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诊抉微


  《脉鉴》云:方谷又谓弦即数也,数即弦也,有弦之处,而无数之句,皆非弦脉,不合经旨,今并正

  芤(阳中阴)

  体状诗

  芤乃草名,绝类慈葱,浮沉俱有,中候独空。芤草状与葱无异,假令以指候葱,浮候之,着上面之葱皮;中候之,正当葱中空处;沉候之,又着下面之葱皮。见空之为义,两边俱有,中央独空之象。刘三点云:芤脉何似?绝类慈葱,指下成窟,有边无中。叔和云以血为形。芤脉,中空脱血之象。(《素问》无芤名。)

  芤形脉大软如葱,按之旁有中央空,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侵阳络下流红。

  相类诗

  中空旁实乃为芤,浮大而迟虚脉呼。芤更带弦名曰革,芤为亡血革虚寒。(此句《脉鉴》改。)

  分部主病诗

  寸芤失血病心忪,关芤呕血肠胃痈。尺部见之多下血,赤淋红痢漏崩中。

  左寸芤,主心血妄行,为吐衄;关芤,主胁间血气痛,肝虚不能藏血,亦为吐血目暗;尺芤,小便血,女人月事为病。右寸芤,肺家失血,为衄为呕;关芤,肠痈下脓血,及呕血不食;尺芤,大便血。(《脉鉴》、张三锡曰:关芤,肝血伤,必暴怒动血,胸中胀,仍有瘀血也)

  抉微

  张路玉曰:凡血脱脉芤,而有一部独弦,或带结促涩滞者,此为阳气不到,中挟阴邪之兆,是即瘀血所结处也,所以芤脉须辨一部二部,或一手二手,而与攻补,方为合法

  辨妄

  李士材曰:《脉诀》云:两头有,中间无。以头字易叔和之边字,则是上下之脉,划之实脉,非失血虚家之空脉矣。时珍亦祖述其言,岂曾未精思耶?《伪诀》又云:芤主淋沥,气血者,脉多芤,而谓卒病得之死可乎?其言亦不能无疵也。

  革(阴)

  体状主病诗

  革脉弦而芤(仲景),如按鼓皮(丹溪),浮仲景曰:弦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曰革。男子亡血失精,妇人半产漏下。《脉经》曰:三部脉革,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慎庵按:芤乃边有中空,革为上下实而中虚也。《正眼》云:革主表寒,亦属中虚。

  革脉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脉寒虚,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虚或梦遗。

  相类诗

  (见芤牢)

  滑伯仁曰:革为中风寒湿之诊。

  李士材曰:表邪有余,而内则不足。

  分诊

  左寸革者,心血虚痛;右寸革者,金衰气壅。左尺得革,精空可必;右尺得革,殒命为忧,女人得之,半产漏下。左关革者,疝瘕为祟;右关革者,土虚而痛。

  抉微

  《诊家正眼》曰:按《甲乙经》云:浑浑革革,至如涌泉,病进而危;弊弊绵绵,其去如弦绝者死。谓脉来混浊,革变急如泉涌,出而不返也。观其曰涌泉,则浮取不止于弦大,而且数且搏且滑矣;曰弦绝,则重按之不止于豁然,而且绝无根蒂矣,故曰死。

  辨妄

  李时珍曰:弦芤二脉相合,故为亡精失血之候,诸家皆以为牢脉,故或有革无牢,有牢无革,混淆不辨,不知革浮牢沉,革虚牢实,形证皆异也。

  李士材曰:王贶以为溢脉者,因《甲乙经》有涌泉之语,而附会其说也。不知溢脉者,自寸而上贯于鱼际,直冲而上,如水之沸而盈溢也,与革脉奚涉乎?滑氏以革为变革之义,误矣。若曰变革,是怪脉也,而革果怪脉乎?则变革之义何居耶。

  牢(阴中之阳)

