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理例


  若有瘀血。不先消散。而加补剂。则成实实之祸。设无瘀血。妄行攻利。则致虚虚之祸矣。

  一人因杖臀膝俱溃。脓瘀未出。时发昏愦。此脓毒内作也。急开之。昏愦愈盛。此虚也八珍汤(十四)一服少可。数服死肉自溃。顿取之。用猪蹄汤洗净。以神效当归膏涂贴。再服十全大补汤。两月而愈。若更投破血之剂。危矣。(此凭症也。)

  大抵杖疮。皆瘀血为患。宜速治疗。浅者砭之。深者刺之。更以活血流气药治之。内溃之。有腐肉取之。以壮胃生血药托之。可保无危。 有伤筋骨而作痛者。以没药降圣丹治之。若牙关紧急。或腰背反张者。以玉真散治之。并效。

  杖疮热血作痛。凉血去瘀血为先。须下鸡鸣散之类。 黄柏 生地黄 紫金皮皆要药。

  膏药 紫金皮 生地黄 黄柏 乳香 没药 大黄之类 又方 大黄 黄柏为末。生地汁调敷。干则易。

  又方 野苎根嫩者。不拘多少。洗净。同盐擂敷。伤重多用盐。效。

  尝见覆车压伤者。七人仆地呻吟。一人未苏。俱令以热童便灌之。皆得无事。又曾被重伤。瞀闷。良久复苏。胸满如筑。气息不通。随饮热童便一碗。胸宽气利。惟小腹作痛。与复元活血汤(三三)一剂。便血数升许。痛肿悉退。更服养血气药而痊。

  大凡损伤。不问壮弱。有无瘀血。俱宜热童便以酒佐之。推陈致新。其功甚大。 若胁或作痛。或发热烦躁。口干喜冷。饮热童便一瓯。胜服他药。他药虽亦取效。但有无瘀血。

  不能尽识。反致误人。惟童便不动脏腑。不伤血气。闻操军或坠马伤者。服之亦佳。又凡肿痛。或伤损者。以葱捣烂热罨之。尤妙。本草云。葱治伤损。

  一人坠马伤头并臂。取葱捣烂。炒热罨患处。以热手熨之。服没药降圣丹(百六)而愈。

  一人误伤去小指一节。牙关紧急。腰背反张。人事不知。用玉真散、(百二三)青州白丸(百八)各一服。未应。此亦药力不能及也。急用蒜捣烂裹患指。以艾灸之。良久觉痛。仍以白丸子一服。及托里散数服而愈。

  夫四肢受患。风邪所袭。遏绝经络者。古人所制淋渍贴 镰刺等法。正为通经络。导引

  卷六

  火疮一百二十八

  一人火疮。骤用凉药敷贴。更加腹胀不食。予以人参败毒散。(四六)加木通、山栀。外用柏叶。炒为末。麻油调搽。渐愈。

  尝用煮大汁上浮脂调银朱。更效。若用凉药逼火毒入内。多致不救。 汤火疮以淋了第二次灰渣敷患处。

  又方 以腊月猪胆涂黄柏。炙干为末。敷。

  热油汤火伤皮烂肉大痛冷霜散 牡蛎( )寒水石(生) 明朴硝 青黛(各一两) 轻粉(一钱)

  。掺上新水。或油调湿则干贴。痛立止。

  卷六

  漆疮一百二十九

  一人漆疮作呕。由中气弱。漆毒侵之。以六君子加砂仁、藿香、酒炒芍药。彼不为然。

  服连翘消毒散。呕果盛。复邀治。以前药。外以香油调铁锈末涂之而愈。

  卷七

  天疮一百三十

  脉浮发热。或拘急者。发散表邪。

  脉沉发热便秘者。解表攻里。

  发热小便赤涩者。分利消毒。

  一小儿患此。 痛发热。脉浮数。挑去毒水。以黄柏、滑石末敷之。更饮荆防败毒散(七)二剂而愈。(此凭症也。)

