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
- 脏腑门
脏腑门
经水篇
足阳明外合于海水,内属于胃。
【注 海水汪洋于地之外,而地居海之中。阳明居中土,为万物之所归,又为水谷之海,故足阳明外合于海水,而内属于胃。】
海论篇
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冲,下至三里。 【注 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冲,气在腹者止之背俞,下至足之三里,是水谷之海,上通于天气,而下通于经水也。】 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 【注 胃气有余,故腹胀满。胃气不足,故饥不受谷食。】
病传篇
病先发于胃,五日而之肾,三日而之膂膀胱,五日而上之心。二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昳。 【注 按《素问》标本病传论曰:胃病胀满,五日少腹腰脊痛,胻酸。三日背(月吕)筋痛,小便闭。五日身体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昳也。盖病先发于胃故胀满五日而之肾,则少腹腰脊痛胻酸。三日而之膂膀胱,则背(月吕)筋痛。五日而上之心,则身体重。盖心主血脉,血脉者,所以濡筋骨而利关节者也。二乃火之生数,死于二日者,火之生气绝也。冬夜半者,水乘火灭之义。夏日昃者,亦太阳之生气绝也。】
论痛篇
胃厚色黑大骨及肥者皆胜毒。故其瘦而薄胃者,皆不胜毒也。 【注 阳明居中土,主受纳水谷,借少阴之气上升,戊癸相合,化大火土之气,而后能蒸泌水谷之精微。是以胃厚色黑大骨及肥者,少阴阳明之气并盛,故皆能胜毒。】
五味篇
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谷气津液已行,荣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 【注 夫谷入于口,其味有五,各归所喜,津液各走其道。谷气津液已行、荣卫大通,所化之糟粕,乃传于小肠大肠,循下焦而渗入膀胱也。】 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荣卫之道。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注 上焦出胃上口,中焦亦并胃中,故曰胃之两焦。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赖以受气,别出两行,荣卫之道,其清者为荣,浊者为卫,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大气宗气也,胸中膻中也,其宗气之抟而不行者,乃积于胸中,命曰气海。上出于肺,循咽喉以司呼吸,呼则气出,吸则气入也。夫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谷入于胃,化其精微,有五气五味,故为天地之精气,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其大数常出三入一。盖所入者谷,而所出者乃化糟粕,以次传下,其津腋溉五脏而生荣卫,其宗气积于胸中以司呼吸,其所出有三者之隧道,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师传篇
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脐已上皮热。胃中寒,则腹胀。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小腹痛胀。 【注 此言寒热外内之相应也。】
扁鹊难经
胃腑形象
四十二难曰:胃重二斤一两;纡曲屈伸,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 胃腑形象之图
见图
胃之上口,名曰贲门,饮食之精气从此上输于脾肺,宣播于诸脉。《巵言》曰:胃者汇聚,何所不容,万物归土之义。 胃之下口,即小肠上口,名幽门。
中藏经 【汉 华佗】
论胃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
