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
- 肿胀门
肿胀门
越婢加朮汤 治里水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渴。此汤主之。 麻黄六两 石膏半两 白朮四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谨按前条风水续自汗出,无大热,故用越婢汤。设不汗出,且大热,表法当不止此也。此条里水假如小便自利,亡津而渴,故用越婢加朮,不尔里法当不止此也。曰无大热则有热可知。曰里水乃躯壳之里,非脏腑之里可知。故俱用越婢汤也。
麻黄附子汤 治水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水,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此方。 麻黄三两 甘草二两 附子一枚,炮 右,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二味,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杏子,汤未见,恐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前证脉浮者,宜此方。谨按此论少阴正水之病,其脉自见沉小,殊无外出之意。若脉见浮者,风发于外也。无水虚胀者,手太阴气郁不行也。风气之病发其汗则自已耳。即脉沉无他证者,当仿伤寒少阴例,用麻黄附子甘草汤,荡动其水以救肾。若脉浮者其外证必自喘,当仿伤寒太阳例,用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发散其邪以救肺,此治金水二脏之大法也。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 治黄汗,因汗出入水浴,水从汗孔入,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蘗汁,脉自沉。 黄芪五两 芍药 桂枝各三两
右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一方用美酒酰代苦酒。-谨按此方,盖以汗出而卫气不固,外水入搏于营,郁而为热,热盛则肿而发黄,热盛则耗其精液而作渴,故以黄芪固护其卫;以桂枝本方加苦酒,引入营分,散其水寒之邪。其不用姜枣者,所重在卫气虚,恃黄芪实卫之大力耳。
桂枝加黄芪汤 治黄汗,两胫自冷。 桂枝 芍药 生姜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 黄芪 甘草各二两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谨按桂枝全方,啜热粥助其得汗。加黄芪固卫。以其发热,故用桂枝;以其自汗盗汗,故加黄芪也。其发汗已仍发热,邪去不尽,势必从表解之。汗出辄轻,身不重也。久久身瞤胸中痛,又以过汗伤其卫外之阳,并胸中之阳也。腰以上有汗,以下无汗,阳通而阴不通,上下痞隔,更宜黄芪固阳,桂枝通阴。其黄汗与历节有分。阳火独壅于上为黄汗,阴水独积于下为两胫冷。阳火盛及肌肉则发热,阴水寒及筋骨则历节痛。源同而流不同也。食已汗出者,食入于所长之阳,与劳气相搏,散出为汗,乃至气门不闭,津液常泄,暮为盗汗也。甲错者,皮间枯濇如鳞甲错出也。发热不已,热入肉腠,必生恶疮瘤结痈脓也。腰臗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即《内经》痛痹逢寒则虫之类也。小便不利,津液从汗越也。不能食,脾胃气虚不化谷也。身体重,卫气不充分肉也。烦躁,胃热上熏心肺也。治黄汗之法,尽发于此矣。
甘草麻黄汤
甘草二两 麻黄四两
右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甘草,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复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有人患气促,积久不瘥,遂成水肿,服此汤得效。
枳朮汤
枳实七枚 白朮三两
右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软即当散也。观此可见仲景之法,皆用脉病为本,然后量轻重虚实而施治,皆守圣经之法耳。后世治水肿方,有五皮散、香苏散,中用姜、桔、紫苏、大腹皮辛以散之,茯苓、防己、木通、桑皮淡以渗之,是开鬼门洁净府同用也。俗医因病者急求一时之效,以破气去水为功,不知过一二日,则病复至而不可救。其故有二:一以病人不善调摄;一以医悞投下药之过,竭其阴阳,绝其胃气。此所以水肿之病多死。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
桂枝 生姜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 麻黄 细辛 甘草各二两 附子炮,一枚 右七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防己椒苈丸
防己 椒目 炙葶苈 大黄各一两
右末之,蜜为丸,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月三服,稍增,口中自有津液。渴者加芒硝五钱。
厚朴七物汤
