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门

  手太阴肺之脉,起手大指端,出于少商,大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为井,一呼,三呼。  手阳明大肠之脉,起手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为井;其支者,入大指间出其端。  足阳明胃之脉,起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为井;其支者,入大指间出其端。  足太阴脾之脉,起足大指端,循指内侧,去爪甲如韭叶,为井,隐白也。  手少阴心之脉,起手小指内出其端,循指内廉,去爪甲如韭叶,为井。  手太阳小肠之脉,起手小指之端,去爪甲下一分陷中,为井。  足太阳膀胱之脉,起足小指外侧至阴,去爪甲如韭叶,为井金。  足少阴肾之脉,起足小指之下,斜趋足心为井,涌泉穴也。  手厥阴心包之脉,其直者,循手中指出其端,去爪甲如韭叶,为井,中冲穴也;其支者循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手少阳三焦之脉,起手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为井。  足少阳胆之脉,起于窍阴,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为井;其支者上入大指岐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中。  足厥阴肝之脉,起足大指之端,入丛毛之际,去爪甲如韭叶,为井,大敦是也,六呼。  手太阴列缺:偏风半身不遂。
  手阳明肩髃、曲池:偏风半身不遂。  足阳明大巨:偏枯,四肢不举。
  冲阳:偏风,口眼喎斜,足缓不收。  手太阳腕骨:偏枯狂惕。
  足太阳辅阳:风痹不仁,四肢不举。  足少阴照海:大风、偏枯、半身不遂,善悲不乐。  足少阳阳陵泉:半身不遂。
  环跳:风眩、偏风、半身不遂,失音不语。  手阳明天鼎:暴喑并喉痹。
  合谷:瘖不能言。
  足阳明颊车、地仓:不语,饮食不收,水浆漏落,左治右,右治左。  手少阴阴郄:瘖不能言。
  灵道:暴喑不语。
  手少阳支沟:暴喑不语。
  三阳络:暴痖不能言。
  手太阳天窗:暴瘖不能言。
  足少阴通谷:暴喑不语。
  手厥阴间使:瘖不能言。
  黄帝灸法疗中风,眼戴上不能视者,灸第二椎并第五椎上各七壮,一齐下火,炷如半枣核大,立愈。  《医学纲目》曰:中风不语,不省人事,顶门灸七壮,百会针入豆许,先补后泻,泻多补少。  又撮要法:中冲一分补之,大敦灸,一分,百会一分泻。怪穴又法:十指尖出血,此更详之。  中风失音:喑门二分,留三呼,泻之,不可深;人中三分,留三吸,泻之;天突、涌泉各五分,神门、支沟各三分。  舌转不语:喑门二分。
  舌缓不语:风府三分。
  卒中失音,不能言语,缓纵不随:天窗刺之一分,灸五十壮,息火,仍移灸百会五十壮毕,复灸天窗五十壮,始发。若先灸百会,则风气不得泄,内攻五脏,喜闭伏,仍失音,所以先灸天窗。  口眼喎斜:地仓针入二分,沿皮斜向颊车一寸半,留十吸泻之;颊车二分,斜向地仓。以上二穴,喎右补泻左,喎左补泻右。  崇宁中凡两中风,始则口眼喎斜,次则涎潮闭塞,左右共灸十二穴,得气通。十二穴者,谓听会、颊车、地仓、百会、肩髃、曲池、风市、足三里、绝骨、发际、大椎、风池也,依而用之无不效。  《本草纲目》曰:中风口噤,熟艾灸承浆一穴、颊车二穴,各五壮。  中风掣痛,不仁不随:并以干艾斛许揉团,纳瓦甑中,并下塞诸孔,独留一目,以痛处着甑目而烧艾熏之,一时即止矣。  中风喎斜:用(艹舌)蒌绞汁,和大麦面作饼,炙热熨之,正便止,勿令太过。  《古今医统》曰:治中风,口眼喎斜:听会二穴,在耳前陷中,动脉宛宛中,张口得之;颊车二穴,在耳下二韭叶陷中;地仓二穴,在口吻旁四分外,近下有脉微微动者是。上三穴左患灸右,右患灸左。  灸中风中腑,手足不随等疾:百会一穴,在顶中央;肩髃二穴,在两肩端两骨间陷处宛宛中,举臂得之;曲池二穴,在肘外横纹头,屈肘曲骨取之是;风市二穴,在膝外两筋间,平立舒两手着腿,中指到处是;足三里二穴,在膝下三寸胫骨外大筋内筋骨之间是;绝骨二穴,在足外踝上三寸动脉中。凡觉手足麻木不仁,或痛良久乃止,此将中腑之候也,不论是风与气,可速灸此六穴,在左灸右,在右灸左。  灸风中脏,风塞涎上,不语昏危,下火立效:百会一穴,如前;风池二穴,在项后发际陷中;大椎一穴,在项后一椎上项中;肩井二穴,在缺盆上大骨前寸半,以三指按之,当其中指是;间使二穴,在掌后三寸两筋间陷中;足三里二穴,如前;曲池二穴,如前。凡觉手足麻痹,心中昏乱,神思不快,此将中腑之候,不论是风与气,可速灸此七穴,依次第灸之立愈。  《景岳全书》曰:凡非风,用灸法,必其元阳暴脱,及营卫血气不调,欲收速效,惟艾火为良。然用火之法,惟阳虚多寒,经络凝滞者为宜。若火盛金衰,水虚多燥,脉数发热,咽干面赤,口渴便热等证,则不可妄加艾火。若误用之,必致血愈燥而热愈甚,是反速其危矣。  一凡灸法,头面上艾炷宜小不宜大,手足上乃可粗也;又须自上而下,不可先灸下,后灸上。  灸非风,卒厥危急等证:神阙,用净盐炒干,纳于脐中令满,上加厚姜一片盖定,灸百壮至五百壮,愈多愈妙,姜焦则易之。或以川椒代盐;或用椒于下,上盖以盐,再盖以姜灸之,亦佳。  丹田、气海二穴,俱连命门,实生气之海,经脉之本,灸之皆有大效。  灸非风连脏气塞涎上,昏危不语等证:百会、风池、大椎、肩井、曲池、间使、足三里。  灸口眼歪斜:听会、客主人俱灸;眼,颊车、地仓、承浆俱灸;口,合谷。  灸手足不遂偏枯等证:百会、肩髃、曲池、风市、环跳、足三里、绝骨 【即悬锺】。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二十五

