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外科证治全书
外科证治全书
卷二 喉部证治(计十五证)
辨证大略
喉中似有物如龙眼大,吞不入,吐不出,名梅核气,男妇皆有此证。宜用甘草、苦桔梗、老苏梗、橘红、浓朴、半夏、茯苓、金沸草、生姜之类,服之渐愈。或针少商穴亦妙。
卷二 喉部证治(计十五证)
辨证大略
诸物梗于喉中,或刺或骨,必有锋芒,所以刺而不下。凡下而逆者,反而上之则顺矣。
故治消,无可推送以致肿痛者,用捕梗丸噙口化咽。不十丸其梗不出即消,虽梗死之人,但有微气一、诸鱼骨梗,用白饴糖食之自消。
一、鱼骨横在胸间,不上不下,痛楚之甚,饮食不得,欲死者,用橄榄食之即消。或将橄榄核研末,急流水调服愈。
一、鱼鳞梗在胸间,则眼中常见一小镜子,用芥醋一瓯,半饥啜之即愈。
一、误吞犬肉,骨梗于喉间,引手可揣摩,百计不下,用南硼砂一块,汲水洗净含化,终食间愈。
一、鸡骨梗喉,用凤仙花根捣烂,噙咽即下,急以温水漱口,否则损齿。亦治鱼骨梗。
一、蟹壳梗喉,用活鸭一只,倒悬取鸭口涎半盏,咽之即下。
一、稻麦芒梗喉,用紫花地丁嚼烂,咽下即安。或频食饴糖亦安。
一、桃李核梗喉,用狗骨煮汤,磨摩头上。
一、竹木梗喉,用旧锯或秤锤烧红淬酒,热饮之极效。又方,取牛口涎开水对服即下。
一、头发梗喉,用旧木梳烧灰,酒服。或将乱发烧灰存性,开水调下即愈。
一、铁针误入咽喉,无药可施,宜取癞虾蟆数个,将头剁去,倒垂流水,以碗接之,得一杯,百药不能治,用蚕豆、韭菜同煮,日食,则随大便出。
捕梗丸寻多年悬挂麻绳,上有灰尘堆者,连绳解来,用新瓦盛之,炭火 枯存性研末,洋糖丸如必活。(按此方,治诸骨梗喉极效。)
卷二 误吞类(计八条)
误吞铜钱
一、误吞铜钱,多食荸荠,即可化坚为软,从大便出。又方,多食胡桃自化而出。(胡桃与铜钱共食即成粉可证。)
卷二 误吞类(计八条)
误吞铁、骨等物
一、误吞铁、骨等物,肠中不能转送觉坠者,多食青菜猪油,则送入大肠,与粪同出,甚效。
卷二 误吞类(计八条)
误吞黄金
一、误吞黄金,昔江应宿治一王姓者,因事犯盐院,惊惧自吞黄金一、二钱,心中愦愦,无伏,计无所出,沈思银工熔金,必用硼砂,硼砂制金故也。急市硼砂四钱为末,米粥分二次服下,少顷煎承气汤服利下,硼砂裹金从大便而出。或误服金屑未死者,用鸭血灌之可活。
卷二 误吞类(计八条)
误吞铁钉
一、误吞铁钉,昔张景岳先生治一王氏子,甫周岁,其母以铁钉与之玩弄,不觉纳之口中,甚。先生晓之曰,岂有倒悬可以出钉,而能无伤命哉。因速令抱正,遂闻啼声,乃钉已下咽,不在喉矣。其父曰,娇嫩之脏,安能堪此。先生因其哀求之切,不能不允,故以慰之,然计无从出,而逼索方药,顷刻再四,只得静坐斋头,潜思熟计,亦无所得。乃取本草一玩,觊启其机,见所载云,针畏朴硝,逐悟得一方。用活磁石一钱、朴硝二钱,并研为末,付其父,令以熬熟猪油加蜜和调药末,与之食,于申未之顷尽吞之。至次早,其父匍匐阶前曰,昨于三鼓忽解下一物,大如芋子,莹如 菜,润滑无棱,药护其外,拨而视之,则钉在其中矣。乃京中钉鞋所用蘑菇钉也。盖硝非磁石不能使药附钉,磁石非硝不能逐钉速出,非油则无以润,非蜜则未必吞。合是四者,则着者着,逐者逐,润者润,同功合力,裹护而出矣。
