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成方切用
成方切用
卷五上 和解门
六和汤
(局方) 治夏月饮食不调,内伤生冷,外伤暑气,寒热交作,霍乱吐泻。及伏暑烦闷,倦怠嗜卧,口渴便赤,中酒等证。
砂仁 藿香 浓朴 杏仁 半夏 扁豆 木瓜 人参 白术 赤茯苓 甘草加姜枣煎。
伤暑藿香砂仁杏仁浓朴,香能舒脾,辛能行气。而砂仁浓朴,兼能化食,木瓜酸能平肝舒筋。
(渗协和诸药,姜枣发散,而调营卫,皆所以和之也,(吴鹤皋曰:六和者,和六腑也。脾胃为六腑之总司,先调脾胃,则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百骸九窍,皆太和矣。)
卷五上 和解门
三解汤
治时行疟之通剂。(喻嘉言曰:疟发必有寒有热。盖外邪伏于半表半里,适在少阳之界。出与阳争,阴胜则寒,入与阴争,阳胜则热。即纯热无寒为瘅疟温疟,纯寒无热疟,要皆自少阳而造其极偏。补偏救弊,亦必还返少阳之界,使阴阳协和而后愈也。谓而兼他经则有之,谓他经而不涉少阳,则不成其为疟矣。脉纵屡迁,而弦之一字,实贯也。)柴胡 麻黄(去节) 泽泻(各三钱)疟邪藏于分肉之间,邪正分争。并于表则在表,并于里则在里。未有所并,则在半表半里。
之间
卷五上 和解门
清脾饮
(严用和) 治瘅疟,脉弦数,但热不寒。或热多寒少,膈满不食,口苦,舌干烦渴,小便赤涩,大便不利。
青皮 浓朴(醋炒) 柴胡 黄芩(炒) 半夏(姜制) 茯苓 白术(土炒) 甘草(炙) 草果(二个,常山劫痰疟为肝胆之邪,然多因脾胃受伤而起。脾属湿土,重感于暑湿,故见前证也。脾既受病,木茯苓用以渗湿,黄芩用以清热。草果辛热,能散太阴之积寒,除痰而截疟,(能清膏梁之痰。)盖先去其害脾者。而以白术甘草,调而补之也。〔此即小柴胡汤加减,从温脾诸方而一变也。张子和曰:世医以疟为脾寒,甚者归之崇怪,良可笑也。刘宗浓曰:盛暑阳极,伏阴在内。人或纳凉澡浴,寒客肌肉之间,或饥饱劳役,内伤而病作。肌肉属脾,发则恶寒战栗,乃谓之脾寒尔。实由风寒湿 ,邪郁腠理,夏时毛窍疏通而不为病。至秋收敛之际,表邪不能发越,故进退不已,往来寒热,势如凌疟人之状,所以名疟。古方多兼理内伤取脾胃和,精气通,阴阳和解,诸邪悉散,实非脾病也。世用发表解肌,温经散寒等法尝执于燥脾劫剂也。吴鹤皋曰:清脾非清凉之谓,乃攻去其邪,而脾部为之一清也。
因草果之辛热而讥焉。是未达严氏之精矣。高鼓峰曰:治疟多方,俱不得要,唯此方为中正。
予每用此加减,无不愈者。盖疟发寒热,原属少阳半表半里,脉之弦数,浓朴以宽胃中之积滞,草果以化痰消壅,苓术以实疟固由外感,然必内伤而后外始感焉,此东垣之微旨也。严氏起者,予每以苍术易白术,加陈皮以合平胃之意。热多寒少者稍加前胡以发其郁热,无不应手而验。能审此而消息之,何误服汤药病久者,不可执此为不易之法,是在学人神而明之人参养胃汤养之。服热药多者,仍以小柴胡汤多加黄连丹皮气以救之。发于夜者,益母草饮以济之。(益母草饮。一名旨。不可脱也。〕
卷五上 和解门
姜茶饮
治赤白痢,及寒热疟。
生姜 陈细茶 每味三钱。浓煎。
