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审视瑶函
审视瑶函
(主治目翳。鼻衄。耳聋。通玄赋云。治头顶立安。捷法云。肺与三焦热病。肾虚头痛。肝厥头晕。及头目昏沉。偏正头风疼痛。两额颅眉角疼痛。太阳痛。头项拘急。痛引肩背。醉后头风呕吐不止。
恶闻人言。眼赤痛。冲风泪下不已。)
行间(在足大指间动脉应手陷中。一云在足大指次指歧骨间。上下有筋。前后有小骨尖。
其穴正居陷中。有动脉应手。足厥阴所溜为荣。刺三分。留十呼。灸三壮。)
(主治中风口 。四逆。嗌干烦渴。瞑不欲视。目中泪出。百证赋曰。兼睛明。可治雀目汗气。)
二间(一名间谷。在食指末节前内侧陷中。手阳明所溜为荣。刺三分。留六呼。灸五壮。)
(主治目黄口干。口眼 斜。通玄贼云。治目昏不见。)
毫针式 尖如蚊虻喙。取法于毫毛。长寸六分。主寒痛痹在络。
或问曰。睛明、迎香、承泣、丝竹空等穴皆禁灸。何也。曰、穴近目。目畏火。故禁灸也。以是推之。
则知睛明不可灸矣。凡灸头面之艾炷。宜小麦大。不宜多灸。盖头面为诸阳之首故也。若四肢炷稍大。背腹则又大。不妨多灸。四肢多灸则枯细。瘦人春夏之月刺宜浅。肥人秋冬之月刺宜深。此行针灸之大法也。
古人灸艾住火。便用洗法。以赤皮葱、薄荷叶煎汤温洗疮周遭。约一时久。令驱逐风散于疮口出。更令经脉往来不涩。自然疾愈。若灸火退痂后。用东南桃枝青嫩皮煎汤温洗。能护疮中诸风。若疮内黑烂。加胡荽煎洗。若疼不可忍。加黄连煎洗。神效。
古人贴灸疮不用膏药。要得脓水出多而疾除。资生云。春用柳絮。夏用竹膜。秋用新绵。冬用兔腹下白细毛。或猫腹细毛。今人多以膏药贴之。日两三易。欲其速愈。此非治疾之本意也。但今贴膏药。意在避风。亦取其便。惟久久贴之可也。
卷六 运气原证
眼科针灸要穴图像
十全大补汤(治诸虚百损。荣卫不和。形体羸瘦。面色痿黄。脚膝酸疼。腰脊倦痛。头眩耳重。
口苦舌干。骨热内烦。心忪多汗。饮食进退。寒热往来。喘嗽吐衄。遗精失血。妇人崩漏。经候不调。凡病后不爽。及忧虑伤动血气。此药平补有效。)
白茯苓 白术(土炒) 肉桂(去粗皮) 川芎 当归身 人参 黄 (蜜制) 白芍 熟地黄 甘草(炙各等分)
上锉剂。水二钟。生姜三片。辉枣一枚。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接经曰。气主 之。血主濡之。故用人参、白术、黄 、茯苓、甘草甘温之品以补气。气盛则能充实于肌肉矣。用当归、川芎、芍药、地黄、肉桂味浓之品以补血。血生则能润泽其枯矣。
七宣丸(治风气结聚。宿食不消。兼砂石皮毛在腹中。及积年腰脚疼痛。冷如冰石。香港脚冲心。烦愤闷乱。头旋暗倒。肩背重痛。心腹胀闷。胸膈闭塞。风毒肿气。连及头面。大便或秘。小便时涩。脾胃气痞。不能饮食。香港脚转筋。掣痛挛急。心神恍惚。睡卧不安等疾。)
锦纹大黄(面裹煨十五两) 甘草(炙四两) 柴胡(去苗洗) 诃黎勒皮 枳实(焙) 木香(各五两) 桃仁(泡去皮尖焙干六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远临卧米饮送下。渐增至四五十丸。取宣利为度。
觉病势退愈则止服。不问男女老少。并宜服之。量虚实增减。
神功丸(治三焦气壅。心腹痞闷。六腑风热。大便不通。腰腿疼痛。肩背重痛。头昏面热。口苦咽干。心胸烦燥。睡卧不安。及治香港脚。并素有风人大便结燥。)
火麻仁(另捣如膏) 人参(去芦各二两) 锦纹大黄(面裹煨) 订黎勒(取干皮各四两)
上为细末。另入麻仁膏擦匀。加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滚白汤或温酒米饮皆可送下。
食远临卧时服。如大便不通。可倍丸数。以通利为度。
小柴胡汤(治伤寒温热病。身热恶风。颈项强急。胸满胁痛。呕哕烦渴。寒热往来。身面皆黄。小便不利。
大便秘涩。或过经未解。或潮热不除。及瘥后劳复。发热疼痛。妇人伤风头痛烦热。经血适断。寒热如疟。
发作有时。及产后伤风。并宜服之。)
柴胡(去芦半斤) 人参(去芦) 甘草(炙) 黄芩(各三两) 半夏(汤泡七次焙干二两五钱)
上锉剂。或为粗末。每服三五钱。水二钟。生姜三片。枣一枚。去核同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小儿分作二服。量其大小多寡。
