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幼科释谜
幼科释谜
此治三焦。及足少阳经风热。发热。耳内痒。或出水。疼痛生疮。或胸胁间痛。往来寒热。
柴胡清肝散柴胡(一钱半) 黄芩 人参 川芎(各一钱) 山栀(二钱) 连翘 甘草(各五分) 桔梗(八分)
治肝胆三焦风热怒火。乍寒乍热。往来寒热。发热。或头发疮热等症。
柴胡饮子黄芩(七分) 甘草(四分) 大黄(八分) 白芍(六分) 柴胡 人参(各五分) 当归(一钱)
此方主解肌热。蒸热。积热。汗后余热。脉洪实弦数。大便坚实。
龙脑饮子炙草(四两) 山栀(三两) 藿香叶(五钱) 石膏(一两) 砂仁 栝蒌(各七钱半) 每末一钱。蜜水调服。
伤寒余毒潮热虚汗。加竹叶。
此泻脾经热。可代泻黄散。治小儿蕴热。咽喉肿痛。眼赤口疮。心烦鼻衄。咽干多渴。睡不宁。
及除痰热咳嗽。中暑烦躁。一切风壅。
三解牛黄散僵蚕 全蝎 防风 白附子 桔梗 大黄 炙草 茯苓 黄芩 人参 郁金 等分。每细末五分至一钱。量儿大小加减。薄荷蜜汤调下。
此方治实热。潮热。
滋肾丸酒黄柏(三钱) 知母(二钱) 肉桂(五分) 熟水丸梧子大。每二十至三十丸。百沸汤下。
此方专治肾热。
当归补血汤黄 (三钱) 当归(一钱)
治肌热躁热。目赤面红。烦渴。昼夜不息。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此血虚也。服白虎汤必死。
羌活散人参 羌活 赤苓 柴胡 前胡 川芎 独活 桔梗 枳壳 苍术 甘草(各等分) 每粗末二钱。加姜二片。薄荷三叶。煎。发散风邪加葱白。痢症加姜、仓米。
治伤风时气。头痛发热。身体烦疼。痰壅咳嗽。失音。鼻塞声重。及解时行下痢赤白。
四顺清凉饮赤芍 当归 大黄 甘草(各等分) 三岁用二钱。末加薄荷二叶。煎八九沸。
治小儿血脉壅实。脏腑蓄热。颊赤口渴。五心烦热。睡不安。惊搐。及因乳哺不时。寒温失度。
令儿气血不顺。肠胃不调。大小便涩。欲发惊痫。或风热结核。头面生疮。目赤咽痛。疮疹余毒,一切壅滞。挟热。泄泻不止。加煨木香、大黄。小便不通。加灯心、木通。
补中益气汤人参 黄 (各八分) 白术 甘草 陈皮(各五分) 升麻 柴胡(各二分) 当归(三分)
治中气虚。体疲食少。或发热烦渴。
宽热饮枳壳(一两。同巴豆去心膜十五粒。同炒。去巴豆。) 大黄(一两) 甘草(七钱半) 元明粉(二钱半)
每细末五分至一钱。儿小者。用一字。姜蜜汤或薄荷汤调下。
白虎汤知母(三两) 炙草(一两) 石膏(八两) 糯米(三合) 每粗末二三钱煎。米熟为度。
治伤寒吐下后。邪热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恶风渴燥而烦。及中暑汗出。恶寒热渴。
参苓白术散人参 茯苓 甘草 白术 扁豆子 山药 砂仁 苡仁 桔梗 莲肉(各一两) 每末五分至一钱。米汤或枣汤调下。
主脾胃虚不进食。少气多困。中满痞噫。呕吐气逆。此药不寒不热。性味和平。并可常服。
安神散人参 茯苓 半夏 陈皮 枳实 炙草(各五钱) 每锉二钱。加姜枣竹茹煎。
治吐泻后。心虚烦闷。触物易惊。气郁生涎。涎与气搏。睡不得宁。如热渴。加麦冬。
