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外台秘要
外台秘要
附子(一枚炮)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一两炙) 大枣(十枚) 粳米(半升)
上五味,切,以水八升煮米取熟,去米纳药,煮取三升,绞去滓,适寒温,饮一升,日三。忌海藻、菘菜、猪羊肉、饧。(仲景《伤寒论》同,《集验》加干姜二两,出第十五卷中)
《延年》疗患腹内气胀雷鸣,胸背痛方。
丹参(三两) 枳实(炙各三两) 桔梗 白术 芍药(各二两) 生姜(四两) 槟榔(七枚)
上七味,细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去滓,分温三服。忌猪肉、桃、李、雀肉、生冷、油腻、鱼、蒜等。(出第十五卷中)
又丹参汤 疗肠鸣,发则觉作声方。
丹参 茯苓(各三两) 桔梗(二两) 生姜(四两) 细辛 浓朴(炙) 食茱萸(各二两)
上七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每服如人行七八里。忌生菜、猪肉、酢物。(出第四卷中)
卷第七
腹内诸气及胀不下食方一十一首
《广济》疗腹内诸气胀满。昆布散方。
昆布 海藻 人参 玄参 橘皮 升麻(各三两) 芎 桂心 干姜(各二两) 小麦(一升半醋一升半渍之一宿出,暴醋尽止)
上十味,捣筛为散,别捣小麦作散,合药散一处,更捣千杵。酒服方寸匕,日三服,渐加至二匕,不利。忌热面、炙肉、生葱、蒜、粘食等物。
又疗冷气。薏苡仁饭粥方。
细伐薏苡仁炊为饭,气味欲匀。如麦饭煮粥亦好,豉浆粥并任意。无所忌。
又疗气。苏子粥方。
苏子不限多少,研如麻子作粥,依食法,着葱豉姜并得。无所忌。
又疗气,膀胱急妨,宜下气方。
芜荑捣,和食盐末令调,以绵裹如枣大,纳下部。久时或下恶汁,并下气,佳。无所忌。(通按:膀胱急妨,谓小便急不得出而妨闷也)
又疗气。昆布 法。
高丽昆布一斤,白米泔汁浸一宿,洗去咸味,以水一斗煮,令向熟,擘长三寸,阔四五分,仍取葱白一握,二寸切断,擘之更合,熟煮令昆布极烂,仍下盐、酢、豉,糁调和,一依法,不得令咸酸,以生姜、橘皮、椒末等调和。宜食粳米饭、粳米粥、海藻,亦依此法,极下气,大效。无所忌。
又疗心头冷硬,结痛下气。槟榔汤方。
槟榔(十颗) 生姜 青木香(各三两) 橘皮 枳实(炙) 甘草(炙) 大黄(各二两)
上七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绞去滓,分温三服,服别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取微利。忌生菜、热面、炙肉、海藻、菘菜等。
又疗一切气,妨闷不能食。槟榔丸方。
槟榔(七个) 芍药(五分) 枳实(七枚炙) 人参(五分) 大黄(十六分) 青木香(六分) 桂心(四分)
上七味,捣筛,蜜和丸。空腹服如梧子二十丸,日再服,渐加至二十五丸,微泄为度。
忌生菜、热面、炙肉、蒜、粘食、生葱等物。
又疗气。小芥子酒方。
小芥子一升捣碎,以绢袋盛,好酒二升浸之七日,空腹温服三合,日二服,渐渐加之,以知为度。酒尽旋旋添之。无所忌。
又疗久患气胀。乌牛尿方。
取乌牛尿空心温服一小升,日一服,气散则止。无所忌。(并出第二卷中)
《近效》烧盐通一切气,尤疗风方。
取盐花以生麻油和之,以湿布一片急裹,以绳子系如打墙锤许大,置瓦子上,以炭火四面烧,望之如火气讫,更勿加炭,待火尽冷讫,吹扇去灰,收取盐捣破。如患心腹胀满,气隔不通,取棋子大含咽之,立瘥。如煮诃黎勒、槟榔及茶汤,用此盐疗一切病。(韦特进用之,极效验)
又诃黎勒丸。疗气胀不下食,尤除恶气方。
诃黎勒 青木香上二味,等分,捣筛,融沙糖和,众手一时捻为丸。随意服之,气甚者每服八十丸,日再;稍轻者每服四五十丸则得。性热者,以生牛乳下;性冷者,以酒下;不问食之前后。(礼部萧郎中处得,云自服大效)
卷第七
灸诸胀满及结气法二十二首
《千金》疗胪胀胁腹满法灸膈俞百壮三报,穴在第七椎下两旁各一寸半。(《翼》同)
又疗胀满水肿法灸脾俞随年壮,穴在第十一椎下两旁各一寸半。(《翼》同)
又疗胀满雷鸣酒沸法灸大肠俞百壮三报,穴在第十六椎下两傍各一寸半。(《翼》同)
又疗胀满气聚寒冷法灸胃管,穴在心鸠尾下三寸,灸百壮三报之。(《翼》同)
又疗胀满绕脐结痛,坚不能食法灸中管百壮,穴在脐上一寸,一名水分。(《翼》同)
又疗胀满瘕聚,带下疼痛法灸气海百壮,穴在脐下一寸半。忌不可针。(《翼》同)
