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外科证治全书
外科证治全书
卷二 口部证治(计八证)
筋脉
口,(脾气通口,口之四周为吻。)足阳明胃筋、脉俱挟口,手阳明大肠脉出两吻。
涎,(俗名口水。)脾主之,脾虚不能约束,则涎自出,脾损发热,则涎泛滥。
卷二 口部证治(计八证)
筋脉
满口糜烂,色红作痛,口干舌燥,甚者腮舌俱肿。初宜服导赤汤加麦冬、五味子、薄荷;如汤;如口燥、大便溏,属虚热,用补中益气汤加麦冬、五味最善,或兼服六味地黄丸以滋化源,外俱用珍珠散搽之。
连理汤人参 白术(各二钱,炒) 干姜(一钱) 黄连(一钱) 甘草(一钱,炙)
上水煎热服。
导赤汤(通用十。)
补中益气汤(通用三十。)
苏子利喉汤(见后喉痈下。)
六味地黄丸(通用四十三。)
珍珠散(见后喉痈。)
卷二 口部证治(计八证)
筋脉
满口白色斑点,甚者陷露龟纹,口干不渴,此属心肾不交,虚火上炎,宜服归芍地黄汤加麦,乃无根之火,宜服加减八味地黄丸,以滋化源。
一、初生小儿,口内满生白屑,名鹅口,一名雪口,先用棉蘸水绞去口中白屑,以珍珠散频吹,内服犀角汁即愈。
口疮神效方(存验。)
吴茱萸,上为末,米醋调敷两足心,一夜即愈。不拘多少,小儿累用神验,引虚火归元之功也。
附方(存验。)
用陈白螺蛳壳烧灰,加儿茶少许为末,吹患处一次即愈。诸疳悉治。
归芍地黄汤(通用三十七。)
加减八味丸(通用四十六。)
珍珠散(见后喉痛。)
卷二 口部证治(计八证)
筋脉
多生在牙龈肉上,隆起形如菌,或如木耳,紫黑色,火盛血热气滞而生,宜内服加味甘桔汤,外吹珍珠散,如火郁火炽,则生舌上,治法详见舌部。
加味甘桔汤甘草(三钱,生) 桔梗 荆芥 牛蒡子(炒) 贝母(去心) 薄荷(各一钱五分)
上水煎服。如内热盛或饮食入口即吐者,加黄连一钱,如口渴唇焦舌燥便秘溺赤者,加生地、黄芩、山栀仁。如有肿处,加金银花五钱。
珍珠散(见后喉痈。)
卷二 口部证治(计八证)
筋脉
舌下生水泡,初起一枚,渐发至七、八枚刺破,吹珍珠散。
卷二 口部证治(计八证)
筋脉
有经年不愈者,有时愈时发者,皆原素食肥甘所致。食肥多热,食甘满中,其气上溢生疳。
。
一、小儿口疳,用生香附,生半夏等分为末,鸡子白调作饼,贴男左女右脚心,一周时愈。
珍珠散(见后喉痈。)
卷二 口部证治(计八证)
筋脉
小孩腮内生一红块,不能食乳,名螳螂子。用生地五钱,酒浸捣烂,涂脚心,男左女右,外用布缚好,干则易之,至愈乃止。
小儿口内生黄马牙,即螳螂子,口噤颊肿,证重者,以针微刺患处出血,即用京墨磨涂立愈。(附验。)
卷二 口部证治(计八证)
筋脉
口内生肉球,有根线长四、五寸余,吐球出,方能饮食,以手轻按,痛彻心腑。每日用生麝香一分,水调频服之,三日根化即愈。
卷二 口部证治(计八证)
筋脉
生于上 ,形如紫李,脾经蕴热所致。不急治,恐毒瓦斯上攻头脑,则不可救。宜用银针针破痈头,用盐汤搅净瘀血,吹珍珠散,内服加味甘桔汤。
加味甘桔汤(见前目菌。)
珍珠散(见后喉痈。)
卷二 唇部证治(计八证)
筋脉
唇,(脾、胃、肝三经所主。)脾之荣在唇四白,足阳明胃脉环唇,足厥阴肝脉环唇。
卷二 唇部证治(计八证)
筋脉
生上唇,不拘上下左右,大者如李,小者如枣,色紫有头,肿硬疼痛,甚者寒热交作。
内用仙方活命饮,外敷螵蛸散即消。
仙方活命饮(通用一。)
螵蛸散(通用六十八。)
卷二 唇部证治(计八证)
筋脉
(一名反唇疔,一名锁口疔。)
生上下唇角,初起形如粒米,坚硬肿盛,麻痒木痛,憎寒发热,甚则令唇外翻,或口不能开,故有反唇、锁口之名。须按疔疮法速治之,迟则走黄致命。
卷二 唇部证治(计八证)
筋脉
