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效良方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三枚,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卷之十

  养脾汤

  治伤寒后脾胃虚弱,不思饮食。

  茯苓 干姜(炮,各一两) 白术(二两) 丁香 人参 甘草上如法事治,一处捣罗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六分,温服,日进三服,不拘时候。

  卷之十

  补脾汤

  治伤寒汗后,脾胃伤冷物,胸膈不决,寻常血气不和。

  人参 干姜 白术 陈皮(去白) 青橘皮(去白) 甘草(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数沸,热服,入盐点亦得。又记有人患伤寒,得汗数日,忽身热自汗,脉弦数,心不得宁,真劳复也。予诊曰:劳心之所致,未复其初,而又劳其神,荣卫失度,当补其子,入其脾,解发其劳,庶几得愈。授以补脾汤,佐以小柴胡汤得解。《难经》曰:虚则补其母。今补其子何也?予曰:子不知虚劳之异乎?《难经》曰:虚则补其母,实则拂其子。此虚当补其母,人所共知也。《千金》曰:心劳甚者,补脾气以益之,脾王则感于心矣。此劳则当补其子,人所未闻也。盖母生我者也,子继我而助我者也。

  方治其虚,则补其生我者,与《锦囊》所谓本骸得气,遗体受荫同义;方治其劳,则补其助我

  卷之十

  健脾散

  治伤寒后,脾胃虚弱,不欲饮食,纵食不能消化。

  诃黎勒皮 白术 麦 (炒,令微黄) 人参(各一两) 神曲(炒) 甘草(炙) 枳壳(麸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服,热服。

  卷之十

  助胃丸

  治宿食不化。

  缩砂仁 茯苓(去黑皮) 白术(各一两) 红豆 甘草(炙) 人参 枳壳(各五钱)

  上捣罗为细末,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空心温酒送下,米饮亦得。

  卷之十

  神仙百解散

  治伤寒无问阴阳二证,其间所用药味,各随经络治病。如伤寒在表,未传入经,发热恶寒腰痛,连进二服,汗出而愈;若已传经络,胸满短气,肢体烦疼,目睛微痛,耳聋口燥,咽干,或渴或不渴,手足自温,或四肢厥逆,自利,或不利,小便反快,服之调中顺气,祛逐寒邪。如头面感寒,风伤腠理,头痛项强,发热增寒,鼻流清涕,咳嗽痰涎,及治风湿相搏,骨节烦疼,肢体沉重,洒淅恶风,时自汗出。此药大能调顺三焦,解表救里,温润肺经,正四时之气,升降阴阳,进美饮食,不问伤风伤寒,中暑中 ,骨蒸头疼,气逆胸满,失饥吐逆,眩晕恶心,及已经汗后不解,下之不当,吐之不中,此药清而不凉,温而不壅,无问老人虚人,丈夫妇人,孕妇小儿,并宜服之,如连进二服,无不取效,春常服免瘟疫之疾,夏常服不中暑 之病,秋服之不生疟疾,冬服之不感寒毒,真神仙卫生之药也,功效不可尽述。

  山茵陈 柴胡(去芦) 前胡 人参 羌活 独活 苍术(米泔浸炒) 甘草 干姜 白芍药 升麻 防风 本 藿香 半夏(姜制) 白术(各一两)

  立春以后不加减,立夏以后一料内加 柴胡 赤茯苓 当归(各半两)

  立秋以后减柴胡(一分),不用当归赤茯苓,只加干姜(炮) 肉桂(去粗皮,各一分) 麻黄(去节,半两)

  立冬以后并无加减。一方无当归,有黄芩(去芦,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姜三片,枣二枚,煎一盏,热服,不拘时,并进二服。如要表散,加葱白三寸,淡豆豉三十粒,同煎服之,衣被盖覆,汗出而愈。一方无山茵陈

