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外科大成
外科大成
一、先用朱砂末、急性子各一钱五分。于锅内炒烟尽。去药拭净入硝、汞。升打如法。为之净锅。
一、用 石膏、赤石脂各二两为末。盐水调之封口。次以香炉灰盖之。更佳。
一、初打出红粉。用绵纸包好。入小南青布袋内。用绿豆水或槐花八两、甘草一两煎汤。悬胎煮一二百沸。取袋埋黄土内一日夜。去火毒及硝矾之气。
下疳。嚼细茶罨三次。次掺之即愈。杨梅痘子。点之即愈。杨梅喉疳。用新笔蘸粉点之即愈。杨梅粉毒。用麻油四两、黄蜡一两溶化成膏。离火候温。入红粉一钱搅匀。绵纸摊贴。一日一换。立验。
卷一 主治方
溃疡外治附余
肿疡初溃。或已开针。恐针口易合。随用绵纸捻蘸玄珠膏插之。或用黄蜡化开入香油少许作捻。如疔须裹线一条为心。将蜡捻插入针口内。留线头在外。以膏盖之。次日换插如前。
疮口腐肉不出者。用绵纸做捻。取捻毛头于腐上绞之。绞住瘀肉。徐徐拔出。如未净。再取之。次涂玄珠膏。如腐已净。涂绛珠膏四围肿处。贴绀珠膏。瘀脓壅肿不出者。捣大蒜调松香末敷之。
疮已溃烂。中有黑疔。突兀如筋头。坚痛不可忍者。用紫绛真香。锉豆大炒焦黑为末。掺疔上。其四围溃处用兰雪散掺之。黑膏盖之。三二次则疔尽去次换生肌药。
顽腐不去。壮实者用生南星末加冰片掺之。膏盖过宿。去腐如井。随换生肌等药。虚弱者用人参末掺之。过宿洗之。三二次腐肉自脱。且易收敛。
疮口 出如蛇头者有四。着风、着水、着怒、着手挤。皆能致之。风邪乘袭者。补中益气汤加防风、天麻。风寒凝滞者。十宣散加羌活、天麻。肝火血燥生风者。加味逍遥散加羌活、天麻。如小儿。其母肝火生风者。
加味小柴胡汤。次用加味逍遥散加漏芦、天麻。更外兼熨法。或用乌梅 存性。加轻粉少许掺之。即收。
有番花如石榴者。用银针于朱上刺去黑血。三五次。即收平复。
顽疮、疔疮、 疮、杖疮。久不生肌者。疮有膜也。用玉簪花根于石臼内杵烂敷之。扎紧。三日一换。五七次愈。
疮不收口。因于虚者。须大补之。外用人参、珍珠等分为末掺之。即痂。凡生肌药。必用人参汤浸过。晒干。
再用人乳浸过。其功神捷。
疮虽收口而皮嫩外恶风寒者。用小米煮饭。乘热盛碗内。以绢帛罩之。覆于患处。蒸之三五次。愈。
疮溃时误入毒水。或误入刺至骨肿痛者。用皂角子七个。大干虾蟆一个。胡椒十五粒。入锅内瓦盖。文火烟尽。取出为末。先用温水洗净。拭干掺之。膏盖良久。毒水尽出。有刺者自见。一用黄丹、蛤粉等分炒变色掺之。误入一切毒水。及皂角水。驴马尿粪以致疼痛者。用糯米粉、砂糖各三两。生甘草一分。为膏贴之。毒水自出。
马汗入疮肿痛者。用马鞭子取手执处烧灰存性为末。和诸膏涂之。或猪脂和涂。或用冬瓜皮阴干为末敷。
疮久臭烂生蛆者。海参为末掺之。或皂矾为末掺之。则蛆化为水。
背疮绷缚法 已溃流脓时。不问冬夏。宜绢帛四五层罨膏上。外再用绵布见方八寸。四角以蛇皮细带贮之。盖绢上。将带扎在前胸。绷实疮上。庶暖气不泄。易于腐溃。洗时预备二绷更换。