卷二 误吞类(计八条)
误吞银
一、误吞银,用韭菜一把,入滚水略煮,不切断,淡食之,少顷,菜抱银呕出,或从大便出。
卷二 误吞类(计八条)
误吞钓钩
一、误吞钓钩,昔有渔人误吞钓钩,刘遵导令溶蜡为丸,以线灌下,钩锐入腊,即曳而出。
卷二 误吞类(计八条)
误吞水蛭
一、误吞水蛭(即蚂蝗。)水蛭入腹,经停日久,复生水蛭,吮呷精血,令人面目肌肉黄瘦。
猪膏熔,捣匀。再用巴豆十粒去油净,同鱼膏四味捣匀,丸如绿豆大,用田中泥水,空心吞下。大人五、七丸,小儿三丸,须臾泄下,蛭尽,用八珍汤调理。
卷二 误吞类(计八条)
误吞蜈蚣
一、误吞蜈蚣,昔有婢用火筒吹火,不知内有蜈蚣,向火一吹,蜈蚣惊窜入口,不觉下喉。求救,人无措手。适有人云,取小鸡一只,断喉取血,顿饮之,复灌以香油取吐,蜈蚣随出。又金庄一农夫,夏昼卧地熟寐间,蜈蚣入其口,既寤,喉仲介介然,如梗状,咯不能出,咽不能下,痛痒不定,甚为苦楚。一医用鸡卵打破,入酒调匀顿服,仍以大黄为末和麻油饮之,顷刻泄下,蜈蚣尚活。盖蜈蚣被卵拘挛其足,不能舒动,以利药下之,故从大便而出。
且鸡性好食蜈蚣,亦取相制之义也。
承气汤大黄 浓朴(去皮,炙) 枳实(炙)
上药煎,顿服。
八珍汤(通用二十五。)
卷三 项部证治(计五证)
筋脉
颈项俗名脖项,之前有缺盆,缺盆之中即任脉之天突穴,为颈前居中第一行脉。缺盆之上有人迎穴,喉间开一寸五分,属胃,为颈前第二行脉。人迎后一寸五分名扶突穴,属大肠,即颈前第三行脉。扶突后名天窗穴,属小肠,即颈中第四行脉。天窗后为胆脉,颈中无穴,乃第五行脉。胆脉后名天牖穴,属三焦,即颈中第六行脉。天牖后天柱穴,属膀胱,即颈中第七行脉。天柱后居颈之中央者督脉也,名天府,自前中一行至此为第八行脉。
缺盆,(缺盆穴在横骨上左右各一,为一十二经之道路。)手阳明大肠、手太阳小肠,足阳明胃、足少阳胆、手少阳三焦脉俱入缺盆。手太阴肺、足阳明胃、足少阳胆、足太阳膀胱俱结缺盆。
卷三 项部证治(计五证)
痈疽就简
天柱疽,生项后高骨即大椎骨也,患形初起如卧蚕极痒。鱼尾毒,生项后发际下两旁骨,俗热,不食,气逆咳嗽。结喉痈,生项前结喉之上,又名猛疽,以其毒瓦斯猛烈也。夹喉痈,生结喉之两旁。俱按阳痈阴疽则例治法。
卷三 项部证治(计五证)
痈疽就简
生项后入发际正中,因与口对,故俗名对口,患偏两旁则名偏对口。治当辨其红白:色红者口干作渴,饮水不歇,小便频数,或淋沥作痛,舌上燥黄如鸡内金者,乃肾水枯竭,心火上炎,此证最恶,急用加减八味丸以滋补之,否则不救。余按痈疽治法。
五通丸(通用五十。)
醒消丸(通用四十七。)
败毒汤(通用三。)
内托散(通用三十八。)
阳和汤(通用五。)