胃者,腑也,又名水谷之海,与脾为表里。胃者人之根本,胃气壮,五脏六腑皆壮也,足阳明是其经也。胃气绝,五日死。实则中胀,便难,肢节疼痛,不下食,呕吐不已。虚则肠鸣胀满,引出滑泄。寒则腹中痛,不能食冷物。热则面赤如醉人,四肢不收持,不安眠,语狂目乱,便硬者是也。痛甚则腹胁胀满,吐呕不入食,当心上下不通,恶闻食臭,嫌人语,振寒,喜伸欠。胃中热则唇黑,热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颠狂不定,汗出额上,衂不止。虚则四肢肿满,胸中短气,谷不化,中消也。胃中风,则溏泄不已。胃不足,则多饥不消食。病人胃不平,则胃中病渴者不能治。胃脉坚而长,其色黄赤,病折腰;其脉软而散,病食痹。关上脉浮大者虚也,浮而短濇者实也,浮而微滑者亦虚,浮而迟者寒也,浮而数者热也。虚实寒热,生死之证,察其脉理,即成神妙也。
千金方 【唐 孙思邈】
胃腑脉论
胃腑者,主脾也。口唇者,是其候也。脾合气于胃。胃者,水谷之腑也,号仓库守内啬吏;重二斤十四两,迂曲屈伸,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广颏大颈张胸,五谷乃容而满。上焦泄气,出其精微,栗悍滑疾;下焦下溉,泄诸小肠,此肠胃所受水谷之数也。平人则不然,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满更虚,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精气也。五脏不足调于胃,故肠胃之中,常留谷二斗四升,水一斗一升。故人一日再至后,后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留水谷尽。故平人不饮不食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七日而死矣。趺阳脉浮大者,此胃家微虚烦,圊必日再行。动作头痛重,热气潮者属胃。
胃实热
右手关上脉阳实者,足阳明经也。病苦头痛,汗不出,如温疟,唇口干,善哕,乳痈,缺盆腋下肿痛,名曰胃实热也。
胃虚寒
右手关上脉阳虚者,足阳明经也。病苦胫寒,不得卧,恶风寒洒洒,目急,腹痛虚鸣 【《外台》作耳虚鸣,】 时寒时热,唇口干,面目浮肿,名曰胃虚寒也。
河间六书 【金 刘完素】
风厥证 【主脾胃】
一阳一阴病发惊骇,背痛,噫欠,名风厥。盖胃土肝木,为木克土,风胜湿,不制肾水,故令上逆。远志散主之。
胃疸证 【主胃热】
食已如饥,胃热能消谷。阳明脉络心,火上行,心憎烦,面黄,小便赤濇也。茯苓加减汤主之。
食(亻亦)证 【主胃病】
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或胃热遗于胆,能食善饮,木胜土也。参苓丸主之。
鼓胀证 【主胃病气逆】
病有心腹胀满,旦食不能暮食,致令胃逆不散,大肠不传逆满。鸡屎醴散主之。
胃寒肠热证 【主胃】
胃寒主收,水谷不化,泄泻。胃寒之气在上,肠热之气在下,故胀而泄。妙应丸主之。
胃热肠寒证 【主胃】
胃热则消谷善食而饥,肠寒则血凝脉重,小便痛而胀。青橘皮丸主之。
东垣十书 【元 李杲】
大肠小肠五脏皆属于胃,胃虚则俱病论
《黄帝针经》云:手阳明大肠,手太阳小肠,皆属足阳明胃。小肠之穴在巨虚下廉,大肠之穴在巨虚上廉,此二穴皆在足阳明胃三里穴下也。大肠主津,小肠主液,大肠小肠受胃之荣气,乃能行津液于上焦,灌溉皮毛,充实腠理。若饮食不节,胃气不支,大肠小肠无所禀受,故津液涸竭焉。《内经》云:耳鸣耳聋,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此胃弱不能滋养手太阳小肠、手阳明大肠,故有此证。然亦止从胃弱而得之,故圣人混言肠胃之所生也。或曰:子谓混言肠胃所生,亦有据乎?予应之曰:玉机真脏论云:脾不及,令人九窍不通。谓脾为死阴,受胃之阳气,能上升水谷之气于肺,上充皮毛,散入四脏。今脾无所禀,不能行气于脏腑,故有此证。此则脾虚九窍不通之谓也。虽言脾虚,亦胃之不足所致耳。此不言脾,不言肠胃,而言五脏者,又何也?予谓此说与上二说无以异也。盖谓脾不受胃之禀命,致五脏所主九窍,不能上通天气,皆闭塞不利也。故以五脏言之,此三者止是胃虚所致耳。然亦何止于此?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岂一端能尽之乎?
格致余论 【元 朱震亨】
病邪虽实胃气伤者勿使攻击论
凡言治国者,多借医为谕,仁哉斯言也!真气,民也;病邪,盗贼也。或有盗贼,势须剪除而后已。良相良将,必先审度兵食之虚实,与时势之可否,然后动兵。兵涉轻妄,则吾民先困于盗,次困于兵,兵困而国弱矣。行险侥幸,小人所为。万象森罗,果报昭显。其可不究心乎?大凡攻击之药,有病则病受之,病邪轻而药力重,则胃气受伤。夫胃气者,清纯冲和之气也,惟与谷肉菜果相宜。盖药石皆是偏胜之气,虽参、芪辈为性亦偏,况攻击之药乎?
