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启玄


  明疮疡宜熏论

  夫大凡杨梅疮并结久烂坑见骨。及多年 疮并血风疮顽癣疥疮。百治不痊者。盖因日久心颓。不慎房室。

  不能戒口。不谨调护。故令疮顽多治不痊。殊不知人有虚实。气血虚实。疮之虚实。以此虚实分辨清白。虚则以补中益气汤加内托解毒药三二十剂。多寡见其血气平和疮势活泛。可用药拈子熏之不数而愈。愈后仍服解毒和中之药数剂而安。此百发百中之机也。如实则以内疏其毒。令肠胃通。无其壅滞。

  血气和而疮亦轻。然后以捻子熏之即愈。仍以解毒补中药数剂服之而安。如八仙灯鬼吹火三圣拈子等类治之。无不神效。人不知此等用度。而只言利害二字。弃而不用。岂有先贤制度而误人耶。用者当详谨在于通变矣。

  明疮疡宜点论

  点者化也散也。凡疮疡初结之时。其根尚活动。其毒始凝。内服其内疏内托之剂。外以降下粉霜伍厘点之即消。至大不过一分。此方外之术。余访多年。用之随手而应。刻期见效。此玄门之秘授仙方。孰能知之。今录于下。以备之于后人幸甚也矣。

  明疮疡宜追蚀论

  夫追蚀者乃助治之理不针之法也。如疮肿 痛难禁。

  而内以托里药中由加穿山甲角刺皂子破硫璃等药。外以针头散贴在顶上即蚀。其疮口歹肉自腐。脓亦溃毒亦散也。亦有用水蛭吮其疮顶之毒血。虽是良法近人多恶之。今录之以备其便用也。

  明疮疡宜刀割论

  盖因死肉多坚而不腐。反将好肉蚀而不在。致令痛苦日夜不安。欲上腐肉药。好肉痛甚。欲上生肌药愈加溃烂。如背痈疔疮杖毒内死肉侵之。若不急用刀割。恐内毒侵于脂膜脏腑。多致不救。岂不畏之。内经云病在血脉。决之则愈。又云。恶于针刀者。不可以言其至妙。亦可以先与其畏针散一服更妙矣。

  明疮疡宜贴膏药论

  大凡疮毒已平。脓水未少。开烂已定。或少有疼痒。肌肉未生。若不贴其膏药。赤肉无其遮护。

  风冷难以抵挡。故将太乙膏等贴之则偎脓长肉。风邪不能侵。内当补托里。使其气血和畅。精神复旧。

  至此强壮诸疮。岂能致于败坏乎。

  明疮疡宜蒸法论

  夫疮已败坏。漏沥不止。人已衰弱。百治不痊。多年苦楚。未遇良医。银钱浪费。心已含灰。又被房劳。使疮肉紫黑。败肉浮攸。再遇HT 磕恶血积之。纵有冰片乳没血竭等药。岂能治之。殊不知异有良法。非历朝疮书有之。余在江湖有年。遍访名山异人。多遇。求授良法。载之于后。活人多矣。

  能使阴气消散肌肉红活。生肌长肉。脓水立止。妙哉言不尽矣。

  明疮脓宜吸法论

  疮脓已溃已破。因脓塞阻之不通。富贵骄奢及女体不便。皆不能挤其脓。故阻而肿 。如此当用竹筒吸法。自吸去其脓。乃泄其毒也。亦有用口吮其脓。令不痛而毒自安。此疮医之仁矣。古云。医家有割股之心。罕矣哉。

  明疮疡止痛法论

  凡疮之为患。必有大痛。皆因感之所作是也。风寒暑湿之邪。皆能为痛。经云。寒者温之。热者清之。湿者燥之。燥者润之。虚者补之。实者泄之。闭者通之。通者止之。风者散之。蚀者引之。荣卫不和者调之。皆在药之五气五味。性之温凉。对症之机。止痛如神。岂专于乳没乎。

  明疮疡宜调护法论

  疮之一症。非同小可。生死之端。危险之际。最宜谨慎。不可轻忽。当保其性命。忌之宣瞑。慎之七情。禁之口味。净之心神。守之恬淡。妨之色欲。避之十恶之气者。是孝产体气新婚酒麝香腥臊膻秽之气动之。奔劳喊叫接之。友鄙亲狂友之。恭礼趋退牵之。情怀谈之。胡方乱药感之。是非啖之。

  异禽兽有毒之物当食麋粥菜蔬。如此之守岂不安乎。

  明内消法论

  消者灭也。灭其形症也。经云。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火者离卦也。离者外阳而内阴。内阴壅滞。

  必然外攻。治当内消。使绝其源而清其内。不令外发。故云内消。乃初起微觉之时。即以汤液内用黄连大黄芒硝甘草节类疏其源。绝其毒也。如形症已成。不可此法也。

  明内托法论

  托者起也上也。痈毒之发外之内者。邪必攻内。自然之理。当用托里汤液。内加升麻金银花。使荣卫通行。血脉调和。疮毒消散。故云疮家无一日不托里也。

  明补法论

  言补者治虚之法也。经云。虚者补之。如气虚四君子汤。乃人参黄 白术甘草。血虚当归川芎芍药地黄四物汤合而为八物汤。或为八珍丸内详寒热加黄连附子随症活法加减。无出此二方之妙。自然肌生肉长气血和而体自强矣。

