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集成

  
  
  卷四 五软五硬证治入方
  
  六味地黄丸
  方见卷一胎疾门。此加鹿茸、上桂。
  
  补中益气汤
  方见卷一保产门。
  
  六君子汤
  方见卷二类搐门。此加干姜、上桂、升麻、柴胡。
  
  
  卷四丹毒证治
  小儿赤游丹毒,皆由心火内壅,热与血搏,或起于手足,或发于头面胸背,游移上下。其热如火,痛不可言,赤如丹砂,故名丹毒。凡自腹出四肢者易治,自四肢入腹者难治。治丹之法,先用辛凉解表,使毒渐消,方可搽敷;若先不解毒,遽用搽敷,必逼毒入腹,以致不救,小儿一岁以外者易治,未周岁者难治,治之得法,无论大小。予尝治百日内外火丹,从阴囊下起,按法治之,三日后阴囊蜕去一壳而愈。
  小儿十种丹毒,如三日不治,攻入肠胃则不救。宜逐一辨认,根据方治之,百不失一。
  凡治丹毒,俱宜先服防风升麻汤,以解毒发表。次用磁锋针去其血,则毒随血散。至神至捷,百发百中。
  
  
  卷四 丹毒证治入方
  
  防风升麻汤
  总治十种丹毒。
  北防风 绿升麻 黑栀仁 大麦冬 荆芥穗 淮木通 粉干葛 南薄荷 润玄参 牛蒡子(以上各一钱)粉甘草(五分)灯心十茎,水煎,热服。便闭,加大黄利之。
  瓷针砭法 用上清瓷器,轻轻敲破,取其锋锐者一枚,将箸头劈破,横夹瓷针,露锋于外,将线扎紧,以瓷锋正对丹毒之处,另以箸一条,于瓷锋箸上轻轻敲之,其血自出,多刺更妙。毒血出尽,立时见功。
  治丹若不砭去恶血,专用搽敷,十不救一。
  
  
  卷四 丹毒证治十种丹证
  一、飞灶丹,从头项起肿,然后散开。先用葱白捣取自然汁,涂之效。
  二、走灶丹,从头项起红肿,痛苦异常。用红饭豆研末,鸡蛋清调涂。
  三、鬼火丹,从面部起红肿。用灶心土研为细末,鸡蛋清调涂。
  四、天火丹,从背上起赤点。用桑白皮切碎,焙干为细末,羊油调涂。
  五、天灶丹,从两臂赤肿。黄色起。用柳木烧炭研末,净水调涂。
  六、水丹,先从两胁起赤肿。用多年锈铁磨浓汁,猪油调涂。
  七、葫芦丹,先从脐下起。用尖槟榔切碎,焙干研末,米醋调涂。
  八、野火丹,先从两脚起红肿。用乳香去油研末,以羊油调涂。
  九、烟火丹,从脚背上起红肿。用猪槽下土研末,麻油调涂。
  十、胡漏丹,从阴囊下起红肿。用门槛下千脚土研末,羊油调涂。
  更有胎毒重者,遍体皆是。速用芸苔子,即油菜子也,秤过一两,酒一大壶,和研滤去渣,取酒复煎数沸,不拘时温服一盏。
  又方:芸苔菜,即油菜也。取菜叶捣烂敷之,随手即消。如无生菜,干者为末,水调敷。凡丹毒遍身,或连腰周匝,百方不能治者,惟此最神。
  
  
  卷四水痘露丹
  水痘似正痘,外候面红唇赤,眼光如水,咳嗽喷嚏,涕唾稠粘,身热二三日而出,明净如水泡,形如小豆,皮薄,痂结中心,圆晕更少,易出易靥,温之则痂难落而成烂疮,切忌姜椒辣物,并沐浴冷水,犯之则成姜芥水肿。自始至终,惟小麦汤为准。
  小儿生后,百日内外,半岁以上,忽然眼胞红肿,面青黯色,夜间烦啼,脸如胭脂,此因伏热在内,发之于外。初则满面如水痘,脚微红而不壮,出没无定,次至颈项,赤如丹砂,名为露丹,以三解散疏散之。
  
