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启玄


  乳香丸

  治发背及一切痈疽溃烂。痛不可忍。

  乳香 没药 羌活 五灵芝 独活(各三钱) 川芎 当归 真绿豆粉 白芷 交 桂 白胶香各半两)上末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细嚼薄荷汤送下。手足损痛。不能起者加草乌。用木瓜盐汤细嚼送下效。

  膏药方

  专贴发背诸疮。

  真麻油 清桐油(各半斤) 猪毛(三两)二油煎滚。下猪毛熬化后。下黄丹八两。滴水成珠。去火毒。摊贴神效。

  赛针散

  治痈疽有头不破。及疔肿时毒生于四肢上。其势微缓。畏针者先以醋调药涂在疮顶上。次内服托里等药。

  巴豆(五分) 轻粉 砂 白丁香(各一钱半)上为末。醋调涂之效。余近用醋涂入浓白绵纸上。临用剪块子贴疮上。自然腐破。

  蟾酥锭子

  治疔毒攻心欲死者。以针及刺疮向心行处。但觉痛。有血处下锭子。如累刺至心侧。最不痛及无血者。可急刺头顶百会穴。知痛有血者可救。即下锭子。若知痛无血者。以亲人热血代之。十中犹活三四人。如再不知痛。无血者。不可救也。凡疔生四肢者少缓。如胸背头面最急。初生则痛痒不常中陷。如疔盖撼之有根。壮热恶心是也。

  天南星 款冬花 巴豆 黄丹 白砒(以上各二钱) 独活(五分) 斑蝥(去头足十个)上细末用新蟾酥和如黍米大锭。子若遇疔疮。先刺后入锭子。如觉痛不须用此。止以膏药贴之。

  脓自出矣。如疔深用针刺至痛处。恐此药不能至痛处。须用银子打成细细筒子。一个约长三寸。随针痛处。复以细银丝子抵出筒子内锭子。只至痛处为妙。

  试疔方

  凡初生肿痛时不知可是疔否。即与生豆子嚼之。如不知生豆味者即是。真疔疮急用胡桃仁和豆腐嚼烂敷患处。渐渐收入。如大黑 子。再换敷之。去黑点子为度。甚效。

  治对口痈单方

  用茄蒂干焙为末。每三钱。好热酒送下立愈。

  吸脓法

  古之良医有好生之德。用口吮脓。不令至痛。用此苦竹筒子五七个。长一寸。一头留节。削去青皮。令如纸薄。随看疮疡大小。用之。药煮热竹筒一个。安在疮口内。血脓水满了。竹筒子自然落下。

  再将别个热竹筒子仍前按上。如此五七个吸过。便用膏药贴之。如脓多未尽。再煮一二遍竹筒更换吸。

  脓尽为度。

  煮竹筒法

  白芨 白蔹 艾叶 牙茶 甘草 苍术 浓朴 草乌 白蒺藜 乌 皮各等分咀片。用水三五碗。同竹筒子一齐煮十数沸。则取竹筒子用。如痈疽大。脓多。亦多煮竹筒子。

  亦不必拘数。此活法也。

  铁罐点毒膏

  能点诸痈疽疖HT 疔肿便毒等疮。初起时用此药点之即破。无脓即散。有脓即出。

  巩子锻石(用皂角同在火内炮烟尽为度二两) 糯米(南星当归赤芍同炒熟二合) 砂牯牛(即旱螺七个去壳) 斑蝥(七个炒同米熟去足翅) 砂(去疔头加此一味疽毒不用)共捣箩细末。用铁罐子收贮听用。

