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鞠通医案


  上药共为细末,开水和服,大人每服三钱,病重者五钱,小儿减半,病甚重者连服数次,以痛止厥回,或泻止筋不转为度。

  方论 按《内经》有五疫之称,五行偏胜之极,皆可致疫。虽疠气之至,多见火证,而燥金寒湿之疫,亦复时有。着风火暑三者为阳邪,与秽浊异气相参,则为温疠;湿燥寒三者为阴邪,与秽浊异气相参,则为寒疠。现下见证多有肢麻转筋、手足厥逆、吐泻腹痛、胁肋疼痛,甚至反恶热而大渴思凉者。经谓雾伤于上,湿伤于下。此症乃燥金寒湿之气,直犯筋经,由大络别络内伤三阴脏真,所以转筋入腹即死也。既吐且泻者,阴阳逆乱也;诸痛者,燥金寒水之气所搏也;其渴思凉饮者,少阴篇谓自利而渴者属少阴,虚则饮水求救也;其头面赤者,阴邪上逼,阳不能降,所谓戴阳也;其周身恶热喜凉者,阴邪盘踞于内,阳气无附欲散也。阴病反见阳证,所谓水极似火,其受阴邪尤重也。诸阳证毕现,然必当脐痛甚拒按者,方为阳中见纯阴,乃为真阴之证。此处断不可误,故立方会三阴经刚燥温热之品,急温脏真,保住阳气,又重用芳香,急驱秽浊。一面由脏真而别络大络外出筋经经络以达皮毛,一面由脏络腑络以通六腑,外达九窍,俾浊秽阴邪,一齐立解。大抵皆扶阳抑阴,所谓丽照当空,群阴退避也。

  赵 三十八岁 七月二十四日 感受燥金之气,腹痛甚,大呕不止,中有蓄水,误食水果。

  公丁香(三钱) 半夏(一两) 茯苓皮(五钱) 生姜(一两) 川椒炭(六钱) 乌梅肉(三钱) 吴萸(四钱) 陈皮(五钱) 高良姜(四钱) 枳实(三钱)

  水五碗,煎二碗,渣再煎一碗。另以生姜一两,煎汤一碗。候药稍凉,先服姜汤一口,接服汤药一口,少停半刻,俟不吐再服第二口。如上法,以呕止痛定为度。

  二十五日 燥气腹痛虽止,当脐仍坚,按之微痛,舌苔微黄而滑,周身筋骨痛,脉缓,阳明之上中见太阳,当与阳明从中治例。

  桂枝(六钱) 川椒炭(二钱) 生姜(三钱) 白芍(三钱,炒) 公丁香(一钱) 防己(三钱) 苡仁(五钱) 茯苓(六钱) 半夏(五钱)

  煮三杯,分三次服,服此身痛止。

  二十六日 脉小于前,身痛已止,六脉未和,舌黄滑苔。

  半夏(五钱) 生姜(三钱) 蔻仁(钱半) 茯苓(五钱) 陈皮(三钱) 浓朴(钱半) 苡仁(五钱) 大腹皮(三钱) 川椒(钱半)

  二十八日 腹胀如故不寐,加:半夏(一两)

  初一日 太阳痹。

  桂枝(六钱) 茯苓皮(五钱) 茅术炭(三钱) 防己(四钱) 通草(一钱) 片姜黄(三钱)

  杏仁(五钱) 苡仁(五钱) 滑石(六钱) 蚕砂(三钱)

  初六日 腹胀停饮,前方内去术之守,加苦辛之通,又去滑石。

  大腹皮(三钱) 浓朴(三钱) 枳实(三钱) 陈皮(三钱)

  初十日 六脉俱弦,胃口不开,腹胀肢倦,宜通六腑,即劳者温之之法也。

  桂枝(六钱) 大腹皮(三钱) 川椒炭(三钱) 陈皮(五钱) 益智仁(三钱) 半夏(五钱)

  枳实(二钱) 茯苓(五钱) 浓朴(二钱)