  
  卷四 水痘露丹入方
  
  小麦汤
  治小儿水痘。
  白滑石 地骨皮 生甘草(各五分) 官拣参 川大黄 净知母 川羌活(各四分) 葶苈子(五分)小麦一十四粒引,水煎,热服。
  
  三解散
  治露丹。
  官拣参 北防风 明天麻 川郁金 节白附 锦庄黄 枯黄芩 直僵蚕 北全蝎 陈枳壳 南薄荷 京赤芍小甘草随宜加减灯芯十茎,水煎,热服。
  
  
  卷四破伤风证
  小儿或因跌仆,或刀斧破伤,风邪暗袭,伤处发肿,谓之破伤风,速宜治之,不然则发痉矣。内服疏风活血散,外以紫金锭涂之。
  
  疏风活血散
  治小儿破伤风,已痉未痉者皆治。
  全当归 怀生地 赤芍药 北防风(以上各一钱二分) 鲜红花 大川芎 广苏木 炙甘草(以上各六分)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热服。
  
  紫金锭
  山慈姑(三两) 五倍子(三两) 芽大戟(一两五钱) 明雄黄 镜辰砂(各一两) 真麝香(三钱)共为细末,糯米饮和药为锭,磨水涂之。
  
  
  卷四疹证治
  小儿与疹,宜分证候阴阳,其 肿于外者,属少阳相火,谓之 。其证发于面部,或背部、或四肢,极其稠密,色如锦纹,红赤者胃热也,紫黑者胃烂也。宜消 青黛饮。
  其红点发于皮肤之内不出者,属少阴君火,谓之疹。其证发于胸腹手足,稀而少者,此由无根失守之火,聚于胸中,上蒸于肺,隐于皮肤而成小疹,其状如蚊迹、蚤斑而非锦纹也。理中汤。
  疹自吐泻者,慎勿止之,因其毒瓦斯从上下出,宜调中气。若吐泻后遍身发热, 如锦纹者,恐防热气乘虚入胃,其夏月多有此证,化 汤。
  瘾疹多属于脾,以其隐隐在皮肤之间,发而多痒,或不红者,俗人名为风丹。加味羌活散。
  
  
  卷四 疹证治又方
  
  消斑青黛饮
  治阳毒发斑。
  正雅连 熟石膏 净知母 北柴胡 黑栀仁 润玄参 绿升麻 怀生地 片黄芩(以上俱各一钱) 官拣参洋青黛 炙甘草(各五分)生姜三片,豆豉二十一粒,水煎,热服。
  
  化斑汤
  即人参白虎汤,治阳明胃热发斑。
  官拣参(一钱) 熟石膏(四钱) 净知母(二钱) 炙甘草(一钱) 淡竹叶(一钱)粳米一撮,水煎,热服。
  
  加味羌活散
  治瘾疹作痒,世俗谓发风丹者是也。
  川羌活 信前胡 芽桔梗 苏薄荷 陈枳壳 明天麻 香白芷 正川芎 净蝉蜕(以上俱各一钱) 官拣参炙甘草(各五分)生姜三片,水煎,热服。
  
  搽药方
  芸苔菜捣烂取汁,生铁锈、生大黄等分研末,以芸苔汁调涂之。
  
  
  卷四诸疮证治
  经曰: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世间疮疡疖疥,惟小儿最多,岂其稚阳纯气,易与岁运火政相乘耶?抑不识不知,而寒温动定之乘其道耶?复有父母之遗毒,为儿终身之害者,可不有以治之乎?小儿初生,遍身虫疥,与乎流水风疮,一皆胎毒也,切勿外治,宜内服胡麻丸。倘误用搽洗,逼毒入腹,以致腹胀,危候也,急服解毒汤为佳。
  凡头面遍体有疮,原未搽洗而疮忽自平,更加痰喘气急者,切不可下,宜连翘丸解托之。
  小儿未过周岁,无论一切疮疥,皆不宜搽洗,总以胡麻丸为主治,至稳。
  小儿生痈毒肿疖,皆气血凝而火热乘之,内服大补汤,外以紫金锭涂之。颈上结核肿胀发热者,内服胡麻丸,外以五倍子为末,醋水调敷,一日二易为妙。
  
