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世保元


  复加燥热。如抱薪救火矣。如直中阴经。真寒症也。无热恶寒不渴。宜温补。切忌寒凉。此事不明。杀人甚速。阴症似阳症者温之。阳症似阴症者下之。阳毒者分轻重下之。阴毒者分缓急温之。阳狂者下之。阴厥者温之。湿热发黄者利之下之。血症发黄者清之下之。发斑者清之下之。谵语者下之清之。痞满者消之泻之。结胸者解之下之。太阳症似少阴者温之。少阴症似太阳者汗之。衄血者解之止之。发喘者汗之下之。咳嗽者利之解之。正伤寒者。大汗之。大下之。感冒寒者。微汗之。微下之。劳力感寒者。温之散之。温热病者。微解之。大下之。此经常之大法也。有病一经而用热药寒药之不同。如少阴症有用白虎汤、四逆散之寒药者。少阴症有用四逆汤、真武汤之热药者。庸俗狐疑。讵能措手哉。呜呼。能察其伤寒之症名。而得其伤寒之方脉。如此亲切。乃为良医。是知寒药治少阴。乃传经里热也。热药治少阴。乃直中真寒也。辨脉定经。识症用药。真知其为表也而汗之。真知其为里热而下之。

  真知其为直中阴经而温之。如此而汗。如此而下。又如彼而温。麻黄承气。投之不瘥。姜附理中。用之必当。病奚逃乎。然必须分轻重缓急。老少虚实。久病新发。妇人胎产。室女经水。大凡有临产而伤寒者。与男子伤寒治法不同。若无胎产。治亦相同。妇人室女。经水适来适断。寒热似疟者。即是热入血室。但当和解表里。久病者过经不解。坏症也。新发者始病也。老者血气衰。少者血气壮。缓者病之轻也。急者病之重也。寒药热服。热药凉服。中和之剂。温而服之。战汗分四症。要知邪正盛衰。类伤寒四症。照常例而治之也。学人宜究心焉。

  卷二 伤寒

  伤寒金口诀

  真伤寒。世罕稀。多少庸医莫能知。仲景石函节庵泄。千金不易伤寒秘。方不同。法更异。

  四时伤寒各有例。惟有冬月正伤寒。不与春夏秋同治。发表实表两妙方。用在三冬无别治。

  真伤寒。真中风。表实表虚各自中。表虚自汗脉浮缓。疏邪实表有奇功。表实无汗脉浮紧。

  升阳发表汗自松。背恶寒。背发热。头痛脊痛一般说。俱属太阳膀胱经。有汗无汗须分别。

  有汗表虚无汗实。脉浮缓紧须分别。春夏秋。别有方。通用羌活冲和汤。

  春温夏热秋治湿。随时加减细斟量。病症与冬皆相似。浅深表里脉中详。脉有浮。脉有沉。

  半浮半沉表里停。有力无力表虚实。或温或下细推寻。更有汗吐下三法。当施当设莫留停。

  两感症。日双传。一日太阳少阴连。肾与膀胱脉浮大。口干头痛是真原。二日阳明与太阴。

  沉长之脉脾胃兼。目又痛。鼻又干。腹满自利不能安。三日少阳厥阴病。肝胆脉息见浮弦。

  耳聋胁痛囊蜷缩。古人不治命堪忧。(今有方治两感症见后补遗)

