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吐泻在八月中以后。身冷。无阳也。不能食乳。干 泻青褐水。钱乙只用益黄散补脾。不可下。
吐泻所论冷热时月。此钱乙以中原之地言也。今较之江浙。则气候不同。今江浙之地。二三月尚寒。四五月温暖。六月入伏之后才热。七月热盛。八月热尚未退。虽冬月晴多便暖。虽夏月阴多便寒。不可概以中原冷热时候。便为定论。经所谓东西南北之异地。温凉寒热之异宜。况每岁寒热。自随时令早晚。难以拘定月日也。候之者乘其至也。谓至其热则从热治。至其温则从温治。至其寒则从寒治。至其凉则从凉治。此乃随四时之气。各适其宜。
吐泻于夏秋大热之时。伏暑伤冷。则心藏烦躁。小便不利。清浊不分。阴阳二气相干。名曰气乱。乱于肠胃之间。名曰霍乱。其证乘热伤冷。气逆而喘。腹胁胀满。身热脉乱。头痛体疼。如伤寒之状。上即大吐。下即大泻。重者四肢厥冷。脚胫转筋。法当调顺其气。分别清浊。升降阴阳。若只伏暑吐泻者。则小便不利。其证虽与上证稍同而轻。非霍乱比。泻色赤黄。此但只名伏暑吐泻。不为霍乱也。治霍乱吐泻。若热多而渴者。五苓散。
寒多不渴。而心腹身体疼痛。及烦躁渴不能饮者。可服理中汤。寒甚腹痛转筋。四肢拘急者。理中汤加附子。汗出恶寒。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并四逆汤。以上诸证。并可与香薷散服之。以他药不能疗此证也。治伏暑吐泻。若小便不利。与五苓散利小便。及与香薷散解伏暑。坯莲散救生丹止吐。
吐泻不拘何时。则令脾胃虚弱。多致生风。而为脾风慢惊也。以脾土衰而肝木来刑故尔。当先补脾胃。不令困弱。则风不生。而病易愈也。
吐泻已定未定烦渴者。皆津液内耗也。不问新久。宜煎钱乙白术散。使满意取足饮之。多即愈好。不尔即津液内耗。而引饮不止。内生其热。外邪相干。则证变百端。以成他病。渐至危困也。
卷十 吐泻方治
治吐方
木瓜丸
治自生下便有吐证。此因初生时。拭掠口中秽液不尽所致。
干木瓜末 麝香 腻粉 木香末 槟榔末(各一字)
上研匀。面糊和丸。粟米大每服一二丸。甘草水下。无时服。
塌气丸
治啼哭未定。便令食乳。气逆停滞。心胸满闷。气急吐逆。
巴豆(三个去皮分为十片) 胡椒(十个) 丁香(十个) 青橘(十个汤浸一宿不去穣每个入巴豆一片胡椒一个丁香一个以麻缕缠之余并同)
上用酽米醋一碗。煮药至醋尽为度。取出细切焙干。同为细末。粟米糊和丸粟米大。每一二岁儿三二丸。三四岁儿四五丸。饮下。日三服。此药利胸膈。然后复进观音散一二服补气。食前。
和胃膏
治哭啼饮乳。气逆噎塞。及胃虚气不升降。胸膈痞满。吐逆不时。
人参(去芦) 藿香叶(去土) 水银 枇杷叶(先炙去毛生姜汁涂炙令香熟) 白茯苓(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肉豆蔻(面裹煨熟) 硫黄(研细入铁铫同水银一处拌匀于火上炒不住手研如泥放冷各半两)
上同为末。次将硫黄水银炒匀入之。再研匀细。炼蜜和膏。每一岁儿桐子许。生姜枣汤化下。量大小加减。
亦治人番胃。服一皂子许。
白附子丸
治伤风冷吐逆。及治粪青下泻。
白附子(一分末) 蝎梢(一分研) 舶上硫黄(半两研细)
上先将半夏半两。汤洗净。生为末。生姜自然汁和剂。捻作饼子。小钱大。沸汤内煮至熟。取出研成膏。
入三味药末和之。如干。添少汤。丸萝卜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米汤或乳汁送下。无时。
羌活膏
治伤风吐逆。亦能截痫定泻。
羌活(去芦) 独活(去芦) 人参(去芦) 白茯苓 防风(去芦并叉枝) 肉桂(去粗皮不见火) 全蝎(炒各一分) 硫黄(三钱) 水银(一钱与硫黄同研青色至不见水银星子为度)
上同为细末。炼蜜和膏。每用量大小。旋HT 。婴孩大豆许。三二岁鸡头大。五七岁儿龙眼大。并薄荷水化下。
托养丸
治伤食吐逆。心胸满闷。阴阳痞。手足厥冷。烦热躁闷。
硫黄 水银(各半两同研细不见星) 附子(半两炮去皮脐) 木香(半两) 当归(去芦洗净半两切焙)
大黄(一两湿纸煨熟)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樱桃大。每服一粒。生姜汤化下。无时。
朱砂丸
治惊吐不止。
朱砂 乳香(各一钱) 半夏(二十一个洗净七次姜汁浸一宿切焙)