  
  卷四 诸疮证治入方
  
  胡麻丸
  治小儿风疮疥癣。
  嫩苦参(五钱) 何首乌(蒸) 胡麻仁(炒) 蔓荆子(炒) 葳灵仙(炒) 荆芥穗(焙) 皂角刺(炒,以上各三钱) 石菖蒲(炒) 白菊花(各二钱)上为细末,酒打米糊丸。每一二钱,量儿大小,竹叶煎汤调下。
  
  解毒汤
  治小儿疮疥,误用搽洗,逼毒入腹,以此托之。
  润元参 净连翘 绿升麻 片黄芩 京赤芍 全当归 川羌活 北防风 怀生地 荆芥穗 淮木通(以上各一钱) 炙甘草(五分)灯芯十茎,水煎,热服。大便秘,加酒大黄。
  
  连翘丸
  治小儿疮疥,毒陷入里,以此托之。
  净连翘 桑白皮 白头翁 粉丹皮 北防风 川黄柏 青化桂 淡豆豉 海螵蛸 软秦艽 川独活(以上各三钱)上为细末,炼蜜为丸龙眼核大。每一丸,灯芯汤下。
  
  大补汤
  治小儿或生痈疽,出脓之后,或顽疮破烂,久不收口。凡一切痈疡,皆属不足,切不可再用寒凉。
  官拣参(一钱) 嫩黄 正川芎 净连翘 香白芷 白云苓 大归身 漂白术 怀生地 赤芍药 炙甘草(以上俱各二分)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半饥服,每日一剂。
  
  
  卷四瘰证治
  小儿瘰,由肝胆二经风热血燥而成,盖二经常多气少血,倘怒则肝火动而血热,肾阴虚则不生木而血燥,燥则筋病,累累然结若贯珠。其候多生于耳之前后,连及颐项,下至缺盆及胸腋之侧,又谓之马刀。初起如豆粒,渐如梅李,或一粒或数粒,按之则动而微痛,不甚热,久之则日益以甚,或颈项强痛,或午后微热,或夜间口干,饮食少思,四肢倦怠,或坚而不溃,或溃而不合,皆由气血不足,往往变成疳痨。此证本非外科,切忌刀针烂药取去其核。昧者不识病源,误用烂药取核,不知肝胆二经内有相火,抑郁不伸而生瘰 ,为之益气养荣,舒筋散郁,犹恐不暇,何敢用刀针烂药,以致破烂不收,脓血交并耶?予目击其误治致死者,不可胜纪。凡小儿患 ,不可妄治,只宜内服单方,切忌取核,慎之戒之!凡小儿颈项结核,或三五粒、十数粒,或痛或不痛,或热或不热,用墙根下凤尾草(梗如铁线而黑,叶似凤尾,本草内名石长生,即墙缝中所生小蕨箕也),单取其根,水洗净,每用一两,以糯米浓酒一碗,瓦瓶浓煎,去渣服酒,每日一服,勿求速效,多则一月,少则二十日,其核全消,再不复发。此药气味平淡,更不苦寒,实为神授,药贱而功弘,诚仙方也。
  凡小儿耳之前后,忽有疮作核如杏核,大小不一,名马刀疮,为瘰 之根。用桃树白皮,切三指大一块,刮去外皮,留内一层,贴疮上,以艾炷于桃皮上灸之,觉热痛即止,毋令伤皮。明日又灸,不数次而核消矣。
  治小儿瘰 未溃者,令内消,已破者能收口,服此一月痊愈。用直僵蚕半斤,先用清水洗三次,去锻石净,晒干炒枯,另将晚米半斤炒熟,共研细末,米糊为丸,重一钱一颗。每日空心时,以夏枯草煎汤,儿大者二丸,小者一丸,研烂调服,常须以甘肥荤润之物滋泽之。
  
