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奇效良方
奇效良方
卷之三十 咳嗽门(附论)
咳嗽通治方
治上喘咳嗽,久而不愈者。
款冬花 麦门冬(去心) 乌梅肉 佛耳草(以上各二钱半) 陈皮(去白,半两) 粟壳(七钱半,蜜炙) 甘草(炙,三钱半)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入黄蜡如枣核许,同煎至八分,去滓,临睡温服。
卷之三十 咳嗽门(附论)
咳嗽通治方
治远年近日一切咳嗽,妇人胎前产后嗽皆治。
雄黄(半两) 人参 艾叶(各三钱) 款冬花佛耳草(各二钱半)
上为细末,以蜡纸浓纸阔四寸,长八寸,长卷一眼,装药在内,烧烟熏喉。
卷之三十 咳嗽门(附论)
咳嗽通治方
治年深日近咳嗽,肺虚寒热。
上用款冬花不以多少,于密室中如香焚之,烟起以笔管吸其烟则咽之,或于坐卧处如香焚之,不吸亦妙。重病数日见效,轻者便效。一方咽干口燥,用茶清送下。
连年咳嗽人难治, 休要胡医枉使钱;细捣款冬花作末, 烧烟口吸奔喉咽。
卷之三十 咳嗽门(附论)
咳嗽通治方
治一切嗽,不问新旧,喘顿不止,日夜无度。
款冬花(二百文) 佛耳草(五十文) 熟地黄(二两)
上焙干碾为末,每用二大钱,装猛火于香炉中烧之,用纸作筒子,一头大一头小,如粽一
卷之三十一
痰饮门(附论)
诸方论痰饮为病,有因气脉闭塞,津液不通,水饮停留,结成痰者;有胃气虚弱,不能营运水谷成痰者;有因酒后饮水,停滞于脾胃成痰者;有风寒湿入脾,相搏成痰者。此证之始,所感不同,难以类举。且人之脾胃,为仓廪以纳谷,因脾弱不能营运,致气血失于滋养,故不周流。气道壅涩,中焦不能腐谷,遂且停滞。或有喜怒哀乐之过情,饮食起居之不节,湿热内蕴,风寒外搏,皆为痰饮,变则为寒为热,为喘为嗽,为呕吐,为反背,为肿满,为眩晕,为风痫,为嗳气,为吞酸,为嘈杂,为痞膈,为疼痛,为怔忡,此皆痰之为病。
《内经》有云:从脾胃湿土,大过为积饮。痞膈与饮发于中者数条,末有痰之名也。自张仲景分饮名有四: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后人续增留饮,谓之五饮。一曰悬饮者,饮水流于胁下,咳嗽引痛。二曰溢饮者,饮水流于四肢,当汗不汗,身体疼重;三曰支饮者,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四曰痰饮者,其人素虚,肠间沥沥有声;五曰留饮者,背恶寒,或短气而渴,四支历节疼痛,胁下满,引缺盆,咳嗽转甚。庞安常云: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诚哉斯言。且如头风眉棱角疼,累以风药不效,投以痰药收功。如患眼赤羞明而痛,与之凉药勿瘳,用之痰剂获愈。凡此证以脉理推之,至朱丹溪各分其因,以施吐利燥润,温散升降,消导动达,开软提补之方法而治之,最得其当。刘张又论痰饮,其文乱一也。东垣云:脾土上应于天,亦属湿化。经以水谷津液不行,即停聚而为痰饮也。是以五痰之分,言其湿热相乘,如湿在心经为之热痰,结而如胶,其色红;湿在肝经为之风痰,其色青如沫;湿在脾经为之湿痰,湿久而热,其色黄;湿在肺经为之气痰,其色白,咯出如米粒;湿在肾经为之寒痰,其色黑如唾。由此言之,岁气淫邪,乘于脾胃,津液不布,积为痰饮也,亦必从其所乘之气兼化而为五痰也。且如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诊其脉偏弦为饮,浮而滑亦为痰。治法或下或汗,或温或利,莫若顺气为先,分导次之,气顺流通,痰饮自下,临病诊视,在乎详审。
卷之三十一 痰饮门(附论)
痰饮通治方
治胸膈停痰。
橘皮 茯苓 半夏(以上各一钱半) 旋复花 青皮 桔梗 枳壳(姜制) 细辛 人参(以上各一钱) 甘草(二钱)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姜五片,煎至一盅,食远服。
卷之三十一 痰饮门(附论)
痰饮通治方
治痰盛。
前胡 半夏(姜制) 茯苓(以上各二钱) 陈皮 木香 紫苏 枳壳 甘草(以上各一钱)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姜三片,乌梅一个,煎一盅,食远服。
卷之三十一 痰饮门(附论)
痰饮通治方
治虚阳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痰涎壅盛。
方见气门。
卷之三十一 痰饮门(附论)
痰饮通治方
治痰嗽。
