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
- 风门
风门
口目喎斜:乳香烧烟熏之,以顺其血脉。 【《证治要诀》】
婆律香膏,摩一切风。 【苏恭】
祛风益颜:真乳香二斤,白蜜三斤,瓷器合煎如饧,每旦服二匙。 【《奇效方》】
中风失音:炒槐花,三更后仰卧嚼咽。 【《得效方》】
中风,身直不得屈伸反复者:取槐皮黄白者切之,以酒或水六升,煮取二升,稍稍服之。【《肘后方》】
夜合枝酒,治中风挛缩:用夜合枝、柏枝、槐枝、桑枝、石榴枝各五两,并生銼,糯米五升,黑豆五升,羌活二两,防风五钱,红曲七斤半,先以水五斗煎五枝,取二斗五升,浸米豆蒸熟入曲,与防风、羌活,如常酿酒法,封三七日,压汁。每饮五合,勿过醉致吐,常令有酒气也。【《奇效良方》】
中风口噤不开,痰涎潮壅:大皂角一挺去皮,猪脂涂炙黄色为末,每服一钱,汤酒调下。气壮者二钱,以吐出风涎为度。【《济众方》】
中风口喎:皂角五两,去皮为末,三年米酢和之,左喎涂右,右喎涂左,干更上之。 【《外台秘要》】
一切诸风,不问远近:用柽叶半斤,切枝亦可,荆芥半升,水五升煮二升,澄清,入白蜜五合,竹沥五合,新瓶盛之,油纸封,入重汤煮一伏时。每服一小盏,日三服。【《普济方》】
中风口喎:巴豆七枚去皮研,左喎涂右手心,右喎涂左手心,仍以暖水一盏安药上,须臾即正,洗去。【《圣惠方》】
中风不语:谷树枝叶銼细,酒煮沫出,随多少日日饮之。 【《肘后方》】
诸风筋骨挛缩,及肌皮顽痹,手足不遂,眉发疥癣诸疾在皮肤骨节者,入温泉中浴,浴讫当大虚惫,可逐病与药,及饮食补养。非有病人,不宜轻入。【藏器】
防风子疗风更优,调食之。 【苏恭】
治中风及壅滞:旋覆花净洗捣末,炼蜜丸,如桐子大。夜卧茶汤下五丸七丸至十丸。
中风不语,喉中如拽锯声,口中涎沫:取藜芦一分,天南星一枚,去浮皮,却于脐上剜一坑子,内入藜芦,陈酢和面包裹,四面用火逼,令黄色,同捣再研极细,生面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丸,温酒下。
巴豆熏法:治卒中风,口噤不省。巴豆去壳,纸包捶油,去豆,以纸作捻条,迸入鼻内;或加皂角末尤良;或以前纸捻烧烟,熏鼻内亦可。【《万病回春》】
中风口噤不语:以乌龟尿少许点舌下,神妙。取龟尿法,以龟坐荷叶上,用猪髦鼻内刺之。【《类聚》】
偏风不遂及癖疾:用桃仁二千七百枚,去皮尖双仁,以好酒一斗三升,浸二十一日,取出晒干,杵细作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以原酒吞之。【《外台秘要》】
延年去风,令人光润:用桃仁五合,去皮,用粳米饭浆同研,绞汁令尽,温温洗面极妙。【《千金方》】
诸风眩运:取干菊花煮汤饮之,或浸酒、或酿酒服,皆妙。
贼风口偏不能语者:茱萸一升,姜豉三升,清酒五升,和煎五沸,待冷服半升,一日三服,得少汗即瘥。【《食疗》】
防风分头、身、梢,治上中下部三十六种风,疗风最要。銼一两,酒水煎服。
一切风气:苍耳子子三两为末,水升半,煎取七合,温服之;又水煎如茶服。
一百六十种恶风:取槁本銼一两,水煎服。
瘫痪不遂:天麻苗名定风草,又名赤箭,不为风所动,銼水煎服。
风(疒帬)痒痹:茱萸一升,酒五升,煮取一升半,温洗之立止。【《食疗》】
一切风:桑枝未生叶者,銼炒,水煎如茶,每服一盏。久服则终身不患偏风,又可预防风气。霜后煮汤,淋渫手足,去风痹更胜。【《本草》,下同】
中风口噤不语,烦闷:竹沥一升饮之,连饮佳。
风痱恍惚:竹沥二升,生葛汁三升,姜汁五合,相和服,名曰竹沥汤。
中风语濇,及风寒湿痹:取乌鸡肉作羹,入葱姜椒盐油酱,煮熟食之。
中风口眼喎斜:取鳝鱼大者,以针刺头上出血,左斜涂右,右斜涂左,正则洗去。鳝放水中。【《得效方》】
