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
- 运气门
运气门
【注 此复明五味所资其化气者,因胜制而从之也。化淳者,谓阳明从中见湿土之化,燥湿相合,故其化淳一。金从土化,故味之咸者,守而勿敢泛溢,畏太阴之制也。气专者,厥阴从中见少阳之主气,故味辛者,与甘酸苦味俱主之。盖辛受火制,制则从火化也。夫寒热燥湿,在泉之六气也。酸苦甘辛咸,五运之五味也。以燥湿之化淳则咸守,相火之气专则辛化,盖因地气制之,而味归气化也。】 故曰:补上下者从之,治上下者逆之,以所在寒热盛衰而调之。故曰,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此之谓也。 【注 上下谓司天在泉之气,如少阳在泉,则厥阴司天,用苦酸之味以补之,盖助其上下之气也。如司天之气,风淫所胜,平以辛凉;热淫所胜,平以咸寒。如诸气在泉,寒淫于内,治以甘热;火淫于内,治以咸冷。谓淫胜之气,又当反逆以平之。故以所在之寒热盛衰而调之,谓盛则治之,衰则补之,则上下之气和调矣。夫司天在泉之气,升降于上下,五运之气,出入于外内,各求其有过者,取而治之,能胜其毒者,治以厚药,不能胜毒者、治以薄药。此治岁运之法也。】 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旁取之。 【注 气反者,谓上下外内之病气相反也。如下胜而上反,病者当取之下;上胜而下反,病者当取之上;外胜而内反,病者当取之外旁。】 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温,热而行之。故消之削之,吐之下之,补之泻之,久新同法。 【注 治热以寒,温而行之者,盖寒性与热气不合,故当温而行之。所谓寒因热用,热因寒用,其始同而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此反治法也。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温,热而行之,此正治法也。盖以清冷治温热,以温热治清冷,所谓逆者,正治是也。消之削之,内取外取也;吐之下之,上取下取也;补之泻之,补上补下,治上治下也。久者,谓伏气之病;新者,感而即发也。】 帝曰:病在中而不实不坚,而聚且散,奈何?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无积者求其脏,虚则补之,药以袪之,食以随之,行水渍之,和其中外,可使毕已。 【注 此论五运之气为病,而有治之之法也。病在中者,根于中也。不实不坚,且聚且散者,神机之出入于外内也。如敷和之纪,其脏肝,其病里急支满;备化之纪,其脏脾,其病否。盖五运之气,内合五脏,故无积者,当求其脏也。脏气虚则补之,先用药以袪其邪,随用食以养其正,行水渍之以取汗,和其中外,使邪从外去,可使毕已矣。】 帝曰:有毒无毒,服有约乎?岐伯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 【注 病有久新,谓病之能毒,不能胜毒也。方有大小者,谓有可以厚药,止可以薄药也。毒者有大寒大热,乃燥湿偏胜之毒气,故止可攻疾,中病即止,过则伤正矣。是以大毒之药治病,病去其六,即止后服。常毒治病,病去其七,即止之。小毒治病,病去其八,即止之。即无毒之药,亦不可太过,所谓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脏气法时论曰: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故以药石治病,谷肉食养,使病尽去之,又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如病不尽,复以药石治养如前法。】 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夭殃;无致邪,无失正,绝人长命。 【注 必先知岁运之盛衰,衰则补之,盛则泻之,补则从之,泻则逆之,无伐天运之中和。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夭殃;邪则袪之,正则养之,无绝人长命。】 帝曰:其久病者。有气从不康,病丢而瘠,奈何?岐伯曰:昭乎哉,圣人之问也!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夫经络以通,血气以从。复其不足,与众齐同。养之和之,静以待时。谨守其气,无使倾移,其形乃彰,生气以长,命曰圣王。故大要曰,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此之谓也。帝曰:善! 【注 此论人形体,亦由气运之所资养者也。夫神去则机息,气止则化绝,神气之不可不调养也。然而神气犹主人,形骸若器宇,形与神俱,而后可终其天年,是形之不可不调养也。气从者,谓神气已调。不康而瘠,谓身不康,而形尚瘦也。化谓五运之化气,时谓六气之主时。如敷和之纪,其脏肝,其养筋;升明之纪,其脏心,其养血;备化之纪,其脏脾,其养肉;审平之纪,其脏肺,其养皮毛;静顺之纪,其脏肾,其养骨髓。是形之皮肉筋骨,皆由化运之所资养,不可更代者也。又如春气养筋,夏气养血脉,长夏气养肌肉,秋气养皮毛,冬气养骨髓,是形之皮肉筋骨,皆由四时气之所养,而时不可违也。脉络者,所以行气血而荣阴阳。血者,神气也,如经络以通血气,以从复其神气之不足,而与无病者之相同,是神气已复,但身不康健,而形尚瘦瘠,故当存养其神,和调其气,静以待时,谨守其气,无使倾移,其形得时化之养,渐乃彰着矣。此气运养身之大要也。盖养之和之,皆治世语,欲世人顺天地之和,法四时之宜,以养此身之形神气,自能寿敝天地,而无有终时也。】
