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吴鞠通医案
吴鞠通医案
水五碗,先煮麻黄去上沫,入诸药取两碗,分二次服,服一碗而汗出愈。
唐 五十九岁 三月十六日 头痛恶寒,脉紧,言蹇,肢冷,舌色淡,太阳中风,虽系季春,天气早间阴晦,雨气甚寒,以桂枝二麻黄一法。
麻黄(三钱,去节) 桂枝(六钱) 炙甘草(三钱) 杏仁(五钱) 生姜(六片) 大枣(二个)
煮三杯,得微汗,止后服,不汗,再服。不汗促役其间。
十八日 原方倍麻黄,减桂枝,加:附子(三钱)
二帖。
十八日 原方再服一帖。
十九日 诸证悉减,药当暂停以消息之。
二十日 中风表解后,言蹇减食则汗头行痛,舌白滑,脉微紧,宜桂枝加附子汤,除风实表护阳。
桂枝(六钱) 白芍(四钱,炒) 炙甘草(二钱) 附子(三钱) 生姜(五片) 大枣(二个)
水五杯,煮二碗,分二次服,渣再煮一碗服。
二十一日 表解后复中,恶寒胸结,舌苔浓而白,脉迟紧里急。
桂枝(六钱) 苍术(三钱) 附子(四钱) 干姜(三钱) 苡仁(五钱) 茯苓(五钱) 浓朴(三钱) 枳实(二钱) 陈皮(二钱)
日二帖。
二十二日 于前方内加:炙甘草(二钱) 生姜(二两) 去茯苓 减苡仁日二帖。
二十三日 诸证悉衰,当减其制,照前日方,日一帖。
二十四日 中风表解后,余邪入里,舌黄身热胸痞,议泻心汤泻其痞。
干姜(五钱) 生姜(五钱) 黄芩(五钱,炒) 黄连(二钱,炒) 半夏(六钱)
头煎二杯,二煎一杯,分三次服。
先寒后热,胁痛腰痛,少阳证也,议从少阳领邪外出太阳法。
柴胡(六钱) 黄芩(三钱) 党参(三钱) 桂枝(四钱) 半夏(钱半) 炙甘草(三钱) 羌活(钱半) 生姜(三片)
寒热后,寒退热存,胁胀。
半夏(五钱) 炙甘草(钱半) 陈皮炭(钱半) 生姜(三钱) 黄芩(四钱) 香附(三钱)
郁金(二钱) 大枣(二个)
张 二十五日 今年风木司天,现下寒水客气,故时近初夏,犹有太阳中风之症。按太阳中风,系伤寒门中第一关,最忌误下。时人不读唐晋以上之书,故不识症之所由来。仲景谓太阳至五六日太阳证不罢者,仍从太阳驱出,宜桂枝汤。现下头与身仍微痛,既身热而又仍恶风寒,的是太阳未罢,理宜用桂枝汤,但其人素有湿热,不喜甘,又有微咳,议于桂枝汤内去甘药,加辛燥,服如桂枝汤法。
桂枝(六钱) 陈皮(三钱) 白芍(四钱) 半夏(四钱) 杏仁(三钱)
二十六日 太阳中风,误下胸痞,四五日太阳症未罢。昨用太阳证仍在例之桂枝法,今日恶寒已罢,头目已清,惟胸痞特甚,不渴舌白而壮热,泄泻稀水频仍。仲景法云病发于阳而误下成胸痞者,泻心汤主之。今用其法,再经谓脉不动数者为不传经也。昨日已动数太甚,断无不传之理,可畏在此。
干姜(五钱) 茯苓(五钱,连皮) 半夏(五钱) 生姜(三片) 黄连(三钱)
二十七日 太阳中风误下,前日先与解外,昨日太阳证罢,即泻胸痞。今日胸痞解,惟自利不渴,舌灰白,脉沉数。经谓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也。太阴宜温,但理中之甘草,人参,恐不合拍,议用其法而不用其方。
