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门

   【女子不月,多因劳极惊悸,暴忧思虑,以致心气不足,而后血滞不行,不治其血,而通其心可也。】  冷痰真痛难援。
   【冷证即真心痛,手足俱冷,痰壅,乃水克火,必死。以上风、气、血、热、冷、虚,纂华氏、丹溪之法。有非本脏病而兼见者何故?盖五脏病邪自相互入,即如心风证为癎者,肝风入心也;为头重呕吐者,脾风入心也;为咳嗽唾衂血者,肺风入心也;为眼旋生花者,肾风入心也。心气证为胁痛伏梁者,肝气入心也;为背膊妨闷者,脾气入心也;为胸背痛短气夜卧不安者,肺气入心也;为痃癖面黄者,肾气入心也。心热证为舌干少睡者,肝热入心也;为目黄恶心者,脾热入心也;为咳逆喘气生疮者,肺热入心也;为颠狂骨烦者,肾热入心也。心冷证为吐酸手足冷心痛者,肝肾冷入心,不治;为痰冷吐泻者,脾冷入心也;为悲思不乐者,肺冷入心也。心虚证为惊悸不欲闻人语者,肝虚入心也;为食了旋饥,心中往往多热嗜卧者,脾虚入心也;为悲思鼻塞惊怖者,肺虚入心也;为四肢无力多汗者,肾虚入心也。举此心脏为例,余可类推。】  凉以犀黄。
  【犀角、牛黄、生地、竹叶、丹砂、矾石、元明粉、珍珠、麦门冬、郁金、黄连、知母、贝母、连翘、芦根之类。】  温则萸桂。
   【吴萸、肉桂、当归、芍药、苍朮、白朮、石菖蒲、藿香、丁香、苏子之类。】  泻以连艽。
   【黄连、秦艽、苦参、枳实、葶苈、贝母、半夏、杏仁、郁金、延胡索、前胡、木香之类。】  补则兔茯。
   【兔丝、茯神、远志、菖蒲、天冬、麦冬、枣仁、山药、天竺黄、金银屑、当归、红花、川芎、羚羊角之类。又分风、气、热、冷、虚用药,大概风宜凉药为主兼以温泻,气宜温泻并用,热则纯用泻药,冷则纯用热药,虚则用补药。各脏皆然。】  吀黍羊韭李,每食宜设。
   【其谷黍,其畜羊,心病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早夜欢乐,夏气常存。
   【夏三月天地气交,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长养之道也。】
    三才图会 【明 王圻】

     心神

  神名丹元,字守灵。心之状如朱雀,主藏神。象如莲花下垂,色如缟映绛,生居肺中肝上,对鸠尾下一寸。心脉出于中冲,中冲在手指端去甲二分许,陷者之中。
    图书编 【明 章潢】

     心脏说

  心,火官也。居肺下肝上,对鸠尾下一寸。丈夫六十心气衰。脉出于中冲。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汗者心之液,肾邪入心,则多汗。小肠为心之腑。舌为心之苗,心气通则舌知五味;心病则舌焦卷而短,不知五味矣。合于脉,其荣色也,心之合也。血脉虚少,而不荣于脏腑者,心先死也。口干舌僵,或咽喉中痛,咽唾不便,口内生疮,忘前失后,心气衰也。或因怒气伤肝,或因惊气入胆,母能令子虚,而心血为之不足。又遇事繁冗,思想无穷,则心君为之不宁,故神明不安,而怔忡惊悸之证作矣。
     心部食忌

  四月勿食大蒜,令人发白及堕齿。五月勿食薤,损心。并勿食各物心肾,令人心痛。宜食大小麦黍藿。禁咸味。
     养心法言

  心者身之主宰,万事由之应酬,而病否之所系也。故相思一病,神仙难治。正心之人,鬼神亦惮,养与不养故也。未事不可先迎,既事不可留滞,忿懥恐惧,好乐忧患,皆得其正,此养心之法也。
     治心要法

  心脏之病,必先调肝肾两脏。盖肾者心之鬼,肝者心之母也。故心病者先求乎肝,清其源也。五脏受病,必传其所胜,水能制火,则肾之受邪,必传于心,故先治肾,逐其邪也。若诊脉肝肾俱和,而心自生病,然后察其心象之虚实而调治之,斯得之矣。
    医贯 【明 赵献可】

