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寿世保元
寿世保元
石菖蒲(一两) 酸枣仁(炒一两) 沉香(五钱) 木瓜(一两) 薏苡仁(炒一两) 羌活(酒浸一两) 独活(酒洗一两) 防风(酒洗一两) 大附子(童便浸三日面裹煨去皮脐切四片童便浸煮干五钱半)
上为细末。炼蜜和猪脊髓五条。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盐汤温酒任下一论经验之方。滋补之圣药。专治诸虚百损。五劳七伤。形容羸瘦。颜色衰朽。中年阳事不举。精神短少。未至五旬。发须先白。并左瘫右痪。步履艰辛。脚膝酸软。小腹疝气。妇人下元虚冷。久无孕育。服之神效。
斑龙固本丹
人参(去芦二两) 干山药(二两) 怀生地黄(二两) 熟地黄(酒蒸二两) 天门冬(去心二两) 菟丝子(酒煨捣饼焙干四两) 山茱萸(酒蒸去核二两) 巴戟(酒浸去心二两)
甘枸杞子(二两) 麦门冬(去心二两) 杜仲(姜炒二两) 五味子(二两) 肉苁蓉(酒浸二两) 牛膝(酒洗去芦二两) 远志(甘草水泡去心一两) 覆盆子(二两五钱) 泽泻(一两)地骨皮(一两五钱) 老川椒(一两) 白茯苓(去皮二两) 石菖蒲(二两) 车前子(一两五钱) 大附子(面裹煨去皮脐切片童便浸炒一两) 木香(二两) 虎胫骨(酥炙二两)柏子仁(二两)
上为细末。用好酒化五仁斑龙膏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温酒送下。(斑龙胶方见补益。) 久服神气不衰。身轻体健。
一治瘫痪秘方。
蛤蚧(一对) 麻黄(四两) 川乌(二两) 草乌(二两) 透骨草(四两) 艾(一把) 川椒(四两) 白花蛇(四钱) 防风(四两) 紫花地丁(一升) 大盐(四两) 槐枝(一条)
上用水二桶煎。用大缸半埋在地。待水温时。坐上洗。再用水二桶煎渣。候冷时。再入热水或一日。或一夜。临出时。用水洗顶心数次。再用芥末稀贴患处。纸绢裹。热坑上睡。汗出尽为度。忌早起。饮食就卧。甚妙。
一论仙传史国公浸酒良方 史国公染风疾。半体偏枯。手足拘挛。不堪行步。宣医延医良剂屡投。治越十载。全无寸效。乞归故里。广访名医。途至奉先驿。获遇异人。陈述病状蒙授一方。根据方浸酒。未服之先。非人扶之不能起。及饮一升。便手能梳头。服二升。手足屈伸有力。服三升。言语舒畅。行步如故。服四升。肢体通缓。百节遂和。举步如飞。其效如神。言之不可尽述。
防风(去芦一两) 秦艽(去芦四两) 甘枸杞子(五两) 白术(去芦二两) 萆 (酒炙二两) 羌活(一两) 干茄根(饭上蒸熟八两) 牛膝(去芦酒洗二两) 虎胫骨(酥炙二两)
鳖甲(九肋者炙一两) 当归 油松节(捶碎二两) 晚蚕砂(炒二两) 苍耳子(捶碎四两) 川杜仲(姜酒炒二两)
一方加花蛇。(酒浸去皮骨四两其效如神)
上细锉。用好酒三十五斤。将生绢袋盛药。悬浸于内。封固。过十四日。将坛入锅。悬空着水。煮令坛内滚响。取出。埋入土内三日。去火毒。开坛取酒。不可以面对坛口。恐药力冲伤眼目。每饮一二钟。毋令药性断绝。忌动风之物。凡制此酒。不可煮之太过则无效。只可尽一炷香为度。凡左瘫右痪。口眼 斜。四肢麻痹。筋骨疼痛。三十种风疾。并四般气无不效也。
仙灵酒
仙灵脾一名淫羊藿。一斤切碎。以生绢袋盛不渗器内。用好酒浸之。浓纸重重封固。春夏三日。秋冬五日后开坛。随量饮之。当令醺醺。莫得大醉。治一切冷风劳气。补腰膝。强心力丈夫绝阳不起。女子绝阴无子。老人昏耄健忘。服之最良。兼治偏风。手足不遂。皮肤不仁等症。
一论男妇小儿诸风症。左瘫右痪。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腰腿痛疼。及手足顽麻。语言謇涩行步艰难。遍身疮癣。上攻头目。耳内蝉鸣。痰涎不利。皮肤瘙痒。偏正头风。无问新旧及破伤风。角弓反张。蛇犬咬伤。金刀所伤。出血不止。敷贴立效。痔漏脓血。痛楚难禁。
服之顿愈。
千金不换刀圭散
(太府刘水山传。)
人参 川乌 草乌(二味俱用火炮去皮脐) 白茯苓(去皮各一钱五分) 两头尖 苍术(米泔洗各一钱) 甘草(炙一两五钱) 僵蚕(炒三钱五分) 真白花蛇(酒浸三日去酒火炙去皮骨) 石斛(酒洗各五钱) 川芎 白芷 细辛 当归(酒洗) 防风 麻黄本(各二钱五分) 全蝎(瓦上焙干) 天麻 何首乌(米泔浸忌铁器) 荆芥(各二钱五分)
