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外台秘要
外台秘要
(出第三卷中)
《范汪》四味当归汤 主寒腹痛方。
当归 桂心 干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炙)
上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一服一升,日三服。虚冷激痛甚者,加黄 、芍药各二两。忌海藻、菘菜、生葱。(《千金》无甘草,有附子一两,出第十五卷中)
《短剧》疗寒冷腹痛。茱萸汤方。
吴茱萸(二两) 甘草(炙) 人参 桂心(各一两) 生姜(五两) 半夏(一升) 小麦(一升) 当归(二两)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三升,分温服一升,日三服。忌海藻、菘菜、羊肉饧、生葱。(《千金》桂二两,生姜切一升,出第一卷中)
《古今录验》芎 汤 疗卒寒腹中拘急痛方。
芎 当归 桂心 芍药 甘草(炙各一两) 黄芩(半两) 干姜(半两) 杏仁(三十枚去皮、尖)
上八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忌海藻、菘菜、生葱。(出第八卷中)
卷第七
卒腹痛方七首
《肘后》疗卒腹痛方粳米(二升)
上一味,以水六升,煮取六七沸,饮之。
又方掘土作小坎,以水满坎中,熟搅取汁,饮之瘥。(并出第一卷中)
张文仲疗卒腹痛方令病患卧高枕一尺许,柱膝,使腹皮 气入胸,令人爪其脐上三寸,便愈。能干咽吞气数十过者弥佳。亦疗心痛。(《肘后》、《备急》同)
又方灸两足指头各十四壮,使火俱下,良。(《备急》、《肘后》同,并出第一卷中)
《千金》疗胸腹中卒痛。生姜汤方。
生姜(一斤捣取汁) 食蜜(八两) 醍醐(四两)
上三味,微火上熬令相得,适寒温。服三合,日三。(出第十六卷中)
《集验》疗卒腹痛,葛氏方。
桂末三匕,酒服。人参、上好干姜亦佳。忌生葱。(《肘后》、文仲同)
又方食盐一大把,多饮水送,取吐。(《肘后》、张文仲同,并出第一卷中)
卷第七
心腹痛及胀满痛方一十首
《病源》心腹痛者,由腑脏虚弱,风寒客于其间故也。邪气发作,与正气相击,上冲于心,则心痛,下攻于腹,则腹痛,上下相攻,故心腹绞痛,气不得息。诊其脉,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手少阴经也,沉者为阴,阴虚者病苦心腹痛,难以言,心如寒状,心腹痛,痛不得息,脉细小者生,大坚疾者死。心腹痛脉沉细小者生,浮大而疾者死。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养生方·导引法》云,行大道常度日月星辰,清静以鸡鸣,安身卧,漱口三咽之,调五脏,杀蛊虫,令人长生,疗心腹痛。(出第十六卷中)
《广济》疗心腹中气时时痛,食冷物则不安稳,及恶水。桔梗散方。
桔梗 茯苓(各八分) 枳实(炙) 人参 浓朴(炙) 芍药 橘皮(各六分) 桂心(五分)
上十味,捣筛为散。空肚煮姜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渐加至一匕半,热以茶饮下,不利。忌猪肉、酢物、生葱、生冷、油腻、小豆、粘食、热面、炙肉等物。
又疗卒心腹痛,气胀满,不下食,欲得泻三两行佳。当归汤方。
当归 茯苓 桔梗 橘皮 高良姜 槟榔(各八分) 生姜(八分)
上七味,细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三合,绞去滓,分温三服,服别相去如人行六七里,服讫,利三两行,宜停后服。忌猪肉、酢物、生冷、油腻、鱼、蒜、粘食、小豆。(并出第十五卷中)
《肘后》疗心腹俱胀痛烦满,短气欲死,或已绝方。
栀子(十四枚) 豉(七合)
上二味,以水二升,先煮豉,取一升二合,去滓,纳栀子,更煎取八合,绞去滓,服半升,不愈者,尽服之。(《备急》、文仲同)
又方乌梅二七枚,水五升,煮一沸,纳青大钱二七文,煮取一升半,强人可顿服,羸人分再服,当下愈。(文仲同)
又方茱萸(二两) 生姜(四两切) 豉(三合)
上三味,酒四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即瘥。
又疗心腹相连常胀痛。野狼毒丸方。
野狼毒(二两炙) 附子(半两炮)
上二味捣筛,蜜和丸,服如梧子。一日服一丸,二日二丸,三日三丸,自一至三,以为常服,即瘥。忌猪肉、冷水。