方见咳嗽门。
卷之三十一 痰饮门(附论)
痰饮通治方
治上盛下虚,痰涎壅盛,或喘或满,咽干不利,并治香港脚上攻,烦渴引前胡(去芦) 黄 浓朴(姜制) 五加皮(姜制) 当归(去芦) 桔梗 羌活 半夏曲钱,炙)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姜三片,煎至一盅,食远服。
卷之三十一 痰饮门(附论)
痰饮通治方
治顽痰壅盛。
南星(三两) 半夏(二两,各锉作大片,用浓皂角水浸一宿,焙干为末) 白附子 五灵脂 僵蚕(炒,去丝) 白矾(枯) 细辛(以上各一两) 全蝎(三钱半,焙)
上为细末,用皂角研碎,按水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用生姜汤送下。
卷之三十一 痰饮门(附论)
痰饮通治方
治风痰,安神定志,利咽膈,清头目。
辰砂(飞研,为衣) 白矾(枯,研,各半两) 天南星(炮,一两) 半夏曲(二两)
上为细末,生姜汁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用辰砂为衣,每服三十丸,食后生姜汤送下。
卷之三十一 痰饮门(附论)
痰饮通治方
治胸膈胀满,短气痰盛,呕逆,或吐涎沫。
桔梗(炒) 半夏(姜制) 陈皮(去白,各三钱) 枳实(一钱半,麸炒)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姜五片,煎至一盅,不拘时服。
卷之三十一 痰饮门(附论)
痰饮通治方
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因食生冷,或饮食过不和,并皆治之。
方见脾胃门。
卷之三十一 痰饮门(附论)
痰饮通治方
治七精之气郁聚,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
痞痛,痰涎壅盛,上气喘急。
方见气门。
卷之三十一 痰饮门(附论)
痰饮通治方
治痰饮停积胸膈,咳嗽气促,言语不能相续者。
方见伤寒门。
卷之三十一 痰饮门(附论)
痰饮通治方
治一切痰涎壅盛,或胸膈留饮,痞塞不通。
半夏(汤泡,三日) 天南星(炮) 枳实(去穣,麸炒) 赤茯苓(去皮) 橘红(以上各一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姜十片,煎至一盅,食远服。
卷之三十一 痰饮门(附论)
痰饮通治方
坠化痰涎,止嗽定喘,治诸痰不可尽述。
人参(去芦) 茯苓(去皮) 天南星 薄荷叶(以上各半两) 白矾(生用) 干生姜寒水石 半夏(以上各一两) 蛤粉(二两) 藿香叶(一两半)
上为细末,面糊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五十丸,食后用生姜汤送下,白汤亦可。一方加黄连半两,黄柏二两,取效愈妙。又治酒病,调和脏腑,尤宜服之。
卷之三十一 痰饮门(附论)
痰饮通治方
一留饮心下,二辟饮胁下,三痰饮胃中,四溢饮膈上,五流饮肠间。凡此冷过多,故有此痰。
旋复花(去梗) 人参(去芦) 陈皮(去白) 枳实(麸炒) 茯苓(去皮) 白术 浓朴(姜制) 半夏(汤泡) 猪苓 泽泻 前胡 桂心 芍药 甘草(炙,以上各一钱)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姜十片,煎至一盅,不拘时服,或因饮酒多,加干葛砂仁。
卷之三十一 痰饮门(附论)
痰饮通治方
治胃气虚弱,三焦痞涩,不能宣行水谷,故为痰饮,结聚胸膈之间,呕吐恶心,腹满不食。
丁香 木香(不见火) 陈皮(去白) 青皮(以上各半两) 白术 干姜(炮) 茯苓(去皮) 良姜(以上各一两) 半夏 天南星(各二两,同半夏浸三日)
上为细末,用神曲一两,大麦 二两,同研,取面煮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不拘时用熟水送下。此药常服,温脾顺气。
卷之三十一 痰饮门(附论)
痰饮通治方
治风痰壅盛,头疼目眩,咽膈不利,涕唾稠粘。并治酒过停饮,呕逆恶心腹内有声。
半夏(汤洗,三两) 白附子(生用,二两) 白茯苓(去皮) 白矾(生用) 人参(去芦)
上为细末,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用生姜汤送下。
卷之三十一 痰饮门(附论)
痰饮通治方
