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外科大成
外科大成
顿生气血。新肉易生。疮口易合。任疮危险势大脓多者。可保终无变症。夏炎天热。恐膏易变。分作二次熬用亦好。愈后能服。须发变黑。返老还童。以上诸方。功难及此。
八仙糕
治痈疽脾胃虚弱。精神短少。饮食无味。食不作饥。及平常无病久病。但脾虚食少呕泄者。并妙。
人参 山药 茯苓 芡实 莲肉(各六两) 糯米(三升) 粳米(七升) 白糖霜(二斤半) 白蜜(一斤)上将人参等五味各为细末。又将糯粳米亦为粉。与上药末和匀。将白糖和蜜汤中烊化。随将粉药乘热和匀。摊铺笼内。切成条糕。蒸熟。火上烘干。瓷器密贮。每日清晨。用白汤泡用数条。或干用亦可。
但遇知觉饥时。随用数条甚便。服至百日。轻身耐老。壮助元阳。培养脾胃。妙难尽述。
胃爱丸
治溃疡脾胃虚弱。饮食诸味不喜。用过开胃进食之药不效者。此脾崩之象。宜服之。食进为吉。
云片白术一两(鲜白者。米泔浸。去涩水。切片晒干。同麦芽拌炒。) 淮庆山药一两(肥大上白者。
切片。用男乳拌湿。候润透。晒微焙。) 上白茯苓(一两,切一分浓咀片。用砂仁二钱。同茯苓合碗内。
饭上蒸熟。只用茯苓。) 清河人参(一两,制毕晒干。共为细末) 白豆蔻(三钱) 陈皮(用陈老米。
先炒黄色。方入同炒。微燥勿焦。六钱) 莲肉(去皮心。切片。五钱) 小紫苏(蜜拌透。晒干微蒸片时。连梗叶切片。五钱) 甘草(炙三钱)上共为细末。用老米二合。微焙碾粉。泡荷叶汤打糊。丸梧子大。每服八十丸。清米汤下。不拘时服。
二神丸
治痈疽脾胃虚弱。饮食不消。大便溏泄。必服之。
破故纸(四两微炒香色) 肉果(肥大者二两生用)用大枣四十九枚。老生姜四两切片。水浸枣、姜。煮至水干为度。取枣肉为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清米汤空心送下。及治寻常肾虚脾泄俱效。
加减八味丸
治痈疸已发未发。口干作渴。舌干黄硬者。宜服。
茯苓 山药 丹皮(各四两) 山萸肉(五两) 泽泻(蒸三两) 五味子(炒三两) 肉桂(六钱) 熟地(捣膏酒煮八两)上共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二钱。空心服。盐汤送下。寻常酒服亦可。此又渗湿润燥药也。
红铅造化丹
治痈疽元气不足。软陷不起发。或已发复被风寒内外所侵。以致疮毒下陷变为阴塌不痛者。急宜服此。亦可转阴为阳。返出毒瓦斯。复肿为吉。
红铅(三钱) 人参 茯苓 山药(各一两) 甘草(炙) 枯矾(各五钱) 辰砂 寒食面(各七钱五分)麝香(八分) 冰片(六分) 乳香(二钱用头生男乳每盘内用一小钟晒干共收用之)上各研精细。方为一处。共再细研。用白蜜二两。再同头生男乳一大杯。慢火重汤内用瓷碗炖。蜜滴水不散为度。候稍温。和入前药。软硬得宜。丸龙眼核大。金箔为衣。瓷罐收用。或以蜡固亦妙。每用一丸。好热酒一杯化药。食远服之。用浓绵帛覆暖。患上其热如蒸。疮必复起作痛。乃此丹之效也。诸症呕吐怔忡泻痢。屡药不瘥。异症并效。大率心经之病石菖蒲。肝经之病用远志。脾经之病用生姜。肺经之病麦门冬。肾经之病五味子。各随五经之症。用五引煎汤化服。其应如响。修合时务要端午天医黄道日为佳。