唇上起白皮小泡,渐肿渐大如蚕茧,或唇下肿如黑枣,燥裂痒痛,皆七情火动伤血。治宜补脾归脾汤亦妙,外用紫归油频润之。如日久失治,误服清火之药,多致翻花不治。
紫归油紫草 当归上等分,麻油熬,去渣出火气,以棉蘸油频频润之。
补中益气汤(通用三十。)
加味归脾汤(通用三十一。)
卷二 唇部证治(计八证)
筋脉
多在下唇,初发痒红肿,日久破裂流水,疼如火燎,似无皮之状,此脾经血燥也。如风燥则不时 动,四物消风饮主之,(宜倍用归、地。)外用紫归油频抹愈。
四物消风饮(通用八。)
紫归油(见前茧唇。)
卷二 唇部证治(计八证)
筋脉
湿烂曰沉,脾家湿热。内用白术散,外取葵根烧存性研末,猪脂调涂。
白术散白术(三钱,微炒) 云苓(二钱) 薏苡仁(五钱,炒) 鲜石斛(四钱) 葛根(二钱) 木瓜(五分) 生甘草(五分)
上加石莲肉二十枚,水煎温服。
卷二 唇部证治(计八证)
筋脉
唇上干燥,渐裂开缝作疼,系脾热。以紫归油润之,内服滋唇饮。
滋唇饮生地黄(四钱) 鲜石斛(三钱) 竹茹 石膏(生研) 当归 白芍(各二钱,生) 生甘草(一钱)
上水煎去渣,加白蜜少许和服。
紫归油(见前茧唇。)
卷二 唇部证治(计八证)
筋脉
虫食肛,上唇生疮,声必哑。虫食脏,下唇生疮,咽必干。皆因腹内生热而食少者,肠胃空汗水涂之如神。白荷花瓣贴之亦效。
乌梅汤乌梅(三枚,醋浸) 黄连(一钱二分) 干姜(一钱) 犀角(二钱) 木香(八分) 雄黄(一钱五分) 人参(二钱) 桃仁泥(八分)
上水煎,顿服。
卷二 唇部证治(计八证)
筋脉
先敷麻药,用刀刮取两边薄皮,用丝缝在一处,以蟹黄敷之自收口。
麻药(备用七)
卷二 齿部证治(计十六证)
筋脉
齿牙,(内床曰齿,外板曰牙,皆骨之余,故齿牙属肾。)足阳明胃脉入上齿缝中,手阳明大肠脉入下齿缝中。
卷二 齿部证治(计十六证)
筋脉
(一名牙蜞风,又名牙 。)
生牙根肉上,不拘上下内外,其状高硬小块,或如豆大,红肿疼痛。宜用针刺出毒血,以珍珠散吹之,内服龙胆泻肝汤。
龙胆泻肝汤(通用九。)
珍珠散(见后喉痈。)
卷二 齿部证治(计十六证)
筋脉
齿痛多在内床,内床主嚼,劳而易伤。若是肾虚,摇动不痛,痛则必是风、火、虫。风从外入,火自内出,虫又风之所化,而风痛居多。内服牙疼饮,用二辛煎漱之即愈。
一、有因食蟹致龈肿肉努出者,用生地汁一碗,以猪牙皂蘸炙,汁尽为末,敷之即愈。
牙疼饮石膏(四钱,研) 升麻(一钱五分) 大生地(五钱) 防风 薄荷叶 荆芥穗 前胡 天麻(各二钱) 甘草(一钱生)
上水煎,食后热服,避风。如牙肿加金银花、羌活各二钱。如牙燥去升麻、前胡加元参一钱五分。如牙烂去前胡、天麻加木通、栀仁各一钱五分。
二辛煎北细辛(五分) 石膏(五钱)
上二味为粗末,浓煎频漱即愈(不可咽下。)
卷二 齿部证治(计十六证)
筋脉
齿龋、齿 皆属虫,齿 龈内腐烂出脓血,齿龋牙黑不腐烂不出脓血,以此为别。皆系肠胃湿热之故,与风火大异。用五灵脂如米大,咬在痛齿上,少顷温水漱出必有虫。又灵升散最妙,遇虫痛塞痛处少许立愈。
灵升散(一名升丹。)
樟脑(五分) 川椒红(一撮)
上药等分,研碎放铜杓内,茶钟盖上,稠面封四围,勿令走气,放风炉上微火升之。少顷觉樟脑气透出,即取安放地上,候冷揭开,药俱升在茶钟底,刮下入瓷器密贮听用。
熏虫牙法(验过。)
用撇盆一个,盛水少许,中覆一粗碗,取瓦片 红置碗底上,放韭子一撮,清油数点,待烟,必有小虫出,未尽再熏。
卷二 齿部证治(计十六证)
筋脉
牙骨及腮内疼痛,不肿不红,痛连脸骨者是也。加味二陈汤入阳和丸主之,甚者用阳和汤数救。宜急用阳和汤、犀黄丸,每日早晚轮服,外用南星散搽之。如有多骨,以推车散吹入,隔一夜其骨不痛自出。吹至次日无骨退出,用生肌药,服保元汤加肉桂、芎、归收功。
南星散用天南星一枚,挖空入雄黄一块,麦面包裹火烧,俟雄黄融,以杯合定,远火俟冷,去面研末,加麝香一分研,拂患处。
