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人良方集要


  三、妇人内热作渴,大便秘结,畏恶风寒,手足逆冷,余以为内真热而外假寒先用黄连解毒汤,後用六味丸而愈。

  四、大力室赵氏,初患痰喘热渴,医以降火放气治之,肌日削而气日索,延至甲辰木旺痰盛,身热囗腐,腹胀神昏,绝食几死。先生诊之云:「此乃血热无火。」投以壮水生土之剂,随服随愈。

  第五十四章,妇人热劳方论

  妇人热劳,由心肺壅热,伤於气血,以致心神烦躁,颊赤头疼,眼涩唇乾囗舌生疮神思昏倦,四肢壮热,食饮无味,腋体酸疼,心怔盗汗,肌肤日瘦或寒热往来,富审其所因,调补气血,其病自愈矣。

  愚按

  前症乃壮火食气,虚火煎熬真阴之所致也。

  王太仆云:「如大寒而甚,热之不热,是无火也,热来复去,昼见夜伏,夜发昼止是无火也。当治其心,如大热而甚,寒之不寒,是无水也,热动复止,倏忽往来时动时止,是无水也,当助其肾,心盛则生热,肾盛则生寒,肾血则寒动於中心虚则热收於内。」

  窃谓前症,若肝脾血虚,用四物、叁、术。

  肝脾郁怒,小柴胡合四物汤,脾胃气虚,补中益气汤。

  肝脾血虚,加味逍遥散。

  肝经风热,加味小柴胡汤。

  小经血虚,天王补心丹。肺经气虚,人叁补肺汤。

  肝经血虚,加味四物汤。

  大抵午前热属气分,用清心莲子饮,午後热属血分,用四物、叁、术、丹皮。

  热从左边起,肝火也,实则四物,龙脚、山栀,虚则四物、叁、术、黄 。

  热从脐下起,阴火也,四物、叁、术、黄柏、知母、酒拌炒黑,五味、麦门、肉桂如不应,急用加减八味丸。

  不时而热,或无定处,或从脚心起,此无根虚火也,用加减八味丸,及十全大补汤加麦门、五味主之。

  附治验

  一、妇人经行不调,饮食少思,日晡热甚,余以为肝脾气血俱虚,用十全大补加山茱、山药、丹皮、麦门、五味而愈,次年秋,寒热如疟,仍用前药而愈。

  二、妇人生育多胎,月经不调,两足发热,年馀,其身亦热,劳则足酸痛,又年许唇肿裂痛,又半年,唇裂见血,形体瘦倦饮食无味,月水不行,此气血俱衰之症彼误用通经丸等药,复伤气血,遂致不起惜哉。

  黄 散:治发热蠃瘦心躁囗乾,不欲饮食,或盗汗晡热。人叁、黄芩炒焦、当归各三钱、柴胡五分、黄 炒、地骨皮、白茯苓、麦门冬去心、生地黄、白芍药炒各一钱、甘草炒三分,右水姜煎。

  猪肚丸:治热劳羸瘦。柴胡、赤茯苓、人叁、黄 各一两、黄连炒三两、地骨皮、木香各五钱、桃仁去皮尖、鳖甲各一两,右为末用嫩猪肚一枚,入药於合,蒸熟研仁,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

  食前米饮下,日二服。

  附方

  清心莲子饮:治热在气分,口乾,小便白浊,夜间安静,昼则发热又治囗舌生疮或苦咽乾,烦躁作渴,小便赤涩,下淋不止,或茎中作痛。

  黄芩炒、麦门冬去心、地骨皮、车前子炒、甘草各一钱半、石莲肉、茯苓、黄 炒、柴胡去苗、人叁各一钱,右每服五钱,水煎。

  天王补心丹:宁心保 ,益血固精,壮力强志,令人不忘,清三海,化痰涎 烦热,除 悸,疗咽乾,育养心神。人叁去芦、茯苓、玄叁、丹叁、桔梗、远志各五钱、当归酒浸、五味、麦门冬去心、天门冬、柏子仁、酸枣仁炒各一两、生地黄四两,右为末,炼蜜丸,桐子大,用朱砂扁衣每服二三十丸,临卧,竹叶煎汤迭下。