以上二十四方。治痈疽已溃至于收敛。正病杂病。变症坏症。此四者俱在其中。选用毋得错乱。以保终吉。若不遵此法。妄设他说。别以奇方秘法治之。终致多变。但溃后气血根本无有不亏伤者。大抵补怯扶羸。理劳续损。皆不出于前方。此外无法也。
卷一 主治方
肿疡主治方附余
神授卫生散
治痈疽发背脑疽。丹瘤瘰 。恶毒疔疮。湿痰流注。及外科一切疮症。不问阴阳表里虚实。但未成自消。已成者即溃。将溃者余毒自去。新血自生。功效甚速。诚外科首用之方也。
羌活 白芷 穿山甲(炒) 石决明( ) 乳香 没药 大黄(生各一两) 沉香(五钱) 加防风蝉蜕 僵蚕(各五钱)各为末。和匀。每服五钱。用归尾一两。黄酒二碗。煎八分。调服。预用金银花一两煎汤一小碗,随用漱口咽下。盖卧汗下。任其自然。
此若虚家藏之密方也。非彼秘而不传。但方贵乎平易。异则触目。如兵贵用正兵。奇则骇人。然正兵常也。奇兵变也。余不敢秘。亦不混于前。另录之。用正用奇。存乎其人耳。
双解贵金丸
治背疽诸毒。木闷坚硬便闭。脉沉实者。
大黄(一斤) 白芷(十两)为末。水丸。每服三五钱。五更时。用连须葱大者十余根。黄酒一碗。煮葱烂。取酒送药。盖卧出汗。过三二时。行一二次。立效。
此宣通攻利之剂也。济之以葱、酒。力能发汗。故云双解。弱者随用生料四君子汤补之。老人虚人。每服一钱。用人参加生姜煎汤送下。过一时再一服。得睡上半身得汗。睡觉则已。
一、肿毒初起肿痛不可忍者用:红花 穿山甲(炒各五钱) 归尾(三钱)黄酒二钟。煎一钟。调阿魏五分麝香五厘服。
一、肿疡发于阴处及乳痈等症用:穿山甲(炒三两) 牛皮胶(炒五两)为末。酒丸。每服三四钱。黄酒送下。未成者即消。已成者自敛。
一、肿疡已溃不穿及内痈等症用:皂角刺(一两) 黄 (五钱) 甘草(二钱) 乳香(一钱) 黄酒煎服。
一、痈疽肿毒。有死血阴毒在中则不痛。用远志酒饮之敷之则痛。有忧怒等气积而内攻则痛。饮之敷之则止。或蕴热在内。热逼人手不可近。饮之敷之必凉。或气血虚寒。溃而不敛。及七情内郁者。
治之必愈。法用远志泔水浸。去心为末。每用五钱。黄酒一钟调之。澄清饮之。渣敷患处。余每以此酒调对症药服。渣敷之更佳。
对口初起。不问偏正。用蛇蜕一条。烧灰酒服。即消。
复元通气散
乳痈腹痈。肿毒便毒。耳痛耳聋。由诸气闭塞者。
青皮(四两) 陈皮(四两) 穿山甲(二两) 甘草(三两半生半熟) 连翘(一两) 栝蒌仁(二两)金银花(一两)或末或丸。每服二钱。黄酒调服。
越鞠丸
治牙疼齿痛。口舌生疮。或胸膈痞满。呕吐吞酸。或腹胀腿酸等症。由六郁所致者多。故用之悉效。
苍术(炒) 神曲(炒) 香附 山楂 栀子(炒) 抚芎 麦芽(炒)等分为末。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白汤送下。
