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幼幼集成
幼幼集成
箭头砂 枯白矾 明牙硝(三味俱五钱)共为细末,吹之。
导赤散
方见卷四啼哭门。
五苓散
方见卷二伤暑门。
理中汤
方见卷二乳子伤寒门。
碧雪散
治小儿悬痈重。
茸蒲黄 洋青黛 白硼砂 明牙硝 生甘草(各等分)共为细末,吹之。
温脾丹
治小儿脾冷流涎,浸渍颐间。
南木香 法半夏(各三钱) 黑炮姜 漂白术(各三钱) 广陈皮 杭青皮(各一钱)上为末,炼蜜为丸龙眼核大。每服一丸,米饮下。
异功散
方见卷三伤食门。
泻黄散
治小儿心脾有热,舌不转运,不能吮乳。
赤茯苓 片黄芩 川黄柏 川黄连 黑栀仁 宣泽泻 茵陈蒿(各一钱)灯芯十茎,水煎,热服。
卷四 口疮证治口疮简便方
口疮破烂,并治咽喉喉癣、喉痈,用凤凰衣,即伏鸡子壳内皮也,微火焙黄,橄榄烧存性,儿茶,三味俱等分,共为末,以一钱为则,加冰片五厘。口疳搽患处,喉病吹入之,即能进饮食。
口疮久不愈,虚火也。用生附子一个,切焙为末,醋和作饼,男左女右贴脚心。引火下行,自愈。
小儿口角生疮,名燕口疮。以乱发烧灰存性,米饮调服,外即以此敷之。又方,蒸饭时收甑盖上流下气水,搽之即愈。
口唇肿黑,痒痛不可忍,先以磁锋砭去恶血,以古铜钱磨猪油涂之。
治走马牙疳及各样口疳,多年田野中白螺蛳壳研烂,少加儿茶,共为细末,吹患处即愈。
口疳疮及咽喉疼痛,用吴茱萸二两研末,少加面粉,醋调作二饼,贴于足心,以布扎之,过夜即愈。
卷四舌病证治
经曰: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心,心主舌,在窍为舌。又曰: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夫舌为心之苗,胃之根。小儿多生舌病,以心脾之积热也,故有重舌、木舌、弄舌、舌胎等证,宜辨其虚实而治之。
重舌者,心脾有热。盖脾之大络,出于舌下,有热则气血俱盛。附舌根下,忽重生一舌而短小,内服沆瀣丹,外以针刺去恶血,用蒲黄、黄柏末敷之。
木舌者,心脾积热之气上冲,故令舌肿,渐渐长大,塞满口中。若不急救,必致害人。内服沆瀣丹,外以针刺去恶血,以碧雪散、竹沥调匀敷之。
弄舌者,脾脏虚热,令舌络紧,时时舔舌,俗人称为蛇丝惊者是也。切勿以寒凉攻下治之,少与泻黄散服之,不效,四君子汤。或渴欲饮水,面无红赤色,此脾胃津液不足,不可误认为热,宜七味白术散。
面黄肌瘦,五心烦热而弄舌者,此疳证也。须从疳证门参考,宜集圣丸。
大病后精神困倦,饮食少思而弄舌者,凶候。盖气血两虚,精神将脱。速以十全大补汤挽救之。
舌上黑苔,其热已剧,急以薄荷煎汤洗之。如舌转红色者,可治,凉膈散下之;洗不红者,不治。
泄泻后舌上白苔,此津液不深,不能上潮于口,为虚热也。理中汤。
卷四 舌病证治入方
集成沆瀣丹
方见卷一胎疾门。
碧雪散
方见卷四口疮门。
泻黄散
方见卷四口疮门。
七味白术散
方见卷三泄泻门。
集圣丸
方见卷三疳证门。
十全大补汤
方见卷一保产门。
凉膈散
治心脾有热,舌上黑苔。
净连翘(一钱) 黑栀仁(六分) 锦大黄(五分) 薄荷叶(六分) 片黄芩(六分) 芒硝(五分)生甘草(四分)竹叶七片,灯芯十茎,水煎,临服加生蜜十匙对服。
卷四 舌病证治舌病简便方
治重舌木舌,肿满强硬,或疼不止,不能言语,宜用粗针线扎箸头上,刺患处,甚者数十刺为妙。只针舌尖及舌两旁,舌中心及舌下切不可针,犯之令出血不止。其刺出之血,以红色者毒轻,紫色者为重,黑色者最危。仍以蒲黄研末,擦舌上即消。舌或胀大肿硬,实时气绝,名为 舌( ,衫,入声。)用皂矾不拘多少,新瓦上以火 ,变红色为度,放地上候冷,研细搽舌上立愈。重舌木舌皆效。( ,蔽根之饰,谓如 之蔽大相上也)舌肿满不能出声,以梅花冰片研烂敷之;或以食盐、百草霜共为末,井水调敷即效。