  一方多石菖蒲、熟地黄、杜仲、百部、茯神、甘草,此方内天麦门冬、玄叁、生地虽能降火,生血化痰,然其性沉寒,损伤脾胃,克伐生气,若人饮食少思大便不实者,不宜用。

  第五十五章,妇人客热方论

  妇人客热,由元气虚而外热乘之,以致囗燥心烦,四肢壮热,肌肉消瘦治法当审其因而调补之。

  愚按

  前症若客邪所长,用补中益气,加川芎、防风。

  肝虚血少,六味地黄丸。

  胃火饮泠,钱氏泻黄散。

  胃虚饮汤,七味白术散。

  潮热时热,八珍汤。

  晡热内热,逍遥散。

  发热体倦,补中益寒汤。

  恚怒发热,小柴胡汤。

  郁怒发热,加味归脾汤。

  寅卯酉戊时热,升阳益胃汤。

  附治验

  妇人素有胃火,服清胃散而安,後因劳役,燥渴内热,肌肉消瘦,月径不行此胃火消铄阴血,用逍遥散加丹皮、炒栀,以清胃热用八珍汤、加茯神、远志以养脾血,元气充足,而经自行矣。

  麦门冬散,治四肢倦痛,烦闷不食,或寒热往来。麦门冬去心、柴胡、赤茯苓羚羊角镑、赤芍药、桑白皮炒、黄 炒各四分、生地黄、甘草炒各三分,右姜水煎。

  第五十六章,妇人寒热方论

  经曰:「阳不足则先寒後热,阴不足则先热後寒。」

  皆由劳伤气血,阴阳不调,寒热如疟也。当分气血虚实而治之。

  愚按

  前症若寸囗脉微,名曰阳不足,则阴气上人於阳中,用补中益气汤。

  若尺部脉弱,名曰阴不足,则阳气下陷入阴中,用益阴肾气丸。

  若因气血俱虚,用八珍汤。

  若因怒动肝火,用小柴胡汤。

  若阴阳俱不足,则气血不归其本部,以致寒热交争也。

  附治验

  一、妇人年六十有四,久郁怒,头痛寒热,春间乳内时痛,服流气饮之类益甚时有血如经行,又大惊恐,饮食不进,夜寐不宁,两乳肿胀,两胁欣痛,午後色赤余以乌肝脾郁怒火躁,先以逍遥散,加酒炒黑龙肝一钱,山栀一钱五分,服二剂 痛顿愈,又二剂全愈,再用归脾汤,加炒栀、贝母,诸症悉愈。

  地骨皮散:治血风气虚,时作寒热,或晡热内热。柴胡、地骨皮各一两、桑白皮炒、枳壳面炒、前胡、黄 炒各五分、白茯苓、五加皮、人叁、甘草、桂心、白芍药炒各三分,用姜水煎服。

  柴胡散:治寒热 痛,囗乾心烦,饮食少思,肌体消瘦。柴胡、黄 炒、赤伏苓白术各一钱、人叁、地骨皮、枳壳面炒、生地黄、苦梗、桑白皮炒、赤芍药各三分、鳖甲炙二钱、麦门冬去心一钱、甘草三分用姜水煎服。

  益阴肾气丸:治诸脏亏损,发热晡热,潮热盗汗。或寒热往来,五心烦热或囗乾作渴,月经不调。或筋骨酸倦,饮食少思,或头目不清,痰气上壅,咳嗽晡甚胸膈痞闷。或小便赤数,两足热痛。或脚足痿软,肢体作痛等症。此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剂也。泽泻、茯苓、生地酒拌杵膏、牡丹皮、山药、茱萸肉、当归、五味子炒杵、熟地自制杵膏,右为末入二膏,加炼蜜,丸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五十丸,空心,淡盐汤下。