内肉不合法 腐尽结脓痂时。内肉不粘连者。用软绵帛七八层放患上。以绢扎紧。将患睡实。数次自粘一片如生成者。如患口未完。搽玉红膏自平。
卷一 主治方
家传西圣膏方
家传西圣膏
治男妇小儿。远年近日。五劳七伤。左瘫右痪。手足麻木。遍身筋骨疼痛。咳嗽痰喘。疟疾痢疾。痞疾走气。遗精白浊。偏坠疝气。寒湿香港脚。及妇人经脉不调。赤白带下。血山崩漏。并跌打损伤。
一切肿毒瘰 。顽疮结毒。臭烂。筋骨疼痛不能动履者。贴之悉验。
当归 川芎 赤芍 生地 熟地 白术 苍术 甘草节 陈皮 半夏 青皮 香附 枳壳 乌药何首乌 白芷 知母 杏仁 桑皮 金银花 黄连 黄芩 黄柏 大黄 白蒺藜 栀子 柴胡 连翘薄荷 威灵仙 木通 桃仁 玄参 桔梗 白藓皮 猪苓 泽泻 前胡 升麻 五加皮 麻黄 牛膝杜仲 山药 益母草 远志 续断 良姜 本 青风藤 茵陈 地榆 防风 荆芥 两头尖 羌活独活 苦参 天麻 南星 川乌 草乌 文蛤 巴豆仁 芫花(以上各五钱) 细辛 贝母 僵蚕 大风子穿山甲(各一两) 蜈蚣(二十一条) 苍耳头(二十一个) 虾蟆(七个) 白花蛇 地龙 全蝎海桐皮 白芨 白蔹(各五钱) 木鳖子(八两) 桃、柳、榆、槐、桑、楝、或杏、楮、(或椿七枝各三七寸) 血余(四两)用真麻油十三斤浸之。春五夏三。秋七冬半月。日数毕。入大锅内。慢火煎至药枯。浮起为度。住火片时。用布袋滤净药渣。将油称准。将锅展净。复用细绢滤油入锅内。要清净为美。投血余。慢火熬至血余浮起。以柳棒挑看似膏溶化之象方美。熬熟。每净油一斤。用飞过黄丹六两五钱。徐徐投入。火加大些。夏秋亢热。每油一斤加丹五钱。不住手搅。俟锅内先发青烟。后至白烟。叠叠旋起。气味香馥者。
其膏已成。即便住火。将膏滴入水中试软硬得中。如老加熟油。若稀加炒丹少许。渐渐加火。务要冬夏老嫩得所为佳。掇下锅来。搅挨烟尽。下细药搅匀。倾水内。以柳棍搂。成块再换。冷水浸片时。乘温每膏半斤拔扯百转。成块又换冷水投浸。用时。取一块铜杓内溶化摊用。细药开后乳香 没药 血竭(各一两) 轻粉(八钱) 潮脑(二两) 龙骨(二两) 赤石脂(二两)海螵蛸(五钱) 冰片 麝香(三钱) 雄黄(二两)共为末。加入前膏内。
五劳七伤。遍身筋骨疼痛。腰脚酸软无力。贴膏肓穴、肾俞穴、三里穴。
痰喘。气急咳嗽。贴肺俞穴、华盖穴、膻中穴。
左瘫右痪。手足麻木。贴肩井穴、曲池穴、三里穴。
遗精白浊。赤白带下。经脉不调。血山崩漏。贴阴交穴。开元穴。
痢疾水泻。贴丹田穴。疟疾。男贴左臂。女贴右臂。
腰疼。贴命门穴。疝气。贴膀胱穴。
头风。贴风门穴。心气疼。贴中脘穴。
走气疼。贴章门穴。寒湿香港脚。贴三里穴。
胸腹胀闷。贴中脘穴。噎食转食。亦贴中脘穴。
痞疾。先用面作圈。围痞块上。入皮硝两许。纸盖。熨斗熨热去硝。贴膏再熨。出汗至腹内觉热方止。
跌打损伤及诸毒诸疮。俱贴患处。
凡内外诸症。贴之必用热布熨之。疥癣疹癞等症。贴脐熨之。汗出为度。
血瘕痞疾。加阿魏、马齿苋膏各二两。贴之立验。(阿魏化腐去滞。须以水顿化。倾入膏内。离火搅之。