绊舌者,舌根下有筋一条,绊其舌尖,令舌短缩不能吮乳。细视之,明见舌根之下有筋如线,牵绊其舌。用针轻轻挑断之,挑时但挑此筋,不可误伤舌根,为祸不小。曾见愚妇以刀割断之,误伤舌根,流血不止而死。
舌断能重生。用活蟹一只,炙干为末,敷之。此方至神至验。
卷四齿牙证治
经曰:天有列星,人有齿牙。又曰:手阳明之脉,入下齿中;足阳明之脉,入上齿中。故知上牙属胃,下牙属大肠,齿属肾。凡齿生迟者,肾气不足也。盖肾主骨,齿者,骨之余,肾不足则髓亏,不能充乎齿,所以齿迟。宜地黄丸。
上下牙床肿者,此手足阳明实热也。凉膈散为君,加知母、石膏、升麻为佐,频频含咽。
重龈者,肾脏积热,附龈而肿痛也。以针刺去其血,用盐汤洗净,黄柏为末敷之,效。小儿有多食肥肉,齿牙臭烂不可近者,名为鼻息。此胃膈实热也,内服沆瀣丹,外以荆沥和姜汁含嗽。
牙疳者,初作臭气,次则齿牙黑,甚则龈肉烂而出血,名为宣露。此由肾热,其气直奔上焦,故以走马为喻,宜速治之。若上下唇破,鼻穿齿落者,名曰崩沙,气喘痰潮,饮食减小则不可治。内服沆瀣丹,外以如圣散敷之。
梦中切牙,风热也。由手足阳明二经积热生风,故令相击而有声也。必在梦中者,风属阳,动则风行于阳,静则风归于里也。宣风散。
切牙一证,惟痘疹见此为危候,余则皆无大害。亦有因病战栗鼓颔而斗牙者,治其本证,则自止也。
牙齿落后不复生者,由于舌舔之故,其肉顽浓。用针刺去其血,以鼠骨散搽之,自生。
卷四 齿牙证治入方
六味地黄丸
方见卷一胎疾门。
凉膈散
方见卷四舌病门。
如圣散
治小儿走马疳,并崩沙、宣露。
用妇人尿桶中白垢,刮下,瓦上 至烟尽一钱,铜绿二分,麝香半分,共为末,先以蜡树叶浸米泔水洗净,后搽此药。
宣风散
治梦中切牙。
尖槟榔(五钱) 广陈皮(一两五钱) 炙甘草(五钱)共为末。每服一二钱,蜜汤调,空心服。
鼠骨散
治小儿齿落不生。
用雄鼠一只,烂去皮,取全骨炙枯研细末,加麝香一分,擦刺处,良久,以姜汤漱之。
卷四 齿牙证治齿病简便方
牙龈溃烂,诸药不效者,以盐榄二三个,连皮带核火中过存性,加冰片半分搽之神效。走马牙疳,臭烂出血。红枣三枚去核,以明雄研末,填满枣内,新瓦盛之,火 存性,研末搽之。
又方
凤凰衣未得见水者,焙黄,少加枯矾,共为细末搽之。
卷四咽喉证治
经曰: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又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盖咽者胃管,主纳水谷而居后;喉者肺管,专主呼吸而居前,为人一身之总要。若胸膈郁积热毒,致生风痰,壅滞不散,发于咽喉,病名虽多,无非热毒。速宜清解,缓则有难救之患,轻则甘桔汤,重则化毒汤。
如痘疮咽喉痛者,毒瓦斯上攻也,加减甘桔汤。喉中生疮,不能吮乳,化毒汤。
小儿为诸骨所哽,骨大难咽者,以鹅毛扫咽吐之;骨小者,用海上方治之。
卷四 咽喉证治入方
甘桔汤
治小儿胸膈积热,致生风痰而患喉痹。
粉甘草(四钱) 芽桔梗(四钱)以净水煎,细细咽之。
化毒汤
治小儿咽喉证危迫者。
芽桔梗 南薄荷(各一钱) 荆芥穗 炙甘草(各一钱五分) 白芒硝(一两) 山豆根(一钱五分)马牙硝 白硼砂(各二钱五分) 明雄黄 镜面砂(各一钱)共为细末。每服一钱,白汤调下,仍以此药吹喉中。
海上方
治小儿诸骨所哽。
用金凤花根捣碎,以米醋浓煎,用有嘴瓶盛之,口衔瓶嘴,仰面吸药吞之,其骨即下。吞药勿令沾牙。又或以玉簪花根亦可,如上法咽之。
卷四 咽喉证治咽喉简便方
治喉闭乳蛾,用鸡内金,勿洗,阴干,烧过存性,研末以小竹筒吹之,即破而愈。(鸡内金即鸡肚腹内肫皮也)咽喉内生疮,鼻孔内赤烂,若作喉风治,立死。用白霜梅一个烧存性,枯矾一钱,穿山甲炙枯一钱,共为细末,吹喉中,神效。
喉疮已破,疮口疼痛,难进乳食。用猪脑髓蒸熟,姜醋调和,服之自愈。
咽中结核,不通水食,危困欲死,用百草霜以蜜和丸如芡实大。每一丸,白汤化开灌之,甚者不过二次愈。
误吞针,用磁石研末,以黄蜡熔化,和丸如豆大,吞下。针共丸药,同从大便出。