医学入门 【明 李梴】
胃腑赋
胃号太仓,俗呼为肚。
【无所不容,若仓库然。】
上透咽门 【食管】 ,而受其所吞;曲接小肠,而传其所腐;容三斗五升,而留亦如之。 【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平人日再至圊,一行二升半,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水谷尽矣。故平人不饮食七日而死者,水谷津液俱尽也。】 长二尺六寸而大一尺五。
【径五寸,重二斤十四两。】
形验于腘,而厚薄不同。
【腘者,肉之际,即腿肚也。】
气通于口,而脉息是主。
【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在手鱼际之后。所候动脉者,是手太阴脉气所行,故言气口,亦太阴也。】 清升浊降,六腑大源;食化饮消,五脏安堵。 【胃中清气升则浊气降,饮食消化则百病不生,五脏调和,安然如堵,是胃主阳气,发生而为六腑之源也。噫,至浊之中,而有至清者存焉。】 风中口喎,喉痹颈汗,膈塞腹大,或时目黄目泣。 【胃脉起于鼻交頞中,循鼻外人齿缝,还出侠口环唇,下交承浆,循颐后下廉至人迎,循咽入缺盆下乳膈,循腹里,至气冲而合,故病如是。目黄者,人肥,风气不得外泄,则热中而上蒸于目,变黄色。目泣者,人瘦腠理开,风得外泄,则寒中而目泪自出。】 气逆喘急,不卧食胀,妨闷呕哕,或时心痛乳痛。 【阴气下而复上,上则邪客脏腑为水,故喘。又阳明气盛,不得从其道,故胃不和而卧不安,且息有音也。脉属脾络胃脉属脾络胃据《灵枢》经脉:胃脉当属胃络脾。,故病则妨闷,吃食则胀满也。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者,阴气衰而阳气将出也。阳明病气至则善呕,呕已乃衰,挟寒则呕腥水,挟风则呕甜水,挟湿则呕酸水也。其人旧有寒气,因谷气入胃,上注于肺,寒气与新谷气相攻相并,复出于胃,故为干哕也。心痛者,气郁胃脘也。乳痛者,阳明主乳房也。】 热恶火气 【入声亦恶。】 腋肿口渴流涎,甚则登高发狂。 【发狂逾垣上屋者,阳盛则能升高也。经曰:阳明之厥,则颠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言妄见。】 虚恶木音。呵噫腹向胫枯,甚则身亸腰俯。 【胃土也,虚则闻木音惕然而惊,闻钟鼓则不动,土恶木喜金也。阴气上走入阳明,阳明络属心,故曰上走心为噫,所以时时心闷欲食,不喜食来欠多也。腹向者,腹中谷谷,便溺难,多寒气也。胃阳虚,则阴气上与阳拒,故胫寒或肿或枯而股不能收也。虚寒者,面目俱浮,骨节皆痛;虚甚则筋脉解堕,气不复用,故为身亸也。腰俯者,阳明腰痛,不可以顾,顾而有见者善悲。】 冷则振寒鼓颔,翻胃吐清。
【阳虚则寒栗鼓颔,又阴气虚而阳气加之,故洒洒振寒也。翻胃吐清水不止,为冷败证也。】 热则吐衂肠风,酒症食蛊。
【血热则衂或吐,在下则为肠风下血,在上则为面肿酒症,食瘕虫疰,皆胃气不行,而瘀血与痰相结而成也。】 巴豆、大黄立泻,石膏、连翘颇凉。 【泻用巴豆、大黄、枳壳、芒硝、硝石;凉用石膏、连 翘、玉屑、元明粉、滑石、寒水石、白朮、石斛、茅根、黄连、黄芩、干葛、天花粉,升麻、紫参、山栀、松脂、竹茹、韭汁之类。】 丁香、豆蔻从温,白朮、山药最补。 【温用丁香、肉豆蔻,白豆蔻、良姜、香附、生姜、草豆蔻、木香、川芎、藿香、厚朴、益智仁、吴茱萸、辛荑、胡椒、香茹之类;补用白朮、山药、莲肉、芡实、山查、陈皮、扁豆、麦芽、神曲、黄芪、半夏、百合、苍朮之类。】 水荣谷卫,脾胃相通。
【胃为水谷之海,脾为消化之器。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故血不可不养,卫不可不温。血温卫和,荣卫通行,天命常存。】 春实秋虚,阴阳逆忤。
【春夏,阳明为实为从,太阴为虚为逆,秋冬,太阴为实为从,阳明为虚为逆。此脾胃病常相更迭而不定也。】
体仁汇编 【明 彭用光】
胃腑药性
胃乃足阳明之经,多血多气,戊土之腑。 【其经起于厉兑穴,在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终于头维穴,在额角入发际,本神旁一寸五分,与脾脏合。】 长一尺六,大一尺五,容受水谷,吏号仓库。 【其官与脾同,重一斤十四两,长一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受水谷三斗五升,《千金》号仓库吏。】 候在口唇,脉右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