卷一 主治方
肿疡敷贴类方
初起时肿高赤痛者。宜敷凉药。乃扑火之义也。然亦不可太过。过则恐变为阴。漫肿不红热。似有头而不痛者。宜敷温药。乃引火就燥之义也。经云。发表不远热。敷热药亦发表之意。
凡调敷药。须多搅则药稠粘。敷后贴纸。必须 碎。则不崩裂。不时用原汁润之。盖借湿以通窍。干则药气不入。更添拘急之苦。
凡去敷药。必看毛孔有汗。意者为血脉通热气散也。反此者逆。
如意金黄散
治痈疽发背。诸般疔肿。跌扑损伤。湿痰流毒。凡头时、肿。漆疮火丹。风热天泡。肌肤赤肿。
干湿香港脚。妇女乳痈。小儿丹毒。凡外科一切诸般顽恶肿毒。随手用之。无不应效。诚为疮家良便方也。
黄柏(色重者) 大黄 姜黄(各五斤) 天花粉(上白十斤) 白芷(三斤) 紫浓朴 陈皮甘草 苍术 天南星(各二斤)以上共为咀片。晒极干燥。用大驴磨连磨三次。方用密绢罗厨筛出。瓷坛收贮。勿令泄气。凡遇红赤肿痛。发热未成脓者。及夏月火令时。俱用茶汤同蜜调敷。如微热微肿。及大疮已成欲作脓者。俱用葱汤同蜜调敷。如漫肿无头。皮色不变。湿痰流毒。附骨痈疽。鹤膝风症等病。俱用葱酒煎调。如风热恶毒所生。患必皮肤亢热。红色光亮。形状游走不定者。俱用蜜水调敷。如天泡火丹赤游丹。黄水漆疮。恶血攻注等症。俱用大蓝根叶捣汁调敷。加蜜亦可。汤泼火烧。皮肤破烂。麻油调敷。具此诸引。理取寒热温凉。制之又在临用之际。顺合天时。洞窥病势。使引为当也。
二青散
治一切 热红肿。热痛阳毒。未成者即消。
青黛 白芨 白蔹 白薇 白芷 白藓皮 朴硝 水龙骨 黄柏(各一两) 天花粉(三两)大黄(四两) 青露(即芙蓉叶三两)为末。用醋蜜调敷。如已成者则敷四围。留顶。贴替针膏。
回阳玉龙膏
治背疽阴病。不肿高。不 痛。不发热。不作脓。及寒湿流注。鼓风久损。冷痛痹风。诸湿脚气。手足顽麻。筋骨疼痛。及一切皮色不变。漫肿无头。鹤膝风等。但无皮红肌热者。一概用之。俱有功效。
草乌(三两炒) 军姜(三两煨) 赤芍(炒) 白芷 南星(煨各一两) 肉桂(五钱)上制毕。共为细末。热酒调敷。此药有军姜、肉桂。热血生血。既生既热。恐不能散而为害。故有草乌、南星。可以破恶气。祛风毒。活死肌。除骨痛。消结块。回阳气。又有赤芍、白芷。足以散滞血。住痛苦。加以酒行药性。攻通气血。虽十分冷症。未有不愈者。诚为寒灰之焰。枯木之春。大抵病冷则肌肉阴烂。不知痛痒。其有痛者。又多附骨之痛。设若不除。则寒根透髓。寻常之药。固莫能及矣。
坎宫锭子
治 赤红热肿痛诸毒。并痔。
京墨(一两) 熊胆(三钱) 胡黄连 儿茶(各二钱) 冰片(一钱) 麝香(五分) 牛黄(三分)上为末。用猪胆汁为主。加生姜汁、大黄水浸取汁、酽醋各少许相兑。和药成锭。用凉水磨如墨。以笔蘸药涂之。
离宫锭子
治一切皮肉不变。漫肿无头。肿毒疔毒。
京墨(一两) 蟾酥 胆矾 血竭(各三钱) 朱砂(二钱) 麝香(一钱五分)上为末。用凉水调成锭。凉水磨如墨。照前法涂之。
绛红膏
治一切肿毒已成。悉效。
先用加味神灯捻照毕。次用真银朱为末。以真生桐油调摊如膏。贴之。
二味消毒散
治热疖痱痤疥疹。风湿痒疮。