  卷之十

  加减五苓散

  药中之宝五苓散, 专治伤寒有大功。

  阳证见时须去桂, 阴加附子水煎浓。

  狂言乱语辰砂末, 头目疼痛入川芎。

  咳嗽多加五味子, 心气不定麦门冬。

  胃中呕逆人参妙, 痰多半夏喜相逢。

  定喘马兜零最好, 苍术去湿腹中空。

  小便涩闭加瞿麦, 黄芩能使大便通。

  腹中气块三棱术, 青皮能退热如烘。

  麻黄用根除盗汗, 下部赤肿使椒红。

  饮水烦渴加干葛, 鼻衄乌药却为功。

  眼中黄色茵陈炒, 劳复桔梗有神功。

  目赤令添赤芍药, 茵陈退肿又相逢。

  眼中若赤石膏末, 陈皮止渴又参同。

  急医水气甜葶苈, 伏暑灯心浸水中。

  二十四证真妙诀, 专心尽救效无穷。

  卷之十一

  普济消毒饮子

  时毒治验:泰和二年,先师以进纳盐济源税,时四月,民多疫疠,初觉增寒体重,次传头面肿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俗云大头天行,亲戚不相访问,如染之,多不能救。张县丞侄亦得此病,至五六日,医以承气加蓝根下之,稍缓,翌日其病如故,下之又缓,终莫能愈,渐至危笃。或曰:李明之存心于医,可请治之。遂命诊视,具说其由,先师曰:夫身半已上,天之气也,身半已下,地之气也。此邪热客于心肺之间,上攻头目而为肿盛,以承气下之,泻胃中之实热,是诛罚无过,殊不知适其所至焉。故遂处方,用黄芩黄连,味苦寒,泻心肺间热,以为君,橘红味平,玄参苦寒,生甘草甘寒,泻火补气,以为臣,连翘鼠粘子薄荷叶苦辛平,板蓝根味苦寒,马勃白僵蚕味苦平,散肿消毒定喘,以为佐,升麻柴胡苦平,行少阳阳明二经不得伸,桔梗味辛温,为舟楫,不令下行,共为细末,半用汤调,时时服之,半用蜜为丸,噙化之,服尽良愈。因叹曰:往者不可追,来者犹可及。凡他所有病者,皆方书以贴之,全活甚众,时人皆曰:此方天人所制,黄芩 黄连(各半两) 人参(三钱) 橘红 玄参 生甘草 柴胡 桔梗(各二钱) 连翘鼠粘子 板蓝根 马勃(各一钱) 白僵蚕(炒) 升麻(各七分)

  上件为细末,服饵如前法,或加防风薄荷当归身, 咀如麻豆大,每服秤五钱,水二盏肿势甚者,宜砭刺之。

  卷之十一

  治热病五六日,壮热狂语欲走

  鸡子(二枚,取清) 芒硝(研细) 寒水石(细研,各半两)

  上先以新汲水一小盏,调芒硝等末,次下鸡子清,搅令匀,不拘时候,分为二服。

  卷之十一

  羚羊角散

  治热病发汗后,热毒未尽,因有所惊,发热癫狂。

  羚羊角屑 犀角屑 茯神 黄芩 甘草(炙) 防风(各半两) 龙齿 人参 铁粉(各一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大盏,煎五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卷之十一

  铁粉丸

  治热病,心神恍惚,悲喜不常,发狂欲走。

  铁粉(细研) 牛黄(细研) 远志(去心) 丹参 茯神 升麻(各半两) 金箔(三七片,细研) 银箔(三七片,细研) 麝香(细研) 白僵蚕(微炒) 白附子(炮,各一分) 马牙硝(上为细末,同研令匀,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不拘时薄荷汤下。

  卷之十一

  含化犀角丸

  治热病,心脾虚热,肺气暴壅,喉中肿痛,口舌干燥,咽津有妨,不下饮犀角屑 黄药子 黄芩 郁金 大黄(锉,炒) 玄参 甘草(炙) 升麻(各半两) 络石上为细末,入马牙硝研令匀,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小弹子大,每服不拘时,常含化一丸,咽津。

  卷之十一

  生地黄煎

  治热病,心胸烦热,口干皮肉黄,宜服。

  生地黄汁 生栝蒌汁 生麦门冬根汁(各五合) 蜜(二合) 酥酪(一两),生藕汁(三上一处相和于锅中,熬令稍稠,每服不拘时,抄半匙服。

  卷之十一

  刺蓟饮子

  治热病,头痛,壮热,鼻衄及吐血,心中紧硬,遍身疼痛,四肢烦闷,宜服刺蓟 生地黄 生麦门冬(去心,各一两) 赤茯苓 鸡苏 生姜(各半两) 青竹茹(一上 咀,水三大盏,煎一盏半,去滓,不拘时分温三服。

  卷之十一

  治热病衄血,日夜无度,身面如金黄色

  上以韭根一握,捣绞取汁,以罐盛,索系投于井中深处,良久,急取出,沥水同和,滴二七滴于鼻中,瘥。

  治热病鼻衄,若血下数升者,宜服。

  上以好松烟墨二两,捣罗为细末,用鸡子白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用生地黄汁下,如人行五里再服,以瘥为度。

  卷之十一

  龙胆煎

  治热病,口疮发渴,疼痛不可忍,宜涂。

  龙胆草 黄连 升麻 槐白皮 大黄(各一两) 蔷薇根 竹叶(各二两)

