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幼幼集成
幼幼集成
四圣快斑散
治痘疮黑陷,解毒托里。
淮木通 净连翘 生黄 鲜红花 鲜紫草 炒麻黄 人中黄 镜辰砂(另研) 丝瓜(连蒂,烧灰)烧过人屎(各等分)共为细末。白汤调服二三钱。
宣风快斑散
治黑陷而身无大热,大小便调者。
淮木通 陈枳壳 尖槟榔 川大黄 牵牛末 生甘草俱等分水煎服,以大小便通利为度。
木香快斑散
治由灰白而变黑陷。
官拣参 南木香 炙黄 青化桂 杭青皮 诃子肉 炙甘草 当归身 漂白术 广陈皮姜、枣引,水煎服。中病即止,不可多服,恐增热证。
百祥丸
治痘黑陷,大小便秘,烦躁闷乱,喘急,舌黑。
红芽大戟不拘多少,水煎极软,去骨,日中晒干,复内原汁中煮汁尽,焙干为末,水丸如粟米大。每一二十丸,研,赤脂麻汤下。
枣变百祥丸
治证如前,方稍缓。
红芽大戟(去骨,一两) 青州大红枣(三十个,去皮核)上用水一碗,以前二味同煮,水干为度,去大戟不用,将枣肉捣烂为丸。从少至多,木香汤下,以利为度。
无价散
治黑陷由疫毒而致。
用人、猫、猪、狗粪等分,于腊月内烧灰,瓷缸收贮。用时,以砂糖水调服二三钱。
胡荽酒(即芫荽也) 治痘疹倒陷不起。
胡荽四两切碎,以好酒入瓶内,先煎一二沸,入胡荽在内,盖定勿煎,勿令泄气,放冷。每吸一口,微喷患者,从背至足,勿喷头面。病患常令闻此胡荽气。
外浴忍冬汤
治痘疹倒陷,黑陷不起,皆良。
忍冬藤,俗名金银花是也。春冬用枝,夏用枝叶,锉碎,以长流水一大釜,煎七分,将三分之一置浴盆内,以手试之,温热得中。先宜服用汤药,然后浴洗,渐渐添汤,以痘起光壮为度,不拘次数。
予按:忍冬汤,治痘焦枯倒陷不起,诚为良法,第严寒时令,深为可虑。予尝见寒月当风浴洗,痘未起而作搐死者矣,盖伤于寒也。愚意必于帐中卷去被褥,用小盆盛汤,抱儿入帐中,垂帐以洗,则暖气熏蒸,断不致受寒生变。此法有益无损,不可不知。
大补快斑汤
治痘起发,由吐泻不能饮食而灰白。
官拣参 炙黄 漂白术 炙甘草 杭白芍 全当归 正川芎 南木香 上薄桂 广陈皮 藿香叶大枣三枚为引,水煎,半饥服。
异功快斑汤
治痘证久泻不止。
官拣参 炙黄 炙甘草 漂白术 南木香 全当归 青化桂 广陈皮 公丁香 白云苓 诃子肉大枣三枚为引,水煎,半饥服。
豆蔻丸
治证同前,服异功不愈者。
肉豆蔻(煨) 南木香(煨) 西砂仁(炒) 石龙骨( ) 诃子肉(煨) 赤石脂( ,以上各五钱)白枯矾(七钱五分)共为末,面糊为丸胡椒大。每服十五丸,米饮化下。
附子理中汤
治痘证中寒泄泻,粪色青白。
官拣参 漂白术 黑炮姜 熟川附 炙甘草量儿大小加减分两,水煎,温凉服。
补元快斑汤
治痘儿脾胃元气素弱,而吐泻不止。
官拣参 炙黄 漂白术 全当归 炙甘草当归土拌炒,姜、枣引,水煎服。
调中快斑汤
治痘疹误服寒凉及冷水,以致泄泻。
