 芒硝(一钱)

  涂蔚生曰:查仲景原方内,无茯苓一味。然其汤名为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其方内应有茯苓可知,想系誊写者之遗失。余故为之加入。

  仲景浓朴大黄汤浓朴(一钱) 大黄(一钱) 枳实(一钱)

  附方:外台茯苓饮 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饮,令能食。

  茯苓(一钱) 人参(一钱) 白术(一钱) 枳实(五分) 陈皮(七分) 生姜(一钱)

  陈修园曰:此痰饮善后最妥当之方也。

  第三集·治疗法

  喘哮

  涂蔚生曰:喘以气息言,气促而连属不能以息者,谓之喘。哮以声响言,喉中如拽锯及水鸡声者、谓之哮。

  喘者多虚而少实,哮者多实而少虚。喘者,多不兼哮,而哮者,每多兼喘。虽同为肺主,而喘者究有虚实寒热之分焉。如大病久病之后,或久吐久泻之余,败症毕见,忽然张口大喘,此下元亏损,真气浮散。呼吸既不归根,脱绝即在目前。速施滋补,或可挽救,否则,其命已尽,而参茸亦无所用其力矣。其由于肺气虚者,宜独参汤以治之。有寒加干姜,有热加寸冬。其由于肾气虚者,宜参茸并用。若由肾阴先亏,肾阳无归而后喘者,则宜六味地黄汤,加参茸以治之。有寒加桂附,有热则加知柏,此虚喘之概略也。实寒之喘,非由于风寒之闭塞肺窍,即由于水饮之上冲肺脏。其由于风寒者,必发热恶寒,唇红面赤,鼻息不利,清便自调,宜麻黄汤、荆防葛根汤,以解散之。由于水饮者,饮水则剧,安眠不得以息,宜葶苈大枣泻肺汤及小半夏汤以治之。热症之喘,其关于虚者,余于上条已言之矣。其关于实者,非由于食之积,即由于热之甚,积热攻发,气急上逆,形体健壮,不见羸态,宜二陈汤,加枳壳浓朴山楂神曲麦芽等治积,人参白虎汤,加知柏芩连等以治热。至哮症则见周梦觉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