茶助阴,姜助阳,使寒热平调,并能消暑,解酒食毒。此方用之屡效,勿以平浅而忽之也。
治痢
卷五上 和解门
痛泻要方
(刘草窗) 治痛泻不止。(脾虚帮泻,肝实故痛。吴鹤皋曰:此与伤食不同,伤食痛,得泻便减。今泻痛不止,故责之土败木贼也。戴氏曰:水泻而腹不痛者,湿也。痛甚泻,泻而能减者,食积也。泻水腹痛肠鸣,痛一阵,泻一阵,火也。或泻或不泻,或多或者,痰也。完谷不化者,气虚也。)白术(土炒三两) 白芍(酒炒二两) 陈皮(炒两半) 防风(一两) 或煎或丸,久泻加升麻。
白术苦燥湿,甘补脾,温和中。芍药寒泻肝火,酸敛逆气,缓中止痛。防风辛能散肝,香能利气
卷五上 和解门
甘草黑豆汤
解百药毒,兼治筋疝。(茎中挈痛,挺胀不堪,由用春方邪术而得之,用此方其解毒。)甘草(二两) 黑豆(半升)苏颂曰:古称大豆解百药毒,试之不然,又加甘草,其验乃奇。若治筋疝,当用甘草梢,以加大黄,名大黄甘草汤,治上中下三焦消渴。
卷五上 和解门
正柴胡饮
(景岳) 凡外感风寒,发热恶寒,头疼身痛, 疟初起等证。气血和平,宜从平散柴胡(一二三钱) 防风(一钱) 陈皮(钱半) 芍药(二钱) 甘草(一钱) 生姜(三五片) 如一钱。如胸腹有微或酥叶亦可。
卷五上 和解门
柴陈煎
(景岳) 治伤风兼寒,咳嗽发热,痞满多痰。
柴胡(一二三钱) 陈皮(钱五分) 半夏(二钱) 甘草(一钱) 生姜(三五七片)如寒胜者,多嗽者,加
卷五上 和解门
柴芩煎
治伤寒表邪未解,内外俱热。泻痢烦渴,喜冷气壮,脉滑数者,宜此主之。及疟痢内热去血,兼表邪发黄等证。
柴胡 黄芩 栀子 泽泻 木通 枳壳 如疟痢并行,鲜血纯血者。加芍药二钱,甘草一钱
卷五上 和解门
一柴胡饮
(景岳) 一为水数,从寒散也。凡感四时不正之气,或为发热,或为寒热,或因劳怒,或妇人热入血室,或产后经后因冒风寒,以致寒热如疟等证。但外有邪而内兼火者,从凉散,宜此主之。
柴胡(一二三钱) 黄芩(钱半) 芍药(二钱) 生地 陈皮(钱半) 甘草(八分)如内热盛者枳实一二钱
卷五上 和解门
二柴胡饮
二为火数,从温散也。凡遇四时外感,或其人元气充实,脏气素平无火,或时逢令,本无内热等证者,皆不宜妄用凉药。以致寒邪不散,则为害匪浅,宜此主之。陈半) 半夏 细辛 浓朴(一二钱) 甘草(八分) 柴胡(钱半或二三钱) 生姜(三五七如多湿者,加苍术。如阴寒气胜,必加麻黄一二钱,或兼桂枝,不必疑也。
卷五上 和解门
三柴胡饮
(景岳) 三为木数,从肝经血分也。凡素禀阴分不足,肝经血少,而偶遇风寒,或邪不深,可兼补而散者。或病后,或产后感冒,有不得不从解散,而阴气虚弱,不能外达宜此。
柴胡(二三钱) 芍药(钱半) 甘草(炙) 陈皮(一钱) 当归 (二钱。溏泄者易以熟地。)
卷五上 和解门
四柴胡饮
(景岳) 四为金数,从气分也。凡元气不足。或忍饥劳倦,而外感风寒,或六脉紧微细,正不胜邪等证。必须培助元气,兼之解散,庶可保全,宜此主之。若但知散邪,不根本,未有不元气先败者,察之慎之。
柴胡(一二三钱) 人参(随宜) 炙甘草(一钱) 当归(二三钱。泻者少用。) 生姜(三五七
卷五上 和解门
