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门

    导引

  《千金方》曰:若患心冷病,气即呼出;若热病,气即吹出。其法夜半后八十一,鸡鸣七十二,平旦六十三,日出五十四,辰时四十五,巳时三十六。欲作此法,先左右导引三百六十遍。病有四种:一冷痹、二气疾、三邪风、四热毒,若有患者,安心调气,此法无有不瘥也。  心病用呼吹。心脏病者,体冷热,相法:心色赤,患者梦中见人着赤衣,持赤刀杖,火来怖人。疗法:用呼吹二[二 原作「方」,据《千金》卷二十七调气法改。]气,呼疗冷,吹治热。  《养性书》曰:修养法常以四月、五月朔望清旦,面南端坐,叩金梁九,漱元泉三,静思注想,吸离宫赤色气入口,三吞之,闭气三十息。  吐纳法:心病用呵,呵为泻,吸为补。须正身端坐,先调气和匀,以鼻微长引气,然后细细呵之,令耳不得闻。大略以三十六遍为则,能去心部一切烦热。病愈则止,过则损。  导引法:正坐以两手作拳用力,左右互相筑,各六度。又可正坐以手按腕上,一手向下拓空如重石。又以两手相叉,以脚踏手中各六度,能去心胸中风邪诸疾,闭气为之毕,良久,三咽三叩齿而止。  《保生秘要》曰:心气滞濇。古云医道通仙道,第要清明气血二字之理。气为先天之用,属于阳,无形而有影;血为后天之行,属于阴,有形而成质。气旺则血荣而润调,气绝则血枯而灭形。故气虚血弱,滞濇而成病。濇于心,心为一身之主,统领血海,故心血少则神不定,寝不安,百病集作。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当常呵以泄其火,吸以和其心。诸心切勿食,秽气触我灵。夏至夜半后,地气一阴生。大热勿食冷,受寒霍乱侵。更忌房中事,元气离命门。大抵甚暑天善于养心,则无秋患,时当饮六一灯心汤、豆蔻香茹水。饱醉勿顶风前,慎此,则无患矣。  心邪导引,用一指认真尻尾穴而行泄法,后二指从胸至胸分之。  运功守黄庭或归元,注念太乙救苦默咒,以正其心,邪自不见。
   脏腑门 【小肠】

    黄帝素问

     灵兰秘典论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注 小肠居胃之下,胃之运化者赖以受盛,而凡物之所化者从是出焉。】
     气厥论

  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注 小肠之脉,络心,循咽下膈属小肠。小肠之下,名曰阑门。济泌别汁,渗入膀胱。膀胱反移热于小肠,是以膈肠不能下渗湿热之气,反随经上逆,而口为之糜烂矣。】
    灵枢经

     本输篇

  手太阳小肠者,上合于太阳。出于少泽,少泽,小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前谷,前谷,在手外廉,本节前陷者中也,为荥。注于后溪,后溪者,在手外侧本节之后也,为俞。过于腕骨,腕骨,在手外侧腕骨之前,为原。行于阳谷,阳谷,在锐骨之下陷者中也,为经。入于小海,小海,在肘内大骨之外,去端半寸陷者中也,伸臂而得之,为合。手太阳经也。  【注 大肠小肠,皆属于胃,出于阳明之巨虚下廉,故曰手太阳小肠者,上合于太阳。】    
     邪气脏腑病形篇

  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若脉陷者,此其候也,手太阳病也。取之巨虚下廉。   【注 小肠为受盛之腑,其气与膀胱相通,是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者,病腑气而痛窘之后,则入于手之经脉矣。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臂出肩解,上颊入耳中,至目眦脉陷者,此太阳之经脉病也。腑气之从下而上,合于手太阳之经,故当取之巨虚下廉。】
     经脉篇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是动则病咽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  【注 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乃病气而及于有形。小肠化水谷之精微,故主液所生病者,为耳聋、目黄、颊肿、颈项肘臂痛,皆经脉所循之部分而为病也。】  【小肠经诸穴歌 小肠穴,十九终,少泽、前谷,后溪隆。腕骨、阳谷、养老崇。得支正于小海,逐肩贞以相从。值臑俞兮遇天宗,乘秉风兮曲垣中。肩外俞兮肩中俞,启天窻兮见天容。匪由颧髎,易造听宫?】  【分寸歌 小指端外为少泽,前谷外侧节前觅。节后捏拳取后溪,腕骨腕前骨陷侧。兑骨下陷阳谷讨,腕上一寸名养老。支正腕后量五寸,小海肘端五分好。肩贞胛下两骨解,臑俞大骨下陷保。天宗秉风后骨中,秉风髎外举有空。曲垣肩中曲胛陷,外俞胛后一寸从。肩中二寸大杼旁,天窻扶突后陷详。天容耳下曲颊后,颧髎面頄锐端量。听宫耳端大如菽,此为小肠手太阳。】
     经水篇