  体状相类诗

  牢脉似沉似伏,实大而长,微弦(《脉经》)。牢在沉分,大而弦实,浮中二候,了不可得。

  《正眼》:扁鹊曰:牢而长者肝也。或曰:实脉沉大而长,指下鼓击,急数往来,动而能移;牢脉沉而有力,动而不移,为阴寒凝固之象,均一动也,只争移与不移,而主病悬殊。

  弦长实大脉牢坚,牢位常居沉伏间,革脉芤弦自浮起,革虚牢实要详看。

  主病诗

  寒则牢坚里有余,腹心寒痛木乘脾。疝 瘕何愁也,失血阴虚却忌之。

  张仲景曰:寒则牢坚,有牢固之象。

  李时珍曰:牢主寒实之病,木实则为痛,主心腹寒痛。

  柳氏曰:主有积,主疼痛不移其处。

  张路玉曰:湿痉拘急,寒疝暴逆,坚积内伏,乃有是脉,治方不出辛热开结,甘温助阳之治。设更加之以食填中土,大气不得流转,其变故在于须臾,可不为之密察乎?按:牢为气结、为痈疽、为劳伤痿极、为痰实气促。牢而数,为积热;牢而迟,为痼冷。

  大抵其脉,近乎无胃气也,故皆指为危脉。

  分诊

  左寸牢者,伏梁为患;右寸牢者,息奔可定。左尺得牢,奔豚为患;右尺得牢,疝瘕痛甚。左关牢者,肝家血积;右关牢者,阴寒痞积。

  抉微

  李士材曰:牢脉所主之证,以其在沉分也,故悉属阴寒;以其形弦实也,故咸为坚积。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邪气深入,牢固而成五积。及一切按之应手者曰(者,为其有所征兆于外也),假物成形曰瘕(瘕者谓假气血以成形也),见于肌肉间者曰 ,结于隐癖处曰癖。《经》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故牢脉咸主之。

  审形似

  按:沈氏曰:似沉似伏,牢之位也;实大弦长,牢之体也。牢脉不可混于沉脉、伏脉须细辨耳。沉脉如绵裹砂,内刚外柔,然不必兼大弦也;伏脉非推筋至骨,不见其形;在于牢脉,既实大,才重按之,便满指有力,以此为别耳。吴草庐曰:牢为寒实,革为虚寒,安可混乎?

  辨妄

  按《脉诀》云:寻之则无,按之则有,但依稀仿佛,却不言实大弦长之形象,是沉脉而非牢脉矣。

  又曰:脉入皮肤,辨息难更,以牢为死亡之脉,其谬可胜数哉。

  《脉诀》又云:肾间疼痛,气居于表。池氏以为肾传于脾,皆谬妄不经。

  宜忌

  若夫失血亡精之人,则内虚而当得革脉,乃为正象;若反得牢脉,是脉与证反,可与卜期短矣。

  扁鹊曰:软为虚,牢为实。失血者,脉宜沉细,反浮大而牢者死。虚病见实脉也。

  伏(阴)

  体状诗

  伏脉重按着骨,指下裁动(《脉经》),脉行筋下(伏脉推筋着骨寻,指间裁动隐然深。伤寒欲汗阳将解,厥逆脐疼证属阴。

  相类诗

  (见沉脉)

  主病诗

  伏为霍乱吐频频,腹痛多缘宿食停。蓄饮老痰成积聚,散寒温里莫因循。

  分部诗

  食郁胸中双寸伏,欲吐不吐常兀兀,当关腹痛困沉沉,关后疝疼还破腹。

  滑伯仁曰:伏为阴阳潜伏,关膈闭塞之候,为积聚、为瘕疝、为食不消、为霍乱、为水气、为营卫气闭而厥逆。关前得之为阳伏,关后得之为阴伏。

  张三锡曰:痛极脉必伏,凡心腹胃脘暴痛皆然。

  张路玉曰:有邪伏幽深,而脉伏不出者,虽与短脉之象有别,而气血壅滞之义则一、凡气郁血结久痛,及留饮宿食,霍乱大吐大利,每多沉伏,皆经脉阻滞,营卫不通之故,所以妊妇恶阻,常有伏匿之脉,此又脉症之变耳。若六七日烦扰不宁,邪正交并而脉伏者,又伤寒战汗之兆,不可以伏为阴脉误投辛热。