火府丹生地 木通 黄芩 甘草治小儿壮热。
金莲饮子防风 炙甘草 连翘 柴胡 山栀(各半两) 每末二钱。煎服。
治小儿蕴积壮热。眼赤口疮。心烦躁闷。咽干多渴。潮热不止。
牛黄膏蝎尾(四十九枚) 巴霜(一钱半) 冰片(半匙) 朱砂(二钱) 郁金(三钱) 牛黄(少许) 麝香一匙 每末一匙。蜜水调下。量儿虚实用之。
此方治壮热。咽喉涎响。不省人事。或左右手偏搐。或唇口眼鼻颤动。此热涎内蓄。风邪外感也。宜急服之。
栀子仁汤栀子 赤芍 大青 知母(各一两) 酒黄芩 升麻 石膏(各二两) 柴胡(一两半) 甘草(五钱) 杏仁(二两炒) 每三钱。加姜三片煎。
治阳毒壮热。百节疼痛。下后热不退者。
人参生犀散犀角 地骨皮 秦艽 麦冬 枳壳 大黄 柴胡 桑皮 赤芍 赤苓 黄 人参 鳖甲每粗末二钱。加乌梅半个。煎。不拘时服。
此方治小儿骨蒸肌瘦。颊赤口干。日晡潮热盗汗。五心烦躁。四肢困倦。及大病后余毒不解。
或伤寒后食羊肉体热。不思食。
调胃承气汤大黄 芒硝(各一两) 炙草(五钱) 每末一钱。煎。少少温服。
治伤寒阳明症。不恶寒。反恶热。口渴便闭。谵语。腹满。中焦燥实。及伤寒吐后腹胀满者。
桂枝汤桂枝 白芍 生姜 甘草 大枣 热服。温覆微汗。
治太阳中风。阳浮阴弱。发热头痛。自汗。鼻鸣干呕。恶风恶寒。及阳明脉迟。汗出多。微恶寒。
麻黄汤麻黄 桂枝 杏仁 甘草治太阳邪在表。发热。头身腰骨节痛。项背强。恶寒恶风。无汗而喘。脉浮而紧。亦治哮症。
三拗汤麻黄 杏仁 甘草治感冒风寒。咳嗽鼻塞。
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 白芍 生姜 甘草 大枣 麻黄 杏仁治太阳症如疟状。热多寒少。
小建中汤桂枝 白芍(焙) 生姜 甘草 大枣 饴糖大承气汤大黄 芒硝 浓朴 枳实治阳邪入里。胃实。不大便。发热谵语自汗。不恶寒。痞满燥实。杂病三焦大热。脉沉实者。
大青龙汤麻黄 桂枝 甘草 杏仁 石膏 生姜 大枣治太阳中风。脉浮紧。身疼发热。恶寒。无汗烦躁。又脉浮数。身重不痛。乍有轻时。无少阴症者。
小青龙汤麻黄 桂枝 白芍 细辛 甘草 五味子 干姜 半夏治伤寒不解。心下有水气。发热。干呕而咳。噎。喘。渴。利。小便不利少腹满。短气不得卧。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 附子 细辛此治少阴症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四逆汤附子 干姜 甘草 冷服。
治三阴伤寒。里寒外热。四肢逆冷。脉微细。
升麻葛根汤升麻(三钱) 葛根 白芍(各二钱) 甘草(一钱) 加姜。
治阳明伤寒中风。头痛发热。恶寒无汗。口渴目痛。鼻干不卧。及阳明发斑欲出不出。
解肌汤葛根 麻黄 黄芩 大枣 芍药 甘草此方治伤寒温病。
地骨皮饮地骨皮 柴胡(各二两) 知母 炙草 鳖甲 黄芩 人参(各二钱半) 赤芩(五钱)
治小儿骨蒸。潮热往来。心膈烦悸。及伤寒后气未解。每岁用末二钱。加姜梅各一片煎。
地骨皮散知母 炙草 半夏 银柴胡 人参 地骨皮 赤苓(各等分) 每末二钱。加姜三片。煎。量儿大小加减。惊热加蝉蜕、天麻、黄芩。若加秦艽。名秦艽饮子。