又疗胀满结气如水肿状,小腹坚如石法灸膀胱募百壮,穴在中极脐下四寸。(《翼》同)
又疗胀满肾冷,瘕聚泄痢法灸天枢百壮。(通按,《铜人经》天枢二穴侠脐二寸,《翼》同)
又疗冷胀胸满,心腹积聚痞疼痛法灸肝俞百壮,穴在第九椎下两旁各一寸半。(《翼》同)
又疗五脏六腑积聚胀满,羸瘦不能饮食法灸三焦俞随年壮,穴在第十三椎下两旁各一寸半。(《翼》同,并出第十六卷中)
又疗结气法扁鹊曰,第四椎下两旁各一寸半,名阙俞,主胸中膈气,灸随年壮。(通按,关当作阙,四椎两旁一寸半,乃厥阴俞也)
又主心腹诸病,坚满烦痛,忧思结气,寒冷霍乱,心痛吐下,食不消,肠鸣泄痢法。
灸太仓穴,一名胃募,在心下四寸、胃管下一寸,灸百壮。
又主结气囊裹,针药所不及法。
灸肓募二,穴在从乳头邪度至脐中,屈去半从乳下行度头是,灸随年壮。(通按,铜人穴依法量度,乃得日月胆募之穴,然主疗别。肝募期门穴在此穴上五分,然主疗与此颇同)
又凡脐下绞痛,流入阴中,发作无时,此冷气疗之法。
灸脐下三寸,名关元,百壮。
又疗短气不语法灸肘后两筋间,名天井,百壮。
又方灸大椎,随年壮。
又方灸肺俞,穴在第三椎两旁各一寸半,百壮。
又方灸肝俞,第九椎,百壮。
又方灸尺泽百壮。
又方灸手十指头各十壮。
又方灸小指第四指间交脉上,七壮。
又少年房室多短气者法灸鸠尾头五十壮。(并出第十七卷中)
卷第七
胸胁痛及妨闷方四首
《病源》胸胁痛者,由胆与肝及肾之支脉虚,为寒气所乘故也。足少阳,胆之经也,其支脉从目锐 ,贯目下行,至胸循胁里。足厥阴,肝之经也,其支脉起足大指聚毛上,循入腹,贯膈布胁肋。足少阴,肾之经也,其支脉起肺,出络心,注胸中。此三经之支脉,并循行胸胁,邪气乘于胸胁,故伤其经脉,邪气之与正气交击,故令胸胁相引而急痛也。诊其寸口脉弦而滑,弦则为痛,滑则为实,痛则为急,实则为跃,弦滑相搏,则胸胁抢息痛也。
又卒苦烦满,又胸胁痛欲死候,此由手少阳之络脉虚,为风邪所乘故也。手少阳之脉,起小指次指之端,上循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风邪在其经,邪气迫于心络,心气不得宣畅,故烦满。乍上攻于胸或下引于胁,故烦满而又胸胁痛也。若经久邪气留连,搏于脏则成积,搏于腑则成聚也。(并出第十六卷中)
《广济》疗气结筑心,胸胁闷痛,不能吃食。诃黎勒散方。
诃黎勒(四颗炮,去核) 人参(二分)
上二味,捣筛为散,以牛乳二升,煮三四沸,顿服之。分为二服亦得,如人行三二里进一服。无所忌。
又疗胸胁不利,腹中胀,气急妨闷。半夏汤方。
半夏(一升洗) 生姜(一斤) 桂心(六两) 槟榔(二两末)
上四味,细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四合,绞去滓,分温五服,服别相去如人行六七里进一服,快利为度。忌羊肉、饧、生葱、油腻。《短剧》有吴茱萸三十颗,无槟榔,余并同又疗胸胁妨闷,胃中客气,大便苦难。大黄丸方。
大黄(十二分) 浓朴(四分炙) 枳实(四分炙) 芒硝(八分) 杏仁(六分去皮、尖)
葶苈子(四分熬)
上六味,捣筛,蜜和丸。空腹以饮服如梧子十丸,日二服,稍稍加,以大便微调为度。
忌生冷、油腻、粘食。(出第二卷中)
《千金》疗冷气胁下往来,胸膈痛引胁背闷。当归汤方。
当归 芍药 吴茱萸 桂心 人参 大黄 甘草(各二两) 茯苓 枳实(各一两) 干姜(三两)
上十味,细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一服八合,日三服。治尸注亦佳。忌海藻、菘菜、生葱、酢物等。(出第十六卷中)
卷第七
胁肋痛方二首
《短剧》疗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当以温药下之。大黄附子汤方。
大黄(三两) 附子(三枚炮) 细辛(二两)
上三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若强盛人煮取三升半,分为三服,服别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忌猪肉、冷水、生菜等。(仲景同)
又半夏茯苓汤 疗胸膈心腹中痰水冷气,心下汪洋,嘈烦,或水鸣多唾,口清水自出,胁肋急胀,痛不欲食,此皆胃气弱,受冷故也,其脉喜沉弦细迟,悉主之方。
半夏(五两洗) 生姜(五两) 茯苓(三两) 旋复花(一两) 陈橘皮 人参 桔梗芍药上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欲得利者,加大黄;须微调者,用干地黄;病有先时喜水,下者,加白术三两,除旋复花;若大便不调,宜加大黄及干地黄,并用三两。忌羊肉、饧、酢物、生葱、猪肉、海藻、菘菜。(《集验》同,出第一卷中)
