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切用


  卷五下 表里门

  三黄石膏汤

  治伤寒温毒,表里俱热。狂叫欲走,烦躁大渴,面赤鼻干,两目如火,身形拘得汗,或已经汗下。过经不解,三焦大热,谵狂鼻衄,身目俱黄,六脉洪数,及阳(陶节庵曰:此因热在三焦,闭塞经络,津液营卫不通,遂成此证。)生石膏(两半) 黄芩 黄连 黄柏(五钱) 栀子(三十个炒黑) 麻黄(去节) 淡豉(二两)表里之邪热俱盛,故以黄芩泻上焦之火,黄连泻中焦之火,黄柏泻下焦之火。栀子通泻三焦

  卷五下 表里门

  麻黄白术汤

  (东垣) 治大便不通,小便赤涩,身面俱肿,色黄麻木,身重如山,喘促无力,唾沫,发热时躁,躁已振寒。项额如冰,目中溜火,鼻不闻香,脐有动气,少腹急痛。

  垣曰:此宿有湿热,伏于营血之中。木火乘于阳道为上盛,短气喘促,为阴火伤气,四弱,为肾水不足。冬时寒水得令,乘其肝木,克火凌木,大胜必有大复,故见诸证。)青皮 陈皮 黄连(酒炒) 黄柏(酒炒) 甘草(炙) 升麻(二分) 柴胡 桂枝 人参黄白豆蔻 炒曲前证盖因表里俱伤,阳气抑不得升,故风火湿热,郁而为病也。桂枝麻黄,解表去风。

  升麻而青苍清治证既多,故所用表里寒热补泻之药俱备。但皆气药,而无血药,与五积不同。)

  卷五下 表里门

  香苏饮

  (局方 治四时感冒,头痛发热,或兼内伤,胸膈满闷,嗳气恶食。内经曰:卑下之地,春气常在,故东南卑湿之区,风气柔弱,易感风寒,俗称感冒,受邪肤浅之名也。由鼻而入,在于上部,客于皮肤,故无六经形证,唯发热头痛而已。胸满嗳气恶食,则兼内伤也。轻为感冒,重者为伤,又重者为中。)香附(炒) 紫苏(二钱) 陈皮(去白一钱) 甘草(七分) 加姜葱煎。伤食加消导药,咳嗽加卒痛加延胡索紫苏疏表气而散外寒,香附行里气而消内壅,橘红能兼行表里以佐之,(橘红利气,兼能发

  卷五下 表里门

  水解散

  (肘后) 治天行一二日,头痛壮热。

  麻黄(四两) 桂心 甘草(炙) 白芍(二两) 大黄 黄芩(三两)麻黄能开腠发汗,桂心能引血化汗,黄芩以清上中之热,大黄以泻中下之热,甘草白芍,能盖天行瘟疫,郁热自内达外,与伤寒由表传里者不同。故虽一二日之浅,可以法绝不同于伤寒也。(郁热毕竟外解为易,大黄宜减用。)

  卷五下 表里门

  茵陈丸

  治时气瘴气,黄病, 疟,赤白痢等证。

  茵陈 栀子 鳖甲(炙) 芒硝(二两) 大黄(五两) 常山 杏仁(炒三两) 巴豆(一两去心服一丸。不应,则栀子淡豉,栀豉汤也。合常山可以涌吐,合杏仁可以解肌。大黄芒硝,承气汤也,可以荡热加

  卷五下 表里门

  柴苓饮

  (景岳) 治风湿发黄,发热身痛,脉紧,表里俱病,小水不利,中寒泄泻等证。

  柴胡(二三钱) 茯苓 猪苓 泽泻(一钱) 白术(二三钱) 肉桂(一二钱) 水一盏半,煎服

  卷五下 表里门

  四逆散

  (仲景) 治伤寒少阴证,阳邪入里,四逆不温。(热结于里。)或咳,(气逆挟痰。)或悸,(挟饮) 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皆因热结于里,伤寒邪在三阳,则手足必热。至太阴,则手足温。至少阳,则热邪渐深,四肢逆而不温,至厥阴,则手足逆冷。

  经曰:热深厥亦深,热微厥亦微,与此汤以散传经之热。)柴胡 芍药 枳实 甘草 等分为末。水调饮。咳加五味子,(收逆气。)干姜(散肺寒。)并茯经曰:诸四逆者不可下,故用枳实泄结热,甘草调逆气,柴胡散阳邪,芍药收元阴。以辛苦

  卷六上

  祛风门

  〔六气风淫为首,故风病最多,其浅而止在皮毛,则为伤风。其久而留于关节,则为痿痹。

  论中名而大有一之主气为标然岂证于气或阳,尤非阳虚此惟离六经加肢不收实,则辅其风邪

  卷六上 祛风门

  侯氏黑散

  (金匮) 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外台用治风癫。)菊花(四十分) 白术 防风(十分) 桔梗(八分) 黄芩(五分) 人参 茯苓 当归川芎三,服二十日即下矣,冷食此为中风家挟寒而未变热者,治法之准则也。谓风从外入,挟寒作热,此为大风。证见四肢胜乎参苓肝,驱内身为可不中风证行其堵服之食不耶