  桑柴灰 芝麻 灰 皂角灰 荞麦 灰 窑脑(以上各一斤同一处淋灰汁约三斗)入大锅内。慢火熬之。待十去其七。汁面上有霜白起。以瓷器贮之。如遇疮毒。用此汁调前药。

  小小点之。三五次自然疮破毒散。如出水时则不可点之神效。

  代针散

  一名透脓散。一名射脓散。不拘痈疽石毒不破者。及畏针不开。恐迟则毒瓦斯侵蚀好肉内罨。只此一服。不移时自透出脓。甚验。

  蚕茧子(出了蛾去用一个浓的)烧灰为末。热酒调服即透。切不可用两三个。恐头多口破亦多也。忌之。

  收毒散

  治发背一两头开发不住。势在危急。即以此药枯之。甚效。

  盐霜梅(十个) 山皂角(一挺不蛀的)二味同烧灰共细末听用。如发热者米醋调涂四围及开处浓些即不走开。或姜汁同醋调尤妙。如发热者。蜜同醋调。或茶卤调涂枯之立愈。

  通气散加减法

  即何首乌散。治一切痈疽发背流注折伤。能救败坏疮症。活死肌。弭患于未萌之前。拔根于既愈之后。此剂之功。妙不可言极矣。能调阴阳。和气血。令无凝滞。养胃本荡邪直仙方也。

  何首乌 当归 赤芍药(炒) 白芷 茴香(炒) 乌药(炒) 甘草 枳壳(炒) 木通(去皮各等分)上末水酒煎。每服四钱。或酒调服亦可。疮在上食后。在下食前服。

  一发背溃久不愈。必饮食减少。颜色痿痹。故必理脾。本方中去木通加浓朴陈皮当归。甚加白豆蔻。

  一流注加独活。使气血无凝滞。焉得流注乎。

  一冷流注因伤寒表之太过。宜加温平之药十宣内补之类。甚则加附子或四桂散类。

  一骨痈乃流注之败症也。年日久远。骨亦腐坏脓。血清稀。肌肉臭烂。此阴冷之极。亦加附子之类。故补肾必须附子。附子能实肾。肾实骨有生气。故疽不附骨也。

  一痈疽所生。因气血凝滞所成。如年壮血气盛者。宜减当归。不然恐痈肿连连不绝其生也。

  一痈疽生痰。有寒有热。寒则加生姜半夏陈皮。热则加桔梗玄参。

  一脑疽对口。本方去木通加羌活 本。老弱加人参黄 。

  一此药作丸子用蜜。丸用木香为衣。或沉香作散作汤。水酒相半。临时度用之。

  一治男女疝瘕气疾。气块痛。及呕逆。水浆不下。一发便死者用之。汤丸木香汤送下。二服全愈。

  一折伤在头项之上。去木通枳壳加川芎陈皮。在下加红花破故纸。大便秘加大黄。

  一腰痛加萆 玄胡索酒煎服。

  一脚气痛加槟榔木香穿山甲香附子。

  一治宿痰失道加南星半夏。如冷块肿不消。不疼不热。加升麻连翘。

  一治肠痈内疽十宣散与此方相间用之。并加左缠藤。

  一肺痈实则加大黄略通之。使毒下泄为妙。

  一肚痈则大便脓。或脐中出者是也。加忍冬藤甘草节煮酒服妙。

  冲和膏

  敷药温平性加减法。

  治诸痈疽发背流注。折伤损痛。流注痰块。瘭疽软疖。及冷热不明等疮。茶酒随症敷之。神效。

  红内消(五两炒即紫荆皮) 独活(三两炒) 白芷(一两) 木腊(一名望见消一名阳春雪即真石菖蒲一寸九节者佳随症加减) 赤芍药(二两炒)上五味共为细末。用法详于后。凡诸疮疡。莫因气血凝滞之所生焉。盖紫荆皮系木之精。能破气逐血消肿。独活是土之精。能引气活血。消风拔骨中冷毒。去肌肉中湿痹。更与木腊破石肿硬如神。

  赤芍药是火之精。能止痛活血。生血去风。木腊乃水之精。能消肿止痛散血。白芷是金之精。能去风生肌止痛。肌生则肉不死。血活则经络通。肉不死则疮不臭烂。血活则不 肿痛。故云风消血自散。