  上细锉,却以水两大盏,煎至一大盏,去滓,入蜜三合,慢火煎成膏,涂于疮上,有涎吐之。

  卷之十一

  青葙子丸

  治热病,毒攻于眼内,生翳膜,宜服。

  青葙子 防风 枳壳(麸炒,各一两) 枸杞子 生地黄 石决明 泽泻(各一两半) 麦门冬(二两半,去心,焙) 茺蔚子 细辛 黄连(各三分) 车前子(二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以粥清饮下,不拘时服。

  卷之十一

  解毒犀角丸

  治热病,毒瓦斯外攻,皮肤斑出,狂乱躁热,宜服。

  犀角屑 黄芩 马牙硝 大青(各一两) 栀子仁 牛黄(细研) 天竺黄(细研) 赤茯苓 甘草(生用) 黄连(各半两) 麝香(细研,一钱) 麦门冬(一两半,去心,焙)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不拘时,竹叶煎汤调下。

  卷之十一

  白藓皮散

  治热病,毒瓦斯不散,遍身生热毒疮。

  白藓皮 升麻 黄芩 犀角屑 栀子仁 赤芍药 大黄(炒) 甘草(炙) 玄参 杏仁(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中盏,煎六分,去渣,不拘时温服。

  卷之十一

  蓝叶散

  治热病,热毒盛, 疮出,头黑者为难治。

  蓝叶 玄参 瞿麦(各一两) 犀角屑 升麻(各一两半) 木香(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 咀,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盛,煎五分,去渣,不拘时温服。

  卷之十一

  茵陈散

  治热病黄胆,目黄如金,小便如血,心烦躁闷,口苦头痛,宜服。

  茵陈 栀子(各三分) 木通 栝蒌根 柴胡 秦艽(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麦门冬上 咀,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入竹叶三七片,煎至五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卷之十一

  承气丸

  治热病,若十余日不大便者,宜服。

  大黄(炒) 芒硝(各二两) 枳实(麸炒) 火麻仁(研入) 郁李仁(汤浸,去皮,研,各上为细末和匀,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不拘时以温水下,未利再服。

  卷之十一

  木通散

  治热病小便不通,或淋沥疼痛。

  木通 琥珀(别研,各一两) 赤芍药 枳实(麸炒) 茅根 甘草(炙,各半两)

  上 咀,每服四大钱,水一中盏,煎六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卷之十一

  石苇散

  治热病小便不通。

  石苇(去毛) 瞿麦(各一两) 木通 甘草(炙) 子芩(各半两) 葵子(三合)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中盏,煎六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卷之十二

  疟门(附论)

  疟之为病,其名有五:一曰瘅疟,二曰寒疟,三曰湿疟,四曰牝疟,五曰牡疟。名虽不同,其感皆由六淫七情,所伤饥饱劳逸。经云:夏伤于暑,秋必 疟,体虚之人易感,发则一发者易治,又有二三日一发者难愈。夫瘅疟,阴气独微,阳气独发,但热不寒,里实不泄,烦渴且呕,肌肉消瘦也。寒疟自感寒而得,无汗恶寒,挛痛面惨,先寒后热也。湿疟冒袭雨湿,汗出澡浴得之,身体重,肢节烦疼,呕逆胀满也。牝疟久受阴湿,阴胜阳虚,不能制阴,所以寒多不热,气虚而泄,凄惨振振也。牡疟饮食不节,饥饱有伤,表里俱虚,致使然也,病由邪气交争,阴阳二气,更相胜负,邪正相搏而作焉。卫气与邪气相离,故汗而解。卫气昼行阳,夜行阴,得阳而外出,故发于日间。得阴则内搏,故发于暮夜。若邪气内搏于五脏,横连于募原,其道远不能与卫气交并,故有隔日发之,又有三四日一发。卫气之行迟行速,病作有早有晏。甚者内外失守,真邪不分,阴阳失胜,寒热互起,则休作无定时也。《素问》论六经疟:足太阳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 ,然热止汗出,难已;足少阳疟,令人身体解 ,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足阳明疟,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足太阳疟,令人不乐,好安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足少阴之疟,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欲闭户牖而处,其病难已;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也,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虽此之分,皆是五脏之受病。夫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大息,其状若死者;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肾疟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 然,手足寒;又有胃疟者,令人且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大率治法,疟脉多弦数则热,弦迟则寒,风以散之,寒以温之,不虚不实,以经取之,痰以涤之,停滞疏利之,虚则补之,不可便用断截之药,截之太早,邪气薄于五脏,传留日久,变证多端,用药次序,无不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