五柴胡饮
(景岳) 五为土数,从脾胃也。脾土为五脏之本,凡中气不足,而外邪有不散者,此不可。此与四柴胡饮相表里,但四柴胡饮止调气分,此则兼培血气以逐外邪,尤切于时者也,神效不可尽述。凡伤寒疟疾痘疮,皆所宜用。
芍药(炒) 白术 当归(二三钱) 柴胡(一二三钱) 熟地(三五钱) 炙甘草(一钱) 陈皮(加桂枝二钱
卷五上 和解门
归柴饮
(景岳) 治营虚不能作汗。凡真阴不足,外感寒邪难解者,此神方也。
当归(一两) 柴胡(五钱) 炙甘草(八分) 或加生姜三五七片,或加陈皮一钱,或加人参。
卷五上 和解门
芦根汤
(千金) 治伤寒病后,呕哕不下食。
芦根(一升) 竹茹(一升) 生姜(二两) 粳米(二合)芦根甘寒,降伏火,利小水。竹茹甘寒,除胃热,清燥金。生姜辛温,祛寒饮,散逆气。
三
卷五上 和解门
阴阳水
(又名生熟水) 治霍乳吐泻有神功。(药中治霍乱者最多,然有寒热二证,万一误用,立死不救。仓猝患此,脉候未审,切勿轻投偏热偏寒之剂,惟饮阴阳水为最稳。张子和曰:霍乱吐泻,乃风湿 三气合邪也。湿土为风木所克,郁则生热。心火上炎,故吐,吐者也。脾湿下注,故泻,泻者湿也。风急甚则转筋,转筋者风也。又邪在上焦则吐,在下焦则泻,在中焦则吐泻交作。)百沸汤 新汲井水 各半和服。
阴阳不分而扰乱,故上吐下泻而霍乱。饮此辄定者,分理其阴阳,使和平也。
卷五下
表里门
(病在表者,宜汗宜散。病在里者,宜攻宜清。至于表证未除,里证又急者,仲景复立大柴方以
卷五下 表里门
大柴胡汤
(仲景) 治伤寒发热,汗出不解,阳邪入里,热结在里。(里非三阴之里,乃胃腑此为少阳阳明。三阴亦有转人阳明者,如太阴有桂枝加大黄汤,少阴有三大承气,厥阴承气,皆兼阳明证也。)心下痞硬,呕而下利。(张兼善曰:里虚者,虽便难而勿攻。里虽吐利而可下。心烦喜呕,里热已甚,结于胃中,故下之则愈。又曰:伤寒下之早,者,里虚协热而利也。因表里不解,故用桂枝人参汤,解表和里。若伤寒发热,汗出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此为实,故以大柴胡下之。)或往来寒热,烦渴谵妄腹满表证未除,里证又急,脉洪。(邪在阳明。)或沉实弦数者。(沉实为邪在里,弦数为阳。)柴胡(八两) 半夏(半升) 黄芩 芍药(三两) 生姜(五两) 大枣(十二枚劈)枳实(四枚)表证未除,故用柴胡以解表。里证又急,故用大黄枳实以攻里。芍药安脾敛阴,(能泻肝火此则痞去真紧仲) 以前胡易柴胡,名大前胡汤。(崔氏取其清降而治风痰。)
卷五下 表里门
柴胡加芒硝汤
(仲景) 治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以圆药下之,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加芒硝汤主之。(三日,为再经已尽,当解之时。胁满而呕,少阳也。胸满而日晡潮热,阳明也,邪气里之间。)
卷五下 表里门
小柴胡汤
(见和解门) 加芒硝(六两)表证误下,邪热乘虚入胃,以致下痢。而满呕潮热之证犹在,故仍先与小柴胡汤以解外,随