  分诊

  滑伯仁曰:左寸伏,心气不足,神不守舍,沉忧郁郁;右寸伏,寒痰冷积(《鉴》云:胸中气滞)。左尺伏,肾伏精虚,疝瘕寒痛;右尺伏,脐下冷痛,

  抉微

  李时珍曰:伤寒一手脉伏曰单伏,两手脉伏曰双伏。不可以阳症见阴脉为诊,乃火邪内郁,不得发越,阳极似阴,故脉伏必有大汗而解。又夹阴伤寒,先有伏阴在内,外复感寒,阴盛阳衰,四肢厥逆,六脉沉伏,须投姜附,及灸关元,脉乃复出也。若太溪、冲阳,皆无脉者必死。

  刘元宾曰:伏脉不可发汗,为其非表脉也,亦为其将自有汗也。乃《伪诀》云徐徐发汗。

  而洁古欲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发之,皆非伏脉所宜也。

  《汇辨》云:伏脉主病,多在沉阴之分,隐深之地,非轻浅之剂,所能破其藩垣也。诸症莫非气血结滞,惟右关右尺,责其无火,盖火性炎上;推筋至骨而形始见,积衰可知,更须以有力无力,细为分辨,则伏中之虚实了然矣。

  动(阳)

  体状诗

  动无头尾,其形如豆,厥厥动摇,必兼滑数。汪子良曰:动脉短滑数备。

  动脉摇摇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团。其原本是阴阳搏,虚则摇分胜者安。

  主病诗

  动脉专司痛与惊,汗因阳动热因阴,或为泄痢拘挛病,男子亡精女子崩。

  滑伯仁曰:动则为虚劳体痛,为泻为崩。

  李士材曰:阴阳不和,气搏击则痛,气撺迸则惊也。

  分诊

  左寸动者,惊悸可断;右寸动者,自汗无疑。左尺得动,亡精失血;右尺得动,龙火奋迅。动在左关,惊及拘挛;动在右关,心脾疼痛。

  抉微

  《汇辨》云:动脉厥厥动摇,急数有力,两头俯下,中间突起,极与短脉相类,但短脉为阴,不数不硬不滑也。动为阳,且数且硬且滑也。

  辨妄

  李士材曰:按关前为阳,关后为阴。故仲景云: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又曰:阴动则发热,分明指左尺见动,为肾水不足;右尺见动,谓相火虚炎,故发热也。因是而知旧说言动脉只见于关上者,非也。且《素问》曰:妇人手少阴心脉动甚者,为妊子也。然则手少阴明隶动。以关前为阳,主汗出;关后为阴,主发热,岂不精妥?又曰:《脉诀》云:寻之似有,举之又曰:不离其虚,不往不来,三关沉沉,含糊谬妄,无一字与

  动脉之义

  王宇泰曰:阳升阴降,二者交通。上下往来于尺寸之内,方且冲和安静,焉睹所谓动者哉?惟夫阳欲降而阴逆之,阴欲升而阳逆之,两者相搏,不得上下,鼓击之势,陇然高起,而动脉之形着矣。此言不啻与动脉传神。

  促(阳)

  体状诗

  促为急促,数时一止,如趋而蹶,进则必死。

  促脉数而时一止,此为阳极欲亡阴。三焦郁火炎炎盛,进必无生退可生。

  相类诗

  (见代脉)

