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玉尺


  乌金散 治产后淋沥。

  当归(五钱) 百草霜 干面(各一两) 天麻 木香(各二钱半) 金墨( 二钱)

   元汤 治同上。

  甘草 滑石 瞿麦 车前子 木通 川芎 当归 白芍 生地牡蛎散 治产后久淋不止。

  牡蛎 龙骨(各二钱) 川芎 生地 茯苓 当归 人参 艾叶 地榆(各一钱) 炙甘草(五分)

  参术膏 治产时误损尿胞。以致小便不禁。

  人参 白术等分。煎膏。每三匙。汤下。

  抵圣汤 治产后呕吐。

  赤芍 半夏 泽兰 陈皮 人参(各一钱)

  桔梗半夏汤 治产后胃气不和。

  桔梗 陈皮(各二钱) 半夏(八分) 姜(三片)

  和胃汤 治干呕。

  丁香 半夏 枳实 白蔻仁 麦芽 川芎 当归 白芍 地黄 姜 枣犀角地黄汤 治产后衄血。

  犀角 丹皮 白芍(各一钱) 生地(四钱)

  石斛牛膝汤 治产后腿痛。

  石斛 牛膝 木瓜 白芍 枣仁 生地 杞子 茯苓 黄柏 甘草 车前子泽兰汤 治产后出血太多。肝虚火炎。

  龙齿 茯神 生地 当归 牛膝 远志 枣仁 泽兰石斛散 治产后血虚惊悸。

  人参 枣仁 茯神 远志 白芍 石斛 麦冬 炙草 五味子 桂圆汤下熟地黄汤 治产后虚渴等症。

  人参(四钱) 花粉(六钱) 炙草(一钱) 麦冬(二钱) 熟地(五钱) 姜 枣木通散 治产后小便不通。

  木通 滑石 葵子 槟榔 枳壳 甘草延胡索散 治产后儿枕腹痛。

  延胡索 当归(各一两) 赤芍(五钱) 肉桂(三钱) 琥珀(另研) 炒蒲黄(各二钱半) 红花(二钱)

  每末二钱。食前童便酒服。

  楂苏汤 治同上。

  山楂(一两) 苏木(三钱)

  归尾泽兰汤 治同上。并恶露不下。

  归尾 泽兰 牛膝 红花 延胡索 桃仁(各一钱)

  血竭破棺丹 治血晕。

  血竭 乳香 箭头巴豆研为丸。冷酒下。

  当归血竭丸 治恶露停结。

  当归 血竭 蓬术 五灵脂醋糊丸酒下。

  孤凤散 治产后不语。

  明矾研末一钱。热水下。

  五灵脂汤 治产后闪伤。

  归尾 陈皮 白术(各一钱) 川芎 白芍 茯苓 人参(各八分) 炙草(三分) 五灵脂(五分) 加砂仁代赭石丸 治同上。

  丹皮 炮姜 发灰 酒白芍 醋 代赭石 醋地榆 酒生地小柴胡汤 治产后郁冒。便难。呕不能食。汗多病痉。及草蓐露风。四肢烦热头疼等症。

  人参 黄芩 生姜 甘草(各三两) 柴胡(半斤) 半夏(半升) 大枣(十二枚)

  水一斗二升。煮六升。去渣再煎三升。温服一升。日三。

  芍药汤 治产后虚热头痛。及腹中拘急。

  白芍 熟地 牡蛎(各五钱) 桂心(三钱)

  日三服。

  三物黄芩汤 治妇人在蓐得风。四肢烦热。头不痛。

  黄芩 苦参(各二钱) 生地(四钱)

  煎。适口温服。日二服。多吐下虫。分量加增至一二倍亦可。

  济危上丹 治产后去血过多。气无所主。以致唇青肉冷。汗出目瞑神昏。命在须臾。此虚极生风也。急服此丹。

  若以风药治之则误矣。

  乳香 五灵脂 硫黄 元精石 另研极细 阿胶蛤粉炒 生卷柏 桑寄生 去白陈皮等分。先将上四味末和。入金石器内。微炒勿令焦。再研极细。再入余药末和匀。生地汁丸。每二十丸。食前温酒下。

  防风当归散 治产后痉。

  防风 当归 川芎 生地(各一两)

  每咀片一两。水煎。

  增损柴胡汤 治产后感异症。手足搐搦。涎潮昏闷。

  柴胡(三钱) 黄芩(一钱二分) 人参 炙草 半夏(各钱半) 知母(一钱)石膏(二钱) 黄 (二钱半)