中风,失喑不语,烦热:取梨汁服一合,日一。又风疾人吃含消梨,不限多少,旬日顿爽。【《本草》】
风劳毒肿挛痛,或牵引小腹及腰痛:桃仁一升去皮尖,熬令黑烟出,热研如脂膏,以酒三升搅和服,暖卧取汗,不过三度瘥。【《食医心镜》】
蚺蛇酒:治诸风瘫痪,筋挛骨痛,痹木瘙痒,杀虫辟瘴,及疠风、疥癣、恶疮。用蚺蛇肉一斤,羌活一两,绢袋盛之,用糯米二斗蒸熟,安曲于缸底,置蛇于曲上,乃下饭密盖,待熟取酒,以蛇焙研和药。其酒每随量温饮数杯。忌风及欲事。亦可袋盛,浸酒饮。【《集简方》】
手足风痹:黄蜂窠大者一 ,小者三四 ,烧灰,独头蒜一碗,百草霜一钱半,同捣敷上,一时取下,埋在阴处。忌生冷荤腥。【《乾坤秘韫》】
一切风疾,久服轻身,明目、黑发、驻颜:用南烛树,春夏取枝叶,秋冬取根皮,细銼五斤,水五斗,慢火煎,取二斗去滓,净锅慢火煎如稀饴,磁瓶盛之。每温酒服一匙,日三服。一方入童子小便同煎。【《圣惠方》,下同】
中风不语,舌根强硬:三年陈酱、人乳汁各五合,相和研,以生布绞汁,随时少少与服,良久当语。
搜风通滞,风气所攻,脏腑积滞:用牵牛子以童尿浸一宿,长流水上洗半日,生绢袋盛,挂风处令干,每日盐汤下三十粒,极能搜风,亦消虚肿。【《斗门方》】
中风喎僻,骨疼烦躁者:用乌驴皮燖毛,如常治净,蒸熟入豉汁中,和五味煮食。 【《心镜》,下同】
风虚湿痹:醍醐二两,温酒,每服一匙效。
中风,烦热肤痒:醍醐四两,每半匙温酒和服,日一。
中风口喎:取蜘蛛研摩偏急颊上,候正即止。 【《千金方》】
瘫痪偏风,及诸风手脚不遂,腰脚无力者:驴皮胶微炙热,先煮葱豉粥一升,别又以水一升煮香豉二合,去滓入胶,更煮七沸,胶烊如饧,顿服之,乃暖吃葱豉粥,如此三四剂即止。若不吃粥,令人呕逆。【《广济方》】
风淫湿痹,手足不举,筋节挛疼:先与通关散,次以全蝎七个,瓦炒,入麝香一字,研匀:酒三盏,空心调服,如觉已透则止,未透再服。如病未尽除,自后专以婆蒿根洗净,酒煮,日二服。【《直指方》】
中风瘫痪:追魂散,用五灵脂研末,以水飞去上面黑浊下面沙石,研末。每服二钱,热酒调下,日一服。继服小续命汤。【《奇效良方》】
中风痰壅,四肢不收,昏愦若醉:砒,如菉豆大研,新汲水调下,少顷,以热水投之,大吐即愈。未吐再服。【《圣惠方》】
手足不遂,大风及丹石热风不遂:用消石一两,生乌麻油二斤,置铛中,以土墼盖口,纸泥固济,火煎。初时气腥,熟则气香。更以生麻油二升合煎得所,收不津器中,服时坐室中,重作小低屋,然火于内,服一大合发汗。力壮者,日二服。三七日头面疱疮皆减也,然必以火为使。【《波罗门僧方》】
二月九日,采葳蕤根切碎一石,以水二石煮之,从旦至夕,以手挼烂,布囊榨取汁熬稠,其滓晒为末,同熬至可丸,丸如鸡头子大。每服一丸白汤下,日三服。导气脉,强筋骨,治中风湿毒,去面皱,益颜色,久服延年。【《曜仙神隐书》】
天麻丸:消风化痰,清利头目,宽胸利膈,治心忪烦闷,头运欲倒,项急肩背拘倦,神昏多睡,肢节烦痛,皮肤瘙痒,偏正头痛,鼻齆,面目虚浮,并宜服之。天麻半两,芎藭二两,为末,炼蜜丸如芡子大。每食后嚼一丸茶酒任下。【《普济方》】
中风偏痹,半身不遂者:用麻黄以汤熬成糊摊纸上,贴不病一边,上下令遍,但除七孔,其病处不糊,以竹虱焙为末三钱,老人加麝香一钱研匀,热酒调服。就卧须臾,药行如风声,口吐出恶水,身出臭汗如胶,乃急去糊纸,别温麻黄汤浴之,暖卧将息,淡食十日,手足如故也。【《岣嵝神书》】
口眼喎斜:活鲇鱼切尾尖,朝吻贴之,即正。 【时珍】
一切风痰:白僵蚕七个直者细研,姜汁调灌之。 【《胜金方》】
白龙须:治男子妇人风湿腰腿疼痛,左瘫右痪,口目喎斜,及产后气血流散,胫骨痛,头目昏暗,腰腿痛不可忍,并宜之。惟虚劳瘫痿不可服。研末每服一钱,气弱者七分,无灰酒下,密室随左右贴床卧,待汗出自干。勿多盖被,三日勿下床见风。一方得疾浅者,用末三钱,磁瓶煮酒一壶,每日先服桔梗汤,少顷饮酒二盏,早一服,晚一服。【《保寿堂方》】