干姜(五钱) 半夏(六钱) 苍术炭(四钱) 生姜(四钱) 陈皮炭(二钱) 茯苓(一两,连皮)
二十八日 太阳中风,先与解外,外解已即与泻误下之胸痞,痞解而现自利不渴之太阴证。
今日口不渴而利止,是由阴出阳也,脉亦顿小其半。古云脉小则病退。但仍沉数,身犹热而气粗不寐,陷下之余邪不净。仲景《伤寒论》谓真阴已虚,阳邪尚盛之不寐,用阿胶鸡子黄汤。按:此汤重用芩连。议用甘草泻心法。
甘草(三钱) 黄芩(四钱) 半夏(五钱) 黄连(三钱) 生姜(三钱) 大枣(二个) 茯苓(三钱)
二十九日 脉沉数,阴经热阳经不热,是陷下之余邪在里也。气不伸而哕,哕者伤寒门中之大忌也,皆误下之故。议少用丁香柿蒂汤法,加芩、连以彻里热,疏逆气。
公丁香(二钱) 黄芩(三钱) 柿蒂(九个) 黄连(一钱) 陈皮(二钱) 姜汁(三匙冲)
初一日 误下成胸痞自利,两用泻心,胸痞自利俱止。但陷下之邪,与受伤之胃气,搏而成哕。昨用丁香柿蒂汤去人参加芩连,方虽易,仍不外仲圣苦辛通降之法。病者畏而不服,今日哕不止而左脉加进,勉与仲圣哕门中之橘皮竹茹汤,其力量降前方数等矣。所以如此用者,病多一日,则气虚一日,仲圣于小柴胡汤中即用人参,况误下中虚者乎。
陈皮(六钱) 生姜(五钱) 炙甘草(四钱) 竹茹(五钱) 大枣(四枚) 半夏(三钱) 人参(二钱,如无以洋参代)
十七日 误下中虚,气逆成哕,昨与金匮橘皮竹茹汤,今日哕减过半。古谓效不更方,仍用前法。但微喘而舌苔白,仲圣谓喘家加浓朴杏子佳,议于前方内。加:浓朴(二钱) 杏仁(三钱) 柿蒂(三钱)
十九日 误下之陷证,哕而喘,昨连与橘皮竹茹汤,一面补中,一面宣邪。兹已邪溃诸恶候如失,脉亦渐平,但其人中气受伤不浅,议与小建中汤加橘皮、半夏,小小创建中气,调和营卫,兼宣胃阳,令能进食安眠。
白芍(六钱,炒) 生姜(三片) 半夏(四钱) 桂枝(四钱) 大枣(二枚) 陈皮(一钱)
炙甘草(三钱) 饴糖(一两,去渣后化搅匀再上火二三沸)
煮三杯,三次服。
病解后微有饮咳,议与小建中去饴糖,加:半夏 陈皮 茯苓 苡仁 蔻仁 杏仁初六日 病后两服建中,胃阳已复,脾阳不醒,何以知之?安眠进食,是胃阳起。舌起白滑苔,小便短,大便不解,脉乍数,是脾阳未醒,而上蒸于肺也。议与宣利三焦法,以醒脾阳。
杏仁(五钱) 半夏(五钱) 茯苓(五钱) 陈皮(三钱) 苡仁(五钱) 枳实(三钱) 通草(一钱) 益智仁(一钱)
初八日 大小便已利,脉仍洪数,舌白滑苔未除,仍宜苦辛淡法,转运脾阳,宣行湿热。
杏仁(三钱) 苍术炭(三钱) 蔻仁(钱半) 黄芩炭(二钱) 陈皮(钱半) 黄柏炭(三钱)
茯苓皮(五钱) 半夏(五钱) 苡仁(五钱)
十一日 脉仍沉数,舌苔反白滑,仍宜建中行湿以除伏邪。湿最伤气,非湿去气不得健,与急劫湿法。
蔻仁(钱半) 黄芩炭(二钱) 杏仁(三钱) 陈皮(钱半) 黄柏炭(二钱) 半夏(五钱)
益智仁(二钱) 苡仁(五钱) 煨草果(四钱) 制苍术(四钱) 茯苓皮(五钱)
煮三杯,周十二时服完。
吴 五十六岁 十一月十二日 内热外寒,兼发痰饮,喉哑,咳嗽,痰多,头痛,恶寒,脉浮,与麻杏石甘汤。
