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卿子伤寒论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胃为津液之府。气虚津液少。病则反无汗。胃候身之肌肉。其身如虫行皮中者。知胃气久虚也。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

  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而小便利者。阳明伤寒而寒气内攻也。至二三日呕咳而支厥者。寒邪发于外也。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是寒邪但攻里而不外发。

  其头亦不痛也。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阳明病。身不重痛。但头眩而不恶寒者。阳明中风而风气内攻也。经曰。阳明病。

  若能食。名中风。风邪攻胃。胃气上逆。则咳。咽门者。胃之系。咳甚则咽伤。故必咽痛。若胃气不逆。则不咳。其咽亦不痛也。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 者。身必发黄。

  阳明病。无汗而小便不利者。热蕴于内而不得越。心中懊 者。热气郁蒸。欲发于外而为黄也。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阳明病。则为内热。被火。则火热相合而甚。若遍身汗出而小便利者。热得泄越。

  不能发黄。今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则热不得越。郁蒸于胃。必发黄也。

  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浮为在经。紧者里实。脉浮而紧者。表热里实也。必潮热。发作有时。若脉但浮而不紧者。止是表热也。必盗汗出。盗汗者。睡而汗出也。阳明病。里热者自汗。表热者盗汗。

  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阳明之脉。起于鼻。络于口。阳明里热。则渴欲饮水。此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是热在经而里无热也。阳明气血俱多。经中热甚。迫血妄行。必作衄也。

  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瘥。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大便必硬故也。

  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

  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先亡津液。使大便硬。小便数少。津液分别。大便必自下也。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呕者。热在上焦。未全入腑。故不可下。

  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阳明病。腹满者。为邪气入腑。可下之。心下硬满。则邪气尚浅。未全入腑。不可便下之。得利止者。为邪气去。正气安。正气安则愈。若因下利不止者。为正气脱而死。

  阳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小便不利也。

  合、通也。阳明病。面色通赤者。热在经也。不可下之。下之。虚其胃气。耗其津液。经中之热。乘虚入胃。必发热。色黄。小便不利也。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吐后心烦。谓之内烦。下后心烦。谓之虚烦。今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则是胃有郁热也。与调胃承气汤。以下郁热。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 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

  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阳明病。脉迟。若汗出多。微发热恶寒者。表未解也。若脉迟。虽汗出而不恶寒者。

  表证罢也。身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热入腑也。四肢。诸阳之本。津液足。为热之。则周身汗出。津液不足。为热 之。其手足 然而汗出。知大便已硬也。与大承气汤。以下胃热。经曰。潮热者实也。其热不潮。是热未成实。故不可便与大承气汤。

  虽有腹大满不通之急。亦不可与大承气汤。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

  卷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

  大承气汤方第七十三

  大黄(四两苦寒酒洗) 浓朴(半斤苦温炙去皮) 枳实(五枚味苦寒炙) 芒硝(三合味咸寒)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

  更上火。微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内经曰。燥淫所胜。以苦下之。大黄枳实之苦。以润燥除热。又曰。燥淫于内。治以苦温。浓朴之苦。下结燥。又曰。热淫所胜。治以咸寒。芒硝之咸。以攻蕴热。王海藏云。浓朴去痞。枳实泄满。芒硝软坚。大黄泄实。必痞满燥。实四证全者。方可用之。

  张卿子云。干阳亢极于上。而曰有悔。悔字。即阴承于下。五行家所谓阴生于午。

  坤象所谓顺承天。亢害承制之义爽然。此汤不曰制火。不曰生阴。曰承气。仲景真法天而为方者也。

  卷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

  小承气汤方第七十四

  大黄(四两) 浓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大者炙)

  以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

  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大热结实者。与大承气汤。小热微结者。与小承气汤。以热不大甚。故于大承气汤去芒硝。又以结不至坚。故亦减浓朴枳实也。

  吴氏云。或问承气汤。仲景有大小调胃之名。何也。伤寒传变入里。邪热与糟粕蕴而为实。实则潮热。谵语。手心 汗出者。此燥屎所为也。如人壮大热大实者。宜大承气汤下之。小热小实者。与小承气汤下之。又热结不坚满者。故减去浓朴枳实。加甘草而和缓之。故曰调胃承气也。若病大而以小承气攻之。则邪气不伏。病小而以大承气攻之。则过伤正气。且不及还可再攻。过则不能复救。可不慎哉。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

  潮热者实。得大便微硬者。便可攻之。若便不硬者。则热未成实。微有潮热。亦未可攻。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当先与小承气汤渍之。如有燥屎。小承气汤药势缓。

  不能宣泄。必转气下失。若不转失气。是胃中无燥屎。但肠间少硬尔。止初头硬。后必溏。攻之则虚其胃气。致腹胀满不能食也。胃中干燥。则欲饮水。水入胃中。虚寒相搏。

  气逆则哕。其后却发热者。则热气乘虚。还复聚于胃中。胃燥得热。必大便复硬。而少与小承气汤。微利以和之。故重云不转失气不可攻。慎之至也。

  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重语也。

  内经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谵语由邪气盛而神识昏也。郑声由精气夺而声不全也。谵语者。言语不次也。郑声者。郑音不正也。论语也。恶郑声之乱雅乐。又云。