  陶节庵。泄漏方。不问阴阳两感伤。通用冲和灵宝饮。一服两解雪浇汤。更明表里多少病。

  治分先后细推详。表病多。里病微。麻黄葛根汤最奇。表缓里急宜攻里。调胃承气急通之。

  寒中阴经口不干。身疼发热自下利。脉沉细。又无力。回阳急救汤最的。都言两感无治法。

  谁知先后有消息。结胸症候分轻重。双解六一二方觅。阳明症。不得眠。鼻干目痛是根源。

  柴葛解肌汤一剂。犹如渴急遇甘泉。耳聋舌痛半表里。柴胡双解立苏痊。腹又痛。咽又干。

  桂枝大黄汤可蠲。太阳发黄头有汗。茵陈当归汤独羡。无热自利是脏寒。加味理中汤最端。

  时行疫病身大热。六神通解须当啜。小便不利导赤饮。下焦蓄血凭斯诀。一切下症并结胸。

  六一顺气分明说。身有热。头无痛。面赤饮水不下咽。庸医误认为热病。岂知心火泛上炎。

  自是戴阳多不晓。复元汤服得安然。汗如珠。眼似火。发斑狂叫误认我。病在三焦无人识。

  三黄石膏汤最可。发斑之症先咳呕。耳聋足冷定无他。休发汗。愈斑斓。消斑青黛饮莫慢。

  劳力感寒症又异。调荣养卫金不换。内伤血气外感寒。莫与伤寒一例看。身出汗。热又渴。

  如神白虎汤最确。食积症。类伤寒。发热不恶寒。呕逆身不痛。头痛休疑谈。只消加味调中饮气口紧盛休变延。小便利。大便黑。桃仁承气对君说。热邪传里蓄血症。血热目利病妥贴吐血衄血另有方。生地芩连汤最切。阴格阳。难遍详。阴极发厥面戴阳。欲赴井中脉无力急救回阳返本汤。水不下咽瘀血症。加减犀角地黄汤。真中寒。真厥症。回阳救急汤连进阳毒发斑脉洪数。三黄巨胜汤之症。原无热。精采不与人相摄。热结膀胱休误下。桂苓饮子真奇绝。心下硬痛利清水。热积利症医莫测。又谵语。又作渴。身热黄龙汤莫错。口噤摇头名痉 。如圣饮内抽添诀。瘥后昏沉百合病。柴胡百合汤休越。亡阳症。过汗多。头痛振振病不和。筋惕肉 虚太甚。温经益元汤最和。男女劳复阴阳易。逍遥汤治脉沉 。脚气症。类伤寒。禁用补剂与汤丸。暑中伤热寒中冷。浮风弱湿脉之端。便闭呕逆难伸屈。加减续命汤保全。撮空症。仔细认。休认风症误人命。循衣摸床为症验。叉手摸胸不识人。只因肝热相伤肺。升阳散火效如神。睡觉中。忽言语。梦寐昏昏神不主。汤粥与之虽吞咽。形如中酒多不举。心火克肺越经症。泻心导赤汤急取。身热渴。不头疼。神思昏昏乱语言。小水不利大便黑。误投凉药命难全。病传心肺夹血症。当归活血汤最玄。夹痰症。类伤寒。寒热昏迷头又眩。涎退场门中为症验。七情内损伤之根。神出舍空乱语言。加味导痰汤可增。大头病。是天行。项肿恶寒热并煎。一剂芩连消毒饮。痰火喉痹尽安全。此是先贤千古秘。不是知音莫浪传。

  卷二 伤寒

  出汗良法

  一严冬伤寒。不得汗出。宜姜葱各半斤。煎汤一斛。倾大盆中。用小板一块。横加盆上令患人坐卧其上蒸之。外以席被围定。露其口鼻。外可进发汗药。

  一病患用大指捏住中指中节。紧捏莫放。十指俱屈。合掌夹在两大腿中。紧紧坐住。待良久汗自出。

  一用发表药不出汗。将苏叶煎汤。以器盛之。置于被内两膝下熏之。

  又法。用姜渣绵裹。周身擦之。汗即出。

  一伤寒连日不出汗。昏睡不省。身热语乱。此汗不得出也。用滚水一大茶壶。布包。放病患脚下。踏之。一时汗自下而上。其病即愈。

  一伤寒不得汗出。用樟树白皮捣烂炒热。绢巾包烙浑身上。一时汗出即已。

  一伤寒发热。头疼身痛。用生姜、连须葱、淡豆豉等分。共捣烂为饼。搭脐上。帛紧勒汗自出而已。(王景明传)