治胃气虚弱,身重有痰,恶心欲吐,风邪羁绊于脾胃之间,当先实于脾胃茯苓 白术 半夏 炒曲(以上各三钱) 大麦 (一钱半) 陈皮 天麻(各三钱)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姜五片,煎至一盅,食前服。
卷之三十一 痰饮门(附论)
痰饮通治方
治风证,不敢见风,眼涩头痛,有痰,眼黑恶心,兀兀欲吐,风来觉皮肉举,居暖处有微汗便减,如见风即复作。一名补肝汤。
柴胡 苍术(各一钱半) 半夏(二钱半) 白茯苓(二钱) 炒曲 本(各一钱) 升麻(半钱)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姜五片,煎至一盅,食远服。
卷之三十一 痰饮门(附论)
痰饮通治方
治头目眩晕,恶心烦闷,气短促,上喘无力,心神颠倒,兀兀欲吐,目不敢开,如在风云中,痰厥,头痛如裂,身重如山,脾胃虚损,停痰,并皆治之。
方见眩晕门。
卷之三十一 痰饮门(附论)
痰饮通治方
治痰气壅塞,上盛下虚,心火炎炽,肾水枯竭下虚之证,及治妇人血海久冷无带下。
方见头痛门。
卷之三十一 痰饮门(附论)
痰饮通治方
治一切停痰留饮。
陈皮(去白) 川姜(炮) 京三棱(炮,捶碎) 草果(面裹煨) 良姜(湿纸裹煨)
莪术(上为细末,水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阴干,每服五十丸,食远用生姜汤送下。
卷之三十一 痰饮门(附论)
痰饮通治方
治痰饮停积胸膈,或结为块,喘满不安,痛连胸胁,走注不定,决不可误作风证治之。
甘遂(去心) 紫大戟(去皮) 白芥子(真者,各等分)
上为细末,水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晒干,每服三十丸,临睡用淡生姜汤或熟水送下,以下痰饮为愈。
卷之三十一 痰饮门(附论)
痰饮通治方
治男子妇人风痰、酒痰茶痰,食痰气痰,一切痰逆呕吐,头疼目眩,肺痿锯,并皆治之。
白附子(炮) 南星(炮) 半夏(洗) 白矾(生用,以上各半两) 寒水石(一两,) 干生姜(七钱半) 砂 轻粉(各一钱) 皂角(去子,一两)
上为细末,水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后用淡生姜汤送下。此药坠痰,止嗽定喘。
卷之三十一 痰饮门(附论)
痰饮通治方
治宿饮不消,咽膈不利,咳嗽痰涎,头目昏运,呕逆恶心,胸膈不快。
沉香 木香(各二钱) 半夏曲(二两) 青皮(去白,二钱半) 槟榔(大者二枚,面裹煨熟)
上为细末,用生姜汁浸,蒸饼和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不拘时用生姜汤送下。
卷之三十一 痰饮门(附论)
痰饮通治方
常服消食化痰,养生之家不可缺。
枳壳(一两半,炒) 官桂(一两) 半夏(汤洗) 桔梗(各二两)
上为细末,用生姜汁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不拘时用生姜汤送下,日进一二服。
卷之三十一 痰饮门(附论)
痰饮通治方
本治臂痛,具《指迷方》中。云有人臂痛,不能举手足,或中脘停滞,脾气不流行,上与气搏,四肢属脾,脾滞而气不下,故上行也。后人为此臂痛乃痰证也,但治痰而臂痛自止,及妇人产后发喘,四肢浮肿者,用此而愈。
半夏(二两) 茯苓(一两) 枳壳(去穣,麸炒,半两) 风化朴硝(一分)
上为细末,生姜汁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姜汤送下。风化朴硝一时未易成,但以朴硝撒在竹盘中,少时盛水置当风处,即干如芒硝,刮取用亦可。
累有人为痰所苦,夜间两臂常觉有如人抽牵,两手战掉,至于茶盏亦不能举,随服随愈。痰药方多,立见功效者,未有如此神效。
人之气脉,常欲周流,以卫护荣养其身也。凡一日一夜,呼吸出入,计一万三千五百息,血行于身八百一十丈,营周不息,五十而复大会,如环无端焉,是以习禅者,趺坐究意观想;学仙者,吐纳引导按摩。其知道者,不为血气所使,反所以运其血气也。其或喜怒哀乐不中节,起居饮食失其常,皆令荣卫否龃,气血败浊,为痰为涎为饮诸证生焉。结伏于胸膈则眩运,嘈忪忡悸,癃闭痞膈,喘嗽气急;停滞于关节则筋脉挛急,肢节疼痛,手足 曳,寒热往来。三者同源而异治。痰则伏于包络,随气上浮,客于肺经,因嗽而发;涎则伏于脾源,随气上溢,口角流出;唯饮则生胃腑,为呕为吐,宜详斟别也。
卷之三十一 痰饮门(附论)
痰饮通治方
治痰饮,胸膈痞塞,此药下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