  卷 之 四

  总论

  夫痈疽疔毒。瘰 瘤疖其名甚多。故余总谓疮疡是也。然各有形。其形不同。其苦不一。十四经络部位之高下。血气之多少。症之善恶。疮之大小浅深。腑脏之源。感之轻重所发也。故有阴有阳。

  有表有里。有标有本之异也。经云。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又云。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是也。然形大而浮者。痈也。乃六腑积毒之所生。初起有头。一如 。白色焦枯。触之痛应心者。疽也。肿浮根小。至大不过二三寸者。疖也。至于疔者。形有二十三种。余今分为三十四种。其形小顶如钉 。故名之。如有红丝直皈于心。当刺其头。泻去毒血。 入蟾酥等药。不刺则皈心必死矣。然痈疖初则宜灸。谓其气本浮。令其气血通达畅快矣。痈则易疗。而将息难瘥迟。疽则难医。易得痊。

  宜烙不宜灸。诸疮之中。惟有疔疮发背最凶。须明五善七恶之理。当察其前论。篇篇有味。卷卷出奇。

  虽云疮科。古之未竭其奥。未尽其传。余虽不敏。详之至微其理。大至痈疽。小至于痤痱。无不选其精秘。然方法无不择其良验。故云之外科启玄。又图之形症。鸣之经络。施之治法。后学人可一览而即为上志矣。

  脑发

  脑发 此痈发于巅顶之上泥丸宫穴。系足太阳膀胱经。兼与督脉相并而作。其经多血少气。状如火燎。

  浆炮大如钱。形色似葡萄。头若有蜂儿米粒大。四围坚硬。色赤者可治。血闷乱神不定者死。如八日有脓可刺者生。

  脑后发

  脑后发 此痈亦是足太阳膀胱经。兼督脉阳维脉所作。多血少气。在玉枕二穴风府穴端。痛痒不一。善恶兼现。在表者汗之。里者疏之。当详前法治之。

  耳后发

  耳后发 此疮乃手少阳三焦经毒之所。发于耳后角孙颅息二穴之上下。及左右耳畔。是经多气少血。凡有疮难得愈者。甚则连耳聋嗌肿颊痛。手小指次指肩肘俱痛。治当消风抑火。内疏内托。随症治之。

  右鬓发

  右鬓发 此疮发于右鬓。乃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在头维穴下关穴二穴上下。初起如疖子大。次后渐大。

  四围黄赤。坚如石。有脓肿。上似猪皮鬃眼睡中。谵语恍惚。吐逆鲜血。流入四肢。万无一生。

  左鬓发

  左鬓发 此疮发于左鬓。如右鬓经穴相同无异。大抵毒瓦斯相结于右。即足阳明经。右边经络内。毒结气分。

  左属血分。用药时察之表里虚实。而再详左右气血之属而药之。无不神矣。

  双鬓发

  双鬓发 两鬓俱生名曰双发。其毒重于单发。若其毒势小于单。无恶症者生。如重者不治。

  对口发

  对口发 此疮生于脑后下。正对于前面口。是督脉经中。毒瓦斯结之。风府哑门二穴之次。其症最凶。如八九日中有脓可治。如毒势太凶。必有通喉落首之厄。若不早治。死不远矣。

  两边发际发

  两边发际发 天柱二穴是足太阳膀胱经。多血少气。或左或右。双发者更重。初发时宜急救之。如迟恐毒入脑。

  邪热上攻。四畔赤肿硬。连于耳后。发寒热作脓。急宜托里。不然。流走于腰背间。再发恐难救也。

  耳发

  耳发 是足少阳胆经。其经多气少血。其疮发于悬厘主客二穴上下。五六日渐长蜂窝。皮紫 热。如火烧痛十日内刺之有脓者生。无脓出血。食不知味。精神不佳。二十四日必死不可救也。其左右亦同。

  太阴发

  太阴发 此疮发于瞳子 左右二穴相同。俱系足少阳胆经。多气少血。赤肿有脓知痛者生。宜托表。如大渴闷乱血出不止者。及青黑色不痛。作蛀孔。血尽出而无脓则死矣。

  脸发

  脸发 是足阳明胃经。多气少血。其疮发于四白巨 二穴。左右相同。似葡萄色。形渐大或生子母疮者八日死。分五善七恶多寡治之。在左者内托药中加当归二倍。在右者加三倍。妙在斯矣。

  颐发

  颐发 是足阳明胃经。多气少血。在颊车大迎二穴上下。左右相同。双发最凶。如肿痛不可忍者。八日可刺。脓汁出四畔软者生。如反硬。牙关紧。不能食。似蜂窠涓涓流黄水。十无一生。女人患此。主四五日死。