  第五十七章,寡妇寒热如疟方论

  仓公传与褚氏论,皆云师尼寡妇,独阴无阳,欲心萌而不遂,是以厌厌成病以致乍寒乍热,而类疟状,久则为劳。

  又有经闭自淫,痰逆头风, 气痞闷,面扦瘦瘠等证,皆寡妇之病。

  诊其脉,独肝脉弦出寸囗而上鱼际,皆血盛而致。

  经云:「男子精盛则思室,女人血盛则怀胎。」观其精血,思过半矣。

  愚按

  前症若肝脉弦出鱼际,用生地黄丸。

  血虚,佐以四物汤。

  若兼怒动肝火而寒热,佐以加味逍遥散。

  若亏损肝经而寒热,佐以八珍汤。

  若亏损元气而寒热,佐以补中益气汤。

  若郁伤脾气而寒热,佐以济生归脾汤。

  附治验

  一、寡妇不时寒热,脉上鱼际,此血盛之症,用小柴胡汤,加生地黄治之而愈但畏风寒,此脾胃气血,用加味归脾、补中益气,二汤兼服而止。

  二、妇人因夫久出经商,发寒热,月经旬日方止,服降火凉血药,内热益甚自汗盗汗,月经频数。余曰:「内热自汗,乃脾气血弱也。月里频数,乃血不归脾也。」用归脾汤、六味丸而愈。

  三、室女寒热,肝脉弦长而出寸囗,用小柴胡汤,加生地、乌梅治之而愈既嫁而诸症悉痊。

  四、室女久患寒热,月经失期,以小柴胡汤,加生地治之少愈。更以生地黄丸而痊。

  生地黄丸,许学士云:「有一师尼恶风体倦,乍寒乍热,面赤心烦片大小柴胡汤杂进,其病益剧,予诊视之曰:「三部脉无寒邪,但肝脉强而上鱼际」服此丸而愈。

  柴胡、秦艽、黄芩各半两、生地黄一两酒湿杵膏、赤芍药一两,右为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乌梅汤下,日三服。