风门

    导引

  《保生秘要》曰:中风因腠理不密,风邪乘虚而入。始于中风,或起四肢麻木,或不觉疼,或时疼者,皆因受风湿之过耳。其有口眼歪邪,风中经络,左身不遂,血死为瘫;右身不遂,湿痰气弱为痪;而左右瘫痪,为气血两虚也。口喎语濇,皆因血虚火盛,而心气不润,宜当养心运动。  如患左手,以右手指右回头,目左而视;左患亦如之。各运气二十四口。如患左足,坐平凳子上,以左足踏右膝上,左手托脚跟,右手扳脚尖,转头向左;患右亦如之,用力扳之。能除风寒暑湿,远年近日瘫痪之证,无不应验。  运功三提三咽,返念归元,气积一九,斡旋周天。左边气不通,于右手行功,着意引在左手;右亦如之。各运五口专气,须百日候到气脉全。  偏风导引:左偏,于左内关穴,掏之九九,擦之九九,亦掏五指尖;右亦如之。  运功取效全,用周天通关法。
  周天法:先立安土守中得诀纯熟,后行周天,流通一身,散彻四肢滞气。其法从前运于脐轮,由小而大,大而收小,依次而上,至璇玑穴,向左臂打圈而下,至曲池,经内关,溯掌心及指尖,圈出手臂外关,而上肘后肩井,及大椎而下,运于尾闾,由下复上,过玉枕,逾昆仑泥丸面部,上鹊桥而降重楼,达胃口,过脐,至玉柱,复气海,行入右腿,历膝关,由鞋劳穴穿足背至指尖,转涌泉踵后上运,过阴谷通尾闾,又圈至顶门,如前下鹊桥,依次送左腿似右法,而落涌泉,又升泥丸及璇玑穴,右行照左手转过肩背,贯昆仑而下摄元海。如此将周身经脉宣畅,徐徐迥转,但意至而气自相随,是为有作之周天法,亦可与造化参。  通关法:从北极定枢斗柄,大旋三遍,天地包罗,行于脐下,分开两路,旋下两腿之前,联络不绝,双行转脚底,向后绕圆海,上至命门会合,从右转左,大旋三遍,从椎骨下分行两肩,经肘后外关达掌心,循内关过肩井,由项后透泥丸,行明堂渐落双瞳,自面部下胸膈会心窝,从左转下降,大旋三遍如前,脐下分开,循环遍体,周流运用。卯酉二辰行之,或九度或二十一度而止。慎勿执着,若有若无。此所谓炼其形和其气也。  中风病,先饮热茶或热汤,项要直,舌卷托之上腭,两手作拳状,两足指亦缩紧,自然汗发而病愈。  中风口歪右,就右肾下肋头拔过左,左拔上至口,又从口处拔回至左肾;左同。
    医案

