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畹香医案


  炒刺蒺藜(三钱) 蔓荆子(三钱) 薄荷(一钱半) 生地(六钱) 羚羊角(一钱半,先煎)

  冬桑叶(一钱) 当归(三钱) 炒白芍(二钱) 生牡蛎(五钱) 陈皮(八分) 荷叶(一角)

  感风出 ,已有五日,业经有汗,无须辛期。舌黄,口渴。脉数,当用凉剂,且素属火体,是气有余,血不足,兹姑先祛外邪。

  羚羊角(一钱半,先煎) 桔梗(三钱) 蝉蜕(一钱半) 连翘(三钱) 炒大力子(一钱半)

  酒黄芩(三钱) 象贝(三钱) 陈皮(八分) 苦杏仁(三钱) 冬桑叶(一钱) 竹肉(一丸)

  身热七日,凉后舌苔微黄,胃不开,鼻间有红,小溲黄,诊右手尤弦,有数意,是余邪化热之候,当清凉肺胃。

  北沙参(五钱) 天花粉(三钱) 连翘(三钱) 陈皮(八分) 麦冬(三钱) 山茶花(三钱)

  象贝(三钱) 炒丹皮(三钱) 焦栀子(四钱) 茯苓(三钱) 竹叶(三十片)

  嗽血已止,而口不知味,必有外感,舌黄,午后胸前塞,两腿酸痛,手颤不寐,大约受有暑湿热,当用甘寒。

  六一散(四钱) 桔梗(三钱) 象贝(三钱) 焦栀子(三钱) 知母(三钱) 枳壳(一钱半)

  通草(一钱半) 木防己(三钱) 生石膏(六钱) 冬桑叶(一钱) 茯苓(三钱) 竹叶(三十片)

  伏邪十日,冷颤虽去,汗虽有,而小溲未长,口中尚腻脉弦滞,当清其肺湿。

  杏仁(三钱) 半夏曲(三钱) 陈皮(八分) 六一散(四钱) 通草(一钱半) 连翘(三钱)

  枳壳(一钱半) 焦栀子(三钱) 酒炒黄芩(三钱) 桔梗(二钱) 竹叶(三十片)

  寒热已有三四日,头胀咳嗽,小溲赤,脉右寸弦浮数,当属上焦暑风,因新感风寒引起。

  薄菏(一钱半) 白蔻壳(一钱) 杏仁(三钱) 连翘(三钱) 枳壳(一钱半) 桔梗(二钱)

  冬桑叶(一钱半) 象贝(三钱) 陈皮(八分) 竹叶(二十四片)

  先泻十余日,止后反腹痛,且有寒热,脉滞大,是皆湿热不得开廓之故。

  浓朴(一钱半) 杏仁(三钱) 川郁金(一钱半) 枳壳(一钱半) 六一散(四钱) 茯苓(三钱) 通草(一钱半) 桔梗(二钱) 半夏曲(二钱) 陈皮(八分) 荷叶(一角)

  头痛身热十余日,大便泻,舌黄,口渴咳嗽,是上焦暑湿夹风。

  薄荷(一钱半) 生苡仁(五钱) 象贝(三钱) 茯苓(三钱) 杏仁(三钱) 连翘(三钱)

  桔梗(三钱) 陈皮(一钱) 六一散(四钱) 川郁金(一钱半) 冬桑叶(一钱半) 竹叶(三十片)

  前日受寒,昨日先冷作颤,热转神昏,至今早始凉,此刻诊两手脉弦细,舌白口苦胃不开,是邪尚未化火,怕成疟疾。

  苏薄荷(一钱半) 苦杏仁(三钱) 干姜(一钱) 桂枝(一钱半) 苏梗(二钱) 姜半夏(三钱) 枳壳(一钱半) 桔梗(一钱半) 白蔻仁(五分,冲) 陈皮(八分) 生姜(二片)

  下午发热,不作冷,汗不透澈。脉数弦,舌黄,口不渴,小溲赤,已有两三天,当属伏邪之轻者,当用上中焦法,五日可望解,十天可已。

  苏薄荷叶(一钱半) 连翘(三钱) 通草(一钱半) 半夏曲(二钱) 杏仁(三钱) 浓朴(一钱) 焦栀子(三钱) 酒炒黄芩(一钱半) 滑石(三钱) 陈皮(八分) 荷叶(一角)

  胃中梗塞,或酸或苦,无物不呕,已有三月,舌黄浓,脉弦细,当属肝阳犯胃。

  炒川连(一钱) 杏仁(二钱) 陈皮(八分) 降真香(一钱) 炒干姜(三钱) 姜半夏(二钱)

  当归(三钱) 川郁金(一钱半) 枳壳(一钱半) 广木香(一钱) 生白芍(三钱) 荷叶(一角)

  产后左关本虚,以嗣育皆肝藏事,产后去血过多,故须百日后始复。今况又外感风热,出汗太多。今均已愈,惟胃口尚不如前,左关尚小,再拟益血壮筋。

  大生地(八钱) 炒白芍(三钱) 炒杜仲(三钱) 地骨皮(三钱) 归身(三钱) 制狗脊(三钱) 建石斛(三钱) 陈皮(八分) 甘杞子(三钱) 川续断(三钱) 炒丹皮(三钱)

