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成方切用
成方切用
盖肾为先天生气之源,若先天元气亏于下,则后天胃气失其所本。而由脾及肺。治节所以不行,是以水积于下,则气壅于上,而喘胀由生。但宜峻补命门,使气复元,则三脏必皆安矣。
今论其方,如所用桂附,以利阴中之滞。熟地山药山茱,以养阴中之水也。茯苓泽泻车前,以化阴中之阳也。此能使气化于精,即所以治肺也。补火生土,即所以治脾也。壮水通窍,即所以治肾也。补而不滞,利而不伐。凡病水肿于中年之后,及气体本弱者,但能随证加减用之,其应如响,诚诸方之第一,更无出其右者。又曰:肿胀之治,凡脾肾虚证,如前论加减肾气汤者,诚然善矣。然用之之法,犹当因此扩充,不宜执也。余尝治一陶姓之友,年逾四旬,因患伤寒,为医误治,危在呼吸。乃以大剂参附熟地之类,幸得挽回。愈后喜饮,未及两月,忽病足股尽肿,胀及于腹,按之如鼓,坚而且硬。因其前次之病,中气本伤。近日之病,又因酒湿,度非加减肾气汤不可。遂连进数服,虽无所碍,然终不见效。人皆料其必不可治,余熟计其前后病因,本属脾肾大虚,而今兼以渗利,未免减去补力,亦与实漏KT者何大剂与之,
卷七下 燥湿门
舟车丸
(河间仿仲景十枣例制此汤,治一切水湿,)治水肿水胀,形气俱实。(肿胀者,水道壅遏也。形气俱实者,口渴,面赤,气粗,腹坚,大小便秘也。阳水先肿上体,肩背手膊,手三阳经。阴水先肿下体,腰腹胫 ,足三阴经。肿属脾,胀属肝,肿则阳气犹行。如单胀而不肿者,名鼓胀。为木横克土,难治。肿胀朝宽暮急为血虚,暮宽朝急为气虚,朝暮俱急为气血俱虚。肿胀由心腹而散四肢者吉,由四肢而入心腹者危。男自下而上,女自上而下者,皆难治。肿胀唇黑,则伤肝。缺盆平,则伤心。脐出,则伤脾。足心平,则伤肾。背平,则伤肺,皆不可治。腹胀身热脉大者,是逆也,多死。)黑牵牛(炒四两) 大黄(二两酒浸) 甘遂(面裹煨) 大戟(面裹煨) 芫花(醋炒) 青皮(炒)牵牛大黄大戟芫花甘遂,皆行水之厉剂,能通行十二经之水。然肿属于脾,胀属于肝,水之香,不入减芫花大戟青皮陈皮木香,加芒硝郁李仁,名浚川散。姜汤下五分,治同。
卷七下 燥湿门
疏凿饮子
治遍身水肿,喘呼口渴,大小便秘。(上证为湿热甚而气实也。此为阳水。阳水脉必沉数。阴水见阴证。脉必沉迟。)羌活 秦艽 槟榔 商陆 椒目 大腹皮 茯苓皮 木通 泽泻 赤小豆 等分。加姜皮煎外而一身尽肿,内而口渴便秘,是上下表里俱病也。羌活秦艽,解表疏风,使湿以风胜,邪榔通于
卷七下 燥湿门
实脾饮
(严氏) 治肢体浮肿,色悴声短,口中不渴,二便通利。(脾胃虚寒,土不能制水,故水妄行而浮肿。以无郁热,故口不渴,而便不秘,此为阴水。严氏曰:治阴水发肿,用此先实脾土。)白术(土炒) 茯苓 甘草(炙) 浓朴(姜炒) 大腹子 草豆蔻 木香 木瓜 附子黑姜脾虚故以白术甘草补之,脾寒故以姜附草蔻温之,脾湿故以大腹茯苓利之,脾滞故以木香浓为平运,以脾不可喻泛
卷七下 燥湿门
麦门冬汤
治水溢高原,肢体皆肿。(经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上焦不治,水中焦不治,水停中脘。下焦不治,水蓄膀胱。)麦门冬(五十枚姜炒) 粳米(五十粒)吴鹤皋曰:肺非无为也。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实脾求其