  一人 痛发热。服祛风清热药愈炽。其脉沉实。乃邪在内也。用防风通圣散(六)一剂顿退。又荆防败毒散(七)二剂而安。(此凭症脉也。)

  此症为风热。当审表里。治无误矣。

  一儿 赤发热。以黄柏、滑石末敷之。饮大连翘汤(七一)二剂少愈。更以金银花散(百七十)二剂而痊。(此凭症也。)

  一儿十余岁。背侧患水泡数颗。发热脉数。此肺胃风热所致。名曰天泡疮。以荆防败毒散(七)加芩、连。外去毒水。以金黄散(六六)敷之。又四剂而愈。(此凭症也。)

  一有腹患此。延及腰背。 痛饮冷。脉数。按之愈大。乃表里俱实也。用防风通圣散(六)一剂。更敷前药。势减大半。再以荆防败毒散(七)二剂而愈。

  卷七

  杨梅疮一百三十一

  (有从咽喉患起者见咽喉)

  湿胜者。宜先导湿。 表实者。宜先解表。

  里实者。宜先疏里。 表里若俱实。解表攻里。

  表虚者。补气。 里虚者。补血。 表里俱虚者。补气血。

  一人遍身皆患。左手脉数。以荆防败毒散。(七)表症乃退。以仙方活命饮。(六一)六剂疮渐愈。兼萆 汤。(二百四五)月余而痊。

  一妇 痛发热。便秘。作渴。脉沉实。以内疏黄连汤(三)二剂。里症已退。以龙胆泻肝汤(六七)数剂。疮毒顿退。间服萆 汤。(二百四五)月余而痊。(此凭症脉治也。)

  一人下部生疳。诸药不应。延及遍身。突肿。状如翻花。筋挛骨痛。至夜尤甚。此肝肾湿热所致。先以导水丸(二百四八)进五服。次以龙胆泻肝汤(六七)数剂。再与除湿健脾之药。外贴神异膏吸其脓。隔蒜灸。拔其毒而愈。(此凭症也。)

  若表实者。以荆防败毒散。(七)里实者。以内疏黄连汤。(三)表里俱实者。防风通圣散(六)气虚者四君子。(六三)血虚者四物。仍加兼症之药。并愈。 若服轻粉等药。反收毒于内。以致迭发。概服防风通圣。则气血愈虚。因而不治者多矣。

  一人患之。发寒热。作渴。便秘。两手脉实。用防风通圣散(六)而退。以荆防败毒散。

  (七)兼龙胆泻肝汤(六七)而痊。(此凭症也。)

  一人患之肿痛。先以龙胆泻肝汤、(六七)导水丸各四剂少愈。再以小柴胡加黄柏、苍术五十余剂而平。(此凭症也。)

  一人玉茎肿溃。小便赤色。肝脉弦数。以小柴胡加木通、青皮、龙胆草四剂。又龙胆泻肝汤(六七)数剂而痊。(此凭脉症也。)

  一童玉茎患之。延及小腹数枚。作痛发热。以小柴胡汤(五)吞芦荟丸。更贴神异膏。月余而痊。(此凭症也。)

  一人愈后。腿肿一块。久而溃烂不敛。以蒜捣烂敷患处。以艾灸其上。更贴神异膏。及服黑丸子。并托里药。两月而愈。(此凭症也。)

  一妇燃轻粉药。于被中熏之。致遍身皮塌。脓水淋漓。不能起居。以滑石、黄柏为末。

  绿豆粉等分补席上。令可卧。更以金银花散。月余而痊。(此凭症也。)

  一人皆愈。但背肿一块甚硬。肉色不变。年余方溃出水。三载不愈。气血俱虚。饮食少思。以六君子汤(二)加当归、藿香三十余剂。更饮萆 汤。两月余而痊。(此凭症也。)