  卷六上 祛风门

  风引汤

  (金匮) 治大人风引瘫痪,小儿惊痫螈 ,日数十发。(巢氏用治香港脚。)大黄 干姜 龙骨(四两) 牡蛎 甘草(二两) 桂枝(三两) 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升,煮三沸,风邪内并,则火热内生。五脏亢盛,逆归于心,故以桂甘龙牡,通阳气安心肾为君。然厥阴流为石热相成痰。

  风复生其风,舍之风病郁,外风外风亦因以风为阳邪,故热也。则知从亡血来,是热能生风,而外邪又助之也。从中风来,是风能生热以滞津液,而痰涎壅膈也。(观风引药味,全是和脏腑,通经络,便是治风,不专治风也。)是河间主热之论,仲景早引其端绪。但不专主于热,谓实有阳虚而外邪入之,为卒倒,为偏枯,为筋急螈 者也。若诸痿全起于肺热,因而传入五脏,为昏惑螈 ,蝥闷暴喑,皆属于火。为四肢不收,舌本强,足痿不收,痰涎有声,皆属于土。悉是湿热之病,与中风之虚多风多寒多,皆为中风之理,全不相涉矣。按黑散风引二汤,喻氏以为仲景圣方,而程云来金之证亦不

  卷六上 祛风门

  防己地黄汤

  (金匮) 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

  桂枝 防风(三分) 防己 甘草(一分) 以酒一杯。渍之一宿,绞取汁。生地黄二斤。 咀此亦风之迸入于心者也,风升必气涌,气涌必滞涎,涎滞则流湿,湿留壅火。邪聚于心,故盛子

  卷六上 祛风门

  头风摩散方

  (金匮)大附子(炮) 盐 等分为散,沐了,以方寸匕,摩疾上,令药力行。

  头风,乃偏着之病,故以附子劫之,盐清其邪。

  卷六上 祛风门

  桂枝芍药知母汤

  (金匮) 治诸肢节疼痛,身体 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

  生姜(五两) 桂枝 白术 知母 防风(四两) 芍药(三两) 附子(炮) 麻黄 甘草(二两)此类历节病,由风湿外邪,而兼脾肾俱虚之方也。谓诸肢节疼痛,湿留关节也。因而身体为故头而太麻黄之郁

  卷六上 祛风门

  乌头汤

  (金匮) 治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亦治香港脚疼痛,不可屈伸。

  乌头(五枚。 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头。) 甘草(炙) 黄 芍药 麻黄(三知尽服历节病,即行痹之属也。乃湿从下受,挟风流注,故或足肿而必发热,且更不可屈伸而疼痛

  卷六上 祛风门

  矾石汤

  (金匮) 治香港脚冲心。(此亦因风而自下而上也。故方列中风门。)矾石(二两) 以浆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脚良。

  矾石收湿解毒,故以之为外治。然至衡心,亦能治之。盖香港脚而至冲心,皆由肾水挟脚气以

  卷六上 祛风门

  术附汤

  (近效) 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炙) 白术(一两) 三味锉,每五钱,煨姜五片,枣一枚,水盏肾气空虚,风邪乘之,漫无出路。风挟肾中浊阴之气,厥逆上攻,故头重眩苦至极,兼以胃土一

  卷六上 祛风门

  越婢加术汤

  (千金) 治内热极,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历风气,下焦脚弱。

  石膏(半斤) 麻黄(六两) 白术(四两) 甘草 生姜(二两) 大枣(十五枚) 六味以水六升此治风极变热之方也。谓风胜则热胜,以致内热极而汗多,将必津脱,津脱而表愈虚,则腠营为愈虚家之之勇姜为

  卷六上 祛风门

  小续命汤

  (千金) 治中风不省人事,神气愦乱,半身不遂。〔丹溪曰:左半身不遂,属血虚瘀血,以四物汤加桃仁红花姜汁竹沥。右半身不遂,属气虚与痰,以四君子汤加竹沥姜汁(分气血属左右,亦太拘着,不甚验也。)〕筋急拘挛,口眼 斜,语言謇涩,风湿腰痛,火并多,六经中风,及刚柔二痉。(痉者,项背强直,手足反张也。伤风有汗为柔痉,以能散气也,伤寒无汗为刚痉,以寒能涩血也,亦有血虚筋脉无所荣养而成痉者。凡中风口为心绝,手撒为脾绝,眼合为肝绝,遗尿为肾绝,鼻鼾为肺绝。吐沫直视,发直头摇,面如妆,汗缀如珠,皆不治。或只见一二证,尚有得生者。金匮中风篇曰:寸口脉浮而紧,则为寒,浮则为虚,虚寒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 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