槐胶:治一切风,化涎,肝脏风,筋脉抽掣,及急风口噤,或四肢不收,顽痹,或毒风周身如虫行,或破伤风,口眼偏斜,腰背强硬,任作汤散丸煎杂诸药用之,亦可水煮和药为丸。【《嘉佑》】
男女中风,口噤不语:并宜细研乳头香末方寸匕,以酒煎苏方木调服,立吐恶物,瘥。【海藏】
胡麻炒食,不生风病。风人久食,则步履端正,语言不蹇。 【李廷飞】
威灵仙:治风,通十二经脉。此药朝服暮效,疏通五脏六腑,令出宿水,微利不泻,久服四肢轻健,手足温暖。专治男妇中风,手足不遂,口眼喎斜,骨节风、胎风、暗头风、白癜风、心风、大麻风、皮风搔痒,手足顽麻、言语蹇濇,行立不得,风疥癣毒,湿热浸淫,面黄气急,腹胀腰重,阴肿肾冷。妇人月水不来,动经多日,内服威灵仙,外用煎汤频洗,无不平愈。用威灵仙一味洗焙为细末,用好酒和令微湿,入在竹筒内,塞口,九蒸九晒如干漆,以炼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酒送下。
针灸
《灵枢经》曰: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其则不能言,不可治也。病先起于阳,后入于阴者,先取其阳,后取其阴,浮而取之。 《中藏经》曰:风中有五者,谓心、肝、脾、肺、肾也。心风宜于心俞灸之,肝风宜于肝俞灸之,脾风宜于脾俞灸之,肾风宜于肾俞灸之,肺风宜于肺俞灸之。 《甲乙经》曰:口僻,颧髎及龂交、下关主之。 面目恶风寒,(出页)肿臃痛,招摇视瞻,瘈瘲口僻,巨髎主之。 口不能水浆,喎僻,水沟主之。
口僻噤,外关主之。
瘈瘲,口沫出,上关主之。
偏枯,四肢不用,善惊,大臣主之。 大风,逆气,多寒善悲,大横主之。 头身风,善呕怵,寒中少气,掌中热,腑急腋肿,间使主之。 足下缓失履,冲阳主之。
口噤不可开,支沟主之。
痱痿臂腕不用,唇吻不收,合谷主之。 大风默默,不知所痛,嗜卧善惊瘈瘲,天井主之。 偏枯臂腕发痛,肘屈不得伸手,又风头痛,涕出,肩臂颈痛,项急,烦满惊,五指掣不可屈伸,战怵,腕骨主之。 风眩惊,手腕痛,泄风,汗出至腰,阳谷主之。 风入腹中,侠脐急,胸痛胁榰满,衄不止,五指端尽痛,足不任地,涌泉主之。 偏枯不能行,大风默默,不知所痛,视如见星,溺黄,小腹热,咽干,照海主之。泻在阴蹺,右少阴俞。先刺阴蹺,后刺少阴,在横骨中。 风逆四肢肿,复溜主之。
风从头至足,面目赤,口痛嚙舌,解溪主之。 大风目外眦痛,身热痱,缺盆中痛,临泣主之。 善自嚙颊,偏枯,腰髀枢痛,善摇头,京骨主之。 大风,头多汗,腰尻腹痛,腨跟肿,上齿痛,脊背尻重,不欲起,喜闻食臭,恶闻人音,泄风从头至足,昆仑主之。 《千金方》曰:绝骨,主风劳身重。 天府、曲池、列缺、百会,主恶风邪气,泣出喜忘。 阳谷,主风,眩惊手卷,泄风汗出,腰项急。 阴蹺,主风,暴不知人,偏枯不能行。 昆仑,主狂易大风。
临泣,主大风目痛。
通理,主不能言。
肝风占候,其口不能言,当灸鼻下人中,次灸大椎,次灸肝腧,第九椎下是,五十壮,余处随年壮。眼暗人灸之得明,灸二三百壮良。 心风寒,灸心腧各五十壮,第五节两边各一寸半是。 脾风占候,声不出或上下手,当灸手十指头,次灸人中,次灸大椎,次灸两耳门前脉,去耳门上下行一寸是,次灸两大指节上下各七壮。 脾风,灸脾腧夹脊两边各五十壮。凡人脾腧无定所,随四季月应,病即灸脏腧是脾穴,此法甚妙。 又方:灸百会,次灸本神,次灸承浆,次灸风府,次灸肩髃,次灸心腧,次灸手五里,次灸手髓孔,次灸手少阳,次灸足五里,次灸足髓孔,次灸足阳明,各五百壮。 风痱不能语,手足不遂:度病者手小指内岐间至指端为度,以置脐上,直望心下,以丹注度上端毕;又作两度,续所注上,合其下,开其上,取其本度横置其开上,令三合,其状如倒作人字形。