加味二陈汤(通用十八。)
阳和丸(通用六。)
阳和汤(通用五。)
犀黄丸(通用四十八。)
推车散(通用六十六。)
保元汤(通用二十八。)
卷二 齿部证治(计十六证)
筋脉
先一、二日牙痛,寒热交作后,痛更甚,牙缝龈上发一红粒,龈肉皆紫黑色是也。痛引腮项,若兼痒麻破流血水,用银针刺之,搽拔疔散,服夺命汤,如失治,则走黄不救矣。
拔疔散(见疔疮。)
夺命汤(见疔疮。)
卷二 齿部证治(计十六证)
筋脉
牙龈尽肿,宣露于外,或衄血不止。清胃散加薄荷、忍冬藤主之,外搽珍珠散。
清胃散石膏(四钱,生研) 生地黄(四钱) 丹皮(一钱五分) 黄连(一钱) 黄芩(一钱) 升麻(一钱五分) 甘草(一钱或五分,生)
上水煎去渣,热服。
珍珠散(见喉部喉痈。)
卷二 齿部证治(计十六证)
筋脉
齿缝出血,无论大人小儿,当别虚实治之。阳明实热,则血出如涌,口必臭而牙不动,清胃散主之。阳明壅实之甚,口渴便秘而衄不止者,用调胃承气汤入童便和服,下黑粪即愈。然必便秘口渴燥热方可用。如阳明虚热,牙龈腐烂,血水渗流不已者,二参汤主之,或补中益气汤加山栀、丹皮。如肾阴不固,虚火上炽,口不臭牙不痛,但摇动不坚,或微痛不甚,而牙缝点,随手应效。如小儿疳积气盛者,必兼服芦荟丸,外俱用小蓟散擦之。
调胃承气汤大黄(三钱,酒制) 元明粉(一钱五分) 甘草(一钱) 枳壳(一钱五分)
上水煎去渣,入元明粉熔化顿服。
二参汤人参 元参(等分)
上水煎温服,一加麦冬、甘草。
小蓟散小蓟 百草霜 蒲黄(炒) 香附(醋制)
上等分,研细末,用擦牙上半刻,以温茶漱之。
又方(存验。)
青竹茹,上一味,醋浸一宿,含漱甚效。
清胃散(见前牙宣。)
补中益气汤(通用三十。)
六味地黄丸(通用四十三。)
加减八味丸(通用四十六。)
芦荟丸(见后阴肛门作痒。)
卷二 齿部证治(计十六证)
筋脉
生于牙尽咬中,牙关紧闭,此证初起势甚危,夜尤甚,然不难愈。先用珍珠散吹牙龈,外用黄熟香附削钉,渐渐HT 进,牙门渐开,即将珍珠散吹患处。
珍珠散(见喉部喉痈。)
卷二 齿部证治(计十六证)
筋脉
患牙证久不愈,齿缝出脓,甚至齿落,如上边左门牙落则不治。外吹珍珠散,内服滋阴降火之剂,归芍地黄汤加元参、麦冬。
珍珠散(见喉部喉痈。)
归芍地黄汤(通用三十七。)
卷二 齿部证治(计十六证)
筋脉
龈肿出血,疼痛臭秽,恶寒恶热,此皆肠胃湿热为患;兼风则开口呷风更痛;积热则臭秽难胃血受伤,用此方固佳;若恶寒喜热胃气受伤,必用补中益气汤。外俱搽珍珠散。
附方(存验。)
胡黄连(五分) 胆矾 儿茶(各一分)
上共研细末搽之,治牙龈疳烂立效。
清胃散(见前牙宣。)
补中益气汤(通用三十。)
珍珠散(见喉部。)
卷二 齿部证治(计十六证)
筋脉
初牙间红肿,渐变紫黑,腐烂臭秽,此系胎毒或痘毒,杀人最速,一日烂一分,两日烂一寸其毒,赤霜散吹之,虽致延烂穿腮不堪危险之候并效。
赤霜散用红枣一枚,去核,入红砒如黄豆大一粒,扎好放瓦上,炭火炙至枣枯烟尽为度,取起盖熄,俟冷加冰片一分,研吹立效。
又方(存验。)
用白马前蹄,修下之脚皮,炙炭存性为末,加冰片少许,吹患处立愈。
清胃散(见前牙宣。)
卷二 齿部证治(计十六证)
筋脉
牙床不痛,齿疏豁动摇脱落,系肾虚。六味地黄汤加枸杞、续断、猴姜主之。外用青盐二两、食盐四两,川椒煎汁拌盐炒干研末,常以搽牙,永无齿疾。
卷二 齿部证治(计十六证)
筋脉
满口牙齿浮而胀,不能咬嚼,此元气大虚,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酌用。
补中益气汤(通用三十。)
十全大补汤(通用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