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诊抉微


  审疑似

  《诊宗三昧》云:小脉者,三部皆小,而指下显然,不似微脉之微弱依稀,细脉之微细如发,弱脉之软弱不前,短脉之首尾不及也。

  正误

  《脉诀》言往来极微,是微反大于细矣,与经旨相背。

  濡(阴,即软字)

  体状诗

  濡脉细软,见于浮分,举之乃见,按之即空,叔和比之绵浮水面,时珍比之水上濡形浮细按须轻,水面浮绵力不禁。病后产中犹有药,平人若见是无根。

  相类诗

  浮而柔细知是濡,沉细而柔作弱持。微则浮微如欲绝,细来沉细近于微。

  浮细如绵曰濡,沉细如绵曰弱。

  浮而极细如绝曰微,沉而极细不断曰细。

  主病诗

  濡为亡血阴虚病,髓海丹田暗已亏。汗雨夜来蒸入骨,血山崩倒湿侵脾。

  分部诗

  寸濡阳微自汗多,关中其奈气虚何,尺伤精血虚寒甚,温补真阴可起 。(濡为少气,为泄泻、为痰、为渴、为眩晕。)

  分部主病

  濡主阴虚,髓竭精伤。左寸濡者,健忘惊悸;濡在左关,血不荣筋,左尺得濡,精血枯损。右寸濡者,腠虚自汗;濡在右关,脾虚湿侵;右尺得濡,火败命乖。

  抉微

  方谷曰:轻诊不知,重按又不可得,稍久隐隐而来,少焉又不可得,存而诊之,又复如是,此濡脉也,为湿伤气血之候。凡形体未见死象,不可便断死。

  或曰:濡脉辨内伤外感。气促力劣,恍惚耳鸣,此虚冷之征,必见于右手气口,若人迎濡而气口有力,中气胀闷,腰背 疼,肢体倦怠,当作湿治。

  刘河间曰:濡多兼迟,主极冷。然热泄后,或热极将死者亦濡弱。

  张路玉曰:濡为胃气不充之象。故内伤虚劳、泄泻少食、自汗喘乏、精伤痿弱之人,脉虽濡软乏力,犹堪峻补峻温,不似阴虚脱血,纯见细数弦强,欲求濡弱,绝不可得也。

  宜忌

  李士材曰:浮主气分,浮取之而可得,气犹未败;沉主血分,沉按之而如无,此精血衰败,在久病年老之人,尚未至于必绝,为其脉与证合也,若平人及少壮暴病见之,

  比类

  《诊家正眼》云:叔和言轻手相得,按之无有,《伪诀》反言按之似有,举之无,悖戾一脉形大,而濡脉形小也;濡脉之细小,与弱脉相类,但弱在沉分,而濡在浮分也;濡脉之无根,与散脉相类,但散脉从浮大而渐至于沉,濡脉从浮小而渐至于不见也。从大而至沉者,全凶;从小而之无者,为吉凶相半也。又主四体骨蒸,盖因肾气衰绝,水不胜火耳。

  弱(阴)

  体状诗

  弱脉细小,见于沉分,举之则无,按之乃得。《脉经》云:弱脉极软而沉细,不似微脉之按之欲绝,濡脉之按之若无,细脉之浮沉皆细也。

  弱来无力按之柔,柔细而沉不见浮。阳陷入阴精血弱,白头犹可少年愁。

  相类诗

  (见濡脉。)