  服五帖而愈。

  张 女十五岁 燥金之气,直中入里,六脉全无,僵卧如死,四肢逆冷,已过肘膝,痛转筋,与通脉四逆汤加川椒、吴萸、丁香一大剂。厥回脉出,一昼夜,次日以食粥太早,复中如前,脉复厥,体又死去矣。仍用前方,重加温药一剂,厥回其半。又二帖而无活,后以补阳收功。

  顾 五十岁 直中燥气,呕少泻多,四肢厥逆,无脉,目开,无语,睛不转,与通脉四逆汤。加:人参 川椒 吴萸 丁香一帖而效,三帖脉渐复,重与补阳而愈。

  杨 室女 五十岁 胁痛,心烦懊 ,拘急肢冷,脉弦细而紧。欲坐不得坐,欲立不得立,欲卧不得卧,随坐即欲立,刚立又欲坐,坐又不安。一刻较一刻脉渐小,立刻要脱。与霹雳散不住灌之,计二时,服散约计四两而稍定,后与两和脾胃而全安。

  郑 二十六岁 先是三月初九日,得太阳中风,与桂枝汤已愈。十二日晚已卧,下体有微汗,因厨房不戒于火,只穿小汗褂一件,未着袜,出外救火,火熄复卧,觉身微热恶寒,腹中胀痛,脉弦数,与桂枝柴胡各半汤,汗出稍轻,究不能解。以后外虽化热,面赤汗多如温病状,以当脐之痛未休,舌白不燥,断不敢用辛凉,而辛温之药,或进或退,十日不解。至二十四日反重用温热,佐以黄连三钱,次日表证里证,一齐俱解如失。后与调理脾胃两阳而安。

  多 十六岁 燥淫表里俱病,面赤身热,舌黄燥渴,六脉洪数而紧,大便闭,小便短,通体全似火证,只有当脐痛拒按。此为阳中之阴,乃为真阴,与苦热芳香,一剂而热退,减轻分量,三帖而病全失矣。

  卷五

  痉(太阳所至)

  温 癸亥二月二十九日 六十日之幼孩,痉已二十余日,现下脉不数,额上凉汗,并无外感可知,乃杂药乱投,致伤脾胃。故乳食有不化之形,恐成柔痉,俗所谓慢脾风。议护中焦,乃实土制风法,又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义也。

  明天麻(三钱) 干姜(二钱) 茯苓(五钱) 广木香(五分) 炙甘草(三钱) 生苡仁(五钱) 焦于术(钱半) 煨肉果(一钱) 煨姜(一片)

  甘澜水五茶杯,煎成两茶杯,小儿服十之一二,乳母服十之八九。渣再煎一茶杯,服如前。

  三月初一日 赤子不赤而刮白兼青,脉迟凉汗,舌苔白滑而浓,食物不化,洞泄者必中寒。

  按:痉必因于湿,古所谓柔痉是也。议从中治。经谓有者求之,无者求之。此症全无风火之象,纯然虚寒,乳中之湿不化,土愈虚则肝中内风愈动,若不崇土而惟肝是求,恐日见穷蹴矣。

  人参(四分) 广皮炭(三分) 广木香(五分) 生于术(一钱) 焦白芍(一钱) 煨肉果(五分) 炙甘草(钱) 明天麻(三钱) 生苡仁(一钱)

  初二日 风湿相搏,有汗为柔痉。形若反弓者,病在太阳,俯视目珠向下者,病在阳明,以阳明为目下纲也。今久病为杂药困伤脾胃,大便泄,乳食不化,为湿多风少,痉时俯时多,为病在阳明。故此症以脾胃为主,议补中益气法,渗湿下行,内用风药,领邪外出。

  人参(三分) 桂枝(二分) 茯苓块(三钱) 白术(一钱) 葛根(二分) 山药(一钱) 炙甘草(五分) 生苡仁(钱半) 焦白芍(一钱)

  初三日 寒湿柔痉,昨用升阳益气法,从阳明提出太阳,兹精神倍昔,颜色生动,舌上白浊化净,大便已实,甚为可喜,但痉家有炙疮者难治。

  人参(三分) 茯苓块(一钱) 嫩桂枝(三分) 生于术(一钱) 焦杭白芍(一钱) 葛根(二分) 广皮炭(二分) 莲子(三粒,去心不去皮,打碎) 生苡仁(一钱) 炙甘草(五分)