麻黄(五钱,去节) 半夏(一两) 生石膏(六两) 桔梗(六钱) 杏仁(八钱) 陈皮(四钱) 炙甘草(四钱)
煮四杯,先服一杯,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汗后勿见风。
十四日 肺脉独浮,去:麻黄(三钱)
十七日 脉浮,喉哑,咳嗽,痰多。
麻黄(三钱) 杏仁(六钱) 陈皮(三钱) 生石膏(四两) 桔梗(五钱) 半夏(六钱) 炙甘草(二钱)
二十三日 脉浮,喉哑,咳嗽,痰多,内饮招外风为病,与大青龙法。
麻黄(五钱) 杏仁(八钱) 陈皮(五钱) 生石膏(四两) 炙甘草(三钱) 半夏(八钱)
桔梗(五钱) 生姜(三钱) 大枣(二钱)
头煎三杯,先服一杯,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
二十四日 病减者减其制,减麻黄二钱,去陈皮、姜、枣,加木通,小便短故也。
二十七日 喉复哑,脉洪数,小便已长,前方去木通,加:石膏(二两)
赵 十三岁 十一月二十九日 头痛,脉浮,弦不甚紧,无汗,与杏苏法。
杏仁(二钱) 羌活(一钱) 生姜(三片) 苏叶(三钱) 甘草(钱半) 大枣(二枚) 防风(二钱) 桔梗(三钱)
煮两杯,先服一杯,覆被令微汗,不可使汗淋漓。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第二杯,再不汗再作服,以得汗为度。汗后避风,只可啜稀粥,戒一切荤腥。
卷五
中燥
吴 五十七岁 乙酉四月十九日 感受燥金之象,腹痛,泄泻,呕吐。现下泄泻虽止,而呕不能食,腹痛仍然,舌苔白滑,肉色刮白,宜急温之,兼与行太阴之湿。
川椒炭(三钱) 茯苓(五钱) 陈皮(三钱) 高良姜(二钱) 苡仁(五钱) 公丁香(一钱)
吴萸(二钱) 益智仁(二钱) 半夏(五钱)
二帖。
二十二日 背仍痛,原方加:高良姜(一钱) 吴萸(一钱) 桂枝(五钱)
再服四帖。
二十七日 已效,阴气未退,再服三帖,分四日服完。
五月初三日 痛减,呕与泄泻俱止,减川椒、萸、姜之半,再服六帖。
十三日 阴未化,阳自不复,且心下坚大如盘,脉如故,前方再服。
姚 四十八岁 乙酉四月二十一日 燥金感后,所伤者阳气,何得以大剂熟地补阴。久久补之,阳气困顿,无怪乎不能食而呕矣。六脉弦紧,岂不知脉双弦者寒乎。
川椒炭(三钱) 陈皮(三钱) 半夏(五钱) 干姜(二钱) 茯苓(五钱) 公丁香(八分)
生姜(三钱) 苡仁(五钱)
初二日 加桂枝(三钱) 干姜(一钱) 减川椒之半。
十一日 呕痛皆止,饮食已加,惟肢软无力,阳气太虚,加甘草合前辛药,为辛甘补阳方法。
二十一日 复感燥气,呕而欲泻,于前方内去甘药加分量自愈。六脉弦细如丝,阳微之极。
川椒炭(三钱) 陈皮(三钱) 吴萸(三钱) 干姜(三钱) 茯苓(五钱) 半夏(五钱) 桂枝(五钱) 公丁香(钱半) 生姜(五钱)
二十七日 诸症皆效,脉稍有神,于原方内去吴萸、丁香之刚燥,加苡仁之平淡,阳明从中治也。