  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释曰:中络者,邪方入卫,尚在经络外,故但肌肤不仁。中经则入营脉之中,骨肉皆失所养,故身体重着。至中腑中脏,则离而内,邪入深矣。中腑必归于胃者,胃为六腑之总司也。中脏必归于心者,心为神明之主风入胃中,胃热必盛,蒸其津液,结为痰涎。胃之大络入心,痰涎壅盛,堵其出入之窍中腑则不识人也。诸脏受邪,迸入于心,则神明无主。故中脏者,舌纵难言,廉泉开而沫也。廉泉穴在舌下,窍通于肾,津液之所出也。)防风(一钱二分) 桂枝 麻黄 杏仁(去皮尖炒研) 芎 (酒洗) 白芍(酒炒) 人参甘草急语迟,脉弦者,加竹沥。日久不大呕逆加半夏。语言渴多惊,加犀角羚此六经中风之通剂也。鹤皋曰:麻黄杏仁,麻黄汤也,治太阳伤寒。桂枝芍药,桂枝汤也,气血黄芩缓,或细不受宜进续命汤以御之。殊为不然,风势才定,更用续命汤,重引风入,是添蛇足药,频频热服,俾内不召风,外无从入之路。且甘寒一可息风,二可补虚,三不用耶。保命集曰:厥阴泻痢不止,脉沉迟,手足厥逆,脓血稠粘,此为难治续命汤汗之。谓有表邪缩于内,当散表邪,则脏腑自安矣。又曰:厥阴风泻,续命消风散主之。)易老六经加减法,倍麻黄杏仁防风,名麻黄续命汤,治太阳中风,无汗恶寒。倍桂枝芍药杏阳明中不恶风附续命少阳厥亦奚以命汤。

  痛处。

  不知痛则治外其内伤加干姜

  卷六上 祛风门

  大秦艽汤

  (机要) 治中风手足不能晕掉,舌强不能言语,风邪散见,不拘一经者。

  秦艽 石膏(三两) 当归(酒洗) 白芍(酒炒) 川芎 生地(酒洗) 熟地 白术(土炒) 茯(五钱) 每服一两。 雨此亦六经中风之通剂也。中风,虚邪也。留而不去,其病则实,故用驱风养血之剂,兼而治风疼去厥凉于静非食

  卷六上 祛风门

  地黄饮子

  (河间) 治中风舌喑不能言,足废不能行。此少阴气厥不至,名曰风痱,急当温之。

  (风痱,如瘫痪是也。)熟地 巴戟(去心) 萸肉 苁蓉(酒洗) 附子(炮) 官桂 石斛 茯苓 石菖蒲 远志麦熟地以滋根本之阴,巴戟苁蓉官桂附子,以返真元之火。石斛安脾而秘气,山萸温肝而固精而风火虚药,能平之元既归于舌以缓调

  卷六上 祛风门

  天麻丸

  (易老) 养血。祛风。壮筋骨。

  天麻(祛风) 牛膝(强筋。二味用酒同浸三日,焙干用。) 萆 (祛风湿强筋骨。) 玄参阴。) 羌此方大意,主治肾热生风。其以天麻入牛膝同制,取其下达。倍用当归地黄,生其阴血。

  萆活漫无(刘宗而益筋

  卷六上 祛风门

  丸

  (张咏) 治中风 僻,语言謇涩,(风中于经。)肢缓骨痛,(风而兼湿。)及风痹走痛湿草 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采者佳。不拘多少,拣去粗筋,留枝叶花实,尽去,猪也,妙处全肾风之能驱风散湿,行大肠之气。然风药终燥,若风痹由于脾肾两虚,阴血不足,不由风湿而节叶

  卷六上 祛风门

  活络丹

  治中风手足不仁,日久不愈,经络中有湿痰死血,腿臂间忽有一二点痛。

  川乌(炮去脐皮) 草乌(炮去皮) 胆星(六两) 地龙(即蚯蚓洗焙干。) 乳香(去油) 没药所以散寒湿。蚯蚓于肢节,久则血脉瘀血,生新血。二

  卷六上 祛风门

  三生饮

  治中风卒然昏愦,不省人事,痰涎壅盛,语言謇涩等证。(东垣曰:中风非外来风乃本气自病也。凡人年愈四旬,气衰之际,或忧喜岔怒伤其气者,多有此证,壮岁之时也。若肥盛者,则间有之,亦是形盛气衰而如此尔。)生南星(一两) 生川乌(去皮) 生附子(去皮五钱) 木香(二钱) 每服一两。

  加人参一两煎南星辛热,散风除痰。附子重峻,温脾逐寒。乌头轻疏,温脾逐风。二药通行经络,无所不气也其煎服即苏。此乃行经治痰之剂,斩关擒王之将。必用人参两许,驾驭其邪,而补助真气,否则不惟无益。适以取败,观先哲参 参附,其义可见。若遗尿,手撒,口开,鼻鼾,为不治。然服前药,多有生者。喻嘉言曰:脏为阴,可胜纯阳之药,腑为阳,必加阴药一二味。制其僭热,经络之浅,又当加和营卫,并宣道之药。)

  卷六上 祛风门

  牵正散

  (直指方) 治中风口眼 斜,无他证者。(足阳明之脉,侠口环唇,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 。阳明内蓄痰热,太阳外中于风,故牵急而 斜也。又木不及,则金化缩短乘之,木为金乘,则土寡于畏,故口眼 斜,口目常动,故风生焉。耳鼻常静,故风息焉。)白附子 僵蚕 全蝎等分为末。每二钱。酒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