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张聿青医案
张聿青医案
车前子(盐水炒二钱) 生牡蛎(五钱) 夜交藤(五钱) 龙骨(三钱 ) 都气丸(五钱分二次服)
又补方 痰饮停于肺胃,肾本空虚,稍一感触,辄引动内饮,而为喘为咳。喘咳不已,肾气从而上逆,所以极重之际,用滋肾归纳法,如鼓应桴,则是虚中有实,而实少虚多也。当以根本为重。
大熟地(姜汁炙十二两) 怀牛膝(盐水炒一两五钱) 补骨脂(盐水炒二两) 白茯苓(三两) 上绵 (盐水炙三两) 甘杞子(三两) 制半夏(一两五钱) 巴戟肉(二两) 杭白芍(酒炒一两五钱) 萸肉(炒一两五钱)
制首乌(四两) 车前子(盐水炒一两) 于术(二两炒) 菟丝子(盐水炒二两) 山药(三两) 陈广皮(一两)
胡桃肉(三两打) 奎党参(三两) 紫口蛤壳(五两) 芡实(三两炒) 炙黑草(五钱) 潼沙苑(盐水炒三两)
上药煎三次收干,以龟板胶一两,鹿角胶二两,阿胶二两,溶入收膏,每服七八钱开水冲服。
过(左) 喘之一证,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此指气而言,非仅关于痰也。今痰多盈碗,喘咳声嘶,背脊恶寒,口腻不渴。脉象右部细弱而滞,左部弦大。良由气弱生痰,肝肾素亏之人,木失涵养,因于启蛰之时,气上升发,宿饮停痰,尽从上逆,肺降之道路蔽阻,出纳皆失其常。深恐其上愈实,其下愈虚,阴阳有离决之虞。夫痰浊水沫,皆属阴类,所以饮家有当以温药和之之例。然浊阴弥漫,断无颧红能食之理。则是肺欲其温。而肾欲其清也。拟辛温寒合方。
川桂枝(四分) 白茯苓(三钱) 淡干姜(四分) 海蛤粉(五钱包) 煨石膏(三钱研) 炒麦冬(二钱)
北沙参(五钱) 杏仁泥(三钱) 五味子(六粒同干姜打) 二泉胶(蛤粉炒松一钱)
邱(左)痰湿素盛,而年过花甲,肝肾日亏,木少滋涵,于一阳来复之后,骤然气喘,痰随气上,漉漉有声。
其病在上,而其根在下,所以喘定之后,依然眩晕心悸,肢体倦乏,肝木之余威若此。下焦空乏,不足以涵养肝木,略见一斑。脉象左大少情,右濡细软。诚恐摄纳失职,复至暴厥。
炙熟地(四钱) 海蛤粉(五钱) 朱茯神(三钱) 龙骨(三钱) 炒杞子(三钱) 牛膝炭(三钱)
煨磁石(三钱) 白归身(酒炒二钱) 炒白芍(一钱五分) 沙苑子(盐水炒三钱)
二诊 补纳肝肾,症尚和平,然左脉仍觉弦搏。下焦空乏,根本之区,不易图复,理所宜然。
龟甲心(五钱) 牛膝炭(三钱) 沙苑子(三钱) 炙河车(三钱) 茯苓神(各二钱) 炙生地(四钱)
海蛤壳(六钱) 龙齿(三钱) 炒白芍(二钱) 建泽泻(一钱五分)
三诊 左脉稍敛,心悸眩晕俱减。再摄纳下焦。
龟甲心(五钱) 牛膝炭(三钱) 紫河车(三钱) 海蛤壳(四钱) 川断肉(三钱) 生熟地(炙各三钱)
煨龙骨(二钱) 粉丹皮(二钱) 炒白芍(一钱五分) 沙苑子(盐水炒三钱) 泽泻(一钱五分)
四诊 脉象较前柔静,饮食亦复如常。虚能受补,当扬鞭再进。