煎去水气。次下细药。)绢摊膏。用鸡子清浆过。布摊膏。用松香、黄蜡涂过。狗皮摊膏。用水洗去硝气。油纸摊膏。用甘草汤或加槐枝煮过摊用。
表绵纸法。用杭州毛头。每麦面一斤。加白矾核桃大一块。打稀糊。量加小粉表之。则软白而且不荫。
油油纸法。用天麻子仁数粒、铅粉钱许研烂。入桐油碗许。打匀。绵花蘸刷令遍。与不油纸相间。铺之压之。须频揭换不粘。一以生桐油、熟猪油。平兑如法。
卷一 附余
调理须知
凡人无病时。不善调理而致生百病。况既病之后。若不加调摄而病岂能得愈乎。其调治有法。初起病。
以先看病者元气虚实。次看疮之阴阳险否。然后用药调治。当攻即攻。可补便补。不可因循耽误。以致变态不虞也。且患者又当安定心神。相忘诸念。毋使怆慌。乃保神气不得变乱也。再顺天时。假如夏热。
坐卧不可当风。忌置水于榻前床下。冬寒须避。起居常要温和。非柴火不可开疮。看视常有寒侵。致生多变。又未溃之先。毒瓦斯内作。倘有口干渴症者。凉物须当少少与之。以滋蕴热。至溃脓之后。生冷硬物。
一概禁之。不然。伤脾损胃。脓必难成。致疮软陷。又难收敛。饮食须当。香燥甘甜。粥饭随其喜恶。毋餐过饱。宜少宜热宜浓。方无停滞。又得易化故也。如大疮溃后。气血两虚。脾胃并弱。必制八仙糕早晚随食数饼。以接补真元。培助根本。再熬参术膏。如患者脾胃俱虚。饮食减少。胸膈不宽。饮食无味者。用白术膏三匙。人参膏二匙。清米汤空心化服。喜饮者酒化亦可。若精神短少。昏沉多睡。自汗劳倦。懒于动作者。用人参膏三匙。白术膏二匙。亦酒化服。如肌肤粗涩。面苍不泽。或大便血少虚秘。以及皮干发槁者。
同地黄膏各二匙和服。或饮阳春酒更妙。其功强健精神。顿生气血。开胃助脾。润肌荣骨。此二药功甚非小。大疮不可缺之。实非草药之比。病者当信用之乃无更变。虚视者又多反复不常。故有易愈难愈之态。实在乎得此失此之规也。
卷一 附余
杂忌须知
凡病虽在于用药调理。而又要关于杂禁之法。先要洒扫患房洁净。冬必温帏。夏宜凉帐。庶防苍蝇蜈蚣之属侵之。牛、犬、腥 、腌腊、熏藏之物。俱能作渴。生干瓜果、梨、柿、菱、枣、生冷等类。又能损胃伤脾。鸡、鹅、羊肉、蚌、蛤、河豚、虾、蟹、海腥之属。并能动风发痒。油腻、煎炒、烹炙、咸酸浓味等件。
最能助火生痰。赤豆、荞面。动气发病。恼怒、急暴。多生痞满。饮食太过。必致脾殃。疮愈之后。劳役太早。
乃为羸症。入房太早。后必损寿。不避风寒。复生流毒。不戒口味。后必疮痒无度。大疮须忌半年。小疮当禁百日。此诚为知命君子也。
卷一 附余
试知百病死生法
死生、非神圣不能洞其机关。疾病、无明医亦不能决其凶吉。匪则使人疑惑。决断不常。予异授吕祖一枝梅。真仙方也。不敢私秘。一例刊注。以传概世云。
吕祖一枝梅 治大人男妇小儿新久诸病。生死难定之间。用药芡实大一饼。贴印堂之中。点官香一枝。香尽去药。以后一时许。药处有红斑晕色。肿起飞散。谓红霞捧日。病虽危笃。其人不死。如贴药处一时后无肿无红。皮肉照旧不变。谓白云漫野。病虽轻浅。终归冥路。小儿急慢惊风。一切老幼痢疾俱贴之。红肿即愈。此方用之可预知生死。