治虚热潮作。亦治伤寒壮热。及余热。
玉露饮寒水石 石膏(各一两) 甘草(三钱) 每末五分至一钱。温水下。
治烦躁颊赤。咽干不卧。身热头痛。兼中暑发渴昏闷。小便秘。惊气入肾。梦中切牙。
万安饮人参 当归 生大黄 柴胡 枳壳 半夏 白芍 防风 黄芩 甘草(各一两) 滑石末(六两) 每末二钱。加姜煎。此方药品之外。惟可加枳壳、半夏。
主不拘表里症。能宣通气血。疏解风寒。宁心化痰去烦理热。并可常服。
黄连解毒汤黄连(三钱炒) 黄柏(五钱炒) 栀子(四枚) 黄芩(二钱炒) 每二三钱煎。亦治热痢。
治时疾。三日汗已解。烦闷口呕口燥发热。
至宝丹生犀角 生玳瑁 琥珀 朱砂 雄黄(各一两) 金箔(五十片半为衣) 银箔(五十片) 冰片(一匙)
麝香(一钱) 牛黄(五钱) 安息香(一两半为末。酒淘去砂取一两)酒煎成膏。上各研。再和研匀。入安息膏。如干。量入熟蜜。丸桐子大。每一二丸。参汤下。量大小加减。
此方治惊痫心热。卒中客忤。烦躁。风涎搐溺。及伤寒狂语。伏热呕吐。
酸枣仁汤枣仁 甘草 生地 山栀 麦冬 当归身 人参 等分。加灯心。不拘时服。
四物汤当归 熟地(各二钱) 白芍 川芎(各一钱)
治血虚。发热烦躁。或晡热作渴。头目不清。
香瓜丸大黄瓜(一枚) 胡黄连 煨大黄 柴胡 鳖甲 黄柏 黄连 芦荟 青皮 等分。诸药为末。将黄瓜去顶。纳入至满。盖口。竹钉钉住。煨熟。将瓜药同研糊丸。每二三丸。食后新水下。大者五七丸。不及十丸。
十全大补汤白术 茯苓 当归 人参 川芎 黄 白芍 肉桂 熟地 炒甘草各等分。
治诸虚不足。自汗不食。时发潮热。
当归六黄汤当归 熟地 生地 黄芩 黄柏 黄连 黄此方治血虚盗汗。内热晡热者。
升麻汤升麻 黄 人参(各一两) 熟地(五钱) 天竺黄 牡蛎(各五钱) 每末五分至一钱。竹叶汤调下。大治小儿肌热盗汗。
凉膈散大黄 朴硝 炙草(各一两) 连翘(二两) 山栀 黄芩 薄荷(各半两) 每末二钱。加竹叶七片。蜜少许。煎温服。大小加减。
治小儿一切脏腑积热症。
仙方活命饮金银花 橘皮(各三钱) 穿山甲 角刺 防风 没药 乳香 白芷 当归(各一钱) 贝母 花粉甘草节(各八分) 每粗末五钱。酒煎。婴儿一两。母子同服。或为细末。酒调服亦可。毒在表者。加麻黄散。毒在内者。加大黄下之。临时制宜。此解毒回生起死妙剂。
化丹汤独活 射干 麻黄 甘草 青木香 黄芩 薄桂(各五钱) 石膏末 每二钱煎。
此方解利丹毒。遍身燥痒。发热烦啼。
升麻散升麻 黄芩 大黄 朴硝(各一分) 麦冬 葛根(各三分) 每粗末一钱。煎。
治小儿一切丹。遍身壮热烦渴。
升麻膏升麻 大黄 护火草 蛇衔草 山栀 寒水石 芒硝 蓝叶 生地 芭蕉根 羚羊角梧桐皮(各半两) 腊猪油(一斤) 慢火熬一食久。乘热滤去渣。入竹沥候冷成膏。每以枣大。竹沥化服。并涂毒处。
戎盐散戎盐(一两) 附子(一枚) 雄黄(半两) 每末少许。雄鸡血调涂。
婴孺方麻黄 升麻(各三分) 硝石(四分) 每末方寸匕。井花水服。日三。一方加大黄。
主丹毒入腹。及下至卵者不治方。
天竺黄散天竺黄 郁金 茯神 甘草(各五钱) 硼砂 牙硝 白芷 川芎 僵蚕 枳壳(各二钱半) 朱砂(二钱) 麝香(一字) 蝉壳(十五个) 每末五分至一钱。薄荷汤下。