  一伤寒无汗。或日久汗不出者。用甜梨一个。生姜一块。同捣为汁。再入童便一碗。量汤煮热服之。即汗。

  一伤寒单潮发热无汗。五七日不大便。死在旦夕。以桃仁承气汤。打下硬粪如石二次。

  即出大汗而已。后以温胆汤二剂。调理而安。

  一治伤寒发热头痛。亦治感冒。

  生姜(一块) 核桃(七个打碎连壳) 葱白(连须七根) 茶叶(一撮)

  上水三碗。煎热服。盖被出汗。

  一论伤寒昏迷不省人事。以皂角刺燃烟入鼻。有嚏可治。无则不治。肺气上绝也。可治者。

  随用皂荚、半夏、生白矾一钱五分。共为末。入姜汁调服。探吐痰去。苏醒为效。

  一论汗出不止。将病患发按在水盆中。足冷于外。用炒麦麸皮、糯米粉、龙骨、牡蛎为末和匀。周身扑之。其汗自止。

  卷二 伤寒

  伤寒诸方

  一论冬月正伤寒。头疼发热恶寒。项脊强重。脉浮紧无汗。是足太阳膀胱经表症。若头如斧劈。身似火炙者。宜此方。

  升阳发表汤

  麻黄(一钱) 杏仁(三钱) 桂枝(一钱)

  川芎(一钱五分) 白芷(二钱) 羌活(二钱) 防风(一钱五分) 升麻(八分)

  上锉。姜、葱、豆豉。水煎。热服出汗。汗出药止。勿多服。

  一论冬月正伤风。头疼发热恶寒。鼻塞项脊强重。脉浮缓自汗。为表症也。此足太阳膀胱经受邪。当实表散邪。无汗者不可服。

  疏邪实表汤

  桂枝(一钱) 白术(一钱五分去芦) 芍药(二钱) 甘草(一钱) 防风(一钱五分) 羌活(二钱) 川芎上锉。生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温服。汗不止。加黄 蜜水炒。喘加柴胡八分。杏仁三钱。胸中饱闷。加枳壳一钱。麸炒去穣。桔梗八分。

  一论春夏秋。非时感冒暴寒。头疼。发热恶寒。无汗。脊强。脉浮紧。此足太阳膀胱受邪。是表症。宜发表。不与冬时正伤寒同治法。此方非独治三时暴寒。春可治温。夏可治热。秋可治湿。治杂病亦有神也。可代麻黄汤、桂枝汤、大青龙汤、各半汤。乃太阳经神药也。

  羌活冲和汤

  (又名神解散。)

  苍术(泔制一钱) 羌活(一钱) 防风(一钱五分) 川芎(一钱五分) 白芷(一钱) 细辛(二分) 黄芩(一钱) 生地(一钱) 甘草(二分)

  上锉。生姜、葱白。水煎。热服出汗。胸中饱闷。加枳壳去穣。桔梗去芦。夏月。加石膏、知母。有汗。去苍术。加白术。再不止。去细辛。加黄 蜜炙。如再不止。以小柴胡汤加桂枝、芍药一钱。名神术汤。不作汗。加苏叶。

  一论足阳明胃经。身热。鼻干不眠。微恶寒。头痛。眼眶痛。脉微洪。宜解肌。此属阳明经病。其正阳明腑病。别有治法。

  柴葛解肌汤

  柴胡(八分) 黄芩(二钱) 芍药(二钱) 葛根(二钱) 羌活(二钱) 石膏(三钱)

  桔梗(八分) 甘草(八分) 白芷(一钱)

  上锉。姜、枣煎服。本经无汗恶寒。去黄芩。加麻黄一钱。

  一论足少阳胆经。耳聋胁痛。寒热。呕而口苦。脉来弦数。属半表半里。宜和解。此胆经无出入。有三禁。不可汗下利小便也。

  柴胡双解散

  (即小柴胡汤)

  柴胡(一钱) 黄芩(二钱) 半夏(二钱汤泡) 人参(二钱) 甘草(八分) 白茯苓(三钱)白芍药(二钱)