朱砂(三钱) 银朱(一钱五分) 五灵脂(三钱) 麝香(三分) 蓖麻仁(五分) 雄黄 巴豆仁(各五钱不去油)上各研细。于端午日净室中。午时共研。加油胭脂为膏。瓷盒收藏。勿使受潮变质。临用豆大一丸。捏饼贴印堂中。其功立见。用过饼送入河中。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痈疽之原委顺逆治法。已详首卷。今之分部位者。为别经络。认穴次。定名色耳。其症治不外乎首卷之提纲。然间有稍异于总治者。有专治本症之方。而即以此方各附于本症条下。则开卷了然。庶无遗漏紊乱矣。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头部
经络
中行直鼻上巅。属督脉经。又属足太阳膀胱经。傍开一寸五分为第二行。是足太阳经。再开一寸五分为第三行。是足少阳经。头角直耳上中。亦足少阳经。
百会疽
生百会穴。在巅之上。初起如粟。次大如钱。形似葡萄。坚硬色赤。寒热痛楚。元气浓者由热毒上攻。宜黄连消毒饮、蟾酥丸、贵金丸之类。元气弱者由虚阳浮泛。宜八味地黄丸引火归源。更以附子饼置涌泉穴。灸五壮以泄其毒。若肿连耳项。七日不穴。神昏痰起者不治。
玉顶发
一名佛顶疽。生上星穴。在百会疽之前。由足太阳经风热所致。初起神授卫生散、绀珠丹实者贵金丸。虚者十全大补汤加羌活。溃而黑陷。脉大神昏。二便闭者不治。
透脑疽
生囟门之际。在玉顶疽之前。形如鸡子。坚而硬。头痛如斫。灸缺盆穴二七壮。
侵脑疽
生透脑疽之傍。头疼引目。灸支正穴七壮。二症初宜绀珠丹汗之。次宜托里散托之。
额疽
生当额。或两额角。一名赤疽。肿如桃李。由阳明胃经积热所致。实者贵金丸下之。次以内托散托之。溃者补之。十日不穴。溃而无脓出血者。不治。
太阳疽
生太阳穴。一名勇疽。状如伏鼠。肿连面目。寒热交加。七日不溃。毒即攻眼。急宜贴破。破慎风水。犯则损睛。属阳明胃经。治同透脑疽。十一日刺。得黄白脓者顺。清稀黑血者逆。
鬓疽
生于鬓。属手少阳三焦。此经多气少血。最忌见脓。多由肝胆怒火。或因风热血虚所致。初宜神授卫生散、柴胡清肝汤清之。次以托里消毒散托之。以速其脓。脓成而至收敛时。肾虚者六味地黄丸。气虚者补中益气汤。此症虚脉虚之治也。若烦躁饮冷身热。脉大神昏者。脏腑实也。宜贵金丸。所为疮疡实热。不利者下之是也。宜灸伏兔穴二七壮。
此症虽属少阳。然脉症俱实者。随其壮弱。泻以重轻。若守经禁而纯投补剂。非确论也。
有未见疮时先作渴症。一年半载始发鬓疽。色紫疮黑。平陷坚硬。无脓。毒流耳项。气秽容枯。神昏不食者。不治。
夭疽
(生左耳后) 锐毒(生右耳后。俱一寸三分) 夭者妖变之物也。属肝木。锐者锋利之器也。属肺金。
二症起于谋虑不决。火郁而成。生于隐微。发于不测。及觉之时。毒已入内矣。红活高肿。易腐易脓者顺。坚硬伏陷。未溃先黑。未脓先腐。臭秽易生。元气易败。此毒瓦斯内攻也。为逆。微者加味逍遥散、越鞠丸、托里消毒散。随时增损。甚者十全大补汤。非倍用参附。不能以回其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