卷七下 燥湿门
五皮饮
(澹寮) 治水病肿满,上气喘急,或腰以下肿。
五加皮 地骨皮 茯苓皮 大腹皮 生姜皮 一方五加易陈皮,罗氏五加易桑白皮,治病后五加祛风胜湿,地骨退热补虚,生姜辛散助阳。水为阴邪,大腹下气行水,茯苓渗湿健脾,
卷七下 燥湿门
大厘清饮
治积热秘结,小水不利,或致腰腹下部极痛,或湿热不利。黄胆,溺血,邪热蓄痛淋闭等证。
茯苓 泽泻 木通(二钱) 猪苓 栀子 枳壳 车前子(一钱) 如内热甚者,加黄芩黄柏龙钱。如邪
卷七下 燥湿门
小厘清饮
治小水不利,湿滞胀肿,不能受补等证。
茯苓 泽泻 猪苓(二三钱) 米仁(二钱) 枳壳 浓朴(一钱) 如阴虚,水不能达,加生地
卷七下 燥湿门
萆厘清饮
治阳虚白浊,小便频数,漩白如油,名曰膏淋。(肾气虚,不能管束,而小便有热,则水道涩,而清浊不分。或败精渗入胞中,及服热药饮食,痰积渗入,皆成川萆 石菖蒲 乌药 益智仁(等分) 甘草梢(减半) 入盐服。一方加茯苓。
萆 能解阳明厥阴湿热,去浊而厘清。(史国信曰:若欲兴阳,先滋筋力。若欲便清,先分药,石菖以疏
卷七下 燥湿门
琥珀散
治气淋,血淋,膏淋,砂淋。(心肾气郁,清浊相干。热蓄膀胱,溺涩而痛曰淋。
便涩余沥。血淋,尿血而痛。膏淋,便出如膏。砂淋,精结成石。劳淋,遇劳即发。
寒战后溲。大抵多属于热,热甚生湿,则水液混浊而为淋。若冷气滞于膀胱而作淋者一二也。)滑石(二钱) 琥珀 木通 蓄 木香 当归 郁金(炒一钱) 为末服。
滑石滑可去着,利窍行水。 蓄苦能下降,利便通淋。琥珀能降肺气,通于膀胱。木通能泻经香青滋
卷七下 燥湿门
茵陈蒿汤
(仲景) 治伤寒阳明病,但头汗出,腹满口渴,二便不利,湿热发黄,脉沉实者。
曰: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则不发黄。若但头汗,身无汗,小便不利,渴引水浆为瘀热在里,必发黄。黄者,脾胃之色也。热甚者,身如橘色,汗如柏汁。头为诸阳之热蒸于头,故但头汗,而身无汗。夫热外越则不里郁,下渗则不内存。今便既不利,身汗,故郁而为黄。内有实热,故渴。热甚则津液内竭,故小便不利。凡瘀热在里,热入及水结胸,皆有头汗之证。乃伤寒传变,故与杂病不同。湿在经,则日晡发热鼻塞。
则身痛。在脏腑,则濡泄,小便反涩,腹或胀满。湿热相搏,则发黄。热胜,色明湿胜,色晦而便溏。又黄病与湿病相似,但湿病在表,一身尽痛,黄病在里,一身茵陈(六两) 大黄(二两) 栀子(十四枚炒)茵陈发汗利水,以泄太阴阳明之湿热,故为治黄主药。栀子为臣,大黄为佐,分泄前后,则大黄易黄连,名茵陈三物汤,治同。加浓朴枳实黄芩甘草,入生姜灯草煎,名茵陈将军汤(为阴或喘中
卷七下 燥湿门
禹功散
(子和) 治寒湿水疝,阴囊肿胀。(囊如水晶,阴汗不绝,谓水疝。盖得之醉后而使内,寒湿乘肾虚而流入也。)二便不利。(寒湿所凝。不得施化也。)黑牵牛(四两) 茴香(一两炒)为末。每一钱,姜汁调下,或加木香一两。