上为细末。每服三分或五分。渐加至六七分。临卧。酒调下。不饮酒者。葱亦可服。
一论治男妇血气衰败。外感风湿。传于经络。手足麻木。遍身筋骨腰腿疼痛。久则成左瘫右痪。口眼 斜。诸中风气。不能步履。
仙传黑虎丹
苍术(米泔浸二宿去皮切片) 草乌(洗净去皮切片) 生姜(洗净研碎) 生葱(连须白叶研二两)
上四味。和一处。拌匀KT 之。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每日一番拌匀。候日数足。晒干。
入后药。
五灵脂 乳香 没药(各一钱二分半) 穿山甲(炮去灰土五钱) 自然铜(火煨醋淬七次二钱五分)
上同前药为末。好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热酒送下。间日服尤妙妇人血海虚冷。肚腹疼痛。临卧。醋汤下。止服二三十丸。不可多服。服后不可饮冷水冷物。
但觉麻木为效。孕妇不宜服。一女子鸡爪风。十指搐搦。服之立愈。
一治手足拘挛不伸。
牙皂 木香(各等分)
上锉。水煎。一服立效。
一治中风。失音不语。偏风口眼 斜。时吐涎水。四肢麻痹。骨间疼痛。腰膝无力。一切风湿。
丸
草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九月九日采者。取叶洗净晒干。入瓶中。层层洒酒与蜜。
蒸之又晒。如此九遍。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温酒送下。
一人年近四旬。忽发潮热。口干喜饮冷水。求医。治以凉药。投之罔效。四五日浑身沉重。
不能动止。四肢强直。耳聋谵言妄语。眼开不省人事。六脉浮大无力。此气血脾胃亏损之极予以十全大补汤。去芍药、地黄加熟附子。一服须臾。病者鼾睡痰响。人咸以为服桂、附、参、 之误。予曰。此药病交攻。不必忧疑。又进一服。过一时许。即能转身动止。次日连进数剂。则诸病次第而潜瘳矣。此从脉不从症而治之也。
一人原素弱。饮食起居失宜。左半身并手足不遂。汗出神昏。痰涎上壅。一医用参 大补之剂。汗止而神思渐清。颇能动履。后不守禁。左腿自膝至足。肿胀甚大。重坠如石。痛不能忍。其痰极多。肝脾肾脉洪大而数。重按则软涩。朝用补中益气。加黄柏、知母、麦门、五味。煎送地黄丸。晚用地黄丸料。加黄柏、知母。数剂诸症悉退。但自弛禁。不能全愈耳一治瘫痪诸风。秦高中玄阁老曾服奏效。
乳香 没药(三钱) 棉花子(六钱) 白糖(六钱)
上为细末。黄酒化服出汗。
一男子体肥善饮。舌本强硬。言语不清。口眼 斜。痰气涌盛。肢体不遂。余以脾虚湿热。用六君子加葛根、山栀、神曲而痊。
一人中风痰嗽。因中气虚。饮食数少。忽痰壅气喘。头摇目札。扬手掷足。难以候脉。
视其面色。黄中见青。此肝木乘脾土。用补中益气汤加白茯苓、半夏。水煎。临服。加姜汁同服
卷二
预防中风
一论中风者。俱有先兆之症。凡人如觉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少力。或肌肉蠕动者三年内必有大风之至。经曰。肌肉蠕动。名曰微风。故手大指次指手太阴阳明经。风多着此经也。当预防之。宜朝服六味地黄丸。或八味丸。暮服竹沥枳术丸。与搜风顺气丸。二药间服。久而久之。诸病可除。何中风之有。是以圣人治未病而不治已病。
一论此方。专化痰清火。顺气除湿。祛眩晕。疗麻木。消酒食。开郁结。养气血。健脾胃。平常可服。
竹沥枳术丸
白术(去芦土炒) 苍术(米泔浸盐水炒各二两) 木香(二钱) 枳实(麸炒) 陈皮(去白)白茯苓(去皮) 半夏(白矾皂角生姜煎水浸一日煮干) 南星(制同上) 黄连(姜炒)
条芩(酒炒) 当归(酒洗) 山楂(去子) 白芥子(炒) 白芍(酒炒各一两) 人参(五钱)
上为细末。以神曲六两。姜汁一盏。竹沥一碗。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食远临卧。淡姜汤送下。
一论三十六种风。七十二般气。上热下冷。腰脚疼痛。四肢无力。多睡少食。日渐羸瘦颜色不完。恶疮下注。口苦无味。憎寒毛悚。积年 癖气块。丈夫阳气断绝。妇人久无嗣息。
久患寒疟。呕吐泻痢。肠中积热。以致胁间痞闷。大便结燥。小便赤涩。肠风痔漏。肢节顽麻。手足瘫痪。步履艰辛。言语謇涩。不问男子妇人小儿皆可服。
搜风顺气丸