  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言郑声不正也。今新瘥气虚。人声转者是。所谓重语者也。若声重亦声转之。

  王宇泰云。谵语者。谓乱言无次。数数更端也。郑声者。谓郑重频烦也。只将一句旧言。重叠频言之。终日殷勤。不换他声也。盖神有余。则能机变而乱语。数数更端。神不足。则无机变而只守一声也。成氏谓郑卫之声非是。

  娄氏云。谵语者。气虚独语也。素问云。脱阳者见鬼。余用参 温补。活者数百十人。不可概以谵语为实。

  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直视谵语。邪胜也。喘满为气上脱。下利为气下脱。是皆主死。

  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亡阳胃燥谵语者。脉短。津液已绝。不可复治。脉自和。为正气未衰而犹可生也。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

  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止后服。

  若吐若下。皆伤胃气。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者。亡津液。胃气虚。邪热内结也。阳明王于申酉戌。日晡所发潮热者。阳明热甚也。不恶寒者。表证罢也。独语如见鬼状者。阳明内实也。以为热气有余。若剧者。是热气甚大也。热大甚于内。昏冒正气。

  使不识人。至于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伤寒阳胜而阴绝者死。阴胜而阳绝者死。热剧者为阳胜。脉弦为阴有余。涩为阴不足。阳热虽剧。脉弦。知阴未绝而犹可生。

  脉涩。则绝阴。故不可治。其邪热微而未至于剧者。但发热。谵语。可与大承气汤以下胃中热。经曰。凡服下药。中病即止。不必尽剂。此以热未剧。故云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

  若一服。谵语止。更莫复服。

  亡津液。胃燥。大便硬而谵语。虽无大热内结。亦须与小承气汤。和其胃气。得一服。谵语止。则胃燥以润。更莫复与承气汤。以本无实热故也。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失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失气。勿更与之。明日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

  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若脉沉实者。内实者也。则可下。若脉滑疾。为里热未实。则未可下。先与小承气汤和之。汤入腹中。得失气者。中有燥屎。可更与小承气汤一升以除之。若不转失气者。是无燥屎。不可更与小承气汤。至明日。邪气传时。脉得沉实紧牢之类。是里实也。反得微涩者。里气大虚也。若大便利后。脉微涩者。止为里虚而犹可。此不曾大便。脉反微涩。是正气内衰。为邪气所胜。故云难治。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尔。

  宜大承气汤下之。

  谵语。潮热。为胃热。当消谷引食。反不能食者。胃中有燥屎而胃中实也。若能食者。胃中虚热。虽硬不得为有燥屎。杂病。虚为不欲食。实为欲食。伤寒则胃实热甚者不能食。胃中虚热甚者能食。与杂病为异也。大承气汤。以下燥屎。逐结热。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然汗出则愈。

  阳明病。热入血室。迫血下行。使下血谵语。阳明病法多汗。以夺血者无汗。故但头汗出也。刺期门。以散血室之热也。随其实而泻之。以除阳明之邪热。散邪除热。荣卫得通。津液得复。 然汗出而解。

  王三阳云。此男子亦有之。不比太阳少阳证也。热邪入腑中。故迫血下行。亦刺期门者。期门。肝之募。肝主血。刺之以泻实也。

  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之。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胃中有燥屎。则谵语。以汗出为表未罢。故云风也。燥屎在胃。则当下。以表未和。

  则未可下。须过太阳经。无表证。乃可下之。若下之早。燥屎虽除。则表邪乘虚。复陷于里。为表虚里实。胃虚热甚。语言必乱。与大承气汤。却下胃中邪热则止。

  王三阳云。阳明多汗。况有谵语。故又当下。但风家有汗。恐汗出则表未罢。故须过经可下。若早。燥屎虽除。表邪乘虚复陷。又将为表虚里实矣。下之则愈二句。

  又申明乃可下之一句耳。

  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邪气入内之时。得脉沉而喘满。里证具也。则当下之。反发其汗。令津液越出。胃中干燥。大便必难。久则屎燥胃实。必发谵语。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腹满身重。难以反侧。口不仁。谵语者。阳明也。针经曰。少阳病甚则面微尘。此面垢者。少阳也。遗尿者。太阳也。三者以阳明证多。故出阳明篇中。三阳合病。为表里有邪。若发汗攻表。则燥热益甚。必愈谵语。若下之攻里。表热乘虚内陷。必额上汗出。手足逆冷。其自汗出者。三阳经热甚也。内经曰。热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

  与白虎汤。以解内外之热。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 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本太阳病。并于阳明。名曰并病。太阳证罢。是无表证。但发潮热。是热并阳明。一身汗出。为热越。今手足 汗出。是热聚于胃也。必大便难而谵语。经曰。手足 然而汗出者。必大便已硬也。与大承气汤。以下胃中实热。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

  若发汗则燥。心愦愦。反谵语。若加烧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