黑牵牛辛烈,能达右肾命门。走精隧,行水泄湿,兼通大肠风秘气秘。茴香辛热温散,能暖
卷七下 燥湿门
升阳除湿防风汤
(东垣) 治大便秘塞,或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或有白脓,或血。慎利之则必至重病,反郁结而不通矣。以此汤升举其阳,则阴自降矣。(通大便有用即此意也。)苍术(泔浸四钱) 防风(二钱) 茯苓 白术 芍药(一钱) 如胃寒,泄泻肠鸣,加益智半夏苍术辛温燥烈,升清阳而开诸郁,故以为君。白术甘温,茯苓甘淡,佐之以健脾利湿。
防风必上行,之举之。
卷七下 燥湿门
羌活胜湿汤
(局方) 治湿气在表,头痛,头重,或腰脊重痛,或一身尽痛,微热昏倦。(湿表,外伤于湿也。湿邪着于太阳,则头项腰脊痛。着于太阴,则肩背痛。着于阴阳之经一身尽痛,惟着故痛且重也。湿郁则为热,然湿乃阴邪,故微热而昏倦也。东垣曰:头强,乃太阳之经气不行也,此汤主之。)羌活 独活(一钱) 川芎 本 防风 甘草(炙五分) 蔓荆子(三分) 如身重,腰中沉沉经曰:风能胜湿,羌独防 芎蔓,皆风药也。湿气在表,六者辛温升散,又皆解表之药,使关若水湿在里,则当用行水渗泄之剂。(喻嘉言曰:经曰,湿上甚为热,表之则易,下之则难苓六唯厌合除独活蔓荆川芎甘草,加升麻苍术,名羌活除湿汤。治风湿相搏,一身尽痛。除川芎,加黄当归
卷七下 燥湿门
大橘皮汤
治湿热内攻,心腹胀满,小便不利,大便滑泻。(小水并于大肠,故小便不利,滑泻。)及水肿等证。
滑石(六钱) 甘草 赤茯苓(一钱) 猪苓 泽泻 白术土炒桂(五分) 陈皮(钱半) 木香槟赤茯猪苓泽泻,泻火行水,白术补脾,肉桂化气,此五苓散也。滑石清热利湿,甘草泻火调以通
卷七下 燥湿门
八正散
(局方) 治湿热下注,咽干口渴,少腹急满,小便不通。(湿热下注,小腹急满,则小盒饭行矣。而卒不行者,热秘之也。)或淋痛尿血,或因热为肿。
车前子 木通 瞿麦 蓄 滑石 甘草梢 栀子(炒黑) 大黄 加灯草煎,一方加木香。
木通灯草,清肺热而降心火。肺为气化之原,心为小肠之合也。车前清肝热而通膀胱,肝脉散结也。
湿,胱,生水燥脾水自后吐散,盖,则下开,而下窍始出也。)
卷七下 燥湿门
当归拈痛汤
(东垣) 治湿热相搏,肢节烦痛,肩背沉重。或遍身疼痛,或香港脚肿痛,脚膝脓水不绝。及湿热发黄,脉沉实紧数动滑者。(湿则肿,热则痛。足膝疮肿,湿热下发黄,湿热熏蒸脾胃也。香港脚多主水湿,亦有夹风夹寒之异。湿热胜而为病,或成水或成赤肿丹毒,或如疝气攻上引下,俱可用此汤损益为治。凡手足前廉属阳明,后廉外廉属少阳,内廉属厥阴,内前廉属太阴,内后廉属少阴。以臂贴身垂下,大指居居后定之。手足痛者,当分是何经络,用本经药为引,行其气血则愈。太阳羌活防升麻白芷葛根,少阳柴胡,厥阴吴茱萸川芎青皮,太阴苍术白芍,少阴独活细辛。
茵陈(酒炒) 羌活 防风 升麻 葛根 苍术 白术 甘草(炙) 黄芩(酒炒) 苦参(酒炒)羌活透关节,防风散留湿,为君。升葛味薄,引而上行,苦以发之。白术甘温和平,苍术辛炒以胃。
滞得
卷七下 燥湿门
防己饮