  咀片。分二服。加姜三枣二。不拘时。

  秦艽汤 增损柴胡汤症已去。次服此方。去其风邪。

  秦艽 白芍 柴胡(各一钱七分) 黄芩 防风(各一钱二分) 炙草(一钱三分) 人参 半夏(各一钱)

  咀片。分二帖。加姜三片煎。食远服。

  三分散 治产后日久。虚劳发热。

  四物汤加 白术 茯苓 黄 (各一钱) 柴胡 人参(各钱半) 黄芩 半夏 甘草(各五分) 姜三枣二食前服。

  胃关煎 治产后肾气虚寒。泻利腹痛。

  熟地(三五钱或一两) 炙草(一二钱) 山药 白扁豆(炒各二钱) 炒焦干姜(一二三钱) 泡吴萸(五七分)

  白术(一二三钱)

  食远温服。

  排气饮 治产后气逆食滞。胀痛等症。

  陈皮 藿香 枳壳(各钱半) 浓朴(一钱) 泽泻 乌药 香附(各二钱) 木香(七分至一钱)

  热服。

  大和中饮 治同上。

  陈皮(一二钱) 山栀 麦芽(各二钱) 枳实(一钱) 砂仁(五分) 浓朴 泽泻(各钱半)

  食远温服。

  大岩蜜汤 治素有宿寒。因产大虚。寒搏于血。血凝不散。上冲心之络脉。故作心痛。

  酒当归 熟地 吴萸(炒) 白芍(炒) 干姜(炒) 独活 桂心 小草(各一钱) 细辛 甘草(各五分)

  一方熟地换生地。

  紫金丹 治产后冲胀。胸中有物。状如噎气。

  代赭石 磋砺石等分。醋糊丸。每二三十丸。酒下。胸中痛。当归汤下。久服。治血癖。

  又方 治同上。

  代赭石(一两) 桃仁(泥炒三钱) 大黄(五钱)

  薄荷汤打糊丸。

  七圣丸 治产后风气壅盛。面目四肢浮肿。涕唾稠粘。咽干口燥。心胁胀满。大便秘。小便赤。睡卧不宁。

  酒蒸大黄 川芎 桂心 槟榔 木香(各五钱) 郁李仁 羌活(各一钱)

  蜜丸。每十五丸。食后汤下。山岚瘴地。最宜服。量虚实加减。如浮肿。又头痛昏冒。加川芎、羌活。谓风多也。

  如只浮肿。但用本方。

  通瘀饮 治产后恶露不通。心慌昏沉。寒热交攻者。

  归尾 大黄(各三钱) 白术 木通(各一钱) 红花(五分) 桃仁泥(三十粒)

  水一碗。酒一小盏。煎三沸。入桃仁再煎一沸。温服。

  牛角腮丸 治恶血不绝。崩血不可禁。腹中绞痛。气息急。

  发灰(一两) 阿胶(二两) 代赭石 干姜(三两) 生地(四两) 马蹄壳(烧一个) 牛角腮(酥炙五两)

  蜜丸。

  加味四物汤 治产后血崩如豆汁。紫黑过多者。

  四物汤加 蒲黄 阿胶 蓟根 白芷加味四物汤 治产后月余。经血淋沥不止。此陷下者必举之也。

  四物汤加 升麻 白芷(各一钱) 血余灰另入五分千金方 治恶血不尽。或经月及半年者。

  升麻(三两) 清酒(五升)

  煮取二升。分二服。

  没药丸 治恶露方行。而忽然断绝。骤作寒热。腹脐百脉皆痛如锥刺非常。此由冷热不调。或思虑动作。气所壅遏。血蓄经络。

  当归(一两) 白芍 桂心(各五钱) 桃仁(炒) 没药(研各二钱半) 虻虫(去翅足炒) 水蛭(炒焦各二十枚)

  醋糊丸。梧子大。淡醋汤下三丸。

  产后调理方 产后服此。永无疾病。

  香附(一斤醋童便各浸三日将艾叶同煮干取出打为饼晒干为细末) 归身(酒炒) 熟地(各四两) 川芎(三两)

  酒糊丸。汤下。

  产后主方 治同上。

  当归 白术 丹皮(各一钱) 益母草(三钱) 川芎(八分) 红花(七分) 陈皮(五分) 甘草(三分)