官拣参 漂白术 白云苓 法半夏 炙甘草 青化桂 南木香 广陈皮 漂苍术 川浓朴 藿香叶生姜三片引,水煎服。
凉血快斑汤
治痘疹红紫肿,血热故也。
净连翘 当归尾 怀生地 鲜红花 绿升麻 牛蒡子 生甘草大便秘,加紫草,甚者,加大黄;小便秘,加木通。灯芯十茎为引,水煎,热服。
三黄解毒汤
治痘初起,误服热药,以致红紫肿。
酒黄芩 酒黄连 酒川柏 淮木通 生甘草 黑栀仁 绿升麻 净连翘 牛蒡子淡竹叶为引,水煎,热服。
助脾快斑汤
治痘稠密,一齐起发,形如锡饼。
广陈皮 山楂肉 荆芥穗 牛蒡子 南木香 杭青皮 陈枳壳 淮木通 炙甘草水煎,服一二剂,不宜多。
补脾快斑汤
治痘疹手足起发不齐。
大官拣 炙黄 北防风 汉防己 柳杨桂 炙甘草水煎服。若手足痘见而复隐,起而复塌,此本根已废,枝叶先萎之象,必死不治。
正气快斑汤
治痘犯暴风疾雨,寒凉所郁,不能起发。
川羌活 漂苍术 北防风 芽桔梗 当归身 粉干葛 香白芷 正川芎 炙甘草冬月,加上薄桂,生姜为引,水煎服。
平胃快斑汤
治痘值天时久雨,湿滞不能起发。
漂苍术 广陈皮 川浓朴 川羌活 北防风 上薄桂 结猪苓 白云苓 炙甘草净水煎,半饥热服。
白虎快斑汤
治痘值炎天暑月,误用盖覆,以致毒火郁遏,闭其腠理,不能起发。
官拣参 熟石膏 大麦冬 粉干葛 绿升麻 淡竹叶 生甘草昏迷者,加辰砂末。小便赤者,加木通。大便坚者,加生石膏。粳米一撮为引,以米熟为度,热服。
理中快斑汤
治痘误伤生冷,寒凝不能起发。
官拣参 漂白术 白云苓 青化桂 黑姜炭 南木香 炙甘草呕,加半夏;泄泻,加怀山。生姜三片,大枣三枚引,水煎服。
宽中快斑汤
治痘误伤饮食,中气抑遏,不能起发。
广陈皮法半夏 漂白术 陈枳壳 六神曲 山楂肉 西砂仁 正雅连 南木香 川紫朴 杭青皮 净连翘炙甘草生姜一片为引,水煎,热服。
四苓新加汤
治痘已起发,小便赤少。
结猪苓 宣泽泻 赤茯苓 淮木通 白滑石 净连翘 甘草梢灯芯、淡竹叶为引,水煎服。
胃苓和中汤
治痘已起发,忽然泄泻,或伤饮食。
结猪苓 宣泽泻 漂白术 白云苓 广陈皮 诃子肉 炙甘草 川黄连 南木香 绿升麻 藿香叶粳米一撮为引,水煎服。
六君子汤
治痘起发,能食而泄泻,虽无害,亦宜调其中气。
官拣参 漂白术 白云苓 广陈皮 法半夏 炙甘草 炙黄 六神曲 南木香绿升麻 西砂仁生姜、大枣为引,水煎服。
消毒化斑汤
治痘疮起发,头面作肿。
芽桔梗 牛蒡子 净连翘 北防风 紫草茸 绿升麻 净蝉蜕 密蒙花 草龙胆 人中黄水煎,食后服。
托里快斑汤
治痘稠密,头面应肿不肿。
川羌活 北防风 牛蒡子 芽桔梗 绿升麻 荆芥穗 净连翘 粉干葛 当归梢 上薄桂 炙甘草竹叶十片为引,水煎服。
苦参散
治痘疮初壮,头面未应肿而肿,天行瘟疫也。
川羌活 北防风 牛蒡子 芽桔梗 净连翘 酒黄芩 荆芥穗 人中黄 嫩苦参水煎,入竹沥、姜汁调匀,徐徐服。
四圣解毒汤
治痘疮作痒,能食而大便秘。
紫草茸 淮木通 陈枳壳 炙黄 柳桂枝 锦大黄(酒炒)水煎,空心热服。