十全大补汤(通用二十六。)
加减八味丸(通用四十六。)
卷三 项部证治(计五证)
痈疽就简
生于肩之上,耳之前后。初起肿核皮色如常,日渐长大,坚硬如石,推之不移,按之不痛,半载两日,以阳和汤,犀黄丸早晚轮服,外敷抑阴散。如溃,贴阳和解凝膏,内亦以阳和汤、犀黄丸轮服,日日不间,可冀收功。若经久溃,气血衰弱,形体瘦削,破烂紫斑,渗流血水,或肿泛如莲,秽气熏人,愈久愈大,越溃越坚者,俱属败证不治。
紫元丹(通用五十一。)
阳和汤(通用五。)
犀黄丸(通用四十八。)
阳和解凝膏(通用七十七。)
抑阴散(通用五十八。)
卷三 项部证治(计五证)
痈疽就简
小者为瘰,大者为 ,生于项间。初起一小核在皮里膜外,不觉疼痛,皮色不异。渐大如桃蛤蜊坚硬作痛作肿者,名马刀瘰 ;一包而生数十枚者,名莲子 ;绕项而生者,名蛇盘;其形大小不一连接数枚者,名子母 ;如黄豆结荚一般者,名锁项 ;形小多痒者,名风;生项间延至胸腋者,名瓜藤 ;一枚上堆累三、五枚盘叠成攒者,名重台瘰 ;生如鼠形丸每服三分,淡姜汤下,日三次。外敷乌骨膏。小孩不能服丸者,用小金丹日日敷之,至愈乃止。数年忌食香橙,食则复发。
一、内溃烂或成脓未溃者,或兼有未尽成脓者,则用犀黄丸止其已溃之痛,松其成脓未溃之汤、加味二陈汤、加味保元汤、四物养荣汤,皆可随宜选用,外贴阳和解凝膏。
一、溃烂延至肩、胸、胁下,不堪之极,四、五年不能愈者,用洞天救苦丹三服、犀黄丸六,皮色变白、孔内红活,接服大枣丸,肌肉渐长,用生肌药收功。
一、有烂至咽喉,饮热汤外觉热痛者,乃危险之极,稍迟则烂穿咽喉不救。急取硬柴心一根骨然后按前治法。
一、凡溃后,疮中或有紫块,切不可妄用针刺,当听其自化。
雄樟散雄黄 樟脑(等分)
上研粉 麻油调,频扫患上。
灸瘰 秘法(存验。)
取肩尖、肘尖骨缝交接处,各有一穴,即手阳明经肩 ,曲池二穴也。当以指甲掐之,觉有酸效。)
又,瘰 不论已成未成,已溃未溃,俱宜灸之,以手仰置肩上微举起,则肘骨尖自见,即是剂。按此法乃单灸曲池,以多为贵也。然但用前法,则已妙矣。倘有不应者,又当以此法治之。
子龙丸(通用五十六。)
小金丹(通用五十二。)
犀黄丸(通用四十八。)
阳和汤(通用五。)
加味二陈汤(通用十八。)
加味保元汤(通用二十九。)
四物养荣汤(通用二十七。)
洞天救苦丹(通用五十三。)
乌龙膏(通用六十。)
阳和解凝膏(通用七十七。)
大枣丸(通用五十五。)
咬头膏(通用六十一。)
瘰 多由风热毒邪与血气相搏,郁结成核,如贯珠于耳项之间,肿硬白色摇夺不动而有根者,便是瘰 。用药多有不效,最宜于用灯火,至易至妙。
灯火 法如 在左,则 左边, 在右,则 右边。前至颈上耳脚下起,离六分地,一点一点直下乳,次过胁动者。不是瘰 ,初起红肿,便是痈疽,不可作瘰 治。
陈士铎先生治瘰 方名消串丹白芍(一两) 白术(一两) 柴胡(二钱) 天花粉(三钱) 茯苓(五钱) 陈皮(一钱)