天元纪大论
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 【注 天有五行者,丹黅苍素元之五气也。五位,五方之位,地之五行也。寒暑燥湿风,天之六气也。盖言天之五气,经于十干之分;十干之气,以化地之五行;地之五行,以生天之六气。】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 【注 五脏,五行之所生也。五气,五行之气,风热燥湿寒也。喜怒忧思恐,五脏之神志也。夫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万物化生。人本乎地之五行,而成此形,以有形之五帜,化五气,生五志,而复通乎天气。】 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余已知之矣。愿闻其与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 【注论谓六节脏象诸论也。五运者,甲己岁为土运,乙庚岁为金运,丙辛岁为水运,丁壬岁为木运,戊癸岁为火运。三阴三阳者,子午之岁,少阴主之;丑未之岁,太阴主之;寅申之岁,少阳主之;卯酉之岁,阳明主之;辰戌之岁,太阳主之;巳亥之岁,厥阴主之。帝言五运之气,递相沿袭,而一岁皆为之主治。终期年之三百六十五日,周而复始。其与三阴三阳之主岁相合,何以候之?】 鬼臾区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注 天之十干,运化地之五行;地之五行,上呈三阴三阳之六气。故曰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王冰曰:道,谓化生之道。纲纪,谓生长化收藏之纲纪。父母,谓万物形之先也。本始,谓生杀皆因而有之也。夫有形禀气,而不为五运阴阳之所摄者,未之有也。所以造化不极,为万物生化之元始者,何哉?以其是神明之府故也。然合散不测,生化无穷,非神明运为无能尔也!】 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 【注 六微旨论曰: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五常政大论曰: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莫可穷测。用施于四时,变化乎万物,无可矩量者也。】 夫变化之为用也:
【注 阴阳不测之变化,在天地之间,生成万物,功用最大。】 在天为元,
【注 元,幽远也。天道幽远,变化无穷。】 在人为道,
【注 道,犹路也。凡日用事物之间,莫不有天地自然之道。】 在地为化,
【注 化,生化也。化育万物,皆由地之生成。】 化生五味。
【注 五味,五行之所生也。万物之有情有性者,莫不具五行之气味。】 道生智,
【注 心之灵明曰智,言能循天理之自然,则是非邪正,自然分别,而用无不周也。】 元生神。
【注 神之为周,触遇元通,因物化成,无不应也。】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注 风寒热燥湿,天之阴阳也。木火土金水,地之阴阳也。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万物化生。】 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
【注 天复地载,万物化生于其间。】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注 阴阳之气,左右旋转之不息,盖左右者,即间气也。】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注 天一生水,地二生火。火为阳,水为阴。言阴阳不可见,而水火为阴阳之征验。】 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
【注 木主春令,其气生长,而生万物。金主秋令,其气收敛,而成万物,故为生成之终始。】 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 【注 在天为气,而气有多少。在地成形,而形有盛衰。上下相感,而太过不及之气,昭然彰着矣。】 帝曰:愿闻五运之主时也,何如?