治上焦风热。口鼻生疮。目赤肿。咽膈不利。涎壅气滞。惊搐烦闷。神思昏迷。
清胃散升麻(五分) 生地(四分) 黄连 丹皮(各三分) 归梢(四分) 婴儿母亦服。
治胃热牙疼。饮冷作渴。口舌疮。唇口肿痛连头面。吐舌流涎。若服克伐药。有此等症者。五味异功散。
人参平肺散人参 陈皮 甘草 地骨皮 茯苓(各一钱) 知母(七分) 五味子 青皮 天冬(各四分) 桑皮(一钱半) 每粗末二三钱煎。
此方治心火克肺金。传为肺痈。咳嗽喘呕。痰涎壅盛。胸膈痞满。咽嗌不利。
钱氏益黄散陈皮(一两) 青皮 诃子肉 炙甘草(各五钱) 丁香(二钱) 每末二钱。食前煎服。
此方治脾胃虚寒。又名补脾散。
钱氏泻黄散藿香叶(七钱) 山栀 石膏(各五钱) 甘草(三两) 防风(四两) 上锉。用蜜酒炒微黄为末。每一钱至二钱。煎温服。又名泻脾散。
治作渴饮冷。手足热。身发黄。属胃经实热。
平胃散浓朴(五两) 陈皮 炙草(各一两) 苍术(五钱) 每末二钱。姜枣汤调服。
治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胀痛。口苦短气恶心。嗳气吞酸。面黄体瘦嗜卧。霍乱吐泻。
调中丸白术 人参 甘草(各五分)
此方治脾胃虚寒。
健脾饮浓朴 人参(各一两) 茯苓 半夏 肉豆蔻 益智仁 香附 良姜(东壁土炒) 诃子肉(各二钱半) 炙草(五钱) 每粗末二钱。加姜二片。枣一枚煎。
主健脾胃。理呕吐。治泻利。及诸病后虚弱。有痰。恶心。腹微痛。饮食减。精神慢。并宜服。
藿香饮人参 半夏 赤苓 炙甘草(各一两) 苍术(二两) 陈皮 藿香(各七钱半) 浓朴两半 每 咀二钱。加姜二枣一煎。空心服。或加烧盐少许。
主理虚化痰。及治脾胃不和。饮食少进。
健脾散茯苓 人参(各一两) 浓朴(二两) 苍术(四两) 陈皮(五两) 甘草(二两半生半炙) 草果(六钱) 每末一钱。加姜枣煎。量大小加减。最能和养小儿胃气。
调中饮子肉豆蔻 白术 人参 陈皮 诃子肉 茴香 炙草 砂仁(各五钱) 藿香叶 槟榔 桂心(各三钱) 每末五分至一钱。加姜枣煎。量大小加减。
此方治小儿诸疾。
香薷饮香薷(三两) 扁豆 浓朴(各一两半) 生草(二两) 每粗末二钱煎。
治夏秋脏腑冷热不调。饮食不节。吐痢腹痛。发热烦闷。
六和汤人参 砂仁 炙草 杏仁 半夏(各一两) 扁豆(一斤) 藿香 赤苓 木瓜(各二两) 香薷 浓朴(各四两) 每二钱。加姜二片。枣一枚。煎。或加盐半字。
治心脾不和。气不升降。霍乱吐泻。胸满咳嗽。冒暑伏热。烦闷成痢。中酒作渴。心逆畏食。
守胃散人参 白术 山药 茯苓 南星 扁豆 甘草 葛根 藿香 防风 天麻(各五钱) 每二钱。加姜二片。冬瓜子仁五十粒。打碎。煎。空心服。泻不止。加沉香、白豆蔻。
治阴阳不和。吐泻不止。预防风症。常调脾胃。
理中汤人参 白术(各一两) 甘草 干姜(各二钱半) 每末半钱或一钱。温汤。空心调服。
主温脾暖胃。冷吐冷泻。及胎气虚。中寒腹痛。
四君子汤人参 白术 茯苓 炙草 等分。每二钱。加姜枣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