龟甲心(七钱) 辰茯苓(三钱) 泽泻(秋石拌炒一钱五分) 生熟地(四钱炙) 紫河车(三钱) 海蛤壳(一两) 沙苑子(盐水炒三钱) 杭白芍(一钱五分) 粉丹皮(二钱) 龙齿(三钱煨) 牛膝(三钱炒) 浓杜仲(三钱)
五诊 滋填甚合,再参补气,以气为统血之帅,无形能生有形也。
人参须(七分) 黑豆衣(三钱) 女贞子(三钱) 浓杜仲(三钱) 白归身(二钱) 生熟地(炙各四钱)
元武板(八钱) 杭白芍(酒炒一钱五分) 粉丹皮(二钱) 西潞党(元米炒三钱) 煨龙骨(三钱) 泽泻(一钱五分)
用紫河车一具,微炙研末为丸,每日服三钱。
某 肝肾素亏,脾土亦弱,水谷之气,生痰聚饮,饮阻肺下,气喘痰多盈碗。脉象沉弦,舌苔白腻。五饮中之支饮也。仲景云、饮家当以温药和之。仿此立方。
麻黄(蜜炙三分) 炒白芍(一钱五分) 川桂枝(三分) 五味子(二分) 橘红(一钱) 北细辛(三分)
制半夏(一钱五分) 淡干姜(三分) 炙黑草(三分)
侯(左) 先感风寒,既饮火酒,寒热互阻于肺,痰饮因而上升,致肺气不能下通于肾。气喘痰鸣,胸次窒闷异常,卧着尤甚。脉象沉弦,左尺尚觉有神。尚非肾气不能仰吸肺气下行之劣症。时自汗出。拟开太阳之表。弄斧班门,即请主裁。
川桂枝(八分) 淡干姜(五分) 煨石膏(三钱) 光杏仁(三钱) 甜葶苈(五分) 白茯苓(三钱)
制半夏(一钱五分) 生莱菔子(一钱五分) 生熟草(各一分) 枳壳(七分)
陈 向有痰饮,咳嗽痰多,习为常事。兹以感冒新风,肺气失肃,发热咳甚,兼以肝木郁结,风气通肝,肝木从而勃动,腹痛泄泻。此初起之情形也。乃热减痛止泻定,转见神志摸糊,喉有痰声,而不得吐,气喘不能着枕,四肢搐动,面色红亮,汗出溱溱。舌苔灰滞,而脉象濡滑。良由痰饮之邪,随外感所余之热,肝经郁勃之气,蒸腾而上,迷蒙清窍,阻塞肺气。清窍被蒙,则神机不运,而神识模糊。肺气阻塞,则出纳失常,而气喘不能着枕,肺气不能下通于肾,则肾气立见空虚,肾为封藏之本,肾虚则封固不密,而为汗出。本虚标实,恐成必败之局。勉拟扶正化痰,降胃纳肾即请商裁。
吉林参(七分切小块开水吞) 旋复花(三钱包) 怀牛膝(盐水炒三钱) 陈胆星(一钱) 焦远志肉(五分)
炒苏子(三钱) 车前子(盐水炒二钱) 天竺黄(二钱) 磁石(四钱) 广蛤蚧尾(一对) 竹沥(姜汁五滴冲) 白金丸(一钱包入煎)
又 补泻兼施,上下兼顾,如油如珠之汗已止,神志稍清,痰出较多,而稠腻如胶,牵丝不断,汗虽止而不时懊烦。脉见歇止,舌苔浊腻灰滞。无形之气火,有形之浊痰,蕴聚胸中,肺出肾纳之道路,为之阻塞,肾气虽欲仰吸肺气下行,而无路可通。此时欲降肺气,莫如治痰。标实本虚,元气能否胜任,实非人事所能为也。勉再议方。
白前(三钱) 白茯苓(四钱) 炒苏子(三钱) 旋复花(三钱包) 蜜炙橘红(一钱) 陈胆星(一钱五分)
炒蒌皮(三钱) 竹沥半夏(三钱) 紫口蛤壳(一两) 白果肉(四粒打烂) 礞石滚痰丸(一钱开水先服) 雪羹汤代水。
郭(左) 幼时即有痰喘之症,今年二十余,喘发复盛,痰聚胸膈,胸膈窒闷,欲吐不得,四肢少暖。投以小青龙下控涎丹,不吐不泻。改投此方。
皂荚子(一分五厘) 明矾(三分) 黑丑(四分) 上湘军(三分) 四味研细,淡姜汤送下。