误吞铜钱、金银钗环之类,只以米糖多服之,久之自出。
误吞铜钱,生慈菇捣汁多饮,自然消化;生荸荠捣汁饮,更妙。
误吞竹木及鱼骨,哽咽不下,用象牙磨浓汁,调服,若吞铁钩子,以沙糖拌象牙末服。治诸骨哽咽不下,用葳灵仙三钱煎汤,频频咽之,其骨即软如绵而下。
诸骨哽咽,用狗一只,倒吊取口涎,徐徐与咽即化;又或以狗涎半盏,沙糖半盏,调服立消。
凡误吞金银铜铁之类,以盐榄烧灰研末,水调下,其物即出。此方经验极多。
凡诸骨哽咽,谷树叶捣烂取汁服,其骨自软而出。盖葳灵仙、谷树叶、楮实子皆能软骨故也。
卷四龟胸龟背证治
龟胸者,胸高胀满,形如覆掌,多因乳母多服五辛酒面、炙之类,或夏月热乳宿乳与儿。盖儿肺气最清,为诸脏华盖,日久痰滞,则生风热,肺受火邪,则胸骨胀起。麻痘之后,多有此证,宜清肺降火,杏仁煎。
龟背,生下不能保护,以客风入于骨髓,或儿坐早,劳伤气血,或咳嗽久,以致肺虚,而肾亦无所生矣。肾主骨,风寒乘虚而入于骨髓,致精血不能流通,故成龟背。宜松蕊丹,外以龟尿涂法。此从前所论证治也。
予按:龟胸有治,龟背乃不治之证。前人证治,犹有未善,虽曰客风入骨,坐早劳伤,咳嗽肺虚,然未窥其病源,无非以现下者言之也。凡小儿禀受真元足者,尝见其赤身裸体,当风露坐,半周之后,坐以座栏,从未闻有客风入骨,坐早劳伤,嗽久而病龟背之说。此证盖由禀父母精髓不足,元阳亏损者多有之。不观小儿龟背,正在命门之间,渐次骨节浮露,其腰如弓,实因骨痿不能支撑之故,岂风邪为患哉?此证百不一救,原无治法。而前人强立松蕊丹,反用麻黄、大黄、独活、防风一派攻伐之药,适足以速其殇也。若以鄙见,但当以六味地黄丸加上桂、鹿茸,救其先天,复以四君、六君之类,扶其胃气,或可十中保一,除此之外,并无治法,若谓松蕊丹能治龟背,吾不信也。
卷四 龟胸龟背证治入方
杏仁煎
治小儿肺受热邪而患龟胸。
锦大黄(好酒九蒸九晒) 天门冬(去心) 真杏仁(去皮尖,取净仁) 淮木通(各一钱二分) 桑白皮甜葶苈 熟石膏(各八分)水煎,临卧时服,加增分两,以蜜为丸,徐服更妙。
松蕊丹
治小儿龟背,姑存之可也。
黄松花 陈枳壳 北防风 川独活(以上各一两) 净麻黄 信前胡 川大黄 青化桂(以上各五钱)为末蜜丸绿豆大。每服十丸,米饮下。
六味地黄丸
方见卷一胎疾门。
四君子汤
方见卷三疟疾门。
六君子汤
方见卷二类搐门。
卷四鹤膝证治
小儿鹤膝,因禀受肾虚,血气不充,以致肌肉瘦削,形如鹤膝,外色不变,膝内作痛,屈伸艰难。若肿色赤而作脓者,为外因可治;若肿硬色白不作脓者,是属本性难治。属外因者,十全大补汤加苍术、黄柏、防己;属本性者,以六味地黄丸加鹿茸,补其精血。仍须调补脾胃,以助生化之源。
卷四 鹤膝证治入方
十全大补汤
方见卷一保产门。此加苍术、黄柏、防己。
六味地黄丸
方见卷一胎疾门。
卷四五软五硬证治
小儿生后,有五软五硬之证,乃胎元怯弱,禀受先天阳气不足,不耐寒暑,少为六淫所犯,便尔五软见焉。
五软者,头项软、身体软、口软、肌肉软、手足软,是为五软。然头项软肝肾病也,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不足,故头项软而无力;手足软脾胃病也,脾主四肢,脾胃不足,故手软而懒于握,足软而慵于步也;身体软,阳衰髓怯,遍身羸弱,而不能强立;口软者,虚舌退场门而懒于言;肌肉软者,肉少皮宽,肌体虚 之象也。总之,本于先天不足,宜地黄丸以补肝肾。而更所重者在胃,盖胃为五脏六腑之化源,宜补中益气,升举其脾气。倘得脾胃一旺,则脏气有所禀,诸软之证,其庶几矣。
五硬者,手硬,脚硬、腰硬、肉硬、颈硬也。仰头取气,难以动摇,气壅疼痛,连于胸膈,手心脚心,冰冷而硬,此阳气不荣四末也,为独阴无阳,难治。若肚筋青急,乃木乘土位,俱宜六君子汤加姜、桂、升麻、柴胡,以补脾平肝;若面青而小腹硬者,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