又方吴茱萸(一合) 干姜(四分) 附子(二分炮) 细辛(二分) 人参(二分)
上五味,捣末,蜜和丸如梧子。服五丸,酒饮并得,日三。忌猪肉、生菜等。(并出第一卷中)
《深师》疗久寒冷,胸膈满,心腹绞痛,不能食,忽气吸吸不足。前胡汤方。
前胡(一两) 羊脂(二两) 大枣(二十枚) 当归(一两) 茯苓(一两) 白术(一两) 芍药(六分) 桂心(一两) 半夏(二两) 干姜(一两) 麦门冬(六分去心) 吴茱萸(三百粒)
上十二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进一服。忌酢物、生葱、羊肉、饧、桃、李、雀肉等。(出第十六卷中)
《短剧》当归汤 疗心腹绞痛,诸虚冷气满方。
当归(三两) 干姜(四两) 甘草(三两炙) 芍药(二两) 浓朴(三两炙) 黄(二两)
蜀椒(一两汗) 半夏(三两洗) 肉桂(三两) 人参(三两)
上十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二合,强人可一升,羸人服八合。大冷者,加附子一枚炮。忌海藻、菘菜、羊肉、饧、生葱。(《古今录验》、《千金》同)
《古今录验》通命丸疗心腹积聚,寒中绞痛,又心迫满,胁下胀痛方。
大黄 远志(去心) 黄芩 麻黄(去节) 甘草(炙以上各四两) 芒硝(三两) 杏仁(六十枚去皮、尖) 豉(二合) 巴豆(五十枚去心、皮,熬,别为脂)
上九味,捣,合下筛,蜜和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三丸,日三。忌野猪肉、芦笋、海藻、菘菜。(出第八卷中)
卷第七
心腹胀满及鼓胀方一十四首
《病源》心腹胀者,脏虚而邪气客之,乘于心脾故也。足太阴,脾之经也,脾虚则胀;足少阴,肾之经也,其脉起于足小指之下,循行上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入肺,其支者从肺出,络于心,脏虚邪气客于二经,与正气相搏,积聚在内,气并于脾,脾虚则胀,故令心腹烦满,气急而胀也。诊其脉,迟而滑者,胀满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养生方·导引法》云,伸右胫,屈左膝内压之,五息,引脾,去心腹寒热,胸臆邪胀。依经为之,引脾中热气出,去心腹中寒热,胸臆中邪气胀满,久行之,无有寒热时节之所中伤,名为真人之方。(出第十六卷中)
《广济》疗心腹胀满,脐下块硬如石,疼痛不止。芍药丸方。
芍药 当归 白术 鳖甲(炙各八分) 诃黎勒(十颗去核) 干姜 人参(各六分) 豆蔻上十味,捣筛,蜜和为丸,如梧子大。空肚以酒下二十丸,渐加至三十丸,日再服,不吐不利。忌生菜、热面、葱、苋、桃、李、雀肉、蒜、粘食等物。
又疗鼓胀气急,冲心硬痛。鳖甲丸方。
鳖甲(炙) 芍药 枳实(炙) 人参 槟榔(各八分) 诃黎勒 大黄(各六分) 桂心(四分) 橘皮(四分)
上九味,捣筛为末,蜜和为丸。空肚以酒服如梧子大二十丸,渐加至三十丸,日二服,微利为度。忌生葱、苋菜、炙肉、蒜、面等。
又疗鼓胀气急。通草汤方。
通草 茯苓 玄参 桑白皮 白薇 泽泻(各三两) 人参(二两) 郁李仁(五两) 泽漆叶(切一升)
上九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温四服,服别相去如人行六七里进一服,不利。忌热面、油腻、酢、粘食等。
又疗鼓胀上下肿,心腹坚强,喘息气急,连阴肿,坐不得,仍下赤黑血汁,日夜不停者。茯苓汤方。
茯苓(二两) 防己(一两半) 橘皮(一两) 玄参(一两) 黄芩(一两半) 泽泻(一两半) 杏仁(二两半去尖、皮) 白术(一两半) 大豆(一升半) 郁李仁(二两半) 桑白皮(二两半) 泽漆叶(切一升) 猪苓(一两半)
上十三味,切,以水一斗,先煮桑白皮、大豆、泽漆叶取五升,去滓,澄去下淀,纳诸药,煎取二升,绞去滓,分三服。咳者,加五味子二两,停二日服一剂。忌酢物、桃、李、雀肉、热面、蒜、炙肉、粘食、油腻等。(茯苓一云茯神,防己一云防风)
又疗患久心痛腹满,并痰饮不下食。人参丸方。
人参 白术 枳实(各六分) 茯苓(八分) 浓朴(六分炙) 青木香(六分) 橘皮(五分)
上九味,捣筛,蜜和丸。空腹煮生姜枣汤下如梧子二十丸,日二服,渐加至三十丸,不利。忌酢物、桃、李、雀肉等。
又疗心腹胀满。柴胡浓朴汤方。
柴胡 浓朴(炙各十分) 茯苓 橘皮 紫苏(各八分) 生姜(十二分) 槟榔(五分末)