上同为细末。姜汁糊丸黄米大。每服五七丸。乳香汤下。无时。
紫霜丸
治如前。朱砂五分。杏仁三十粒。去皮尖炒黄。同研细。糊丸麻子大。每服五七丸。桃心汤下。乳食前。
三香丹
治挟惊吐逆不止。
藿香叶(去土) 丁香(各半两) 麝香(当门子半钱研) 腻粉(半分研) 半夏(一钱汤浸七次焙干)
龙脑(半钱研)
上为末拌匀。生姜自然汁糊和丸黍米大。每服十丸。人参薄荷汤送下。无时。
四季散
治惊吐及番胃。诸药不效者。服之立验。以好硫黄半两。研细。入水银一分。同再研至无星。如墨煤色。再用一钱或半钱。以生姜自然汁同酒各半同煎。用少许调药。空心服之。服毕覆卧。当自汗出乃愈。
集香散
治脾胃不和。气虚吐逆不食。渐成羸瘦。
丁香 沉香 木香 白术 藿香叶(去土) 制浓朴(各半两) 白茯苓 白豆蔻(各一分)
上为细末。入麝香少许拌匀。以水半升。蜜四两。大枣十五个。生姜十五片。于银器内慢火熬成膏。去姜枣不用。以膏和药丸如皂子大。于当风处窨干。每服一丸。米饮化下。量儿大小加减。乳食前。
人参白术散
治胃气不和吐逆。不思乳食。亦治霍乱吐逆。
浓朴(去粗皮生姜制二两) 人参(去芦) 白术 半夏(汤洗七次) 陈皮(去白各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生姜二片。煎至六分。去滓温服。
人参藿香散
治脾胃不和。吐逆不定。
人参(去芦一两涂姜汁微炙) 藿香叶(去土半两) 白术(锉炒) 丁香 良姜 枇杷叶(去毛姜汁炙令香熟) 甘草(各一分炙)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入木瓜一片。煎至五分。温服无时。去滓通口服。
藿香散
治脾胃气不和吐逆。心腹胀满。
藿香叶(去土) 半夏曲 甘草(炙各一两) 陈皮(去白) 浓朴(去粗皮姜制各二两) 人参(去芦)
白术(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半钱或一钱。水一小盏。生姜三片。煎至六分。
去滓温服。无时。
万安丹
治胃虚伤冷吐逆。
半夏(一分汤洗七次焙干) 白术(一分) 附子(一个炮制去皮脐) 硫黄(一分研) 朱砂(半两研飞)
上前三味。先为末。入研药拌匀。生姜汁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饮下。乳食前。
圣石散
治如前。经验。
礞石(四两炭火烧一伏时) 不灰石(二两炭火烧一伏时) 母丁香(一两) 木香(一两) 人参(去芦一两) 白茯苓(一两) 半夏(半两汤洗七次焙干) 真阳起石(半两先同上为末) 阿魏(汤化去砂石以曲和成饼焙干一钱) 巴豆 杏仁(各十四个并连皮灯上烧作炭略存性)
上同匀细。汤泡蒸饼细丸荔枝子大。每服一粒。水一大盏。入姜皂子大。掰破同煎。至五分放温。时时服之。煎药须用银石器。
浓朴散
治胃冷气逆。吐不思食。
白茯苓(一两五钱) 肉豆蔻(面裹煨半两) 浓朴(去皮生姜制一两) 枇杷叶(炙去毛一钱)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生姜二片。煎至六分。去滓空心温服。无时。
人参膏
治脾胃虚冷。乳食不化。吐逆连并。不喜乳食。
人参(去芦) 滑石 藿香叶(去土半两) 丁香(一分) 甘草(二钱炙) 朱砂(一钱五分研水飞)
上为末。炼蜜和膏。每用皂子大。米饮化下。无时。
楠皮汤
治胃冷吐逆。正气。以楠木皮煎汤汁服之。
温脾散
治寒湿吐逆。
浓朴(去皮涂姜汁炙令香熟一两) 丁香 白术 干姜(各半两焙) 肉桂(一分)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煎人参汤调下。无时。
香参汤
治寒痰吐逆。
丁香 藿香叶(去土) 丁皮 人参(去芦) 白茯苓(各一两) 青皮(去穣) 木香 甘草(炙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生姜二片。煎至五分。去滓温服。无时。
三黄散
治伤热吐逆。
五灵脂 大黄 雄黄(各等分研水飞)
上为细末。每服一字。磨刀水调下。无时。治热吐尤佳。
槐花散
治热吐不止。
皂角(去皮烧烟尽) 白矾(枯) 槐花(炒) 甘草(炙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白汤调服。无时。