白矾(一两) 明雄黄(二钱)上为末。茶清调化。鹅翎蘸扫。患之痒痛自止。痱粟自消。
铁桶膏
治将溃已溃时。根脚走散不收束者。
文蛤(微炒一两) 白芨(五钱) 铜绿(五钱) 明矾(四钱) 胆矾(三钱) 轻粉(二钱)郁金(二钱) 麝香(三分)上为末。收之听用。用陈米醋一碗。杓属性火煎至一小钟。起金色黄泡为度。待温入药一钱。搅匀炖温。用新笔蘸涂根上。绵纸盖之。自生皱纹。渐收渐紧。再不开大。
一、用石青(一两) 铜绿(五钱) 硼砂(五钱) 白灵药(五钱)上为末。次用阿胶一两。以黑铅三斤夹碎。水四碗。煎半碗。入阿胶再煎成膏。人药成锭。重二钱。用人乳磨涂。
一、用铜绿(一两) 硼砂(一两)以阿胶膏成锭。用乳香煎汤磨浓。新笔蘸涂。初起者涂一圈。消一圈。已溃者先用椒茶汤洗。如疮口已完。皮肉未老。烧艾熏之。
马齿苋膏
发背诸毒。
苋一握。酒煎或水煮。冷服。自能出汗。一服退热去腐。三服良愈。再杵苋敷之。
杨梅愈后。遍身如癞。喉硬如管者。取苋碗粗一握。酒水煎服出汗。
多年顽疮 疮。顽痛不收口者。杵苋敷之。取虫。一日一换。三日后腐肉尽。见红肉珠时。换生肌药收口。
妇人脐下生疮。痛痒流水。连及二阴者。用苋四两、青黛一两。研匀敷之。丹毒。加蓝根捣敷。
唇紧面肿者。捣汁涂之。
湿癣白秃。取锻石末炒红。用苋汁熬膏。调匀涂之。
三十六种风疮。取苋一石、水二石。一釜煮之。澄清。纳黄蜡三两。再煎成膏。涂之服之。
卷一 主治方
洗涤类方
洗有荡涤之功。使气血疏通以舒其毒。则易于溃散而无壅滞也。凡肿四肢。 渍之。在腰腹背。淋之。在下部。浴之。如用药二两。以水二升煎升半。用布帛或棉蘸洗。稍凉再易之。日用三五次。甚者日夜不住。
以肿消痛止为度。如已溃时及拔筒后。先去旧药。用方盘靠身于疮下放定。随用猪蹄汤以软绢淋洗疮上。并入孔内。轻手捺净内脓。庶败腐宿脓。随汤而出。以净为度。再以软帛叠七八重。勿令太干。带汤覆于疮上。两手轻盈旋按片时。帛温再换。如此洗按四五次。流通气血。解毒止疼。去瘀脱腐。此手功之要法。大疮不可缺也。洗时冬月要猛火以逼寒气。夏月要明窗以御风寒。若不慎此。轻则有妨收口。重则必变纯阴。
盖用猪蹄汤者。使毒闻腥而速腐耳。腐未净。敷玄珠膏。腐已净。敷玉红膏。俱以黑膏盖之。如四边根已消。则不必用箍药。更加大补得宜。其功更远。
疮一月不治则有虫。用艾煎汤投白矾三钱洗之。为艾性能杀虫也。
疮由气血冷不收口者。用艾煎汤洗之。更烧艾熏之。为艾性辛热以助阳气也。
未溃之前。及已照之后。用葱艾汤洗之。
文蛤散
治肿疡 痛。不问已溃未溃。洗之肿宽痛减。
文蛤(三五两打碎去虫) 葱白(十八根)水煎淋洗。
猪蹄汤
已溃流脓时。用此消毒瓦斯。去恶肉。回死肌。润疮口。散风消肿。腐尽则已。
当归 白芷 羌活 甘草 赤芍 黄芩 蜂房(等分)上为粗末。先将 猪前蹄一。使水六碗煮蹄软为度。去面上油并汤下浊脚。取清汁。入药一两。煎数十沸。绢滤去渣。候温用软绢淋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