  主病诗

  促脉惟将火病医,其因有五细推之。时时喘咳皆痰积,或发狂斑与毒疽。

  《正眼》云:促因火亢,亦因物停。促为阳独盛,而阴不能和也,为气怒上逆、为胸满烦躁、为汗郁作喘、为血瘀发斑、为狂妄、为痈肿。诸实热之候,又为血气痰饮食五者之内,而或有为虚脱,阴阳不相接之候。虽非恶脉,然渐退渐佳,渐进渐死。

  分诊

  左寸促者,心火炎炎;右寸促者,气逆痰壅。左尺得位,遗滑堪忧;右尺得促,灼热为定。促在左关,血滞为殃;促在右关,脾官食滞。

  抉微

  李士材曰:促脉得之脏气乖违,稽留凝涩,阻其营运之机,因而歇止者,十之六七也,其止为轻;得于真元衰惫,阳弛阴涸,失其揆度之常者,十之二三也,其止为重。燕都王湛六以脾泄求治,神疲色瘁,诊得促脉,或十四五动一止,或十七八动一止,是真元败绝,阴阳交穷,而促脉呈形,与稽留凝泣而见促者,大不侔矣。法在不治,一月果殁。

  辨妄

  李时珍曰:《黎氏脉经》但言数而止为促,《脉诀》乃云并居寸口,不言时止者,谬矣。数止为促,缓止为结,何独寸口哉?

  结(阴)

  体状诗

  《正眼》云:结为凝结,缓时一止,徐行而怠,颇得其旨。

  结脉缓而时一止,独阴偏盛欲亡阳。浮为气滞沉为积,汗下分明在主张。

  相类诗

  (见代脉)

  主病诗

  结脉皆因气血凝,老痰积滞苦沉吟,内生积聚外痈肿,疝瘕为殃病属阴。

  滑伯仁曰:结为阴独盛而阳不能入也,为积聚、为七情所郁。浮结为寒邪滞经,沉结为积气在内。先以气寒脉缓,而气血痰饮食五者,一有留滞于其间,则为结。

  分部主病

  左寸结者,心寒疼痛;结在左关,疝瘕必现;左尺得结,痿嬖之 。右寸结者,肺虚气寒;结在右关,痰滞食停;右尺得结,阴寒为楚。

  抉微

  李士材曰:结而有力者,方为积聚;结而无力者,是直气衰弱,违其营运之常,一味温补为正治。止数烦多,参伍不调者不治。叔和云:如麻子动摇,旋引旋收,聚散不常张路玉曰:越人云结甚则积甚,结微则气微。言结而少力,为正气本衰,虽有积聚,脉结而不甚也。凡寒饮死血,吐利腹痛,癫痫虫积等,气郁不调之病,多有结脉暴见,即宜辛温扶正,略兼散结开痰,脉结自退。尝见二三十至内有一至接续不上,而指下虚微,此元气骤脱,如补益不应,终见危殆。

  李濒湖曰:《脉诀》言:或来或去,聚而却还,与结无关。仲景有累累如循长竿曰阴结,霭霭如车盖曰阳结。《脉经》又有如麻子动摇,旋引旋收,聚散不常者曰结,主死。此三脉名同实

  代(阴)

  体状诗

  仲景云:代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吴氏曰:脉至还八尺,良久方来。

  结促之止,止无常数;代脉之止,止有定期。

  动而中止不能还,复动因而作代看。病者得之犹可疗,平人却与寿相关。

  相类诗

  数有时止名为促,缓止须将结脉呼。止不能回方是代,结生代死有殊途。

  主病诗

  代脉元因脏气衰,腹疼泄痢下元亏。或为吐泻中宫病,女子怀胎三月兮。

  抉微

  《汇辨》云:代主脏衰危恶之病,脾土败坏,吐利为咎;中寒不食,腹疼难救又云:止有定期者,盖脾主信也,故《内经》以一见代脉,为脏气衰微,脾气脱绝之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