治香港脚,足胫肿痛,憎寒壮热。(香港脚自外感得者,山岗雨水,或履湿热之地。自得者,生冷茶酒,油面湿热之毒。有湿有热。湿性下流,故注于足。湿热分争,湿胜则热胜则壮热。有兼头痛诸证者,状类伤寒,但胫肿掣痛为异尔。此病忌用补剂及淋洗热得补增剧也,亦不宜大泻,治之喜通而恶寒。若香港脚冲心,喘急不止,呕吐不休者凌火故也。先痛而后肿者,气伤血也。先肿而后痛者,血伤气也。筋脉弛张肿痛者气,宜利湿疏风。卷缩枯细,不肿而痛者,名干香港脚,即热也,宜润血清燥。)防己 木通 槟榔 生地(酒洗) 川芎 白术(炒) 苍术(盐炒) 黄柏(酒炒) 甘草梢 犀小便赤防己行水疗风,泻下焦之湿热。槟榔攻坚利水,坠诸药使下行。木通降心火,由小肠出。
草由
卷七下 燥湿门
苍术丸
治寒湿在脾,泄泻久不能愈者。
真茅山苍术(米泔浸一宿。切炒。如无。即以好白术代之。八两。)破故纸(酒浸晒干炒) 白芍(炒黄四两) 浓朴(姜汁炒) 云苓(二两) 甘草(炙)川椒(去汤下七八十
卷八上
润燥门
(内经病机一十九条独遗燥气,他凡秋伤于燥,皆谓秋伤于湿。历代诸贤,随文作解,弗察于寒肝木纪可试观草木菁英可掬,一乘金气,勿焉改容,焦其上首,而燥气先伤上焦华盖,岂不明耶。详此则病机之诸气 郁,皆属于肺,诸痿喘呕,皆属于上,二条明指燥病言矣。生气通天论,秋伤于燥,上逆而咳,发为痿厥。燥病之要,一言而终。与病机二条,适相吻合矣。要知肺气不燥,则诸气禀清肃之令,而周身四达,亦何致恚郁耶。诸痿喘呕之属于上者,上亦指肺,不指心也。若统上焦心肺并言,则心病不主痿喘及呕也。惟肺燥甚,则肺叶痿而不用,肺气逆而喘鸣,食难膈而呕出。三者皆燥证之极者也。经文原有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之文,其可称为湿病乎?其左 胁痛,不能转侧,嗌干面尘,身无膏泽。足外反热,腰痛惊骇筋挛。丈夫 疝,妇人少腹痛,目昧 疮,则燥病之本于肝,而散见不一者也。肝脏见燥证,固当急救肝叶,勿令焦损。然清其肺金,除其燥本,尤为先务。若肺金自病,不及于肝,即专力救肺,焦枯且恐立至,尚可分功缓图乎。)
卷八上 润燥门
麦门冬汤
(金匮) 治火气上逆,咽喉不利。
麦门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参(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粳米(三合) 水一喻嘉言曰:此胃中津液干枯,虚火上炎之证。用寒凉药而火反升,徒知与火相争,知母贝母队中之奇
卷八上 润燥门
炙甘草汤
(仲景) 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及肺痿,咳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脉动而中能自还者曰结,不能自还曰代。气血虚衰,不能相续也。心中动悸,真气内虚也。肺痿多者,以胃中之津液上供,悉从燥热化为涎沫也。)宝鉴用治呃逆。
甘草(炙四两) 生姜 桂枝 人参 阿胶(蛤粉炒二两) 生地黄(一斤) 麦冬(去心) 麻仁人参麦冬甘草大枣,益中气而复脉。生地阿胶,助营血而宁心。麻仁润滑,以缓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