     心主论

  玩《内经》十二官之文,即以心为主。愚谓人身别有一主,非心也。谓之君主之官,当与十二官平等,不得独尊心之官为主。若以心之官为主,则下文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当云十一官矣。此理甚明,何注《内经》者昧此邪!盖此一主者气血之根,生死之关,十二经之纲维。医不达此,医云乎哉?  或问心既非主,而君主又是一身之要,然则主果何物耶?何形耶?何处安顿耶?余曰:悉乎问也。若有物可指,有形可见,人皆得而知之矣;惟其无形与无物也,故自古圣贤,因心立论,而卒不能直指。其实孔门之一贯,上继精一执中之统,惟曾子、子贡得其传。然而二子俱以心悟而非言传也;可以言传,当时门人之所共闻不应复有何谓之问也。后来子思衍其传而作《中庸》,天命之谓性,以中为大本,而终于无声无臭。孟子说不动心有道,而根于浩然之气,及问浩然之气,而又曰难言也。老氏《道德经》云:谷神不死,是谓元牝;元牝之门,造化之根。又曰恍恍惚惚,其中有物。佛氏《心经》云: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又曰: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夫一也,中也,性也,浩然也,元牝也,空中也,皆虚名也,不得已而强名之也。立言之士,皆可以虚名著论。至于行医济世,将以何味的为君主之药,而可以纲维一身之疾病耶?余一日遇一高僧,问之曰:心是佛,佛在胷中也?僧曰:非也,在胸中者是肉团心,有一真如心是佛。又问僧曰:真如心有何形状?僧曰:无形。余又问在何处安寄?僧曰:想在下边。余曰:此可几于道矣。因与谈《内经》诸书及《铜人图》,豁然超悟,唯唯而退。
    医门法律 【清 喻昌】

     心志

  本神篇曰: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邪气脏腑病形篇曰:忧愁恐惧则伤心。口问篇曰: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可见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该志意。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设能善养此心,而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忻忻,婉然从物而不争,与时变化而无我,则志意和,精神定,悔怒不起,魂魄不散,五脏俱宁,邪亦安从奈我何哉!
    体仁汇编 【明 彭用光】

     心脏药性

  且夫心乃手少阴之经。
   【居左手寸部。其经起自少冲穴,在手小指内廉之端;终极泉穴,在腋下筋间,动脉入脑。】  多气少血,丁火之脏。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任治于物,故云君主之官;清静栖灵,故曰神明出焉。】  其旺于夏。
  【心火旺于夏。】
  为生之本也。
  【君主者,万物系之以兴王,故为生之本也。】  内合脉而外荣乎色。
   【遍行荣卫而养血也。】
  味喜苦而志在乎笑。
   【《洪范》曰:炎上作苦。心属于火,故喜则笑者,火之象也。】  发乃血苗,汗为心液,开窍于舌。
   【热则汗出,司辨五味,舌和则知五味矣。】  脉在左寸。
   【沉取候心,浮取候小肠。】
  是心也,实则热而虚则寒。
   【守真云:心本热,虚则寒。】
  静则安,而动则躁。
   【养心惟静。老子曰:延年不老,心静而已。】  虚寒者怯怕多惊,健忘恍惚,清便自可,脉必濡细迟虚。实热者颠狂讝语,腮赤舌干,二腑濇黄,脉须数洪沉实。心盛则热见乎标。   【左心脏实热,则口舌生疮,干裂肿痛。】  心虚则热收于内。
   【心虚烦热也。】
  虚则补其母。
   【肝乃心之母,心虚当补肝。】
  实则泻其子。
   【脾乃心之子,心实当泻脾土。余脏皆然。】  虚实既知,补泻必当,味甘泻而补之以咸。   【凡味甘者能泻心,味咸者能补心。】  气热补而泻之以冷。
   【凡气热者能补心,气寒者能泻心。】  心阳不足,桂心、代赭、紫石英,补须参、附。   【参附汤,姜煎服。】
  离火有余,竹叶、大黄、山栀子,泻用芩连。凉心者朱砂,壮心者琥珀。舌长过寸,研冰片敷之即收。血衂如泉,炒槐花糁之即止。除疮落菌膏,犀角与辰砂。   【琥珀犀角膏,治咽喉口舌生疮菌,用真琥珀研一钱,生犀角屑一钱,辰砂研一钱,茯神二钱,真脑子研一字,人参去芦二钱,酸枣仁去壳研二钱,以人参、茯神、犀角为细末,入乳钵内别研,药味和匀,用炼蜜杵为膏子,以瓦瓶收贮,俟疾作,每服一弹子大,以麦门冬去心浓煎汤化服,一日进五服,取效。】  定志宁神丸,朱砂共连草。
   【《拔萃方》朱砂安神丸,治心烦懊憹,心乱怔忡,心中气乱,心下痞闷,食入反吐出,朱砂四钱研,黄连五钱,甘草生二钱半,为末,蒸饼丸如黄米大,每服十丸,唾津送下。】  蔓荆子凉诸经之血,草连翘泻六经之火。惊悸不安,须龙齿、沙参、小草;健忘失记,必茯神、远志、当归。多睡兮饮卢同之苦茶;不眠兮服雷公之酸枣。凉血补阴生地黄,行津止渴天花粉。文蛤末敷愈口疮,锈铁粉噙消舌肿。中风不语,烧竹沥凉之更良;感热多言,末朱砂镇之又善。胸间痞痛,开之枳实、瓜蒌;心内懊憹,治之栀子、豆豉。心热痛,炒菖蒲、川楝、栀子宜焦;冷心痛,须木香、肉桂、元胡可炒。心惊盗汗,末白芷与辰砂。   【有一男子,因惊恐自汗无度,以致倦怠困弱,服麻黄根、黄芪、牡蛎辈无效。潜溪曰:汗为心液,以白芷一两、朱砂半两为细末,每二钱酒调下;如不用酒,用麦门冬、茯神煎汤调服,良愈甚妙。】  鼻衂流红,煮黄芩与芍药。惊热独妙珍珠,颠狂惟加铁粉。   【铁拍作片置醋槽中,积久衣生,刮取为铁粉。】  安镇灵台,琥珀、丹砂和玉屑;开精神府,茯神、远志共菖蒲。病在心详,药须心悟。
     本经补泻温凉药