  主病诗

  弱脉阴虚阳气衰,恶寒发热骨筋萎。多惊多汗精神减,益气调营急早医。

  分部诗

  寸弱阳虚病可知,关为胃弱与脾衰,欲求阳陷阴虚病,须把神门两部推。

  滑伯仁曰:精气不足,故脉痿弱而不振,为痼冷、为烘热、为虚汗。

  分部主病

  左寸弱者,惊悸健忘;弱在左关,木枯挛急;左尺得弱,涸流可征。右寸弱者,自汗短气;弱在右关,水谷之 ;右尺得弱,阳陷可验。

  抉微

  刘河间曰:弱脉虚冷,兼微与迟,然伤风中暑,热盛而自汗大出,则亦缓弱而迟。

  李士材曰:浮以阳候,浮取之而如无,阳气衰微之验也。《经》云:脉弱与滑,是有胃气;脉弱与涩,是为久病。愚谓:弱堪重按,阴犹未绝;若兼涩象,则气血交败,生理灭绝矣。

  张路玉曰:伤寒首言弱为阴脉,即阳经见之,亦属阳气之衰,可见。脉弱无阳,必无实热之理,祗宜辨析真阳之虚,与胃气之虚,及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至耳。在阴经见之,虽为合脉,然阳气衰微已极,非峻温峻补,良难春回寒谷也。

  宜忌

  《诊宗三昧》云:弱脉惟血痹虚劳,久嗽失血,新产及老人久虚,脉宜微弱,然必弱而和滑,可卜胃气之未艾。若少壮暴病,而见弱脉,咸非所宜,即血证虚证,脉弱而兼之

  简误

  慎庵按:《脉经》云:弱脉为虚热作病,有热不可太攻,热去则寒起。然虚热,从无用攻之理,攻之不但寒起,恐元气亦从此而脱,当去此太字。云有热不可攻,方为中肯之言

  紧(阴中之阳)

  体状诗

  紧脉有力,左右弹人,如绞转索,如切紧绳。李濒湖曰:紧乃热为寒束之脉,故急数如此,要有神气,《素问》谓之急。

  举如转索切似绳,脉象因之得紧名,总是寒邪来作寇,内为腹痛外身疼。

  相类诗

  (见弦实。)

  《汇辨》云:天地肃杀之气,阴凝收敛,其见于脉也为紧,较之于弦,更加挺劲之异,仲景曰:如转索无常;叔和云:数如切绳。丹溪云:如纫 线,譬如以二股三股纠合为绳,必旋绞而转,始得紧而成绳。可见紧之为义,不独纵有挺急,亦且横有转侧也。

  主病诗

  紧为诸病主于寒,喘咳风痫吐冷痰。浮紧表寒须发越,紧沉温散自然安。

  急而紧者,是谓遁尸;数而紧者,当主鬼击。

  分部诗

  寸紧人迎气口分,当关心腹痛沉沉,尺中有紧为阴冷,定是奔豚与疝疼。

  张路玉曰:紧为诸寒收引之象。亦有热因寒束,而烦热拘急疼痛者,如太阳寒伤营证是也。

  然必人迎浮紧,乃为表证之确候;若气口盛坚,又为内伤饮食之兆。《金匮》所谓脉紧头痛风寒,腹中有宿食也。

  刘河间曰:与洪数相兼者,为热痛;或微细阴脉相兼者,为寒痛。

  分部主病

  汪子良曰:左寸微紧伤寒,沉紧心中气逆冷痛;右寸浮紧,头疼,鼻塞,膈壅,沉紧滑,肺实咳痰。左关浮紧筋疼,沉紧胁疼,寒郁紧实 癖;右关浮紧腹膨,沉紧腹疼吐逆。尺脉浮紧,腰脚痛,按涩则为耳闭;沉紧脐下痛,小便难;细紧小肠疝气。

  慎庵按:伤寒乃风寒伤在营卫,故仲景统诊于寸口,未尝分属。但云:浮缓为风伤卫,浮紧为寒伤营。今云:左寸浮紧伤寒,况左寸乃君火之位,与寒何涉?此亦汪氏千虑张三锡曰:左三部弦紧,疝瘕痛;右脉弦紧而滑,积滞腹痛。

  抉微

  或云:伤寒脉紧,病气脉气俱有余,若内伤杂证而脉紧,是正气与胃气俱虚,一味邪气用事。脉气有余,病气不足,法当温补,正气复,则邪退而脉自和平,若用攻伐,反伤正气而危矣。