杨(右) 感邪失表,邪伏肺 ,以致稍一感触,辄作哮喘。除访择针灸好手按穴针灸外,进以梨膏,以开通肺络,而润肺金。
蜜炙麻黄(五钱另煎去沫冲入) 川贝母(一两五钱去心) 冬瓜子(一两五钱) 云茯苓(四两) 光杏仁(三两) 洋糖拌石膏(五两) 苏子(水浸打烂绞汁四两)
上药煎为浓汁,用秋梨四斤,去核切片绞汁,同以上诸药汁及苏子汁,炭火收膏,将成时加入白冰糖三两,以滴水成珠为度,每服一调匙,晚间或临卧服。
卷六
吐血
某 天下无倒行之水,因风而方倒行,人身无逆行之血,因火而即逆上。湿热有余,肝阳偏亢,肺胃之络。为阳气所触,遂致络损不固,吐血频来,时易汗出,阳气发泄太过,不言可喻。脉象弦,两关微滑,亦属火气有余之象。清养肺胃益水之上源,方可不涉呆滞而助湿生痰,特王道无近功耳。
金石斛 茜草炭 女贞子 茯苓神 黑豆衣 北沙参 牡蛎(盐水炒) 炒白薇 川贝某 吐血时止时来,胸脘作痛,时易火升。此由努力任重,伤损肺胃之络。缪仲醇谓宜降气不宜降火,宜行血不宜止血,旨哉言乎。
磨郁金 侧柏炭 丹皮炭 磨三七 茜草炭 栝蒌炭 黑山栀 代赭石 生赤芍 醋炒当归炭 鲜藕煎汤代水。
此症经陈莲舫治过,用止血药,故案有隐射语。(正蒙附志)
曹(左) 内伤营络,吐血盈碗者再。涌溢之际,血难骤出,以致瘀血散入肺中,肺之降令不行。咳嗽气逆,将入损途。
旋复花(二钱包) 延胡索(一钱五分酒炒) 赤芍(一钱五分炒) 红花(四分酒炒) 锦纹大黄(一钱五分酒炙成炭) 桃仁泥(二钱) 川郁金(一钱五分) 桂枝尖(二分) 土鳖虫(三枚去头足炙)
又 咳嗽稍减,气升略定。大便解出带黑,瘀从下行之征。然猛药不能频进,再降肺化痰。
旋复花(三钱包) 桃仁泥(二钱) 炒苏子(三钱炒研) 紫丹参(二钱) 冬瓜子(三钱) 局猩绛(五分)
川郁金(一钱五分切) 白茯苓(四钱) 红花(四分酒炒) 枇杷叶(去毛炙四片)
汪(右) 幼时曾有血症,血膜已有破绽。去秋燥气加临,咳嗽不已,金气暗伤,不能制木,当一阳来复之际,厥阳从而上逆,失血满碗而来。数月之中或涌或夹带,竟无全止之时,胸中隐隐掣痛。脉象细弦,右部兼滑。良以厥阳逆冲,肺胃之络,为之激损,一时络难扃固,所以夹杂而不能净尽也。若不急急图治,深恐络之损处日甚,而致暴涌,不可不慎。
钉头赭石(四钱 ) 郁金(五分磨冲) 川贝母(二钱) 百草霜(二分包) 茜草炭(一钱) 丹皮炭(二钱)
金石斛(四钱) 桑叶(一钱三分) 栝蒌霜(四钱) 降真香(一钱劈) 竹茹(一钱五分盐水炒) 苏子(三钱炒研)
鲜藕节(一两煎汤代水)
俞(左) 吐血四日不止,昨晚胸闷恶心,有似痧秽之象,非痧也,木旺而清肃不行,肺肝气逆故也。人身之津液,流布者即为清津,凝滞者即为痰湿,痰湿内阻,升降之机,不循常度,气火上逆,载血逆行,是失血之因于胃中寒湿,原属至理。特寒湿而致阻塞升降,甚至失血盈碗,则是非寻常之湿矣。可疑者,初无痞满等象,而此时转觉气阻脘痞,呃忒频频,连宵不寐。脉象细数不调,而右关独见弦滑。良由肝升太过,胃府之气,为之耸涌,不能通降,所以血之出于胃者,愈出愈多,浊之聚于胃者,愈聚愈满。自觉胸中有物窒塞,大便不行,九窍不和,皆属胃病。经云、六腑以通为补。前方专主通降者为此。拟方如左,以急降其胃气,总期呃止血止,方可续商。
