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瑶函


  白蒺藜(炒去刺) 羌活 地骨皮(炒各三钱) 蒌仁(生用六钱) 木贼草(去节二两童便浸一宿焙干)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一两重。分作十丸。米泔汤调服。日进二三丸。俱食后服。妇人用当归汤化下。有气者广木香汤化下。使之在人。消息活变。

  天王补心丹(治心血不足。神志不宁。津液枯竭。健忘怔忡。大便不利。口舌生疮。不眠。致目疾久而不愈等症。能清三焦。化痰涎。去烦热。除惊悸。疗咽干。养育心神。)

  当归身(酒洗) 天冬(去心) 柏子仁(炒) 麦冬(去心) 酸枣仁(炒各二两) 丹参(微炒) 拣人参(去芦) 玄参(微炒) 白茯苓 远志(去心炒) 辽五味(烘干) 桔梗(各五钱) 生地黄(酒洗四两) 辰砂(五钱研细为衣)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每服三钱。白滚汤送下。或龙眼汤俱佳。忌胡荽、大蒜、萝卜、鱼腥、烧酒。

  心者。神明之官也。忧愁思虑则伤心。神明受伤。则主不明。而十二官危。故健忘怔忡。心主血。血燥则津枯。故大便不利。舌为心之外候。心火炎上。故口舌生疮。是丸以生地为君者。取其下入足少阴。以滋水主。水盛可以伏火。况地黄为血分要药。又能入手少阴也。枣仁、远志、柏仁。养心神者也。当归、丹参、玄参。

  生心血者也。二冬助其津液。五味收其耗散。参苓补其气虚。以桔梗为使者。欲载诸药入心。不使之速下也。目病日久不瘥。以致虚甚。可间服后加味地黄丸并进。

  加味六味地黄丸(滋阴。固精。明目。不寒不热。平和之剂。久服延年。)

  怀生地(酒制八两) 茯苓(乳拌晒干) 山萸肉(酒洗焙干) 山药(各四两) 牡丹皮(酒洗炒)

  泽泻(各三两) 枸杞子(焙干) 菊花(各六两) 辽五味(焙二两半) 蒺藜(炒去刺五两)

  除地黄膏另入。余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钱。空心淡盐汤送下。虚甚者地黄丸内再加紫河车一具。酒洗极净。瓷罐内酒水煮烂。捣如泥。或焙干为末入丸。临晚睡服天王补心丹。

  二方朝夕并服。久久自效。今之治目多补肾。不知补心。然心者君火也。

  卷六 运气原证

  眼科针灸要穴图像

  正头风及脑痛 此症针后。或一二日再发。如前痛甚。但头为诸阳会首。宜先补后泻。又宜泻多补少。或错补泻。再发愈重。

  当再针百会、合谷、上星三穴泻之。无不效也。举发。另刺上星、太阳。

  正头痛。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医用心刺疗。如不然。难治也。端的正头风。十死之症。又名肾厥头痛。

  口眼 斜 此症皆因醉后。睡卧当风。窜入经络。痰饮灌注。或因怒气伤肝。房事不节。宜先刺颊车、合谷、地仓、人中。如不愈。再刺地仓、合谷、承浆、瞳子 。

  头顶痛 此症乃阴阳不分。风邪窜入脑户。故刺不效。先去其痰。后去其风。自然效也。宜先刺百会、后顶、合谷。不效。再刺风池。合谷。三里。

  头风目眩 此症多因醉饱行房。未避风寒而卧。贼风入于经络。宜刺解溪、合谷、丰隆。再发后刺风池、上星、三里。

  外障眼 此乃头风灌注瞳仁。血气涌溢。上盛下虚。故得此疾。宜刺太阳、睛明、合谷、小骨空。不效。再刺临泣、攒竹。

  三里。

  眼生翳膜 此症受病既深。未可一时便能针愈。先刺睛明、合谷。不效。须是三次针之方可。如发。再刺太阳、光明。

  迎风冷泪 此症乃醉后当风。或暴赤眼痛。不忌房事。恣食热物。妇人多因产后当风坐视。贼风窜入眼中。或行经与男子交感。秽气冲于头目。故成此疾。宜刺攒竹、合谷、大骨空、小骨空。如未愈全。再刺小骨空。

  暴赤肿痛眼 此症乃时气所作。血气壅滞。当风睡卧。饥饱劳役。宜先刺合谷、三里、太阳、睛明。不效。后再刺攒竹、太阳、丝竹空。

  红肿涩烂沿眼 此症乃醉饱行房。气血凝滞。用手揩摸。贼风窜入。故有此症。宜先刺合谷、二间。不效。再刺睛明、三里。

  内障眼 此症乃怒气伤肝。血不就舍。肾水枯竭。血气耗散。初病不谨。恣贪房事。用心过多。故得难治。先宜刺临泣、睛明、合谷、瞳子 。如不效。刺光明、风池。

  羞明怕日眼 此症乃暴痛。在路迎风。窜入眼中。血不就舍。肝不藏血。观灯则泪出。见日则酸涩。痛疼难开。宜刺攒竹、合谷、小骨空、二间。不愈。再刺睛明、行间。

  偏正头风 此症乃痰饮停滞胸膈。贼风窜入脑户。偏正头风。发来连半边皮肉疼痛。或手足沉冷。久而不治。变为瘫患。亦分阴阳针之。或针力未到。故不效也此症宜先针风池、合谷、丝竹空。后可针三里泻之。以去其风。针后穴前穴丝竹空、鞋带。