  伤风,脉弦滞去而稍数,舌仍黄,耳响聋。咳嗽与痰尚有,再当前法。

  北沙参(六钱) 麦冬(三钱) 象贝(五钱) 冬桑叶(一钱半) 石菖蒲(一钱) 桔梗(二钱) 生甘草(一钱半) 滑石(三钱) 薄荷梗(二钱) 生苡仁(六钱) 竹肉(一丸)

  诸筋抽痛,足底作痒,头风作痛,右寸大,余均虚,当属肝血虚风。

  大生地(六钱) 归身(三钱) 川续断(三钱) 炒刺蒺藜(三钱) 冬桑叶(一钱半) 炒旱莲草(一钱半) 茯苓(三钱) 怀山药(三钱) 炒白芍(二钱) 麦冬(三钱) 生牡蛎(五钱)

  伏邪八日已有汗,舌黄口渴唇焦。今日有昏语,胸中痛,动则欲呕,是属上焦心肺,现在走心,兼有肝气,须防呕蛔与痉。

  羚羊角(二钱,先煎) 鲜生地(八钱) 麦冬(三钱) 连翘(三钱) 金银花(三钱) 石菖蒲(一钱半) 川连(八分,姜汁炒) 归尾(三钱) 益元散(三钱) 川楝子(三钱) 酒元胡(一钱半) 陈皮(八分) 竹肉(一丸)

  冬温恶寒去,皮肤有凉时,而仍有热时,口能渴,舌渐化燥,大便泻,小便有,是移热已解,而肺阴余热未除,再当遵叶氏甘寒法矣。惟太阳经与两手腕牵掣,且呕酸绿水,是仍属夹有肝气,法当复入肝药,而避去甘味,以呕家忌甘也。

  苦杏仁(三钱) 象贝(五钱) 生白芍(二钱) 焦栀子(三钱) 栝蒌皮(三钱) 陈皮(八分)

  冬桑叶(二钱) 天花粉(三钱) 苦桔梗(一钱半) 黄芩(三钱) 连翘(三钱) 生姜(二片)

  此姜所以除呕也,平肝也。丹溪有生姜栀子汤,用以通肝热,祈勿泥。

  感风肌热已久,今已有汗,而舌黄口燥,咳嗽痰如水,喉痒,诊脉弦数。据书风温日久,表里均热,当用甘寒。

  苦杏仁(三钱) 生甘草(一钱) 桔梗(二钱) 羚羊角(二钱,先煎) 根生地(六钱) 地骨皮(三钱) 冬桑叶(一钱半) 橘红(八分) 麦冬(三钱) 生玉竹(三钱) 象贝(五钱) 竹肉(一丸)

  湿疟以温脾得止,述胃开,大便已燥,小溲亦长,舌苔黄去而尚浓仍滑,尚非过燥之候。拟再祛湿温中。

  东洋参(三钱) 陈皮(八分) 茯苓(三钱) 生苡仁(六钱) 焦冬术(三钱) 炮姜炭(一钱半)清炙甘草(八分) 广木香(一钱) 矾半夏(三钱) 桂枝(一钱半) 炒谷芽(五钱) 生姜(二片) 红枣(七枚)

  少腹痛,气升作呕,诊脉两关尺独大,咳嗽多痰,患经四载,此属奔豚,当用石顽先生法。

  当归(三钱) 川楝子(三钱) 小茴香(三钱,炒) 酒元胡(一钱半) 生牡蛎(六钱) 乌骨(三钱) 降真香(一钱半) 生香附(一钱半) 炒白芍(三钱) 泽泻(三钱)

  四帖痛去,而咳嗽多痰,再以前法,复以息风。

  外感去后,带起肝痛作呕,口渴,脉弦数。

  归须(三钱) 炒川连(一钱) 杏仁(三钱) 炒白芍(三钱) 川楝子(三钱) 半夏曲(三钱)降真香(一钱) 鲜生地(二片,泡) 酒元胡(一钱半) 陈皮(八分) 生香附(一钱半)

  两剂痛呕皆去。

  诊脉沉弦,五更腹痛作溏,当用建中加减。

  当归(三钱) 清炙甘草(一钱半) 生牡蛎(五钱) 制香附(三钱) 生白芍(五钱) 南天烛(六钱) 阳春砂(八分,冲) 川续断(三钱) 桂枝(一钱半) 炒丹皮(三钱) 陈皮(一钱),久则必失红,且块形日增痛,今已患有咳嗽,岂已愈之事,故用薛氏法八剂未效。鄙见仍须进之,药足其疟母自消。

  炙鳖甲(六钱) 当归(三钱) 小青皮(一钱半) 旋复花(三钱,包煎) 炙龟板(四钱)

  生牡蛎(六钱) 柏子仁(四钱) 青葱管(二支) 生地(五钱) 软柴胡梢(一钱半) 冬桑叶(一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