  
  卷四 瘰证治入方
  
  紫霞膏
  治瘰初起,未成者贴之自消,已成者贴之自溃,已溃核存者贴之自脱。并治诸色顽疮,破烂不愈,疼痛不已者,俱皆神效。
  用明净松香一斤,研末,鲜色铜绿二两,研末,以真麻油四两,入锅内先煎数沸,滴水中不散,方下松香熬化,次下铜绿,煎至白烟将尽,其膏已成,退火,倾入瓷罐收之。凡用时于热汤内炖熔,旋摊旋贴。
  
  集成白玉丹
  专治瘰破烂,多年不愈,连及胸腋。
  《老子》曰: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此则世人闻方,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方。药则至贱不堪,功则神丹莫并。专治瘰 破烂,连及胸腋,臭秽难闻,三五载、十数载不愈者,药到病起。
  用新出窑矿锻石一块,滴水化开成粉,用生桐油调匀,干湿得中,先以花椒、葱煎汤,洗净其疮,以此涂之,不数日痊愈。真奇事也。
  昔予道门一友,患瘰 烂及胸腋,十数载不愈。一愚人传此方,用之立应,后以冶人,无不愈者,诚仙方也。
  
  
  卷四杨梅疮证治
  夫梅疮一证,以其肿突红烂,状如杨梅,故尔名之。西北人名天泡疮,东南则名棉花疮。盖小儿患此者,实由于父母贻毒传染而致也,然非寻常胎毒之可比。盖青楼艳质、柳巷妖姬,每多患此,而少年意兴,误堕术中。
  由泄精之后,毒瓦斯从精道乘虚直透命门,以灌冲脉,所以外而皮毛,内着筋骨,凡冲脉所到之处,无不受毒,此其为毒最深最恶。设初起之时,治不如法,去毒未净,而随至败坏殒生者,有之矣;或遗毒儿女,以致生而不育者,有之矣。世人见此恶道,而不寒心知避者,愚亦甚矣!小儿亦有不因遗毒而成。盖因偶伤湿热,即或患此,亦不过在皮肤肌肉之间而已。治之者,能知清热解毒除湿,自必痊愈,无足虑也。
  
  
  卷四 杨梅疮证治附案
  予高友少年不慎,尝发梅疮,治不如法,以致毒瓦斯内伏,外虽愈而内成结毒。每夏月则手心多现紫疹,如鹅掌风样。及其生子,皆于月内二十七日必发此毒。初从阴囊之下,红 数点,似火丹之状;不数日,则延及遍体,皮肉溃烂,形类火烧,昼夜啼号,诸药莫救;延至半月,则精神竭脱而死。连生三子,有如一辙,友悔恨无及,力恳于予。予虽感其诚敬,而实不得其法,因静思熟计,恍然有得。盖此毒从泄精后,乘虚透入命门,直灌冲脉,已为负隅之虎矣,而且盘踞多年,根深蒂固,何可动摇!倘剿捕不得其法,反致蹂躏疆场,损我民物。古人云:多算胜,少算不胜。苟非攻坚破垒,捣巢覆穴,不足以绝其根株。因自制一方,名窜毒丸。以鲮鲤甲头尾、胸脊以及四足,各用鳞甲数片,取其穿山透穴,率领诸药,直趋毒巢,则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冲脉所行之地,无处不到,以之为君;用刺猥皮仍以上法,各取其刺,虽搜毒之功不如鲮鲤,而以毒攻毒,力则过之,故以为臣;用蝉蜕、蛇蜕,虽为解毒清热之需,实所以取其蜕脱之义,以之为佐;以芩、连、栀、柏清其雷龙之火,用皂刺、土苓、槐花领毒外出,不使久留精窍,以之为使;复略加人参护其胃气,使之宣行药力,庶无溃乱壅遏之虞,以为四路救应。制而服之,诚所谓得心应手,针芥相投,药未尽而毒出。忽于左脚 发一恶疮,皮肉紫黑,痛苦异常,号呼床第,一月方痊。嗣是手掌如故,所生子女,不特不发梅疮,而并毫无疥癣。可见病有万殊,理无二致。予素未谙外科,而能拔兹社鼠城狐之毒,恃此理也;倘无其理,而欲邀天之幸,吾未能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