  补:酸枣仁、天竺黄、金屑、银屑、麦门冬、远志、山药、红花、川芎、羚羊角、川归。  泻:枳实、葶苈、苦参、贝母、半夏、杏仁、郁金、延胡、前胡、黄连、木香。  温:石菖蒲、藿香、苏子。
  凉:竹叶、丹砂、矾石、珍珠、牛黄、郁金、黄连、知母、贝母、连翘、芦根、元明粉、麦门冬、柴胡。  东垣报使引本经药:独活、细辛。

    身经通考 【清 李潆】

     心脏得病虚实横逆

  凡心脏得病,必先调其肝肾二脏。肾者心之鬼,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故心病先求于肝,是澄其源也。五脏有病,必先传其所胜,水能制火,则肾邪必传于心,故先制其肾,逐其邪,不便肾邪干心。用萆薢、牛膝、茯苓、石斛、续断各五钱,羌活、独活、木香、川芎各一钱为末,以小便少许,化麝香三铢,炼蜜为丸,空心盐汤下三十丸。  心虚以炒盐补之。
  虚则补其母,木能生火,肝乃心之母,以生姜补肝。如无他证,用安神丸主之。  心实以甘草泻之。如无他证,用泻心汤,轻则导赤散。  心实则烦热,黄连泻心汤。虚则惊悸,生犀散。  肺乘心,微邪,喘热,泻白散。
  肝乘心,虚邪,风湿,煎大羌活汤,下大青丸。  脾乘心,实邪,泄泻身热,泻黄散。  肾乘心,贼邪,恐怖恶寒,安神丸。
    针灸

  《素问》曰: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郄中血者。   【注 手少阴心脉起心中,上挟咽出胁,下循臑内,下肘中,循臂内后廉。手太[太 原作「少」,据《灵枢》经脉改。]阳小肠脉上手臂,循臑内,出肩解,绕肩胛。二经气实,故有是痛。胁支满者,少阴之支络满痛于胁下也。心火气虚,则水浊上乘,故胸腹大。经云: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心气不能交于阴,故胁下与腰相引而痛也。心脉上循咽喉,开窍于舌,故取舌下血者,盖手足阴阳所苦,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然后泻有余,补不足。设有变病,而邪不在经络者,亦取其郄中出血,盖脏腑经气之相通也。】  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刺手少阴太阳。  【注 心志喜而恐胜之,先不乐者,为恐所伤也。夫心为君主之官,脏热乃神志之病,故独举心脏以申明五脏之热,乃五志之为病也。外内交争,热干神脏,故卒然烦痛也。少阴病者,欲吐不吐,故善呕。心为阳中之太阳,故头痛。心之华在面,故面赤。心主血,故无汗也。心病者加于壬癸,壬癸不死,起于丙丁,逆则无起色矣。手少阴太阳相为表里,故宜刺二经,以泻其热。】  《灵枢》曰: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其输也。   【注 邪在心,邪薄于心之分也。喜为心志,心气病,故喜悲。神气伤,故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其输也。】  《难经》七十九难曰:经言迎而夺之,安得无虚?随而济之,安得无实?虚之与实,若得若失;实之与虚,若有若无。何谓也?然。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假令心病,泻手心主俞,是谓迎而夺之者也。补手心主井,是谓随而济之者也。   【注 迎而夺之,泻也;随而济之,补也。假令心病,心火也。土为火之子。手心主之俞,大陵也。实则泻之,是迎而夺之也。木者火之母,手心主之井,中冲也。虚则补之,是随而济之也。迎者迎于前,随者随其后。】  《千金方》曰:心病其色赤,心痛短气,手掌烦热,或啼笑骂詈,悲思愁虑,面赤身热,其脉实大而数,此为可治,宜服【阙宜服者药。】 春当刺中冲,夏刺劳宫,季夏刺大陵,皆补之。秋刺间使,冬刺曲泽,皆泻之。又当灸巨阙五十壮,背第五椎百壮。邪在心则病心痛痛 原作「病」,据《千金》卷十二心脏脉论改。善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其腧。  左手关前寸口阴绝者,无心脉也。苦心下热痛,掌中热,时时善呕,口中伤烂,刺手少阳治阳。左手关前寸口阴实者,心实也。苦心下有水气,忧恚发之,刺手心主治阴。  凡心病之状,胸内痛,胁支满,两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背相引而痛,取其经手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郄中血者。  心闷痛,上气牵引小肠,灸巨阙二七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