  手太阳外合于淮水,内属于小肠,而水道出焉。   【注 小肠受盛胃之水液,而济泌于膀胱,故外合淮水,内属小肠。】
     淫邪发梦篇

  厥气客于小肠,则梦聚邑冲衢。
   【注 厥气者,虚气厥逆于脏腑之间。客者,薄于脏腑之外也。梦聚货物之衢邑者,小肠之气虚也。】
    扁鹊难经

     小肠形象

  四十二难曰: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重二斤十四两,长三丈二尺,广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左回迭积十六曲,盛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小肠腑形象之图
  见图

    金匮要略 【汉 张机】

     小肠寒热

  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
    中藏经 【汉 华佗】

     论小肠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
  小肠者,受盛之腑也,心为表里也,太阳是其经也。心与小肠绝者,六日死。绝则发直如麻,汗出不已,不得屈伸者是也。又心病久,则传小肠,小肠咳,则气咳一齐出也。小肠实则伤热,热则口疮。虚则伤寒,寒则泄脓血,或泄黑水,其根在小肠。又小肠寒则下肿重,热久不出则渐生痔疾。若积多发热则上病,若气多发冷则腰下重,食则窘迫而难,是其候也。小腹胀,则小腹膜胀,引腰疼,厥则邪入小肠,则梦聚井邑中,或咽痛颔肿,不可回首,肩如杖,脚如折。又黄帝曰:心也者,神之舍也。其脏周密而不伤,伤则神去,神去则身死矣。故人心多病,病即死,不可治也,小肠受病也。又左手寸口阳绝,则无小肠也,六日死,病则脐旁小腹中有疝瘕也。右手寸口实大者,小肠实也,有热,小便赤濇。又实则口疮,身热去来,心中烦满,体重。又小肠主于舌之官也,和则能言,而机关利健,善别其味也。虚则左寸口脉浮而微,软弱不禁按,病惊狂无所守,下空空然不能语者是也。
    千金方 【唐 孙思邈】

     小肠腑脉论

  小肠腑者,主心也,舌是候也,心合于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也,号监仓吏。重二斤十四两,长二丈四尺,广二寸四分,后附脊,左回迭积。其注于回肠者,外傅脐上,回运环反十六曲,常留水谷二斗四升,其一斗二升是水,一斗二升是谷,应主二十四气也。唇厚人中长,以候小肠。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时窘乏,复耳前热,若寒甚,独肩上热,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若脉滑者,此其候也。
     小肠实热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阳实者,手太阳经也。病苦身热来去,汗不出,心中烦满,身重,口中生疮,名曰小肠实热也。
     小肠虚寒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阳虚者,手太阳经也。病苦颅际偏头痛,耳颊痛,名曰小肠虚寒也。
    河间六书 【金 刘完素】

     控睪证 【主小肠】

  小肠病结于腰上而不下,痛冲心,肺邪所系,茴香楝实丸主之。
    医学入门 【明 李梴】

     小肠腑赋

  小肠上接胃口,受盛其糟粕,传化下达膀 【胱】 广 【广肠、大肠,】 泌别其清浊宣通。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凡胃中腐熟水谷,其滓秽自胃之下口,传入于小肠上口,自小肠下口泌别清浊水,入膀胱上口,滓秽入大肠上口。】  居脐上而长三丈二尺,脉纡则结,曲十六而大二寸有四,形小难容。  【左回迭积六十曲,胃之下口,乃小肠之上口;脐上一寸水分穴,则小肠下口。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但肠有厚薄大小之分,从脉知之,诸阳经脉皆纡曲,小肠气结。】  热入口渴生疮,火逆呕胀有异。
   【心热入小肠者,血热烦闷作渴,或虚火反逆入胃而为呕哕,小便不通,中满腹硬胀急不作渴者,未可以淡渗也,古方滋肾丸最宜。】  虚陷遗精懊憹,隐曲带浊相同。
   【心虚入小肠者,神魂恍惚狂乱,梦中遗精,男子赤白浊,妇人赤白带,或阴中疮疡,隐曲不利,皆宜清上固下,未可以大寒大热峻攻也。】  冷凝水谷不化。
   【寒入下焦肠痛。】
  血滞肩颔肿红。
   【气热反上,则为头痛咽痛,颔肿不可以顾,肩如拔,臑似折。血热反上,则为耳聋,目黄,腮颊肿痛。】  温则茴、戟。
   【大茴、小茴、巴戟、乌药之类。】  凉以通、芩。
   【通草、黄芩、天花粉、茅根之类。】  补以牡蛎、石斛,泻则金砂、续随。   【补用牡蛎、石斛。泻用海金砂、续随子、葱白、荔核、紫苏之类。】  降火邪二便自顺,灸水分一阳遂充。
    体仁汇编 【明 彭用光】