男度左手,女度右手。嫌不分了,故上丹注。三处同时起火灸之,各一百壮愈。 卒中风口噤不得开:灸机关二穴,穴在耳下八分少近前,灸五壮即得语;又灸随年壮。僻者,逐僻左右灸之。 中风失喑,不能言语,缓纵不随:先灸天窻五十壮,息火仍移灸百会五十壮毕,还灸天窻五十壮者,始发先灸百会则风气不得泄,内攻五脏,喜闭伏,乃失音也。所以先灸天窻,次百会佳。一灸五十壮,悉泄火势,复灸之。视病轻重,重者一处三百壮,大效。凡中风服药益剧者,但是风穴,悉皆灸之三壮,无不愈也,神良。决定勿疑惑也。不至心者,勿浪尽灸。 又方:以苇竹筒长五寸,以一头刺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之,勿令泄气。一头内大豆一颗,并艾烧令然,灸七壮即瘥。患右灸左,患左灸右,千金不传。其病亦可灸之。 又方:灸手交脉三壮,左灸右,右灸左,其注如鼠屎形,横安之,两头下火。 风寒之气客于中,滞而不能发,故喑不能言,及喉痹失声,皆风邪所为也,入脏皆能杀人,故附之于治风方之末。凡尸厥而死,脉动如故,此阳脉下坠,阴脉上争,气闭故也。针百会入三分补之,熨斗熨两胁下;又灶突墨弹丸大,浆水和服之;又针足中趾头,去甲如韭叶;又刺足大趾甲下内侧,去甲三分。 眼瞤动,口唇偏喎,皆风入脉,急与小续命汤、附子散,摩神明膏、丹参膏,依穴灸之。喉痹舌缓亦然。风入脏使人喑痖卒死,口眼相引,牙车急,舌不转,喎僻者,与伏龙肝散和鸡冠血及鳖血涂,干复涂,并灸吻边横文赤白际,逐左右随年壮,报之,至三报;三日不瘥,更报之。 《儒门事亲》曰:卒暴中风,目之斜灸以承泣,口之喎灸以地仓,俱效;但不效者,当灸人迎。夫气虚风入而为偏,上不得出,下不得泄,真气为风邪所陷,故宜灸。 《丹溪心法》曰:卒暴中风,灸风池、百会、曲池、合谷、风市、绝骨、环跳、肩髃、三里等穴,皆灸之,以凿窍疏风。 《卫生宝鉴》曰:大接经从阳引阴,治中风偏枯。 足太阳膀胱之脉,出于至阴,小指外侧,去爪甲如韭叶,为井金,十呼。 足少阴肾之脉,起于小指之下,斜趋足心,三呼。 手厥阴心包之脉,其直者,循中指中冲出爪甲如韭叶陷中,为井;其支者,别掌中小指次指出其端。 手少阳三焦之脉,起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为井,三呼。 足少阳胆之脉,起足窍阴,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为井;其支者,上入大指岐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中,三呼,十三呼。 足厥阴肝之脉,起足大敦,大指入丛毛之际,去爪甲如韭叶及三毛,为井,十呼,六呼。 手太阴肺之脉,起大指之端,出于少商,大指内侧,去爪甲如韭叶,为井;其支者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手阳明大肠之脉,起大指次指之端,入次指内侧,去爪甲如韭叶,为井,一呼,中指内交三呼。 足阳明胃之脉,起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为井;其支者,入大指出其端,一呼。 足太阴脾之脉,起足大指端循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为井,隐白是也,十呼。 手少阴心之脉,起于小指内出其端,循指内廉,去爪甲角如韭叶,为井。 手太阳小肠之脉,起手小指之端,去爪甲下一分陷中,为井。 大接经从阴引阳,治中风偏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