锦纹大黄(酒浸九蒸九晒要黑色五两为主) 火麻仁(微炒去壳二两) 郁李仁(泡去皮二两) 枳壳(麸炒二两) 山茱萸(酒蒸去核二两) 车前子(炒二两五钱) 槟榔(二两) 干山药(酒蒸二两) 怀牛膝(去芦酒洗二两) 菟丝子(水洗净酒煨烂捣成饼焙干二两) 独活(一两)
上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余丸。茶酒任下。百无所忌。早晚各一服。觉脏腑微动。以羊肚肺羹补之。久患肠风便血。服之除根。瘫痪语涩。服之平复。酒后能进一服。宿酒尽消。中年以后之人。过用浓味。酒肉多有痰火。且不能远房事。往往致阴虚火动。动则生风。所谓一水不能胜五火也。故以此疏风降火为主。不论年高气弱。雄壮妇人。并皆治之。
孕妇勿服。
卷二
伤寒
脉阳浮而阴弱。谓之伤风。(邪在六经俱弦。加之阳浮。卫中风也。阴弱。荣气弱也。
风伤阳。故浮虚。)
脉浮紧而无汗。谓之伤寒。(寒伤荣。荣实卫虚。阳脉紧。邪在上焦。主欲汗。)
脉浮。头项痛。腰脊强。病在太阳。
脉长。身热鼻干。目痛。不得卧。病在阳明。
脉弦。胸胁痛。耳聋。往来寒热。病在少阳。
脉沉细。咽干。腹满自利。病在太阴。
脉微缓。口燥舌干而渴。病在少阴。
脉沉涩。烦满囊缩。病在厥阴。
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而紧涩。变为温疟。(阴阳紧盛。伤寒之脉。前病热未已。复感于寒也。)
脉阳洪数。阴实大太过。湿热相合。变为湿毒。(洪数大皆热。两热相合也。)
脉阳濡弱。阴弦紧。更遇湿气。变为瘟疫。
病发热。脉沉细。表得太阳。名曰 病。
脉阳浮滑。阴濡而弱。更遇于风。变为风温。(阳脉浮滑。阴脉濡弱。皆风脉也。前脉未除。风木乘热也。)
病太阳。关节疼痛而烦。脉沉细。名曰湿痹。
病太阳。身热疼痛。脉微弱弦芤。名曰中 。
若发汗已。身灼然热。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
鼾。
语难。更被下者。小便不利。若被火。微发黄色者。则惊痫。时螈 。若火熏。则死矣。)
脉沉细而疾。身凉四肢冷。烦躁不欲饮水。狂闷。名曰阳厥。伤寒热盛。脉浮而大者生沉小者死。(已汗。沉小者生。大者死也。)
卷二 伤寒
脉歌
伤寒伤风何以判。寒脉紧涩风浮缓。伤寒恶寒风恶风。伤风自汗寒无汗。阳属膀胱并胃胆。
阴居脾肾更连肝。浮长弦沉细微缓。脉症先将表里看。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卷二 伤寒
伤寒总论
夫伤寒者。乃大病也。生死反掌之间。要随机应变而治之也。盖伤寒发热恶寒。腰痛脊强。
则知病在太阳经也。身热目痛鼻干。不得眠。则知病在阳明经也。胸胁痛。耳聋口苦舌干。
往来寒热而呕。则知病在少阳经也。腹满咽干。手足自温。或自利不渴。或腹满时痛。则知病在太阴经也。烦满囊缩。则知病在厥阴经也。引衣蜷卧。恶寒。或舌干口燥。则知病在少阴经也。潮热自汗。谵语发渴。不恶寒。反恶热。揭去衣被。扬手掷足。或发黄斑狂乱。
五六日不大便。则知病在阳明腑也。设若脉症不明。误用麻黄。令人汗多亡阳。误用承气。
令人大便不禁。误用姜附。令人失血发狂。正为寒凉耗其胃气。辛热损其汗液。燥热助其邪热。庸医杀人。莫此为甚。伤寒之邪。实无定体。或入阳经气分。则太阳为首。其脉必浮。
轻手便得。或入阴经血分。则少阴为先。其脉必沉。
重手乃得。浮而有力无力。是知表之虚实。沉而有力无力。是知里之寒热。中而有力无力。
是知表里缓急。脉有浮沉虚实。症乃传变不常。治疗之法。先分表里虚实。寒热标本。先病为本。次病为标。先以治其急者。此为第一义也。问症以知其外。察脉以知其内。全在活法二字。不可拘于日数。但见太阳症在。直攻太阳。但少阴症在。直攻少阴。但见真寒。直攻真寒。但见一二症具。便作主张。不必悉具。当何如处。此为活法。若同而异者明之。似是而非者辨之。在表者汗之散之。在里者下之利之。在上者因而越之。下陷者升而举之。从乎中者和解之。直中阴经者温补之。若解表。不可攻里。日数虽多。但有表症而脉浮者。尚宜发散。此事不明。攻之为逆。经云。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若表症解而里症存者。不可攻表。日数少。但有里热而脉沉实者。急当下之。此事不明。祸如反掌。经云。邪热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