     小肠药性

  小肠乃手太阳之经,多血少气。
   【其经起自少泽穴,在手小指之端;终于秉风穴,在肩上举臂有空。】  丙火之脏,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谓司受糟粕,受已复化,传入大肠,故云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千金》号监仓吏。】  合心脏而长三丈二尺,曲十六,而广二寸有四,泌清别浊,各归前后。   【胃之下口,乃小肠上口也;脐上一寸水分穴,则小肠下口也。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膀胱渣秽入大肠也。】  候在人中。
   【《千金》云唇厚人中长,以候小肠。】  脉详左寸是腑也,病则小肠痛连腰脊,控睪而疼。   【与心脉同位,若轻诊而阳实者,小肠实也。】  实则脉实烦满,而口舌生疮。
   【左寸浮诊而实。】
  虚则脉虚懊憹,而唇青下白。
   【左寸浮诊而虚。】
  气凉补而温泻。
   【药性气凉者补小肠,温者泻小肠。】  味辛泻而酸补。
   【药性辛泻酸补。】
  小便频而美缩泉。
   【缩泉丸:治脬气不足,小便频数。用天台乌药、益智仁各等分为细末,酒煮山药末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临卧盐酒送下,甚效。】  精不固而佳威喜。
   【威喜丸:治精气不固,梦泄白浊。用白茯苓去皮、切作块,以猪苓一分同放于磁器内,用水煮二十余沸,取出焙干,研为细末四两,将黄蜡四两镕化,搜和茯苓末为丸,如弹子大,空心细嚼,满口生津,徐徐咽津服,以小便清为度,仍忌食醋。】  智神远志能清浊。
   【远志丸:治小便赤浊如神。用远志半斤,以甘草水煮,去心茯神、去木益智仁各二两,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临卧用枣汤送下。】  龙益石莲果濇精。
   【思济堂曰:治小便白浊梦遗泄精等疾,用石莲肉、益智仁、龙骨五色者各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空心清米饮调下。】  小肠疝气,茴香姜浸入青盐。
   【去铃丸:治疝消铃。用角茴香一斤,以老生姜二斤,取自然汁浸茴香一夜,约姜汁尽入茴香内,以好青盐二两同炒赤,取出焙燥,碾罗为末,无灰酒煮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食前服三十丸,温酒米饮下。此药专实脾胃,以其有盐引入下部,遂大治小肠疝气,服之累有效。寻常治疝气药,多是疏导,久而未有不为害者。此药用姜汁,专一发散而无疏导之害,所以为妙也。】  川楝炒成加木破。
   【川楝子丸:治一切下部之疾,悉皆治之,肿痛缩小,虽多年,服此药去根。川楝子一斤,净肉四两,用麸一合,螌蝥四十九个,同麸炒,黄色,去麸,蝥不用;又四两四两 指前用麸及螌蝥同炒黄之四两川楝子肉。下同。,用麸一合,巴豆四十九粒,同炒,黄色,去麸,巴豆不用;又四两,用麸一合,巴戟一两同炒,麸黄色,去麸,巴戟不用;又四两,用盐一两,茴香一两,同炒,黄为度,去盐,茴香不用;同木香一两不见火,破故纸一两炒黄为度,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盐汤下。甚者日进三两服,空心食前服。】  滑石寒而治诸淋。
   【透膈散:治诸淋。用滑石一两,细研,劳碌劳倦虚损则发,用葵花末煎汤,调二钱服,效。又方白花散:治小便不通,膀胱湿热,用(石卜)硝为末,每服二钱,煎茴香汤调服。】  沉香温而行诸气。
   【沉香散:治气淋,多因五内郁结不舒,此阴滞于阳而致壅塞,小腹胀满,尿不通,大便多泄,小便不利。用沉香、石苇去毛、滑石、王不留行、当归各五钱,葵子、白芍各三钱,甘草、橘皮各一钱,为细末,每服二钱,大麦汤送下。】  尿血煮苦荬菜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