  李士材曰:咳嗽虚损之脉,而得沉紧,谓正气已虚,而邪已痼矣,故不治。

  审形似

  紧之与迟,虽主乎寒,迟则血气有亏,乃脉行迟缓而难前;紧则寒邪凝袭,乃脉行夭矫而搏击。须知数而流利则为滑脉,数而有力则为实脉,数而绞转则为紧脉。

  《诊宗三昧》云:夫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者痉,若伏坚者为阴痉,总皆经脉拘急,故有此象。若脉至如转索,而强急不和,是但紧无胃气也,岂堪尚有日乎?慎庵按:紧脉似急数而不甚鼓,暴证见之,为腹痛身疼,寒客太阳,或主风痉痫症。若中恶浮紧,咳嗽沉紧,皆主死者,此证与脉反也。又有如紧之脉,乃伤寒阴症绝阳,七日、九日之异,便有生死之分,不可不察。

  正伪

  《脉诀》言寥寥入尺来,比拟失伦。崔氏言如线,皆非紧状。或以浮紧为弦,沉紧为牢,亦近似耳。

  缓(阴)

  体状诗

  张太素云:如丝在经,不卷其轴,应指和缓,往来甚匀。杨玄操曰:如初春杨柳舞风之象。缓脉阿阿四至通,柳梢袅袅 轻风,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

  相类诗

  (见迟脉。)

  主病诗

  缓脉营衰卫有余,或风或湿或脾虚。上为项强下痿痹,分别浮沉大小区。

  分部诗

  寸缓风邪项背拘,关为风眩胃家虚,神门濡泄或风秘,或是蹒跚足力迂。

  兼脉主病

  缓为胃气,不主于病。取其兼见,方可断证。浮缓伤风,沉缓寒湿;缓大风虚,缓细湿痹;缓涩脾薄,缓弱气虚。

  分部主病

  汪滑合曰:两寸浮缓,伤风项背急痛。左寸沉缓,心气虚,怔忡健忘。右寸沉缓,肺气虚短。左关浮缓,风虚眩晕;沉缓气虚,腹胁气结。右关浮缓,腹膨;沉缓,脾胃气虚少食。从容和缓为平。尺逢浮缓,足痿。左尺沉缓,肾虚冷,小便数,女人月事多;右尺沉缓,泄泻,肠风入胃。

  体象胃气

  蔡氏曰:缓而和匀,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疾不徐,意思欣欣,悠悠扬扬,难以名状者,此真胃气脉也。

  抉微

  方谷曰:凡缓脉之见,不可见于纯缓,如缓而兼四时之脉可也,缓而兼五脏之脉可也,否则徒缓而不兼,犹《脉经》所谓但弦无胃气曰死,肝脉纯缓者亦曰死。

  又曰:仲景云:伤寒以缓为和,主病退;杂病以缓为迟,主病进。此缓之脉,又不可以例推者矣。

  迟缓不相类

  李士材曰:缓脉以宽舒和缓为义,与紧脉正相反也。然缓脉迟脉,又绝不相类。

  缓以脉形宽纵得名,迟以至数不及为义。《脉经》云:小快于迟,以至数论缓,亦一失也。

  附:论缓脉主热

  (见后管窥。)

  弦(阳中之阴)

  体状诗

  弦如琴弦,轻虚而滑,端直以长,直下挺然。

  弦脉迢迢端直长,肝经木旺土应伤。怒气满胸常欲叫,翳

  相类诗

  弦脉端直如丝弦,紧则如绳左右弹。紧言其力弦言象,牢脉弦长沉伏间。(又见长脉。)

  主病诗

  弦应东方肝胆经,饮痰寒热疟缠身。浮沉迟数须分别,大小单双有重轻。

  滑伯仁曰:弦为血气收敛,为阴中伏阳,或经络间为寒所入,为痛、为疟、为拘急、为寒热(或云:半表半里脉弦,主寒热往来,劳伤脉亦弦,主虚寒虚热)、为血虚盗汗、为寒凝气结、为疝、为饮、为劳倦(按:肝为罢极之本,肝脉弦,故主劳倦)。双弦胁急痛,弦长为积。