  有瘀腹痛。加延胡索八分。痛甚。加肉桂三分、楂炭一钱。身热汗出。加黄 一钱。但身热。加茯苓三钱。汗出神虚。加人参一钱。心虚胆怯。加远志、枣仁各一钱。腰痛。加牛膝、杜仲、川断各一钱。风寒发热。及停食恶心。或泄泻减食。宜另斟酌。

  断产方(附) 神效。不伤人。

  四物汤各五钱加芸苔子二钱经行后。空心温服。

  又方 治同上。

  蚕子故纸。方圆一尺。烧为末。经后酒服。终身不孕。

  卷五

  带下

  带下之因有四。一因气虚。脾精不能上升而下陷也。一因胃中湿热及痰。流注于带脉。溢于膀胱。故下浊液也。一因伤于五脏。故下五色之带也。一因风寒入于胞门。或中经脉。流传脏腑而下也。然有赤白之分者何也。赤者属血属热。

  热入小肠而成。若实热郁结。则为赤白兼下。白者属气属寒。寒入大肠而成。因血少复亡其阳。故白滑之物下流。亦有湿痰流注下焦。或肝肾阴淫之湿。或缘惊恐而木乘土位。浊液下流。或色欲太甚。肾精亏损之故。或产多之妇。伤血伤液。皆能成带下之疾。宜概用莲须、杜仲、续断之辈。大抵属痰与热者居多。以湿热下注而化痰也。宜投止涩升提之品。

  寒者十无一二。宜投鹿角胶温涩之品。然总要健脾燥湿。升提胃气。佐以补涩。如茯苓、白术、柴胡、川芎之类。总之妇人多郁。郁则伤肝。肝伤则脾受克。湿土下陷。脾精不守。不能输为营血。而白物下流。宜开郁补脾。若色如浓泔臭秽者。湿热甚也。宜二术、芩、柏、半夏、车前。佐以升提。下如鸡子白状。脾肾虚也。腰腿酸疼。面目浮肿。必脾肾双补。宜归脾丸、八味丸。妇人又多忧思恚怒。伤损心脾。肺脏之火时发。血走不归经。而患赤白带下。白是脾虚。盖肝气郁则脾受伤。脾伤则湿胜。皆由风木郁于地中使然耳。宜开提肝气。助补脾元。宜补中益气汤加茯苓、枣仁、山药、苍术、黄柏、麦冬。或六味丸加杜仲、牡蛎。牛膝、海螵蛸。若阴虚火盛。则以滋阴清火为要。宜六味丸加五味子、杞子、黄柏、车前、菟丝子。昔人云。崩中日久。变为白带。漏下多时。骨水枯竭。何谓也。盖崩久气血虚脱。故白滑之物。下流不止也。必大补之。赤带多因心火。时炽不已。久而阴血渐虚。中气渐损。而下赤矣。必养心和肝。缓中凉血清气之品。若赤带久不止。必血虚矣。宜胶艾四物汤加麦冬、杏仁、牡蛎。带下之因。不外乎此。其详更有可述者。如白带腥臭。多悲不乐。阳气虚衰者。大寒也。宜桂附汤。脉息沉微。赤白带下。腹中痛。阴中亦痛。经来愆期。子宫虚冷。不能成孕者。寒甚也。宜元戎六合汤。白带久不止。脐腹冷痛。阴中亦痛。经水不止。或因崩后。脉弱无力而酸疼。

  由于虚也。宜东垣固真丸。产后去血多。经水不调。白带如倾。淋沥臭秽。亦由虚也。宜卫生汤。内热脉数。赤白带下不止。由于热也。宜杞子、生地。内火盛。阴虚烦热而赤白带下。或七情所伤。脉数而带下。亦由于热也。宜二黄三白丸、白芷散。或益母草末酒服。肥人白带。阴户痛。身黄皮缓体重。阴中如水湿也。宜升麻燥湿汤。湿而挟热。大便或泄或闭。小便塞。脉涩而气盛。湿热也。宜十枣汤。下体畏冷。带下如鸡子白。脾肾虚惫也。宜补骨脂丸加肉桂。漏血久冷。赤白带下。月水不调。面黄肢弱。经水或多或少。如栀子汁。如屋漏水。血虚而寒也。宜血虚带下方。白带淫水不绝。精神虚损也。宜八珍汤加升麻、南星、半夏、陈皮、香附。血气不调。湿热白带。四肢倦怠。五心烦热。痰郁嘈杂也。宜解带散。脉数而白带不止。七情所伤也。宜侧柏樗皮丸。女人 瘕 癖。腹胀胸满。赤白带下。久患血气虚弱。