附子(一片) 甘草(一钱) 蒲公英(三钱五分) 紫背天葵(五钱)
上药煎,连服八剂,将药减半,再服十剂而瘰 尽化,再服一月全愈。接服六君子汤,以为善后之计,断不再发。此方妙在蒲公英与紫背天葵为消串之神药,然非佐之以白芍、柴胡,则肝木不平,非辅之以白术、茯苓,则脾土不健,何以胜攻痰破块之烈哉。又得附子之力,以引群药直捣中坚,所以能起沉 于旦夕耳。
又云:人有久生瘰 ,两颈之间尽多溃烂,胸膈之上无非痰块,已有破头欲腐者,遂至身体也。大约瘰 初起,以解郁为先,而佐以补虚,以消其毒。倘执寻常法,祛痰败毒为事,鲜不速毙者,方用转败散。
转败散人参(二两) 柴胡(二钱) 白芍(三钱) 银花(三两) 当归(二两) 半夏(五钱) 白术(一两) 生甘草(三钱)
水煎服四剂,胸间之痰块尽消,再服四剂,颈上溃烂亦愈,将前方减半,再服十剂,疮口悉平,再不发也。
内消瘰 应验方土贝母 白芷(各五钱)
共为细末,糖霜调陈酒下三钱,重者三服愈。
又方用鼠矢,两头尖者为雄,圆者为雌,拣开各晒干研末,男用雌,女用雄。将鸡子一个,顶上打一小洞,倾去白,但存黄,入鼠矢在内,以满为度,搅匀,用皮纸封固洞口,饭上蒸熟去壳,临卧时搓碎,火酒送下隔一日再服。虽远年破烂者,不过三、四次即愈,末破者即消。
卷三 项部证治(计五证)
痈疽就简
生于颈下天突穴之间,由汗出之后,邪风袭于皮腠,起如粟米,搔痒无度,抓破津水,误用甚者须兼服消风散。
消风散荆芥 防风 苍术 当归 薄荷 蝉蜕 石膏 木通 牛蒡子(各一钱五分) 生地(三钱) 甘草(七分)
水煎,食远服。
樟硫散硫黄(一钱) 樟脑 川椒红 生白矾(各二钱)
研末,用白罗卜一个掏空,将药填满,以罗卜盖之,纸包三、四层,灰火内煨半时许,俟冷取出,同熟猪油调稠搽患上。
卷三 项部证治(计五证)
痈疽就简
(俗名落枕。)
颈项强急,转移不便,乃膀胱经感风寒湿气所致,或闪促亦令项强。用硼砂研细,以骨簪蘸津挑硼砂,点两目内,泪出稍松,连点三次,立时即愈。
卷三 胸博证治(计四证)
筋脉
胸,(结喉下曰缺盆,缺盆下曰胸,在膺之下。胸下曰 ,乃蔽心之骨,心位在此。)
手太中。足少阳胆脉下胸中。足少阴肾脉入肺注胸中。手厥阴胞络脉起胸中,筋散胸中。
膺,(胸上两旁高处曰膺。)足阳明胃脉到膺。足少阳胆经系膺。
卷三 胸博证治(计四证)
痈疽就简
甘疽,生胸堂两旁肉高处。膻中疽,生胸窝之上,两乳中央,膻中穴。脾发疽,生心窝下两陷中,又名锁骨疽。 发,生乳旁。以上六证,患盘不大,俱按阳痈阴疽则例治法。
卷三 胸博证治(计四证)
痈疽就简
(一名慢心锐毒。)
生于心胸,属任脉中庭穴。初起心口内,似有物块,渐大心窝发高,殆至毒陷即死。此危险双环至背脊之中,看两线头尽处则为中穴。又以本人中指之中一节,用柴心量准作一寸,在中穴之左右各开若许,皆以墨记,分立三穴HT 如图每穴用艾三大壮,一齐灸之,灸毕全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