  《史记》扁鹊传曰:扁鹊过虢,虢太子死,扁鹊至虢宫门下,问中庶子喜方者曰:太子何病,国中治穰过于众事?中庶子曰:太子病血气不时交错而不得泄,暴发于外,则为中害,精神不能止邪气,邪气积畜而不得泄,是以阳缓而阴急,故暴蹷而死。扁鹊曰:其死何如时?曰:鸡鸣至今。曰:收乎?曰:未也,其死未能半日也。言臣齐渤海秦越人也,家在于郑,未尝得望精光,侍谒于前也。闻太子不幸而死,臣能生之。中庶子曰:先生得无诞之乎?何以言太子可生也?臣闻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洒,镵石挢引,案杌毒熨,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藏之输,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脏,练精易形。先生之方能若是,则太子可生也;不能若是,而欲生之,曾不可以告咳婴之儿。终日,扁鹊仰天叹曰:夫子之为方也,若以管窥天,以郄视文。越人之为方也,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阴,论得其阳,病应见于大表,不出千里,决者至众,不可曲止也。子以吾言为不诚,试入诊太子,当闻其耳鸣而鼻张,循其两股以至于阴,当尚温也。中庶子闻扁鹊言,目眩然而不瞚,舌挢然而不下,乃以扁鹊言入报虢君。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阙,曰:窃闻高义之日久矣!然未尝得拜谒于前也。先生过小国,幸而举之,偏国寡臣幸甚。有先生则活,无先生则弃捐填沟壑,长终而不得反。言未卒,因嘘唏服臆,魂精泄横,流涕长澘,忽忽承(目夹),悲不能自止,容貌变更。扁鹊曰:若太子病,所谓尸蹷者也。夫以阳入阴中,动胃繵缘,中经维络,别下于三焦膀胱,是以阳脉下遂,阴脉上争,会气闭而不通,阴上而阳内行下,内鼓而不起上,外绝而不为使,上有绝阳之路,下有破阴之纽,破阴绝阳之色,已废脉乱,故形静如死状,太子未死也!夫以阳入阴支兰藏者生,以阴入阳支兰藏者死。凡此数事皆五脏蹶中之时暴作也,良工取之,拙者疑殆。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有间太子苏,乃使子豹为五分之熨,以八减之齐和煮之,以更熨两胁下,太子起坐。更适阴阳,但服汤二旬而复故,放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扁鹊曰: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仓公传曰:阳虚侯相赵章病,召臣意。众医皆以为寒中。臣意诊其脉曰:迵 【音洞,言洞彻五脏也。】风。迵风者,饮食下嗌而辄出不留,法曰五日死而后十日乃死,病得之酒。所以知赵章之病者,臣意切其脉,脉来滑,是内风气也。饮食下嗌而辄出不留者,法五日死。皆为前分界法。后十日乃死,所以过期者,其人嗜粥,故中藏实;中藏实故过期。师言曰:安谷者过期,不安谷者不及期。
  济北王病,召臣意诊其脉,曰:风蹷胸满,即为药酒尽三石,病已得之,汗出伏地。所以知济北王病者,臣意切其脉,时风气也。心脉浊病法,过入其阳,阳气尽而阴气入,阴气入张,则寒气上而热气下,故胸满。汗出伏地者,切其脉气阴,阴气者病必入中出及瀺水也。
  齐淳于司马病,臣意切其脉,告曰:当病迵风。迵风之状,饮食下嗌辄后之。病得之饱食而疾走。淳于司马曰:我之王家食马肝,食饱甚,见酒来,即走去,驱疾至舍,即泄数十出。臣意告曰:为火齐米汁饮之,七八日而当愈。时医秦信在旁,臣意去。信谓左右阁都尉曰:意以淳于司马病为何?曰:以为迵风,可治。信即笑曰:是不知也。淳于司马病,法当后九日死。即后九日不死,其家复召臣意。臣意往问之,尽如意诊,臣即为三火齐米汁使服之,七八日病已。所以知之者,诊其脉时切之,尽如法,其病顺,故不死。
  臣意尝诊安阳武都里成开方,开方自言以为不病,臣意谓之病苦沓风,三岁四肢不能自用,使人喑,喑即死。今闻其四肢不能用,喑而未死也,病得之数饮酒,以见大风气。所以知成开方病者,诊之其脉法奇咳,言曰脏气相反者死,切之得肾反肺,法曰三岁死也。
  《千金方》曰:仁寿宫遍身患风,脚不能行,奉敕治之。针环跳一穴,阳陵泉一穴,巨虚下廉一穴,阳辅一穴。凡针四穴,即能起行。
  大理赵卿患风,腰脚不随,不能跪起,针上髎一穴,环跳一穴,阳陵泉一穴,巨虚下廉一穴。凡针四穴,即能跪起。库狄钦患偏风,不得挽弓,针肩髃一穴,即得挽弓。
  《儒门事亲》曰:桑惠民病风,面黑色,畏风不敢出,爬搔不已,眉毛脱落,作癞。医三年。一日,戴人到棠溪,来求治于戴人。戴人曰:非癞也。乃出《素问》风论曰:肾风之状,多汗恶风,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面庬然浮肿。今公之病,肾风也。宜先刺其面大出血,其血当如墨色,三刺血变色矣。于是下针,自额上下(金非)针直至颐项,皆出血,果如墨色。遍肿处皆针之,惟不针目锐眦外两旁,盖少阳经,此少血多气也。隔日又针之,血色乃紫;二日外又刺,其血色变赤。初针时痒,再刺则额觉痛,三刺其痛不可任,盖邪退而然也。待二十余日,又轻刺一遍,方已。每刺必以冰水洗其面血,十日黑色退,一月面稍赤,三月乃红白。但不服除根下热之药,病再作,戴人在东方,无能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