【注 木运主春,火运主夏,土运主长夏,金运主秋,水运主冬。】 鬼臾区曰:五气运行,各终期日,非独主时也。 【注 言五运之气,各终期年之三百六十五日。终而复始,非独主于时也。夫五运主时,乃四时寒热温凉之气,主岁者,五行太过不及之年。】 帝曰:请闻其所谓也!鬼臾区曰:臣积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 【注 《天元册》乃太古之文,所以纪天真元气运行之书也。太虚谓空元之境,大气之所充,神明之宫府也。寥廓,空大无际之谓。化原,造化之本原也。】 万物资始,五运终天。
【注 五运,木火土金水运也。终天者,日日行一度,五运各主一岁,终周天之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也。万物藉化元而始生五行,终天运而无已。】 布气真灵,总统坤元。
【注 真灵者,人与万物也。总统坤元者,地居天之中,天包乎地之外也。】 九星悬朗,七曜周旋。
【注 九星者,天蓬、天芮、天冲、天辅、天禽、天心、天任、天柱、天英九星,悬朗于天,应九州之分野。七曜者,日月五星。周谓周天之度。旋谓左旋,循天度而行。】 曰阴曰阳,曰柔曰刚。
【注 《易》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幽显既位,寒暑弛张。
【注 阳主昼,阴主夜。幽显既位者,阴阳定位也。寒暑弛张者,寒暑往来也。】 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注 《易》曰:天地絪缊,万物化醇,此所以生生不息,化化无穷,而品物咸章矣。】 臣斯十世,此之谓也。
【注 十世,言自祖传习至今,于兹十世矣。所谓积考《太始天元册》文者,此之谓也。】 帝曰:善!何谓气有多少,形有盛衰?鬼臾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形有盛衰,谓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 【注 太阳、少阳、少阴,运行先天而主有余;阳明、太阴、厥阴,运行后天而主不足。此三阴三阳之气有多少也。形谓五行之有形。五形之治,各有太过不及者,谓五运之主岁,如诸壬年之木运太过,则诸丁年之木运不及矣;诸戊年之火运太过,诸癸年之火运不及矣;诸甲年之土运太过,诸己年之土运不及矣;诸庚年之金运太过,诸乙年之金运不及矣;诸丙年之水运太过,诸辛年之水运不及矣。】 故其始也,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知迎知随,气可与期。 【注 始者,谓天干始于甲,地支始于子。如甲年之土运太过,则乙年之金运不足随之;子年之少阴有余,则丑年之太阴不足随之。所谓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也。如乙年之金运不及,则丙年之水运有余从之;丑年之太阴不足,则寅年之少阳有余从之。所谓不足而往,有余从之也。知岁运之往来,则太过不及之气,可与之相期而定矣。】 应天为天符,承岁为岁直,三合为治。 【注 此承上文,言六十岁之中,又有天符岁会,三合主岁,此为平气之年,无太过不及者也。所谓天符者,土运之岁,上见太阴;火运之岁,上见少阳少阴,金运之岁,上见阳明;木运之岁,上见厥阴;水运之岁,上见太阳。乃五运之气,与司天之气相合,故为天符。木运临卯,火运临午,土运临四季,金运临西,水运临子,乃地支之主岁,与五运之主岁,五行之气,正值会合,故曰岁合。三合者,谓司天之气、五运之气、主岁之气,三者相合,又名太乙天符。此皆平气之年,无太过不及者也。】 帝曰:上下相召奈何?鬼臾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 【注 寒暑燥湿风火,天之六气也。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阳之上,火气主之。是三阴三阳,上奉天之六气也。木火土金水火,地之五行也。在春主木而主生,在夏主火而主长,长夏主土而主化,在秋主金而主收,在冬主水而主藏。故生长化收藏下应之。盖天之五气,运化地之五行;地之五行,上呈天之六气。是以上下相感召,而三阴三阳之气,天地之所共有。故下文曰: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 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