  萎黄无力。乃由寒湿也。宜大圣万安散。赤白带下不止。燥热烦渴。由湿热郁于下焦之分也。宜宣明导水丸。劳役过度。

  饮食不节。损伤脾胃。以致阳气下陷。白带久不止也。宜补中益气汤。时时带下。由胃虚有痰。饮食减少。中气不和也。

  宜六君子汤。健忘怔忡。惊悸不寐。怠惰体困。不思饮食。时常白带不止。由思虑过伤心脾也。宜归脾汤。脐下冷。撮痛。阴冷大寒。而白带时下也。宜延胡苦楝汤。劳伤血脉。胞络受寒。小便白浊。日夜无度。脐腹疼痛。腰膝无力也。

  宜内金鹿茸丸。 疝。白带下注。香港脚。腰以下冷。尿数。与白带长流而不禁固。肌瘦身重。面白。目无见。行步欹侧。

  腿膝枯细。大便闭。心下痞闷。懊 。饮食不下。背寒。此上中下三阳真气俱竭也。故哕呕不止。为胃寒已极。脉沉紧而涩。按之空虚。为阴寒已竭。宜酒煮当归丸。老年白带白淫不止。日久淋沥。皆气多血少。虚寒力衰也。宜老年白带方。十全大补汤加益智仁。室女带下纯白。冲任虚寒也。宜白蔹丸。寡妇师尼室女。郁火盛炽。阴户或痒或痛。而成赤淋。乃血热也。宜泻膀胱之火。宜赤淋丸。其或白淋。则气虚也。宜乌金丸、乌艾丸。如是以治带病。宁有或遗哉。

  脉法 脉经曰。诊妇人漏血。下赤白。日下血数升。脉急疾者死。迟者生。又曰。诊妇人漏下赤白不止。脉小虚滑者生。大紧实数者死。又曰。妇人带下脉浮。恶寒者。不治。又曰。妇人带下。六极之病。脉浮则为肠鸣腹满。紧则为腹中痛。数则为阴中痒痛生疮。弦则阴中掣痛。李 曰。肾脉浮迟。主患带浊。

  带下原由症治 孙思邈曰。诸方说三十六疾者。十二症。九痛。七害。五伤。三痼不通。是也。何谓十二症。

  是所下之物。一曰状如膏。二曰如黑血。三曰如紫汁。四曰如赤肉。五曰如脓痂。六曰如豆汁。七曰如葵羹。八曰如凝血。九曰如清血。血似水。十曰如米泔。十一曰如月浣。乍前乍却。十二曰经度不应期也。何谓九痛。一曰阴中伤痛。

  二曰阴中淋沥痛。三曰小便即痛。四曰寒冷痛。五曰经来腹中痛。六曰气满痛。七曰汁出阴中如有虫啮痛。八曰胁下分痛。九曰腰胯痛。何谓七害。一曰窍孔痛不利。二曰中寒热痛。三曰小腹急坚痛。四曰脏不仁。五曰子门不端引背痛。

  六曰月浣乍多乍少。七曰害吐。何谓五伤。一曰两腹支满痛。二曰心痛引胁。三曰气结不通。四曰邪思泄利。五曰前后痼寒。何谓三痼。一曰羸瘦不生肌肤。二曰绝产乳。三曰经水闭塞。病有异同。方亦不一。又曰三十六种疾。皆由子脏冷热。劳损而下起于阴内也。陈自明曰。带下有五因。经行产后。邪入胞门。传于脏腑而致之。若伤足厥阴肝经。色如青泥。伤手少阴心经。色如红津。伤手太阴肺经。形如鼻涕。伤足太阴脾经。色如烂瓜。伤足少阴肾经。黑如 血。人有带脉横于腰间。如束带之状。病生于此。故名为带。东垣云。血崩久则亡阳。故白滑之物下流。未必全拘于带脉。亦有湿痰流注下焦。或肾肝阴淫之湿胜。或因惊恐而木乘土位。或思慕为筋痿。戴人以六脉滑大有力。用宣导之法。此泻其实也。东垣以脉微细沉紧。或洪大而虚。用补阳调经。乃兼责其虚也。丹溪用海石、南星、椿根皮之类。乃治其湿痰也。窃谓前症皆当壮脾胃升阳气为主。佐以各经见症之药。色青属肝。小柴胡加山栀、防风。湿热壅滞。小便赤涩。龙胆泻肝汤。肝血不足。或燥热风热。六味丸。色赤属心。小柴胡加山栀、当归。思虑过伤。妙香散。色白属肺。补中益气汤加山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