  初四日 痉家自汗,有炙疮者难治。刻下且住脾胃,从脾胃中立以条连四肢,是久痉一定之至理。若镂治其痉,是速之也。

  人参(三分) 广皮(三分) 桂枝(二分) 茯苓块(一钱) 焦于术(八分) 煨肉果(三分)

  生苡仁(一钱) 炙甘草(八分) 诃子肉(五分,煨) 茅术炭(六分)

  初五日 痉家为苦寒所伤,脾阳下陷,又有炙疮,其痉万万不能即愈。议护中阳,勿致虚脱为要,非深读钱仲阳、陈文仲、薛立斋、叶天士之书者,不知此恙。

  人参(四分) 诃子肉(六分,煨) 白芍(二钱) 于术(一钱,炒) 桂枝(三分) 广木香(四分) 茯苓(一钱) 煨肉果(六分) 广皮炭(三钱) 炙甘草(八分) 苡仁(钱半)

  浓煎。

  初七日 脉仍不数,大便犹溏,但舌苔微黄,神气渐复,不似前虚寒太甚之象,宜退刚药,少进柔药。医经谓上守神,粗守形,兵法谓见可而进,知难而退,此之谓也。

  人参(三分) 麦冬(一钱,米炒) 茯苓(一钱) 整莲子(一钱) 于术(一钱,炒) 白芍(一钱,炒) 炙甘草(七分) 陈皮(四分,盐炒黑)

  初九日 诸证渐退,神气亦佳,但舌上复起重浊之白苔,乳湿之过,暂停参药,且用疏补法。

  生苡仁(钱半) 整莲子(一钱) 麦冬(一钱,带心) 浓朴(五分) 茯苓(一钱) 焦神曲(八分) 木香(四分) 广皮炭(五分)

  张 十三岁 乙酉六月初三日 脉沉细而弱,舌苔白,滑幼童体,浓纯然湿邪致,痉一年有余。

  苍术炭(三钱) 云苓皮(五钱) 川椒炭(三分) 白蔻仁(一钱) 生苡仁(六钱) 广皮(三钱) 桂枝(三钱)

  四帖。

  初八日 痉症发来渐稀,效不更方。

  八帖。

  十六日 脉至沉至细至缓,舌白滑甚,湿气太重,故效而不愈。于前方中加劫湿而通补脾阳之草果,调和营卫之桂枝、白芍、甘草。

  五帖。

  二十一日 痉症脉沉细,舌白滑,与湿淡法,发来渐稀,未得除根,于前方内去刚燥,加化痰。

  桂枝(四钱) 苡仁(五钱) 半夏(六钱) 白芍(三钱,炒) 益智子(二钱) 炙甘草(一钱) 广皮(三钱) 云苓(五钱) 姜汁(三匙,冲)

  二十五日 服前方四帖已效,舌苔仍然白滑,六脉阳微,照前方再服四帖。

  二十九日 前方已服四帖,诸症皆安,惟痰尚多,再四帖。

  七月初九日 前方又服九帖,痉症只发一次甚轻,已不呕吐,痰尚多,脉甚小,照前方再服。

  卷五

  螈(少阳所至)

  陈 十五岁 乙丑六月二十五日 病久阴伤已极,骨瘦如柴,又加卒然中暑,中热气,舌绛芒刺,唇干液涸,无怪乎痉厥神昏,十指蠕动,危险之至。以脉尚浮弦而芤,勉与一面大队填阴,兼咸以止厥法。先与紫雪丹二钱,凉水和服,共服六钱。

  白芍(五钱) 细生地(三钱) 犀角(五钱) 羚角(三钱) 麻仁(二钱) 炙甘草(二钱)

  阿胶(三钱) 生鳖甲(五钱) 牡蛎(五钱)

  浓煎,缓缓服。

  二十八日 神识未清,间有谵语。

  炙甘草(六钱) 麦冬(八钱,连心) 真大生地(八钱) 生鳖甲(五钱) 阿胶(三钱) 麻仁(三钱) 犀角(五钱) 生白芍(五钱)