  第五十八章,妇人恶寒方论

  妇人恶寒,有阴阳二证。发热而恶寒者,发於阳也,无热而恶寒者,发於阴也。

  发於阳者,胝浮数,宜解表,发於阴者,脉沉细,宜温 。

  凡恶寒不可过覆衣被,又近火热,若寒热相搏,命人寒甚。若寒气入腹,血气结聚最难治疗。

  愚按

  前症若怠惰嗜卧,酒淅恶寒,乃阳不能伸发,用升阳益胃汤。

  若劳伤形气而恶寒,乃无阳以护衙,用补中益气汤。

  若饮食伤脾胃而恶寒,乃元气虚损,用六君子汤。

  若加烦躁妄言,或欲饮水,仍进前剂,但加姜、桂。

  若体倦烦渴,头痛自汗,用补中益气,加五味、麦门。

  东垣云:「昼则发热恶寒,是阴氧上溢於阳分也,夜中恶寒,是阴血自旺於阴分也。」

  海藏云:「六月大热之气,反得大寒之症,当舍时从症,治以姜、桂之类。」

  丹溪云:「久病恶寒,乃痰郁於脾,抑遏阳气,不得外泄,治当解郁。

  第五十九章,妇人血风烦闷方论

  妇人血风烦闷,由劳伤气虚,而风邪乘之。

  血气不和,以致肢节热疼,囗乾不卧而烦闷也,当调补元气为主。

  愚按

  前症多属肝脾血虚发热?当叁照前寒热力论主治。

  赤芍药散,治烦闷不食,体倦头眩,身体疼痛等症。赤芍药酒炒、白茯苓各一钱、甘草炒、柴胡各五分,右姜枣水煎。

  第六十章,妇人血风攻脾不食方论

  夫脾为中州,意智之脏也,诸里皆赖其安,与胃扁表裹,胃主司纳,脾主腐化若劳伤真气,外邪乘之,诸症生焉。

  愚按

  经云:「胃乃脾之刚,脾乃胃之柔,伤胃则脾无所禀受,伤脾则不能为胃运化是以脾胃为之表 ,藉饮食以滋养百脉者也。

  窃谓前症若饮食所伤,六君子汤。

  劳役所伤,补中益气汤。

  若风寒所伤,用人叁理中汤。

  木旺乘土,六君加柴胡。

  呕吐腹痛,或小便不实,前汤加木香。

  胸膈虚痞,或肚腹不利,六君子汤。

  郁怒伤损肝脾,归脾汤。

  命门火衰,八味丸。

  仍审诸经错杂之邪而治之。

  假如不能食而肌肉削,乃脾胃经本病,右关脉缓而弱,乃脾胃之本脉。

  若见弦紧,或四肢满闷,淋溲,便难、转筋,此肝之脾胃病也。

  若兼洪大,或肌热烦热面赤,此小之脾胃病也。

  若兼浮涩,或气短而喘意,咳嗽痰盛,此肺之脾胃病也。

  若兼沉细,或善恐善欠,此肾之脾胃病也。

  各当於本经药中,加兼症之药,此东垣先生之治法也。

  附治验

  一、妇人停食饱闷,或用人叁养胃汤、木香槟榔丸,而泄泻吐痰,腹中成块又与二陈、黄连、厚朴,反加腹 不食,余以为脾胃气虚,不能消磨,用补中益气加茯苓、半夏,五十馀用,脾胃健而诸症痊。

  二、妇人饮食每用碗许,若稍加,非大便不实,必吞酸暖腐,或用二陈、黄连、枳实反加内热作呕。余曰:「此本虚寒中。」不信,仍作火治,虚症悉至,月经不止余用六君加炮姜、木香数剂,诸症渐退,又以补中益气,加炮姜、木香、茯苓、半夏数剂全愈。後因饮食努倦,兼以怒气,饮食顿少,元气顿怯,仍用前药,更加发热脉洪大,按之而血,两尺如无,此命门火衰,用补中益气,加姜、桂,又八味丸兼服两月馀,诸症寻愈。此症若因中气虚弱,用人叁理中汤,或六君子加木香、炮姜不应,用左金丸,或越鞠丸。血寒,加附子理中汤,无有不愈。

  三、妇人饮食後,或腹胀,或吞酸,自服枳术丸,饮食日少,胸膈痞满,腿内酸痛畏见风寒,或月养胃汤,腿痛浮肿益甚,月经不行,余以乌郁结所伤,脾寒湿热下汪侵晨,用四君、芎、归、二陈,午後以前汤送越鞠丸,诸症渐愈,又用归脾八珍二汤兼服,两月馀而经行。

  四、妇人胸满步食,或腹胀 酸,或经侯不调,此中气血而不能施化也,用补中益气加砂仁、香附、煨姜而饮食进,更以六君、芎、归、贝母、桔梗而经自调。

  五、妇人年三十馀,忽不进食,日饮清茶水果,三年馀矣,余谓脾气郁结,用归脾汤加吴茱萸四剂,遂饮食如常,若人脾胃血而不饮食,当以四神丸治之。

  六、妇人不进饮食三年矣,日饮淡茶果品之类,肝脾二脉弦浮,按之微而桔滞余谓肝脾气郁,用六君、木香、吴茱萸,下痰积甚多饮食顿进,形体始瘦,卧床月馀仍服六君之类而康。

  越鞠丸:治郁伤气滞,以致胸膈痞闷,或肚腹膨胀,或咽喉不清,或痰气不爽或饮食少思,或吞酸嗳腐,宜用此药清之。(若人脾胃血弱,用六君子汤局主大凡呻气虚弱,变症百出,难以名状,但用四君补其脾胃,元气渐复,诸症自退若用治病之药则误矣。)

  香附、苍术炒、川穹、栀子炒、神曲炒、山查各等分、右为末,用神曲糊丸, 豆大每服六七十丸,食远,白汤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