洗法
治痘疮作痒。
绿升麻 漂苍术 全麻黄 槐树枝 柳树枝煎浓汤,乘热拭之
调元托里汤
治痘疮作痒而兼泄泻。
官拣参 炙黄 炙甘草 南木香 广陈皮 诃子肉 嫩柳桂 北防风 川羌活 赤芍药 荆芥穗生姜为引,水煎服。
熏法
治痘疮作痒,泄泻内虚者。
茵陈蒿 蕲艾叶二味烧烟熏之,如用上二法而痒止者吉,反甚者凶,不治。
导赤解毒汤
治痘起发时,身热太甚,唇焦口渴。
淮木通 北防风 大麦冬 净连翘 地骨皮 绿升麻 白芍药 粉干葛 怀生地天花粉 炙甘草灯芯十根为引,水煎服。
生津地黄汤
治痘起发,大便坚实而渴。
怀生地 大麦冬 净知母 天花粉 炙甘草竹叶十片为引,水煎,热服。
七叶白术散
治痘起发,泄泻而渴。
官拣参 漂白术 南木香 藿香叶 白云苓 粉干葛 炙甘草生姜、大枣为引,水煎服。
二陈理中汤
治痘曾伤冷物,受寒气而呕者。
官拣参 漂白术 广陈皮 法半夏 炙甘草生姜三片为引,水煎服。
二陈一连汤
治未伤冷物、寒气而呕者,热也。
广陈皮法半夏 白云苓 酒川连 炙甘草竹茹、生姜为引,水煎,热服。
加味鼠粘子汤
治咽喉中生疮,闭塞而呕者。
芽桔梗 牛蒡子 新射干 北防风 山豆根 广陈皮 荆芥穗 净连翘 炙甘草水煎,热服。
控涎丹
吹咽中生疮。
辰砂(五分) 明雄黄(三分) 儿茶(五分) 川柏(五分)共为末,吹喉中。
卷六 万氏痘麻成实证治歌
(凡二十一首,共二十六方)起发之时渐作脓,毒随脓化语无凶。或成空壳兼清水,毒瓦斯留连虑晚攻。
凡痘疮自起发之后,血化为水,水化为脓,至此脓已成,毒已化矣。饮食如常,不亦吉乎!若当起发,壳中出清水,此气至而血不随也,治之当益其荣,宜四物化毒汤。
或内含清水,平塌不起,此血至而气不随也,当益其卫,宜保元化毒汤。
或窠囊浮肿,中含清水,如水泡之状,此气血俱虚,不能制毒,反为毒逼,渐变痒塌,治之当托其毒,固其荣卫,使无痒塌,以十全化毒汤主之。
亦有饮食如常,六脏充实,若见空壳清水之证,虽能收敛,未免发为痈毒,不可不早治之。
脓成毒化笑颜开,犹虑形生变证来。莫谓清安无个事,风云不测霎时灾。
痘疮至成脓 ,此收功之时,手足常要和暖,过热过寒者,变也;人事常要安静,烦躁闷乱者,变也;六腑常要充实,忽吐利者,变也;声音常要响亮,忽喑哑者,变也;饮食要渐进,忽不食反作渴者,变也;色要苍蜡,形要饱满,忽灰白平塌者,变也;疮要安和,忽痒痛者,变也。或触风寒,或犯禁忌,或伤食,或误服汤丸,医者当详察其所因而治之。
四肢温暖始相宜,寒热乘常势渐离。补泻无偏能谨慎,折肱端的信良医。
凡痘疮手足常要和暖,不宜太热太寒,寒热太甚,则水火偏胜而残矣。假如病患六腑闭结,狂妄烦躁,口干作渴,其脉洪数沉紧者,实也,手足热,本病也。若手足冷,阳极似阴,谓之阳厥,下之勿疑,宜承气化毒汤。
若曾经吐泻,其脉沉细微弱者,虚也,手足冷,本病也。若手足热,乃阴极似阳,谓之阴躁,宜补之,回阳化毒汤温之。