  七月初一日 邪少虚多,用复脉已当,但舌上黑苔未化,宿粪未见,兼加润法。

  生白芍(六钱) 炙甘草(四钱) 麦冬(六钱) 真大生地(八钱) 阿胶(三钱) 麻仁(五钱) 犀角(五钱) 生鳖甲(六钱) 元参(二两)

  煮成三杯,分三次服。

  初五日 服前药五帖,见宿粪碗许,黑苔已化,但神识尚未十厘清楚,用三加复脉加犀角,即于三甲复脉汤内,加:犀角(四钱)

  初八日 神识仍未清楚,汤药照前,间服牛黄丸三丸。

  陈 三岁 九月十六日 燥气化火,壮热,舌黄,脉数,螈 而厥,法宜清凉解肌,切忌发表。

  薄荷(二钱) 羚角(三钱) 杏泥(四钱) 连翘(六钱,连心) 银花(八钱) 丹皮(三钱)

  生甘草(二钱) 牛蒡子(三钱) 苦桔梗(六钱) 黄芩(二钱)

  共为粗末,分五包,一时许服一包。芦根汤煎,去渣服。

  十七日 燥气化火,身壮热,渴甚,于前方内加 石膏、炒知母、麦冬,去牛蒡、薄荷、丹皮、羚羊。

  石膏(五钱) 炒知母(钱半) 麦冬(二钱,连心) 细生地(二钱) 银花(二钱) 连翘(二钱,连心) 苦桔梗(一钱) 生甘草(八分) 杏仁(一钱) 黄芩(一钱)

  岳 八个月 六月二十八日 未及岁之儿,瘟毒头肿,螈 而厥,壮热气促,脉及数大。恐真阴不胜阳邪,先以普济消毒饮宣毒外出,必去升麻、柴胡之直升少阳阳明者,加犀角、羚羊、泻心胆之热。

  连翘(六钱) 大力子(六钱) 薄荷(二钱) 人中黄(二钱) 苦桔梗(三钱) 芥穗(二钱)

  元参(五钱) 马勃(三钱) 天虫(三钱) 银花(六钱) 鲜荷叶(一张) 鲜芦根(一两,煎汤代水)

  共为细末,分八包,一时许服一包。

  犀角(四钱) 羚羊角(四钱,另包不必研)

  于前药每包加五分同煎。

  吴 三岁 六月初九日 辰刻以跌扑惊后螈 ,至戌正始醒,醒后身大热,口渴,脉数,舌无苔,用复脉汤六帖。热退脉静,又服二帖而安。

  尹 十五岁 卒中暑风螈 口歪,四肢抽掣,头微痛,与清少阳胆络法。

  羚角 连翘 生甘草 桑叶 薄荷 苦桔梗 茶菊 银花 钩藤 丹皮五帖全愈。

  百 五岁 痘后余邪,入少阳阳明二络,但唇口与眼皮螈 ,致饮食不能收合,每从口张时随落出,四肢不掣,与清二经之络法。

  苦桔梗 丹皮 连翘(连心) 生甘草 细生地 银花 桑叶 麦冬(不去心) 钩藤 刺蒺藜 茶菊先服汤药数帖,后以三十帖作散,每日早晚中三次,各服二钱,服至半年方愈。

  卷五

  食积

  金 男 四岁 幼孩手心热,舌苔浓浊,呕吐,食积也,法当和胃而醒脾,宜降不宜升。

  藿梗(二钱) 焦曲(钱半) 白豆蔻(三钱,研) 半夏(二钱) 鸡内金(一钱) 广皮炭(一钱) 苡仁(二钱,研) 浓朴(钱半) 煨姜(二小片)

  十三日 热退脉平,以调理脾胃为主。

  白术(二钱,炒) 广皮炭(六分) 白扁豆(一钱) 茯苓块(三钱) 神曲(一钱炒) 半夏(一钱) 浓朴(六分) 山药(一钱,炒)

  二十三日 泄久脾虚,将成滞下。

  浓朴(二钱) 生苡仁(三钱) 广皮炭(钱半) 焦神曲(二钱) 云苓块(二钱) 益智仁(五分,煨) 广木香(八分) 鸡内金(二钱) 黄芩炭(八分) 焦白芍(一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