丁香益胃汤
治胃虚挟热。吐逆不止。
丁香 人参(去芦各一两) 桂(去皮) 大黄(炮黑黄色) 诃黎勒皮(一分)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生姜二片。煎至五分。去滓温服。无时。
人参桂姜汤
治热气不调吐逆。腹满胀痛。
人参(去芦三分) 桂(去皮) 良姜(各一两) 甘草(半两炙)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生姜三片。煎至六分。温服无时。
白术汤
治吐逆热烦而渴。津液燥少。
白术 干葛根 人参(去芦各一两) 木香 藿香叶(去土) 白茯苓 甘草(炙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生姜三片。煎至六分。去滓温服。或用生沸汤调下。无时。
香朴散
治冷热吐逆。调顺其气。
浓朴(去皮姜制一两) 人参(去芦一两) 丁香(半两) 麦门冬(去心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入生姜二片。枣一个。同煎至五分。去滓温服。无时。
坯莲丸
治一切冷热。吐逆不止。
半夏(一两汤浸洗七次捶碎) 胡椒(一分二味同炒紫黑色) 丁香(四十九个) 莲子心(一百个)
上为末。姜糊和丸菜子大。每服三二十丸。煎坯子(即坯子胭脂。见卷七。)
石莲汤送下。无时。
清膈饮子
治伏暑吐逆。
淡竹叶(一两去枝梗只取叶焙干) 香薷(一两) 檀香(半两) 人参(去芦半两) 半夏(半两汤洗七次焙干) 白茯苓(半两) 甘草(半两) 白粳米(一合)
上为粗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时时加熟水服。
灯苍丸
治伏暑吐逆。头目痛。四肢厥冷。烦躁不解。
半夏(二两姜制) 硫黄(一两) 白善土(一两)
上为末。滴水和丸大豆大。每用一二丸。以针穿于灯上燎过。吐逆者盐艾汤下。烦躁者生姜汤下。四肢冷者热酒下。头痛者腊茶下。儿小者服一丸。
双金丸
治霍乱吐逆不止。又治番胃及沉积。赤白恶痢。
五灵脂(去砂石二两五钱研) 拣丁香(一钱为末) 巴豆(半两去壳并心皮细研入上二味和匀)
上以枣肉和丸黄米大。每用量大小虚实加减。二岁上五七丸。三岁上十丸。煎丁香藿香汤放冷送下。服药毕。须候两时辰。不得与乳食。候大便过一两次。服补药四圣丸。如吐后躁热。心间烦闷。服四顺饮子。此三药乃一宗也。儿本壮。食伤积滞者。宜服。虚者更宜斟酌。
四圣丸
白豆蔻 肉豆蔻(面裹煨去油) 草豆蔻(去皮) 干姜(炮) 良姜 藿香叶(去土) 丁香枝杖(各等分)
上为末。醋糊和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煎人参或白术汤下。如止泻。米饮下。无时。
四顺饮子
地骨皮(去骨尽) 防风(去芦并叉枝) 山栀仁 连翘(去膈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五分。去滓临卧温服。如大便秘涩。煎灯心竹叶汤放冷服。
亦治诸热。心胸烦躁懊闷。
乳吮散
治婴儿吐乳不定。枇杷叶一分。去毛炙焦黄色。母丁香一分。为末。每服少许或半字一字。涂乳上吮儿。
便止。
马通汁
治婴儿吐乳黄色。以新马粪一块绞汁。量大小分减灌之。
葛根粉
治小儿吐逆壮热。不下食。以葛根粉二大钱。水二合调匀。泻入沙罗中。侧转令遍。如荡粉皮法。重汤内煮令熟。以糜饮相和食之。亦治痫。
白鱼灰散
治百日内儿。涎壅吐乳。以书中白鱼七枚。烧灰研细。乳汁调一字与服。或敷在乳上吮之。
丁香散
治胃虚气逆。呕吐不定。霍乱不安。精神困弱。
丁香(一分) 人参(半两) 藿香叶(去土一分)
上为末。每服一钱。水半盏。煎三五沸。入乳汁三五滴。更煎一两沸。带热服。无时。频频服效。
圣白丸
治小儿吐逆。
半夏(半两汤洗十次竹刀切作片子焙令干) 丁香(半两)
上于木臼中同杵为末。生姜自然汁和丸麻子大。每服十丸十五丸,温汤送下。无时。
白术散
治小儿吐逆。或加喘促。
白术(二两) 干山药 白茯苓(各一两) 人参(去芦) 木香 白扁豆(炮) 藿香(去土各半两)
甘草(一分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