卷五下 表里门
葛根黄连黄芩汤
(仲景) 治太阳病桂枝证,(发热,头痛,恶风,自汗。)医反下之,利逐不在表而反下之,虚其肠胃,表邪乘虚入里,遂协热而利不止也。)脉促者,表未解也而止曰促,促为阳盛。虽下利而脉促,知表未解,前证仍在也。)喘而汗出者,(汗为邪气外盛所致。喘而汗出,为里实气逆所致。与此汤散表邪,清里热。)此汤主葛根(半斤) 甘草(炙) 黄芩(二两) 黄连(三两) 先煮葛根,内诸药煎,或加姜枣。
表证尚在,医反误下,邪入阳明之腑,其汗外越,气上奔则喘,下陷则利。故舍桂枝而用葛胃气
卷五下 表里门
桂枝加大黄汤
(仲景) 治太阳误下,转属太阴,腹满大实痛者。
桂枝汤(见表散门) 加大黄(一两) 芍药(三两)误下而成结胸,则邪在上,仍属太阳。今腹满而大实痛,则邪已入太阴。经曰:诸痛为实,枝加以太之邪经直人续温而
卷五下 表里门
防风通圣散
(河间) 治一切风寒湿暑,饥饱劳役,内外诸邪所伤,气血怫郁,表里三焦俱实寒壮热,(邪在表。)头目昏晕,目赤睛痛。风热上攻,耳鸣鼻塞,口苦舌干,咽喉不利涕稠粘,咳嗽上气,大便秘结,(热结大腑。)小便赤涩。(热蓄膀胱。)疮疡肿毒。(气郁。)折跌损伤,瘀血便血,肠风痔漏。手足螈 ,惊狂谵妄。(肝风胃火。)丹斑瘾热在胃也。)防风 荆芥 连翘 麻黄 薄荷 川芎 当归 白芍(炒) 白术 山栀(炒黑) 大黄(酒蒸)生姜葱白煎。自利防风荆芥薄荷麻黄,轻浮解表,使风寒从汗出,而散之于上。大黄芒硝,破结通幽,栀子滑胃。
缓峻交治除大黄芒硝。名双解散。(麻黄防风荆芥薄荷川芎以解表,黄芩栀子连翘石膏滑石以解里。
再加人参补气,熟地益血,黄柏黄连除热,羌活独活天麻细辛全蝎祛风。蜜丸,弹子大。
每
卷五下 表里门
五积散
(局方) 治少阴伤寒,及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身热无汗,头痛身痛,项背拘急,胸满恶食,呕吐腹痛,寒热往来,香港脚肿痛,冷秘寒疝,寒疟,恶寒无汗,妇人经水不调。(上证皆寒湿为病。)白芷 陈皮 浓朴(六分) 当归 川芎 芍药 茯苓 桔梗(八分) 苍术 枳壳(七分) 半除桂芷枳壳陈有汗去苍术肢冷虚汗,麻黄桂枝,所以解表散寒。甘草芍药,所以和里止痛。苍术浓朴,平胃土而散满。陈皮半夏利水芍药治血表里不身热至于发知阴证一服,愈急,食积气合人参败毒散,名五积交加散。治寒湿,身体重痛,腰脚酸疼。
卷五下 表里门
参苏饮
(元戎) 治外感风寒,内伤饮食。发热头痛,呕逆咳嗽。痰塞中焦,眩晕嘈烦,伤风泄泻。及伤寒已汗,发热不止。(已汗而热不止,犹有余邪。亦宜以此和解表里,则邪自散。溢饮身重注痛者,亦宜此方清利之。)人参 紫苏 干姜 前胡 半夏(姜汁炒) 茯苓(七钱半) 陈皮(去白) 甘草 枳壳(麸炒)有火,去人参元戎云:此方有风药解表,气药和中。外感风寒,内积痰饮,皆可用也。合四物,名茯苓补少阳能宽去人参,加川芎,前胡易柴胡,姜枣煎,名芎苏饮。(澹寮。)治伤风寒,外有发热头痛恶寒以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