  气通硬可除。故人之五体则皮肉筋骨血。病则此五行之精焉。得不除乎。

  一疮疡热之极。本方中倍加紫荆皮。木腊少加。如冷之极。少加赤芍独活能活血消风而不坏症体是妙。

  一疮势热极不用酒调。可用葱泡汤调。乘热敷上最妙。如热减亦用酒。酒能生血行血也。

  一疮面上有小疮。当用四味先调敷上。后将木腊调盖在上面。覆过四围。以截助攻之血路。凡用敷药。必乘热敷。使血气得热则亦散也。如干则以元汤湿之。使药常润。则有功也。

  一凡疮有黑晕。疮口无血色者。是人曾用凉药太过。宜加肉桂当归。是唤起死血则黑晕自退也。

  如血回只以正方用之。

  一痛不止则加乳香没药酒化溶于火铫内。后将此酒调药。热敷痛处。

  一流注筋不能伸者。用乳香没药照前酒调敷。最能舒筋止痛。

  一凡疮口有 肉突出者。其症有四。一曰著水。二曰著风。三曰著怒。皆有 肉突出。宜以此方少加南星末以去其风。用姜汁酒调敷周遭。如不消者必是俗人误以手著力挤出脓核太重。又或以凉药凉了疮皮。以致如此。若投以热药则愈。

  一凡疮口糜烂至甚。宜枯白矾加朴硝二味等分为末散之。次用硫黄末 之外。服养荣卫加对金饮子。外敷冲和膏。

  一凡疮势热盛。不可骤用凉药。恐凉逼住血凝返痛。令疮败。故宜温冷相半。使血得中和则疮易愈。宜此方加对停洪宝膏。用葱汤调涂贴之效。

  一发背痈疽流注皆赖此方。终始收功最稳。妙在通变活法。取效在于掌握。更无变坏等症。况背痈乃死生相关。轻重皆能保全。岂知此药兼阴阳而夺造化之枢机。真神矣哉。

  一流注者乃伤寒表未尽。余毒流入四肢。经络涩滞之所为也。流者动也。注者止也。动者阳也。

  气也。止者阴也。血也。阴从阳动。血随气行。凝滞经络。初则肿痛。久则成脓。决不可用凉药。宜单方一味。独活末酒调敷之。乘热一路其尽处。以玉龙膏诱之。能使阴阳运动。气血和顺。则流注自然消散也。盖独活其性能动荡气血。故用之。使其不能作为骨疽也。

  一骨痈皆流注之败症也。因流注所作。庸医误用凉药敷服。犯了针刀。使成骨痈。其骨亦腐碎而出。虽用温暖之药回其阳。亦必待其骨出净方愈。若正骨腐而则成废疾。副骨出而则安。

  一背痈疽初生时未成。单用紫荆皮末调酒箍住。自然消散。或加白芷。名为一胜膏。

  一又只用赤芍药木腊红内消酒调。名三胜膏。

  一治久损加南星草乌二味末。与此方各半。热酒调敷如神。

  一瘭疽乃心火热毒见于五心作痛者。其状如泡疹而血赤。外形虽小而内毒热甚。在心HT 间最难治之。如在四肢手足心者可治之。虽可治。其治必早。若迟则毒在心HT 。令腐肉。虽神仙莫救也。如在手心用洪宝丹外截其潮血。内以冲和膏留头收功。如在足心外洪宝丹敷胫踝骨四围一二寸阔。内以冲和膏收功。

  回阳玉龙膏加减法

  治诸阴发背。流注。鼓椎风。久损痛。冷痹。风湿。诸脚气冷肿。无红赤色。痛不可忍者。及足顽麻。妇人冷血风等症。盖此药性温热。故治诸阴。第一妙方也。

  草乌(三两炒) 南星(一两炒) 军姜(二两煨) 香白芷 赤芍(一两炒) 肉桂(五钱)上为细末。止用热酒调敷。用法于后。

  夫人之血气周流一身。周而复始。无有间断。苟有一脏或一腑亏虚。感外邪风寒暑湿袭入经络凝泣血脉有之。内七情交感。痰涎壅滞。令人寒热。久而血脉不通。隧道阻塞。而有之。凡手足经络有虚有实。有寒有热。热则易治。寒则难痊。故庸俗不知虚实。