代赭石(四钱) 杏仁泥(三钱) 茯苓(五钱) 枳实(一钱) 上湘军(一钱) 竹茹(一钱五分盐水炒)
栝蒌炭(六钱) 莱菔子(四钱) 西血珀(三分) 侧柏炭(七分) 白蒺藜(去刺炒三钱)
又 吐血之症,或出于肺,或出于肝,各经不同。人身喉属肺,主气之出,咽属胃,主气之入,所以各经之血,其出于口也,莫不假道于胃,而溢于喉。今吐血九日不止,左脉并不浮露,病非肝肾而来。虽倾吐之时,足冷面赤,未始无龙相上越之象。然倾吐之时,气血紊乱,虽有见象,难为定凭。多饮多溲,其肺气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其病不由于肺可知。间有一二呛咳,亦由肝火上烁,木叩之而金偶鸣耳。下不由于肝肾,上不由于心肺,推诸两胁不舒。中脘自喜挫磨等象,则是病之由于肝胃,已可显见。良由平素郁结,郁则伤肝,木为火母,阳明胃府居肝之上,为多气多血之乡,肝郁而气火上浮,则阳明独当其冲,胃络损破,血即外溢。胃府以通为用,九日以来,所进实胃滞胃之品多,降胃通胃之物少,胃不降而独欲其气之与血皆从下行,不能也。于此而曰血无止法,医无确见,遂曰天也命也。岂理也哉。曰、前论未及于心,而不关心肺。何所见而与心无涉哉。夫心为君主,凡血出于心,断无成口之多,虽有不寐,则胃不和耳。世无伯乐,何必言马,子诚真伯乐也,言者谆谆,未识听者何如。
代赭石(四钱) 炒竹茹(一钱五分) 郁金(六分磨冲) 茯苓(六钱) 杏仁泥(三钱) 丹皮炭(一钱五分) 枳实(七分) 苏子(盐水炒三钱) 山栀(三钱) 侧柏炭(四分) 降香(一钱五分劈)
百草霜(三分) 湘军(七分酒炒) 三七(三分磨冲)
从来吐血三大法,宜行血不宜止血,宜降气不宜降火,宜养肝不宜伐肝,特此附识。
此先生自注于方后者也。先生于吐血一门,特有心得,故案语尤有独到之处,可法可传。(文涵志)
胡(左) 痰带血点,痰稠如胶,心中有难过莫名之状。此本水亏于下,痰热扰上,切勿以其势微而忽之也。
海浮石(三钱) 决明(四钱) 川石斛(四钱) 丹皮炭(一钱五分) 藕节(二枚) 黑山栀(二钱)
钩钩(三钱后入) 竹茹(一钱水炒) 栝蒌霜(三钱) 蛤黛散(四钱) 磁石(三钱)
又 痰血已止,痰稠稍稀。的是肝火上撼心肺。再为清化。
海浮石(三钱) 煨决明(四钱) 川石斛(四钱) 丹皮炭(一钱五分) 栝蒌霜(三钱) 磁石(二钱) 川贝母(二钱) 海蛤粉(四钱) 茯神(辰砂拌三钱) 麦冬(一钱五分辰砂拌)
又 血止而心阴未复,再平肝养阴。
朱茯神 楝麦冬(辰砂拌) 当归炭 柏子仁 磁石( ) 金铃子醋炒枣仁 丹参炭 龙骨 代赭石 香附(盐水炒)
某 湿热熏蒸,面色油晦小溲浑赤,咯血鲜红再淡以渗之,苦以泄之。
碧玉散 冬瓜子 生薏仁 郁金 盐水炒竹茹 泽泻丹皮炭 杏仁泥 赤白苓 川黄柏 枇杷叶某 心中似有气冲,则咯吐全红。今血虽止住,而气冲未定。脉来弦大。肝火撼胃,胃气逆,血因之而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