  红肿疼痛眼 此症因伤寒未解。却有房事。上盛下虚。气血壅上。或头风不早治。则血灌瞳仁。或暴赤肿痛。或怒气伤肝。

  房事触毒心肝二经。饮食不节。饥饱醉劳。皆有此症。心火炎上故不散。及妇人产后怒气伤肝。产期未满。

  非一时可疗。渐而为之。无不效也。宜先刺睛明、临泣、合谷。不愈。再刺风池、太阳、行间。

  百会(一名三阳五会。一名巅上。一名天满。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心。容豆许。直两耳尖上对是穴。督脉七足太阳之会。手足少阳足厥阴俱会于此。刺二分。炙五壮。甲乙级曰。刺三分。灸三壮。一曰。

  灸头顶不得过七壮。主治头风头痛)

  合谷(一名虎口。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间陷中。手阳明所过为原。刺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主治偏正头痛。面肿目翳。神农经云。治鼻衄。目痛不明。席弘赋云。睛明治眼若未效。合谷光明不可缺。千金十一穴云。曲池兼合谷。可彻头痛。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云。疗头疼并面肿。体热。身汗出。

  目暗视茫然。)

  上星(一名神堂。在鼻直上。入发际一寸。陷者中可容豆。刺三分。留六呼。灸五壮。一云宜三棱针出血。以泻诸阳热气。)

  (主治头风头痛。鼻塞目眩。睛痛不能远视。三棱针刺之。即宣泄诸阳热气。无令上冲头目。)

  神庭(直鼻上。入发际五分。发高者发际是穴。发低者加二三分。督脉足太阳阳明之会。灸三壮。禁刺。刺之令人颠狂目失明。一曰灸七壮。至三七壮止。)

  (主治发狂。登高妄走。风痫癫疾。角弓反张。目上视。不识人。头风鼻渊。流涕不止。头痛目泪。

  烦满。喘渴。惊悸不得安寝。)

  瞳子 (一名太阳。一名前关。在目外。去 五分。手太阳手足少阳三脉之会。刺三分。灸三壮。)

  (主治头痛目痒。外 赤痛。翳膜青盲。远视KT KT 。泪出多眵。)

  颊车(一名机关。一名曲牙。在耳下齿颊端近前陷中。倒卧开口取之。刺三分。灸三壮。一曰灸七壮至七七壮。炷如小麦。)

  (主治中风。牙关不开。失音不语。口眼歪斜。颊肿牙痛。不可嚼物。颈强不得回顾。凡口眼歪斜者。

  则左泻右补。斜则左补右泻。玉龙赋云。兼地仓。疗口歪。)

  地仓(一名会维。夹口吻旁四分外。如近下微有动脉。若久患风。其肝亦有不动者。手足阳明任脉阳跷之会。刺三分。留五呼。炙七壮。或二七壮。重者七七壮。病左治右。病右治左。艾炷宜小。如粗钗脚。

  若过大。口反 。却灸承浆即愈。)

  (主治偏风。口眼 斜。牙关不开。齿痛颊肿。目不得闭。失音不语。饮食不收。水浆漏落。眼 动。

  远视KT KT 。昏花无见。)

  后顶(一名交冲。在百会后一寸五分。枕骨上。刺二分。灸五壮。)

  (主治颈项强急。额颅上痛。偏头痛。恶风。目眩不明。)

  临泣(在目上。直入发际五分陷中。正睛取之。足太阳少阳阳维三脉之会。刺三分。留七呼。)

  (主治鼻塞。目眩生翳。多眵流冷泪。眼目诸疾。惊痫反视。百证赋云。兼头维可治目中出泪。)

  足三里(即下陵。出本输篇。在膝下三寸。 骨外廉。大筋内宛宛中。坐而竖膝。低跗取之。

  极重按之。则跗上动脉止矣。足阳明所入为合。刺五分。留六呼。灸三壮。千金云。灸二百壮至五百壮。

  一云小儿忌炙三里。三十外方可灸。不尔则生疾。秋月不宜出血。恐土虚。)

  (主治泻胃中脘热。与气冲巨虚。上下廉同。秦承祖曰。膝 酸痛目不明。外台明堂云。人年三十以外。

  若不灸三里。令气上冲目。使眼无光。盖以三里能下气也。)

  风池(在耳后颞 后脑空下。发际陷中。按之引耳。一云耳后陷中。后发际大筋外廉。

  足少阳阳维之会。刺四分。灸三壮至七壮。炷不用大。)

  (主治中风偏正头痛。颈项如拔。痛不得回。目眩。赤痛泪出。通玄赋云。头晕目眩觅风池。)

  丝竹空(一名目 。在眉后陷中。甲乙经曰。足少阳脉气所发。刺三分。留三呼。禁灸。灸不幸。

  令人目小及盲。)