  痼发

  痼发 此疮发于手少阳三焦经。多气少血。在耳后下一寸三分。乃致命之所。如赤肿痛急。内托之。毒脓出肿散则安。不然连耳聋浑浑沌沌。喉嗌内肿痛。汗出连目 。颊及肩肘大痛。若不早治必死矣。

  瘿瘤发

  瘿瘤发 此疮发于脊之正中。近于大椎陶道身柱三穴之端。俱督脉之所络处。甚利害。急早托之。是阳脉之海。督领百脉。经云。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督脉不能统督之意。可见之凶症也。

  胸发

  胸发 此疮发于玉堂等穴。皆任脉之所络也。名阴脉之海。谓之人身中子午也。急早内托。恐毒瓦斯归心也。发于外者可治。如内发伤于膜者死。

  额发

  额发 此疮发于额上曲差穴下。攒竹二穴。俱足太阳经。多血少气。初发头痛憎寒。项似拔。腰如折。

  赤肿。急汗之。以托表为先。次看虚实。而为之区处。

  蜂窝发

  蜂窝发 此疮发于或中等穴。是足少阴肾经之穴。其经多气少血。如蜂窝发在胸乳间。或左或右。或双发者。因心热甚急。用内疏心火之药治之。其症心悬若饥。饥不欲食。舌干咽肿。如不早治。毒皈于心。

  不能生矣。

  瘭疽发

  瘭疽发 此疮发于背后两旁。是足太阳经等穴。其经多血少气。脊中穴是督脉之经。初发如豆。小者如梅李大。黑白色不定。疹痛应心。四畔如牛唇。四十岁以前可治。以后者恐衰弱难痊。其在左右亦相同也。

  体疽发

  体疽发 此疮发于足太阳经。多血少气。上至肺俞。下至肝俞等五穴。左右相同。八日可刺。如不溃。二十日死。或初发时肿上如椒子者死。

  蜂窝向上发

  蜂窝向上发 此疮发于背。是督脉兼太阳经。多血少气。最不宜头向上。名曰反症。最凶。若赤肿痛。无七恶者可治。如无脓痰发者。及有串流于肩膊者。决不疗也。入膜者不治。凡头开不住。不论向上向下。

  宜收毒散枯之。

  蜂窝向下发

  蜂窝向下发 此疮头向下发者少顺。亦不宜侵展速快。须仔细用药托补。恐毒归心。穿膜无串有脓。知痛能食者可治。如不食无脓脉弱者死。

  蜂窝两头发

  蜂窝两头发 此疮头上下开发者最急。是督脉足太阳经。毒发脊中两头小。四边散肿。因浓味所致也。气食相关。合阴虚以成蜂窝者。言其多五七十不止也。莲子者。言其头少不过一二十也。凡疮口阔大展开者。

  急托补之。

  两胁双发

  两胁双发 此疮发于胁。或左或右。或两胁双发者。皆足厥阴肝经期门及章门穴。是经多血少气。或上至渊腋辄筋二穴。属足少阳胆经。多气少血。因气虚而得。须大补阴治之。不可热剂。恐伤骨膜。慎之。

  对心发

  对心发 此疮发于背。对于心。是督脉之经。毒发于筋缩之穴。乃因心火亢极而生。急降心火。溃脓赤黄肿无串者可治。如串流他处。脓稀青黑者大渴谵语。肉死膜穿者不治。

  莲子发

  莲子发 此疮名莲子者。比蜂窝头少之称也。不过一二十头。故名之。亦足太阳经。督脉之部位。大要去心火敷药截之。不令毒攻心。如通背肿者不救。宜打火针三四下为妙。米醋调南星草乌木别贝母末敷之。

  阴发背

  阴发背 此疮发于背。不慎房事。及庸医用凉药敷服。致使血凝气聚。不散。败坏腐臭。阴黑肌死。以致不救。急用玉龙膏敷之。内托大补汤中加附子桂姜回阳。令血溶气开。肌肉复生之妙。

  散走流注发

  散走流注发 此疮发于背。流串于四肢者。又毒兼风热之甚也。又名母子发。是足太阳经。风热所生。因邪甚逆传于脾。脾主四肢。流于臀臂。亦能至于手足。必死矣。急宜疏风退热。气自息也。

  环项发

  环项发 此疮发于项一周遭。名曰环项发。又名落头痈。先看何处肿起。如从后天柱穴起即足太阳兼督脉哑门下。作寒热拘倦。闷乱恐怖。不食。如连前项俱肿。乃毒流入足少阳阳明。连耳肿分经势治之。

  不瘥者死。

  左搭肩发

  左搭肩发 此疮发于肩背者。乃手足太阳经。俱多血少气。如在膈俞穴魂门穴。有疮无串者易治。有串者难安。凡有右搭肩左必有串。亦有双搭肩者更重。当观善恶。托里疏下。妙亦在临症之权衡耳。

  肾俞发

  肾俞发 此疮发于肾俞穴畔者。皆因服金石热药及膏粱浓味得之。内伤肾膜。外则发此。急宜补肾药。内兼托里。解散疮毒。加敷贴之药为妙。切忌房事气怒。须百日平复。若犯之。决不可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