  一人患之势炽。兼脾胃气血皆虚。亦服前药而瘥。

  一妇患之皆愈。惟两腿两 。各烂一块如掌。兼筋挛骨痛。三载不愈。诸药不应。日晡。饮食少思。以萆 汤兼逍遥散。倍用白术、茯苓。数剂。热止食进。贴神异膏。更服八珍汤(十四)加牛膝、杜仲、木瓜三十余剂而痊。(此凭症也。)

  又捷法。治杨梅疮不问新旧。并效。不过旬日。每日用胆矾、白矾末。并水银各三钱五入香油、津吐各少许。和匀。坐无风处。取药少许。涂两脚心。以两手心对两脚心擦磨良久。再涂药少许。仍前再擦。用药尽。即卧。汗出或大便去垢。口出秽涎为验。连擦三日。煎通圣散(六)澡洗。更服内疏黄连汤败毒散。愈后服萆 汤。有热加芩、连。气虚参、 。血虚四物之类。

  一人杨梅疮后。两腿一臂。各溃二寸许。一穴脓水淋漓。少食不睡。久而不愈。以八珍茯神、酸枣仁服。每日以蒜捣烂涂患处。灸良久。随贴膏药。数日少可。却用豆豉灸。更服十全大补汤(十三)而愈。(此凭症也。)

  凡有肿硬。或作痛。亦用蒜灸。及敷中和膏。内服补药。并效。

  卷七

  斑疹一百三十二

  (附小儿丹毒 痘后毒)

  脉浮者。消风为主。

  脉浮数者。祛风清热。

  脉数。按之沉实者。解表攻里。

  一妇患斑作痒。脉浮。以消风散(八十)四剂而愈。(此凭症也。)

  一妇患斑作痒。脉浮数。以人参败毒散(六四)二剂少愈。更以消风散(八十)四剂而安。

  一人患斑。色赤紫。 痛发热。喜冷。脉沉实。以防风通圣散(六)一剂顿退。又以荆防败毒散。(七)加芩、连。四剂而愈。

  一老患疹。色微赤。作痒发热。以人参败毒散(六四)二剂少愈。以补中益气汤。加黄芩、山栀而愈。(此凭症也。)

  一妇患斑痒痛。大便秘。脉沉实。以四物加芩、连、大黄、槐花而愈。(此凭症也。)

  一儿患斑作痛。发热烦渴。欲服清凉饮下之。诊脉不实。举按不数。此邪在经络不可下。用解毒防风汤二剂而安。

  此症小儿多患之。须审在表在里。及邪之微甚而治之。前人谓首尾俱不可下者。何也。

  首不可下者为斑。未见于表下。则邪气不得伸越。又脉症有表而无里。故禁首不可下也。尾不可下者。斑毒已显于外。内无根蒂。大便不实。无一切里症。下之则斑气逆陷。故不可下一人作痒发热。以消毒犀角饮(二百四二)一剂作吐泻。此邪上下俱出也。毒自解。少顷吐泻俱止。其疹果消。吐泻后。□脉七诊。此小儿和平脉也。邪已尽矣。不须治。果愈。

  洁古云。斑疹为症各异。发 肿于外者。少阳属三焦相火也。谓之斑。 小红靥行于中不出者。属少阴君火也。谓之疹。凡显斑症。若有吐泻者。慎勿乱治而多吉。谓邪上下出也。斑疹并出。小儿难禁。是以别生他症也。首尾不可下。大抵安里之药多。发表之药少。