  (主治头痛。目赤目眩。视物KT KT 。拳毛倒睫。风痫戴眼。发狂吐涎沫。偏正头风。通玄赋云。

  治偏头痛难忍。一传主眼赤痛。针一分出血。)

  人中(一名水沟。在鼻下人中陷中。督脉手足阳明之会。刺三分。留六呼。得气即泻。灸三壮至七壮。炷如小麦。然灸不及针。)

  (主治中风口噤。牙关不开。口眼 斜。)

  承浆(一名天池。一名悬浆。在颐前下唇棱下陷中。足阳明任脉之会。刺三分。留五呼。

  灸三壮。日可七次。至七七壮止。即血脉宣通。其风应时立愈。艾炷不必大。但令当脉。即能愈疾。)

  (主治偏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口噤不开。一云疗偏风口 面肿。)

  迎香(一名冲阳。在禾 上一寸。鼻孔旁五分。手足阳明之会。刺三分。禁灸。)

  (主治鼻塞不闻香臭。喘息不利。偏风口眼 斜。浮肿风动。满面作痒。状如虫行。玉龙赋云。

  能消眼热之红。)

  客主人(一名上关。在耳前起骨上廉。门口有空。侧卧张口取之。手足少阳足阳明三脉之会。本输篇曰。

  刺之则 不能欠者。即此穴。刺一分。留七呼。灸三壮。甲乙经曰。刺上关不得深。下关不得久。)

  (主治口眼 斜。耳聋耳鸣。 耳。目眩齿痛。螈 。)

  角孙(在耳廓中间。上发际下。开口有空。手太阳手足少阳三脉之会。甲乙经曰。主治三阳寒热之病。又曰。足太阳有入 偏齿者。名曰角孙。则足太阳脉。亦会于此。刺三分。灸三壮。)

  (主治目生翳。齿龈肿不能嚼。唇吻燥。颈项强。)

  光明(在外踝上五寸。足少阳络。别走厥阴。刺六分。留七呼。灸五壮。)

  (主治热病。席弘赋云。睛明治眼未效时。合谷光明不可缺。标幽赋云。兼地五会。治眼痒痛。)

  地五会(在足小指次指本节后陷中。去侠溪一寸。刺一分。禁灸。)

  (主治。标幽赋云。兼光明治眼痒痛。)

  解溪(一名鞋带。在冲阳后一寸五分。足腕上系鞋带处陷中。一曰在足大指。大指直上跗上。

  陷者宛宛中。刺疟论注曰。在冲阳后三寸半。气血论注曰二寸半。甲乙经曰一寸半。足阳明所行为经。

  刺五分。留五呼。灸三壮。)

  (主治风气面浮。头痛。目眩生翳。神农经云。治腹胀。脚腕痛。目眩头痛。可灸七壮。)

  丰隆(在外踝上八寸。下廉 骨外廉陷中。阳明络。别走太阴。刺三分。灸三壮。)

  (主治头痛面肿。风逆颠狂。见鬼好笑。百证赋云。兼强间治头痛难禁。)

  攒竹(一名始光。一名员柱。一名夜光。又名光明。在两眉头梢穴宛宛中。刺五分。

  留五呼。不宜灸。甲乙经云。明堂用细三棱针刺之。宜泄热气。眼目大明。宜刺三分。出血。)

  (主治目视KT KT 。泪出目眩。瞳子痒。眼中亦痛。及腮脸 动。不卧。玉龙赋云。兼头维治目疼头痛。百证赋云。兼三间可治目中漠漠。通玄赋云。脑昏目赤泻此。)

  印堂(在两眉中间。神农针经云。治小儿急慢惊风。可灸三壮。艾炷如小麦。玉龙赋云。

  善治惊搐。)

  睛明(一名泪孔。在目内 。明堂云。内 头外一分宛中。气府论注曰。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阳跷五脉之会。刺一分半。留六呼。甲乙经曰。刺六分。一曰禁灸。)

  (主治目痛视不明。见风泪出。 肉攀睛。白翳。 痒疳眼。头痛目眩。凡治雀目者可久留针。

  然后速出之。席弘赋云。治眼若未效。并合谷光明不可缺。百证赋云。兼行间可治雀目。)

  巨 (夹鼻孔八分。直瞳子。阳跷足阳明之会。由此入上齿中。后出循地仓。刺三分。灸七壮。)

  (主治螈 。唇颊肿痛。口 目痒。青盲无见。远视KT KT 。面风鼻 肿香港脚膝胫肿痛。)

  大骨空(在手大指前二节前尖上。屈指当骨节中。灸二七壮。禁针。)

  (主治内障久痛及吐泻。)

  小骨空(在手小指第一节前尖上。屈指当骨节中。灸二七壮。禁针。)

  (主治迎风冷泪。风眼烂弦等症。以上大小骨空二穴。宜口吹火灭。)

  后溪(在手小指末节后外侧。横纹尖上陷中、仰手俯拳取之。一云在手腕前外侧。拳尖起骨下陷中。手太阳所注为 。刺一分。留二呼。灸一壮。一云三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