按邪在表则恶寒。邪在里则发热。邪在半表半里则恶寒且热。故令寒热往来。少阳之脉。行于两胁。故令胁痛。其经属于胆。胆汁上溢。故口苦。胆者肝之腑。在五行为木。有垂枝之象。故脉弦。柴胡性辛温。辛者金之味。故用之以平木。温者春之气。故用之以入少阳。黄芩质枯而味苦。枯则能浮。苦则降。君以柴胡。则入少阳。矣然邪之伤人。常乘其虚。用人参、甘草者。欲中气不虚。邪不得复传入里耳。是以中气不虚之人。虽有柴胡证。而人参在可去也。邪初入表里。气逆而烦呕。故用半夏之辛。以除呕逆。邪半在表。
则荣卫争。故用姜枣之辛甘。以和荣卫。
二陈汤(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食。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热恶寒。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半夏(汤泡洗七次姜汁炒) 广陈皮(汤泡去白各一钱半) 甘草(炙七分) 白茯苓(一钱)
上锉剂。水二钟。生姜三片。乌梅一个。同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按水谷入胃。无非湿也。脾土旺则能运化水谷。上归于肺。下达膀胱。无湿气之可留也。惟夫脾弱不能制湿。则积而为痰饮。半夏之辛能燥湿。茯苓之淡能渗湿。甘草之甘能健脾。陈皮之辛能利气。脾健则足以制湿。气利则积饮能行。东南之人。多有湿饮之痰。故丹溪恒主之。其曰加升提之剂者。亦清气升而浊气自降之谓。
按此汤乃治一身之痰都管之要药也。欲下行加引下药。黄柏、木通、防己之类。欲上行加引上药。升麻、柴胡、防风之类。又曰、二陈加升降之药。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
温白丸(治心腹积聚。久症癖块。大如杯碗。黄胆宿食。朝起呕吐。肢满上气。时时腹胀。心下坚结。上乘抢心。傍攻两胁。十种水病。八种痞塞。翻胃吐逆。饮食噎塞。五种淋疾。九种心痛。积年食不消化。
或疟痰连年不瘥。及疗一切诸风。身体顽痹。不知痛痒。或半身不遂。或眉发堕落。及疗七十二种风。三十六种遁尸疰忤及癫痫。或妇人诸疾。断绪不生。带下淋沥。五邪烦心。忧愁思虑。意思不乐。饮食无味。月水不调。
及腹中一切诸疾。有似怀孕。连年屡月。羸瘦困惫。或歌或哭。如有所使。俱服此药。无不除愈。)
川乌头(泡去皮脐二两五钱) 紫菀(去苗土叶) 柴胡(去芦头) 石菖蒲 浓朴(去皮姜制) 桔梗皂角(去皮子炒) 吴茱萸(用汤洗炒) 干姜(炮) 黄连 人参 白茯苓 肉桂(去粗皮) 巴豆(去心皮膜出油炒另研) 蜀花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各五钱)
上为细末。另入巴豆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姜汤送下。食后临卧服。渐加至五丸七丸。
通利则止。再缩减回服。
川芎茶调散(治男妇小儿。诸风上攻。头目昏重。偏正头风疼痛。鼻塞声重。伤风壮热。肢体烦疼。肌肉蠕动。膈热痰盛。妇人血风攻注。太阳穴疼。但是感风气。悉皆治之。)
苏薄荷(去梗取叶不见火八两) 防风(三两) 白芷 川羌活 甘草(炙各二两) 细辛(去芦八钱)
川芎 荆芥穗(各四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茶清调下。或姜葱煎服亦可。一方加菊花、僵蚕、蝉蜕。名曰菊花茶调散。常服清头目。
四物汤(能调益荣卫。滋养气血。治冲任虚损。月水不调。脐腹 痛。崩中漏下。血瘕块硬。
发歇疼痛。妊娠宿冷。将息失宜。胎动不安。血下不止。及产后乘虚风寒内搏。恶露不下。结生瘕聚。
少腹坚痛。时作寒热。)
当归身(去须酒浸微炒) 白芍药(酒洗) 川芎(酒洗) 干熟地(酒蒸各等分)
上锉剂。白水二钟。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按是方治血分之圣药也。用当归引血归肝经。川芎引血归肺经。芍药引血归脾经。地黄引血归肾经。
惟心生血。肝纳血。脾统血。肺行血。肾藏血。男子化而为精。女子化而为月水。血有形之物。属乎阴。故名曰四物汤。
经云。气血人身之二仪也。天地之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人与天地相似。故阴血难盛而易亏。是方也。