上七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绞去滓,分温三服,服别相去如人行六七里进一服,微利。忌酢物、生冷、油腻、粘食。
又疗心腹胀满,腹中有宿水,连两肋满闷,气急冲心坐不得。郁李仁丸方。
郁李仁(八分) 牵牛子(六分熬) 甘遂(熬四分) 防葵(三分) 子 桑白皮槟榔(各四分) 橘皮 泽泻(各二分) 茯苓 泽漆叶(炙) 杏仁(去皮、尖各三分)
上十二味,捣筛,蜜和丸。空肚饮服如梧子五丸,日二服,服到十丸,微利为度。忌酢物、生冷、油腻、热面、炙肉、蒜等。
又疗患气发心腹胀满,两肋气急。紫苏汤方。
紫苏(一握) 诃黎勒皮 当归 生姜(各八分) 人参(六分) 槟榔(十颗) 生地黄汁(半升)
上七味,切,以水六升,煮六味,取二升,绞去滓,下地黄汁,分温三服,服别如人行四五里,温进一服,利三两行。忌芜荑、生菜、热面、炙肉、鱼、蒜、粘食、陈臭等。
(并出第二卷中)
《深师》疗腹胀满彭彭,逆害饮食,热不得卧,流汗。浓朴汤方。
浓朴(炙) 桂心 芍药 半夏(洗各三两) 枳实(三枚炙) 甘草(二两炙) 麦门冬(四两去心) 黄芩(一两) 干姜(二两)
上九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绞去滓,服八合,日三。小便难,加术三两、人参四两。忌生葱、海藻、菘菜、羊肉、饧。(出第十六卷中)
《千金》浓朴七味汤 主腹满气胀方。
浓朴(半斤炙) 甘草(炙) 大黄(各三两) 大枣(十枚) 枳实(五枚) 桂心(二两) 干姜(五两)
上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纳大黄,取四升,服八合,日三。呕者,加半夏五合;利者,去大黄;寒,加生姜至半斤。忌海藻、菘菜、生葱、羊肉、饧。(此本仲景《伤寒论》方,并第十六卷中)
《集验》疗胸满有气,心腹胀,中冷。半夏汤方。
半夏(一升) 桂心(四两) 生姜(八两切)
上三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绞去滓,适寒温,饮七合。忌羊肉、饧、生葱等。
(出第六卷中)
《古今录验》消化丸 疗人腹胀心满,肠胃结,食不消化,呕逆头痛,手足烦疼。此方出太医院,药常用。芫花丸方。
芫花(一两熬) 大黄 葶苈子(熬) 甘遂 黄芩(各二两) 巴豆(四十枚去心、皮,熬,别研) 硝石(一两)
上七味,捣,合蜜和丸如梧子。先食服三丸,日再服。一方无硝石。忌野猪肉、芦笋等。(出第十卷中)
《必效》青木香丸 主气满腹胀不调,不消食,兼冷方。
青木香(六分) 槟榔(六分) 大黄(十二分) 芍药(五分) 诃黎勒(五分) 枳实(五分炙) 桂心(四分)
上七味,捣筛,蜜和丸如梧子。饮服十五丸,渐渐常加,以利为度。不限丸多少,不利者,乃至五十、六十丸亦得。忌生葱。(韩同识频服,大效,古今常用)
又疗腹胀满坚如石,积年不损者方。
取白杨东南枝,去苍皮护风细锉五升,熬令黄,酒五升,淋讫,则以绢袋盛滓,还纳酒中,蜜封再宿。每服一合,日三。(并出第二卷中)
卷第七
卒心腹胀满方六首
《肘后》疗卒心腹烦满方。
锉薏苡根,浓煮取汁,服三升。
又方黄芩(一两) 杏仁(二十枚去尖、皮) 牡蛎(一两熬)
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又方灸两手大拇指内边爪后第一纹头各一壮,又灸两手中央长指爪下一壮,愈。(《肘后》此方本治卒吐逆)
此本在杂疗中,其病亦是痰饮霍乱之例,兼宜依霍乱条中法疗之,人平居有患者亦少,皆因他病兼为之耳,或从伤寒后未复,或从霍乱吐下后虚躁,或者劳损服诸补药痞满,或触寒热邪气,或食饮协毒,或服药失度,并宜各循其本源为疗,不得专用此法也。(并出第一卷中)
《备急》疗卒心腹胀满,又胸胁痛欲死方。
热煮汤令灼灼尔,以渍手足,冷则易,秘之。(《肘后》、张文仲同)
又桂心散方枳实(炙) 桂心上二味,等分,下筛。以米汁服一匕。忌生葱。(《肘后》、张文仲同,并出第一卷中)
《救急》疗卒患心腹胀满刺痛方。
生姜大有功能,远行宜将自随,煮汁服,良。患久痢虚损呕逆不下食,见食则吐,取三两细切,捣,绞取汁,微暖,点少多蜜。顿一服则下食,大效。(出第七卷中)
卷第七
腹胀雷鸣方三首
《范汪》疗腹中寒气胀,雷鸣切痛,胸胁逆满。附子粳米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