  上锉散。姜、枣煎。呕。加陈皮一钱五分。竹茹四钱。姜汁。痰多。加栝蒌三钱。贝母三钱。口干。加知母一钱五分。石膏三钱。心中饱闷。加桔梗三分。枳壳一钱。心下痞满。加枳实二钱。黄连八分。内热甚。错语心烦。不得眠。合黄连解毒汤。小便不利大便泄泻。合四苓散。夹热而利。加炒黄连八分。白芍二钱。

  一论足太阴脾经。腹满而痛。咽干而渴。手足温。脉沉而有力。此因热邪从阳经传入阴经也。

  桂枝大黄汤

  桂枝(一钱) 大黄(二钱) 芍药(二钱) 甘草(八分) 枳实(二钱) 柴胡(八分)

  上锉。生姜煎。临服。加槟榔磨水二匙入药。温服。

  一论伤寒。自受其寒。病直中阴经是也。初得病无热。无头痛。止有腹痛。怕寒厥冷。

  或下利呕吐不渴。脉沉迟无力。

  加味理中汤

  人参(三钱) 白术(一钱五分) 干姜(一钱炮) 甘草(八分) 肉桂(八分) 陈皮(一钱五分)

  上锉。生姜三片。水煎。临服。加木香磨一匙姜汁同服。

  一论足太阴脾经腹满。身目发黄。小便不利。大便实。发渴。或头汗至颈而还。脉来沉重者。宜此方。

  茵陈将军汤

  茵陈 大黄 栀子 黄芩 枳实(各一钱) 甘草梢(三分) 滑石末(二钱) 浓朴(八分)

  上锉。滚水煎。热服。以利为度。但头汗出。身无汗。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身目发黄小便不利。宜此药调下五苓散。

  一论伤寒小水不利。小腹满。或下焦蓄热。或引饮过多。或小水短赤而涩。脉沉数者。

  以利小便为先。惟汗后亡津液。与阳明汗多者。则以利小便为戒。

  导赤饮

  茯苓(三钱) 猪苓(二钱) 泽泻(二钱) 桂枝(八分) 白术(一钱五分) 甘草(八分)

  滑石(三钱) 山栀(三钱)

  上锉散。生姜一片。灯心十根。入盐二字调服。中湿身目黄者。加茵陈三钱。水结胸症加木通二钱。灯心十根。如小水不利。而见头汗出者。乃阳脱也。如得病起无热。多谵语。烦燥不安。精采不与人相当。此药治之。

  一论伤寒。邪热传里。大便结实。口燥咽干。怕热谵语。揭衣狂妄。扬手掷足。斑黄阳厥。

  潮热自汗。胸腹满硬。绕脐疼痛等症。可代大小承气、调胃承气、三一承气、大柴胡、大陷胸等汤之神药也。谵语妄语。身当有热。脉宜洪大。手足厥冷。脉沉细而微者死。

  六一顺气汤

  柴胡(八分) 黄芩(二钱) 芍药(二钱) 枳实(二钱) 浓朴(八分) 大黄(二钱) 芒硝(一钱) 甘草(八分)

  上锉散。水煎。临服。入铁锈水二匙调服。

  一论身热。渴而有汗不解。或经汗过。渴不解者。脉来微洪。无渴不可服。

  如神白虎汤

  石膏(三钱) 知母(一钱五分) 甘草(八分) 糯米(一撮) 人参(二钱) 麦门冬(三钱)五味子(四分) 山栀子(三钱) 天花粉(四钱)

  上锉。生姜一片。枣一枚。淡竹叶十片。同煎。温症热不退而大便溏者。根据此方加苍术一钱。

  一论阳毒发斑。身黄如涂朱。眼珠如火。狂叫欲走。六脉洪数。烦渴不堪。鼻干面赤齿黄。

  过经不解。已成坏病。表里皆然。欲发其汗。病热不退。又复下之。大便遂频。小便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