  秘则微疏之。令邪气不壅并而作次以出。使儿易禁也。身温暖者顺。身凉者逆。

  一子痘毒。及时针刺。毒不内侵。数日而愈。

  大抵古人制法。浅宜砭。深宜刺。使瘀血去于毒聚之始则易消。况小儿气血又弱。脓成而不针砭。鲜不毙矣。

  一儿臂患痘毒作烧。按之复起。此脓胀痛而然。遂刺之。以托里而愈。

  痘后肢节作肿而色不赤。宜金银花散。(百七十)更以生黄豆末。热水调敷。干以水润。

  自消。若敷六七日。脓已成。急刺之。宜服托里药。

  一儿痘疮已愈。腿上数枚。变疳蚀陷。用雄黄、铜绿等分为末。敷。兼金银花散而愈。

  遍身。用出蛾绵茧填实白矾末。烧候汁干。取出为末。放地上。碗盖良久。出火毒。敷之。

  一儿痘后搔痒。搔破成疮。脓水淋漓。用经霜陈茅草为末。敷之。及铺席上。兼服金银花散(百七十)而愈。若用绿豆、活石末亦可。似不及茅草功速。

  一儿周岁患丹毒。延及遍身如血染。用瓷锋击刺。遍身出黑血。以神功散(七十)涂之。

  服大连翘饮而愈。

  又儿未盈月。阴囊患此。为前治之而愈。

  又儿不欲刺。毒入腹而死。 河间云。丹从四肢延腹者不治。予尝刺毒未入腹者。无不一小儿腿患丹如霞。游走不定。先以麻油涂患处。砭出恶血。更以金银花散。(百七十)

  一剂而安。(此凭症也。)

  一小儿遍身皆赤。砭之。投解毒药即愈。(此凭症也。)

  一人患丹毒。 痛便秘。脉数而实。服防风通圣散不应。令砭患处去恶血。仍用前药即愈。

  (此凭脉症也。)

  一小儿患之。外势须轻。内则大便不利。此在脏。服大连翘饮。敷神功散而瘥。(此凭一小儿遍身亦赤。不从砭治。以致毒瓦斯入腹而死。 此症乃恶毒热血。蕴蓄于命门。遇而合起也。如霞片者。须砭去恶血为善。如肿起赤色。游走不定者。宜先以升麻油涂患处砭之。以泄其毒。凡从四肢起入腹者不治。须知丹有数种。治者有数法。无如砭之为善。常见患稍重者不用砭法。俱不救也。

  卷七

  肠痈一百三十三

  小腹硬痛。脉迟紧者。瘀血也。宜下之。

  小腹软痛。脉洪数者。脓成也。宜托之。

  一产妇小腹痛。小便不利。以薏苡仁汤二剂痛止。更以四物加桃仁、红花。下瘀血升许大抵此症、皆因荣卫不调。或瘀血停滞所致。若脉洪数。已有脓。脉但数。微有脓。脉。乃瘀血。下之则愈。若患甚者。腹胀大转侧作水声。或脓从脐出。或从大便出。宜蜡矾丸、太乙膏、及托里药。

  一妇小腹肿痛。小便如淋。尺脉芤而迟。以神效栝蒌散二剂少愈。更以薏苡仁汤二剂而愈。(此凭脉症也。)

  一人脓已成。用云母膏一服。下脓升许。更以排脓托里药而愈。后因不守禁忌。以致不救。(此凭症也。)

  一人里急后重。时或下脓。胀痛。脉滑数。以排脓散及蜡矾丸而愈。(此凭症脉也。)

  一妇小腹痛有块。脉芤而涩。以四物汤加玄胡、红花、桃仁、牛膝、木香而愈、(此凭一妇小腹隐痛。大便秘涩。腹胀。转侧作水声。脉洪数。以梅仁汤一剂。诸症悉退。以薏苡仁汤二剂而瘥。(此凭脉症也。)

  一妇腹胀痛。皮毛错纵。小便不利。脉数滑。以太乙膏一服。脓下升许。胀痛顿退。以神效栝蒌散二剂而全退更以蜡矾丸及托里药十余剂而安。(此凭脉症也。)

  一妇因经水。多服涩药止之。致腹作痛。以失笑散(百九)二服而瘳。(此凭症也。)

  一人小腹痛而坚硬。小便数。汗时出。脉迟紧。以大黄汤一剂。下瘀血合许。以薏苡仁汤四剂而安。(此凭脉也。)

  一妇小腹恶露不尽。小腹痛。以薏苡仁汤(二百十五)下瘀血而痊。(此凭症也。)凡瘀血停涩。宜急治之。缓则腐为脓。最难治疗。若流满节骨。则患骨疽。失治多为败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