李 四十六岁 乙酉四月十六日 胃痛胁痛,或呕酸水,多年不愈,现下六脉弦紧,皆起初感燥金之气,金来克木,木受病,未有不克土者。土受病之由来,则自金克木始也,此等由外感而延及内伤者,自唐以后无闻焉。议变胃而受胃变法,即用火以克金也。又久病在络法:公丁香(一钱) 茯苓(五钱) 枳实(四钱) 川椒炭(三钱) 苡仁(五钱) 生姜(五钱)
半夏(五钱) 陈皮(三钱)
四帖。
二十三日 复诊仍用原方四帖。
五月初二日 现下胃痛胁痛吐酸之证不发,其六脉弦紧不变,是胸中绝少太和之气,议转方用温平,刚燥不可以久任也。
桂枝(四钱) 茯苓(五钱) 生姜(三钱) 陈皮(三钱) 大枣(二枚) 炙甘草(二钱) 半夏(五钱) 干姜(二钱) 苡仁(五钱) 白芍(四钱)
服之如无弊,可多服。
十一日 诊脉已回阳,去干姜,减桂枝之半。
二十四日 复诊脉仍紧,原方加:益智仁(二钱)
服三帖愈。
余 五十二岁 五月初二日 胃痛胁痛,脉双弦,午后更甚者,阳邪自旺于阴分也。
川椒炭(三钱) 陈皮(三钱) 公丁香(钱半) 降香末(三钱) 香附(三钱) 楂炭(二钱)
吴萸(二钱) 青皮(二钱) 青橘叶(三钱) 半夏(五钱) 苡仁(五钱)
接服霹雳散。
十七日 复诊病稍减,脉仍紧,去:楂炭 橘叶 及川椒炭(一钱) 加枳实(三钱)
二十四日 脉之紧者稍和,腹痛已止,惟头晕不寐,且与和胃令寐,再商后法。
半夏(一两) 苡仁(一两) 茯苓(五钱) 枳实(三钱)
煮三杯,分三次服,以得寐为度。如服二帖后仍不寐,可加半夏至二两,再服一帖。
谭 四十七岁 五月初二日 感受金凉,胸痹头痛,脉弦细而紧。
薤白(三钱) 川椒炭(三钱) 浓朴(二钱) 桂枝(三钱) 陈皮(三钱) 高良姜(二钱)
半夏(三钱) 苡仁(五钱) 生姜(五片) 大枣(二个)
二帖。
十八日 燥气虽化,六脉俱弦,舌苔白滑,用阳明从中治法,与苦辛淡法,最忌酸甘。
半夏(四钱) 苡仁(五钱) 香附(三钱) 茯苓(四钱) 干姜(钱半) 益智仁(二钱) 陈皮(三钱) 蔻仁(钱半) 川椒炭(二钱)
二十一日 脉仍弦紧,热药难退,咳嗽减,效不更方。右胁微痛。加:香附(三钱)
二十三日 右胁微痛,脉弦紧如故,加:苏子霜(三钱) 降香末(三钱) 旋复花(三钱)
二十六日 胁痛咳嗽皆止,痰尚多,脉弦未和,于前方内去香附 苏子霜 降香 旋复花加:桂枝(四钱) 干姜(二钱半) 以充其阳气,行痰饮,和弦脉。
霹雳散方
主治中燥吐泻腹痛,甚则四肢厥逆转筋, 痛肢麻,起卧不安,烦躁不宁,再甚则六脉全无。阴毒发斑疝症等症,并一切凝寒痼冷积聚,寒轻者不可多服,寒重者不可少服,以愈为度。非实在纯受燥湿寒三气阴邪者不可服。
桂枝(六两) 公丁香(二两) 草果(二两) 川椒炭(五两) 水菖蒲(二两) 青木香(四两)
吴萸(四两) 防己(三两) 槟榔(二两) 降香末(五两) 附子(三两) 小茴香(四两) 薤白(四两) 苡仁(五两) 五灵脂(二两) 高良姜(三两) 荜澄茄(五两) 细辛(二两) 乌药(三两) 干姜(三两) 雄黄(五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