养浆安静吉堪夸,战惕鸣牙祸必加。痛痒躁烦双足冷,纵教仙手枉喧哗。
凡痘疮已成浆,或寒战,或切牙,单见一证者可治。盖寒战因疮出太甚,表虚而振振摇动者有之,宜养卫化毒汤。
若切牙者,必肝火甚,其牙相戛而鸣也,宜清神化毒汤凉解之。
若寒战切牙并作者,此阳脱神丧,不可治矣。若因疮痛由脓血绷急而胀痛者,宜导神化毒汤。
若吐利而手足冷者,宜回阳化毒汤,方见前。更兼寒战切牙,闷乱烦躁痒塌者,不治。
有脓有血毒归疮,端的其人正气强,莫遇中虚生吐泻,功亏一篑费治详。
凡痘疮成浆之时,不宜吐泻。如吐而无物,恶证也。因冲任之火上冲于胃,直犯清道而逆出之,为不治。若吐而有物者,用养胃化毒汤和之。
凡泄泻,视其所出之物何如:若色黄而臭,小便黄赤,热也,宜香连化毒汤;若泻出之物清冷不臭,小便清长,舌上无苔,寒也,宜理中化毒汤。
如泻久不止,不论冷热,皆宜止之,通用理中化毒汤,吞豆蔻丸。方见前。
若吐泻不止,手足厥冷,此脾胃之气将绝,急宜附子化毒汤。
其有无时溏泄,手足和暖,饮食如常,虽治之不止,亦可言无事也。
身外诸疮脓血成,咽喉自此贵宁清,反加呛水声音哑,咽烂喉穿鬼伴行。
凡痘疮初出,失于调解,以致毒火熏蒸,喉舌生疮,又失于解毒,其疮稠密,然外疮未熟。至于养水之时,则先熟者又先靥矣。所以咽喉宜渐和平,声音清亮,饮食不难,此吉兆也。若当此时,饮水则呛,食谷则哕,甚者失声,此内疮糜烂,舌上成坑,咽门腐烂,肺管壅塞,以致呼吸皆废,饮食卒绝而死矣。亦有先本无疮,因误食辛热之物,或误投辛热之药,其后旋生是证者,可急用甘桔化毒汤。服药后,病退者吉,不退者凶。
或咽门无疮而暴喑者,此少阴之血不荣于舌也,宜养心化毒汤。
若有声而不清,此火毒乘于肺也,宜泻白化毒汤。中病即止,不中勿治。
陷起平尖脚润红,窠囊饱满蜡浆充。自然气色咸如式,略见差池便不同。
凡痘养浆之时,若平日中陷者尽起,顶平者尽尖,根脚红活,窠囊饱满,其色苍蜡,气如蒸豆,自然安吉。
盖灰白虽为脓之正色,亦由气之不足,宜大补化毒汤。若因泄泻而灰白者,宜固本化毒汤。
若其气腥臭,此有湿热,宜解其标,用解肌化毒汤,外以益元散薄敷疮上,勿令至于溃烂可也。
正值成浆忽痒搔,用心调护莫辞劳。不分干湿皆凶候,能食神清福自高。
凡痘至成浆,切防搔痒抓破,以泄其气。俗云抓破出血者吉,不出血者凶。殊不知起发之时,其疮未熟而内是血,抓破宜出血,若养浆之时,其疮已熟而内是脓,抓破有血无血,何足以定吉凶?大抵不宜作痒,如作痒而人清爽,自知其误抓破,或言其痒,欲人拊之者吉;若痒而闷乱烦躁,语之不听,禁之不止,摇头扭项,手足舞乱者,凶也。如其人清爽,搔痒不住者,当视其形体虚实,未曾吐泻者,宜四圣化毒汤;如元气素弱而有吐泻,宜参归化毒汤。又要看其抓破处,复灌成疮则吉,破而不灌,皮肉焦黑者,不可治也。
正面将脓早破伤,依然肿灌复成疮。莫嗟败面留残喘,肿若消时愈断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