  不辨寒热。如盲人骑瞎马。夜行深渊。岂有不危哉。凡学医之士。看此书。识其经络部位。辨其寒热虚实。察其表里相应。则万不失一。况此方内有军姜肉桂足以御寒。能生血热血。草乌南星能破恶除坚。祛风化毒。活死肌。除骨痛。消结块。赤芍白芷能散滞血。止痛生肌。加酒行药性。虽有十分冷症。未有不愈。正如发寒灰之 。枯木之春。大抵冷症则肌肉阴烂。不知痛痒。有知痛者多附于骨。

  痛久则侵入骨髓。非寻常药能及矣。惟有此方祛阴毒。回阳气。住骨中痛如神。凡用当减当加。活法于下。

  一治阴发背满疮面黑烂。四围好肉上用洪宝丹把住中间。以此膏敷之。一夜阳气自回。黑处皆红。

  当察其红活以透即止。此药却以冲和膏收功。如欲作脓。又以南星草乌末加于冲和膏内用之。如阳已回。黑以红。惟中间一点黑而不能红者。盖血已死也。可用朴硝明矾末。又方白丁香 砂乳香末唾调匀。点于黑红交处一圈上。以冲和膏盖之。次早去药。黑死肉如割去。甘草水洗净方可上生肌合口药收功。如黑肉未净。须去净为妙。

  一冷流注多附骨硬不消。骨寒而痛。筋缩不能伸屈。庸俗误用刀针。又无脓血。止有屋漏清汁。

  或有瘀黑血。宜此方敷之。如稍缓再加军姜白芷肉桂草乌等分。热酒调敷。则骨寒除而痛自止。气温和而筋自伸。肉亦软而肿即消。亦不可无木腊。以其性能破坚肿最妙。亦不可多多亦解别药性故也。

  一治鹤膝风痛。日夜难禁。皆起于风寒湿虚是也。内经云。风寒湿气合而为痹。痹者痛也。此症有三。一是两膝相 。行步振掉。膝HT 胫骨而微肿。二是膝HT 胫骨交接处。大如鼓椎。腿股内消。皮缩裹骨。

  三是上腿肿大。下胫冷消。盖足膝属肝。肝虚而受邪。凝泣血脉。有去无返。故上腿肿而愈大愈热。

  下胫冷而愈瘦。筋愈缩。如此久而肉亦烂。骨亦腐。又云。腐骨一出。神仙无术。如未破。肌肉未死。

  宜以此药酒调敷膝HT 骨上腿肿处。以住骨痛。使阳气自回。又冲和膏涂于下胫冷处。引其血气流通。

  能贯经络。再以玉龙膏敷冷热交接处。引其无蓄积之阴。内再服追风丸。倍加乳香。以伸缩短之筋。

  当在此方如法治之。无不愈者。如人欲出。方可用五积散加姜桂当归川乌牛膝槟榔木瓜为丸为散。茶酒任意服之。应验如神。

  一凡男妇久患冷痹血风。手足顽麻。不能举动。用绢绵袋盛此药长缚缠痛处。初如虫蚁行。是其功也。如痹甚再加丁皮吴茱萸没药大川乌等分于内。缠之外。服追风丸。表里交攻。去病如神。

  一风脚气痛不可忍。服追风丸。外以此方加面用姜汁调匀热敷效。如立止痛。加乳香没药末于内。酒调敷最妙。

  一治久损骨筋疼痛。或坠压跌仆伤折。不曾出血。久凝于内。如鸡肺。附于肋间。轻如苔藓之晕。

  少壮时血气冲和。不能为害。至年老力衰遇之。风寒湿气。其痛即发。宜此药热酒敷。内服搜损寻痛丸。表里治之为妙。血气虚弱。病在胸肋腰背。谓之脱垢。不除之久变为血结劳病。岂论老少。重则一身尽痛。轻则一拳半肘。急治之。此根蒂之病。劳未成易治。已成则难治。非此一剂而能除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