  分部诗

  寸弦头痛膈多痰,寒热 瘕察左关,关后胃寒心腹痛,尺中阴疝脚拘挛。

  分部主病

  滑汪合曰:左寸弦,头痛盗汗,浮弦沉大心痛;右寸弦,头痛痰嗽。左关弦,寒热瘕;右关弦,胃寒腹痛,弦细少食怠惰。尺浮弦急,下部为痛(左尺,少腹腰脚痛),沉弦细涩,阴症寒羁。(右尺,足挛疝痛。)

  兼脉主病

  李士材曰:弦为肝风,主痛、主疟、主痰、主饮。弦数多热,弦迟多寒。阳弦头痛,阴弦腹痛,痛在少腹。浮弦支饮外溢,沉弦悬饮内痛。弦大主虚,弦细拘急。单弦饮癖,双弦寒痼。若不食者,木来克土,病必难治。

  饮停在上,不在胃,而支留于心胸;饮停在下,不在胃,而悬留于腹胁,故一弦而浮,一弦而沉也。阳弦者,寸弦也,邪在三阳,三阳走头,故头痛;阴弦者,尺弦也,邪在三阴,三阴走腹,故腹痛。

  汪子良曰:弦为气敛,阴虚冷痹。浮弦风邪,弦细少气。春病无弦,失主非宜;秋深弦盛,木实金虚,弦状多同。土逢木抑,弦兼濡滑,胃虚痰饮,兼急疼痛。左浮弦涩,夏与秋逢,则为疟疾,按之即滑,热多寒少奚疑。弦兼洪盛,先宜解邪散热;右关虚弱邪轻,补剂方可施用。

  抉微

  丹溪云:弦为春令之脉,非春时而见者,木为病也;木为病,则肝邪盛矣;肝之盛,金之衰也;金之衰,火之炎也;火之炎,水之弱也,金不足以制木,则土病矣。木贼土金,而反以行湿、散风、导郁为之辅佐,邪何由去?病何由安?况弦脉治法,又有隔二隔三之异,故不容于自默也。若曰不然,何弦属阳?而仲景列为五阴之数,至于败散残贼之脉,又以弦为之首,涩为之中,其意可见。

  张路玉曰:凡病脉弦,皆阳中伏阴之象。虚证误用寒凉,两尺脉必变弦。胃虚冷食停滞,气口多见弦脉。在伤寒表邪全盛之时,中有一部见弦,或兼迟兼涩,便是夹阴之候。客邪虽盛,急须温散,汗下猛剂,咸非所宜,即非时感冒,亦宜体此。历诊诸病,属邪盛而见弦者,十常二三,属正虚而见弦者,十常六七,如腹痛、鼓胀、胃反、胸痹、 瘕、蓄血、中 、伤风、霍乱、滞下、中气郁结、寒热痞满等病,皆有弦脉,总由中气无权,土败木贼所致。但以弦多弦少,以证胃气之强弱;弦实弦虚,以证邪气之虚实。以脉和缓为胃气,虚劳寸口脉多数大,尺弦细搏指者,是但弦无胃气也,不治。

  潘邓林曰:饮食入于胃,若阳运之力薄,则停留而成饮症,弦为阴脉,敛束急直,无抑扬鼓动之势,正阳运之不及也(《汇辨》谓:弦主痰,然以饮较痰尚未结聚,故所以弦不似滑之累累替替之有物形也)。或曰弦寒敛束,气不舒畅,故主痛。

  戴同父曰:弦而软其病轻,弦而硬其病重,深契《内经》之旨。两关俱弦,谓之双弦,若不

  《脉鉴》云:两手脉弦为双,一手脉弦为单,单弦则胸腹痰饮为癖,双弦则阴寒痼积于内,或胁急疼痛,弦长为积。

  按:汪子良云双弦为饮,并出而细,似一双弦,又非两部之谓。

  蔡西山曰:阳搏阴为弦,阴搏阳为紧,阴阳相搏为动,虚寒相搏为革,阴阳分体为散,阴阳

  正误

  李时珍曰:《脉诀》谓弦象,时时带数,又言脉紧状绳牵,皆非弦象,今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