卷第七
胸膈气方三首
《广济》疗胸膈气胀满,吃食心下妨,虚热,脚手烦疼,渐羸瘦不能食,四肢无力。枳实丸方。
枳实(六分) 犀角(四分) 前胡(四分) 青木香(八分) 麦门冬(去心八分) 赤茯苓(八分) 苦参(六分) 芍药(六分)
上八味,捣筛为末,蜜和丸如梧子。以饮空腹下二十丸,渐加至三十丸,日二服,不利。忌生菜、热面、油腻、炙肉、酢、蒜。
又疗胸膈满塞,心背撮痛,走注气闷。宜服此柴胡汤方。
柴胡(六分) 当归(六分) 青木香(六分) 犀角(屑六分) 槟榔(十个) 甘草(二分炙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绞去滓,纳麝香末。分温三服,如人行四五里,微利为度。忌海藻、菘菜、生菜、热面、荞麦、猪、鱼、蒜。
又疗胸膈间伏气不下食,脐下满,柴胡汤方。
柴胡(三两) 枳实(三两) 生姜(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炙一两) 槟榔(七个)
上六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绞去滓,分温二服,服别如人行六七里进一服,小弱人微利。禁生冷、蒜、腥、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并出第一卷中)
卷第七
寒疝腹痛方一十三首
《病源》疝者,痛也,此由阴气积于内,寒气结搏而不散,腑脏虚弱,风冷邪气相击,则腹痛里急,故云寒疝腹痛也。(出第二十卷中)
《广济》疗丈夫虚劳,寒疝腹痛,并主产后方。
生干地黄(三两) 甘草(炙二两) 茯苓(二两) 人参(二两) 当归(二两) 大枣(十四枚) 白羊肉(去脂三斤)
上七味,切,以水三斗,先煮羊肉取一斗,去羊肉,纳诸药,煮取五升,纳葱白一把,煮取四升,绞去滓,分温五服,服别相去如人行十二三里后药消,进少食,食消服药。忌芜荑、海藻、菘菜、酢物,余无忌。(出第四卷中)
仲景《伤寒论》,寒疝绕脐苦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寒,若脉沉弦者。二物大乌头煎主之方。
大乌头(十五枚) 白蜜(二斤)
上药以水三升,煮乌头取二升,去乌头,纳蜜煎令水气尽,得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五合,一服不瘥,明日更服,日止一服,不可再也。忌猪肉、冷水。(《千金》同)
又寒疝腹满逆冷,手足不仁,若一身尽痛,灸刺、诸药所不能治者。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方。
秋乌头(实中大者十枚) 白蜜(二斤一方一斤) 桂心(四两)
上三味,先以蜜微火煎乌头减半,去乌头,别一处,以水二升半,煮桂,取一升,去滓,以桂汁和前蜜合煎之,得一升许,初服二合,不知更服,至三合又不复知,更加至五合,其知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也。忌猪肉、冷水、生葱等。(《范汪方》同)
桂心(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取五合,和前乌头蜜,令得一升余,并同前法服。(仲景《伤寒论》、《千金》同)
又疗寒疝腹中痛,引胁痛及腹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方。
当归(三两) 生姜(五两) 肥羊肉(一斤去脂)
上三味,切,以水一斗合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痛即当止。若寒多者,加生姜,足前成一斤;若痛多而呕者,加橘皮二两、术一两,合前物煮取三升。加生姜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依前。(《经心录》、《范汪》同,无忌)
又疗寒疝腹中痛者。柴胡桂枝汤方。
柴胡(四两) 大枣(六枚) 黄芩(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 桂心 生姜(各一两半) 芍药(一两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