当归、芍药、地黄。味浓者也。味浓为阴中之阴。故能生血。川芎味薄而气清。为阴中之阳。故能行血中之气。然草木无情。何以便能生血。所以谓其生血者。以当归、芍药、地黄。能养五脏之阴。川芎能调荣卫中之气。五脏和而血自生耳。若曰四物便能生血。则未也。师云、血不足者。以此方调之则可。若上下失血太多。气息机微之际。则四物禁勿与之。所以然者。四物皆阴。阴者天地闭塞之令。非所以生万物者也。
故曰禁勿与之。
凉膈散(治男妇小儿。脏腑积热。烦燥多渴。面热头昏。唇焦咽燥。舌肿喉闭。目赤疼痛。鼻衄颔颊结硬。
口舌生疮。痰实不利。涕唾稠粘。睡卧不宁。谵语狂妄。肠胃燥涩。便溺秘结。凡一切风壅等症。并宜治之。)
黄芩(酒炒) 栀仁(炒黑) 苏薄荷(各三两) 连翘(四两) 大黄(酒炒) 甘草(炙) 元明粉(各二两)
上为粗末。每服四钱。白水二钟。煎至八分。去滓。食远热服。
按是方黄芩、栀子。味苦而气凉。故泻火于中。连翘、薄荷。味薄而气薄。故清热于上。大黄、芒硝。咸寒而味浓。故诸实皆泻。用甘草者。取其性缓而恋膈也。不作汤液而作散者。取其泥膈而成功于上也。
三黄丸(治三焦积热上攻。眼目赤肿。小便赤涩。大便结燥。五腑俱热。肠风痔漏等症。并皆治之。)
川黄连 黄芩 黄柏(俱用酒润炒各等分)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空心白滚汤送下。忌煎炒椒姜辛辣等热物。
按少火之火。无物不生。壮火之火。无物不耗。经曰壮火食气是也。故少火宜升。壮火宜降。今以三物降其三焦之壮火。则气得其生。血得其养。而三焦皆受益矣。黄芩苦而枯。故清热于上。黄连苦而实。故泻火于中。黄柏苦而润。故泻火于下。虽然。火有虚实。是丸但可以治实火。若虚者用之。则火反盛。谓降多亡阴也。丹溪曰。虚火宜补。则虚实之辨。若天渊矣。明者当求之证焉。
一名三补丸。三补云何。以黄连、黄芩、黄柏三黄。能泻三焦之火。火泻则阴生。故曰三补。
按是方乃泻中之补。非补中之补也。若真以为补。是向痴人说梦也。程岩泉曰。人皆知补之为补。而不知泻之为补。知泻之为泻。而不知补之为泻。真知言哉。
四季三黄泻心丸(治男妇三焦积热。上焦有热攻冲。眼目赤肿。头项疼痛。口舌生疮。中焦有热。
心膈烦燥。不美饮食。下焦有热。小便赤涩。大便秘结。五脏俱热。即生痈疖疮痍。及治五般痔疾。
粪门肿或下鲜血。小儿积热。亦宜服之。)
大黄(酒浸九蒸晒春秋三夏一冬五两) 黄连(酒炒春四夏五秋三冬一两) 黄芩(酒炒春四夏秋六冬二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或用水叠为丸亦可。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钱。滚白汤送下。
按味之苦者皆能降火。黄芩味苦而质枯。黄连味苦而气燥。大黄苦寒而味浓。质枯则上浮。故能泻火于膈。气燥则就火。故能泻火于心。味浓则喜降。故能荡邪攻实。此天地亲上亲下之道。水流湿。火就燥之义也。
青州白丸子(治男妇半身不遂。手足顽麻。口眼 斜。痰涎壅塞。及一切风。他药所不能疗者。
小儿惊风。大人头风。洗头风。妇人血风。并宜服之。)
天南星(生三两) 白附子(二两) 半夏(以水浸洗过白大者用七两) 川乌头(去皮脐五钱各生用)
上为细末。以生绢袋盛。用井华水摆。未出者更以手揉令出。如有滓。更研。再入绢袋。摆净为度。放瓷盆中。日晒夜露。至晓弃水。别用井华水搅。又晒至来日早。再换新水搅。如此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去水晒干后如玉片。碎研。以糯米粉煎粥清为丸。如绿豆大。初服五丸。服至十五丸。生姜汤送下。不计时候。如瘫痪风。以温酒下二十丸。日进三服。至三日后。当有汗。便能舒展。服经三五日渐愈。如痰壅膈上。欲用吐法。研末。每服三钱。用齑汁调服。吐痰为度。
大承气汤(治阳明胃经积热攻目。其脉沉实。睛珠疼痛。眩运。红肿生翳。累发累治。久服寒凉之剂太过。以致寒裹火邪。结热未除。实于腹内。秘结不通。治宜泻满。通大便。下实热可也。)
锦纹大黄(酒洗炒) 芒硝(各三钱) 浓朴(去皮炙) 枳实(炙各二钱)
上为剂。水四钟。先煮浓朴、枳实。至二钟。入大黄煎二三沸。入硝煎温服。取利为度。如未利。再投一服。
按经云。燥淫所胜。以苦下之。大黄之苦寒。以泻实热。枳实之苦辛温。攻肠胃壅滞。润燥除热。又曰。燥淫于内。治以苦温。浓朴之苦辛温。破腹中结燥。又曰。热淫所胜。治以咸寒。芒硝之咸。以攻蕴热之坚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