厚朴半斤 甘草 大黄各三两 大枣十枚 枳实五枚,銼 桂枝三两 生姜五两 右,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呕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中满分消丸 【东垣,下同】 治中满热胀,有寒者不治。 黄芩炒,夏月一两二钱 姜黄 白朮 人参 炙甘草 猪苓各一钱 知母炒四钱 干姜 白茯苓 砂仁各二钱 厚朴姜炙,一两 泽泻 陈皮各三钱 枳实炒 半夏泡 黄连炒,各五钱 右除茯苓、泽泻、生姜外,共为细末,入上三味和匀,汤浸蒸饼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白汤下,食后服。量病人大小加减。
半夏厚朴汤
半夏一钱 厚朴八分 炒曲六分 当归梢 猪苓 荆三棱 升麻各四分 肉桂 白茯苓 苍朮 泽泻 橘皮 生黄芩 草豆蔻仁 生甘草 柴胡各三分 木香 青皮各二分 桃仁七个 吴茱萸 干生姜 黄连各一分 红花 苏木各半分 昆布少许 右,水二锺,煎至一锺,去渣稍热服。二服后,前证减一半,却于前药中加减服之。渴加葛根三分。
木香顺气汤 治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两胁刺痛,脉弦而细者。 木香 苍朮 草豆蔻面裹煨,各三分 青皮 益智仁 陈皮 泽泻 干姜 白茯苓 半夏 吴茱萸汤泡,各二分 厚朴制,四分 当归 人参各五分 升麻 柴胡各一钱 右,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前。忌生冷硬物。
木香塌气丸 治中满腹胀,下焦虚损者。 萝卜子炒 橘红各五钱 胡椒二钱 木香 草豆蔻面煨 青皮各三钱 蝎梢去毒,二钱半 右为细末,面糊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九,温米饮下。忌油腻,服白粥百日,重者一年。小儿丸如麻子大,桑白皮汤下十丸,日三服。大人阴囊红肿冰冷,用青盐、干姜、白面各三钱,水和摊纸上涂贴。
实脾饮 【《济生方》】 治阴水发肿,用此先实脾土。 厚朴去皮姜制 白朮 木瓜去穰 大腹子 附子炮 木香不见火 草果仁 白茯苓去皮 干姜炮,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右(口父)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不拘时温服。一方,木香、炮姜俱减半。谨按:治水以实土为先务,不但阴水为然。而本方云治阴水发肿,用此先实脾土,是以阴水当补,阳水当泻故耳。夫阴水者,由于少阴肾中之真阳衰微,不能蛰藏,故至泛滥无制,法当用桂以温肾水,而后实土堤之防。方中不用桂而用厚朴、槟榔,临病之工,尚其审之。
复元丹 【《三因方》】 治脾肾俱虚,发为水肿,四肢虚浮,心腹坚胀,小便不通,两目下肿。 附子炮,二两 木香煨 茴香炒 川椒炒出汗 厚朴去粗皮姜制 独活 白朮炒 陈皮去白 吴茱萸炒 桂心各一两 泽泻一两半,一方用二两 肉豆蔻煨 槟榔各五钱 右为细末,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不拘时紫苏汤下。《得效》云:心肾真火,能生脾胃真土,今真火既亏,不能滋养真土,故土不制水,水液妄行,三焦不泻,枢机不运,肿胀满溢,喘息奔急,股冷舌干,不能正偃,小便不通。此药世传屡验,其间君臣佐使,与造物同妙,当屏去诸药,一日三服,且禁欲绝咸半年。谨按此方合前方,俱主脾肾之治,而此方温暖肾脏之品居多,较胜前方,然不用茯苓而用槟榔、厚朴之为未当耳。
导滞通经汤 【《宝鉴》】 治脾湿有余,及气不宣通,面目手足浮肿。 木香 白朮 桑白皮 陈皮各五钱 茯苓一两 右(口父)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空心食前。《内经》曰: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以苦燥之,以淡泄之。陈皮苦温,理肺气去滞气,故以为主。桑白皮甘寒,而肺中水气水肿胪胀利水道,故以为佐。木香苦辛温,除肺中滞气;白朮苦甘温,能除湿和中,以苦燥之;白茯苓甘平,能止渴除湿,利小便,以淡渗之,故以为使也。谨按脾湿有余,及气不宣通,即是脾中健运之阳不足,法当先理其阳,以佐行健之力,然后用此方退其浮肿,乃为善也。
胃苓汤
官桂五分 苍朮 厚朴姜汁炒 陈皮 白朮 茯苓各钱半 泽泻 猪苓各一钱 甘草六分 右,加生姜,水煎服。谨按此方宣导胃水膀胱水,顺道而出,水患在所必用。然肾水既竭,津液已亏,用之不免蹈重虚之戒。若无病人,但觉不服水土,与此方相宜。
消风败毒散 治风水皮水,凡在表宜从汗解者。 人参 独活 柴胡 桔梗 枳壳麸炒 羌活 白茯苓 川芎藭 前胡 甘草 荆芥穗 防风各一钱 右,水二锺,姜三片,煎八分,食远服。谨按此方即人参败毒散合荆防败毒散并用也。以人参为君,固护元气,固可恃之无恐,然仲景汗法,必兼黄芪实表,盖恐表虚之人,元气乘表药外涌,尽渍皮腠,反为大累。若元气素虚腠理素疏者,必参、芪合用,乃为尽善。
加减金匮肾气丸 治肺肾虚,腰重脚肿,小便不利,或肚腹胀,四肢浮肿,或喘急痰盛,已成蛊证,其效如神。此证多因脾胃虚弱,治失其宜,元气复伤而变证者,非此药不能救。 茯苓 制附子 牛膝 官桂 泽泻 车前子 山萸 山药 丹皮各一两 熟地黄四两,酒拌 右为末,以地黄杵膏加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白汤下。谨按本方,《济生》以附子为君。此薛新甫新定,以白茯苓为君,合之牛膝、车前,治腰以下之水,其功最大。然非借附子生阳蒸动肾气,则肾之关门不开,积水仍不得下。盖阳主开,肾之阳气动则关开矣。关开,虽不用茯苓、牛膝、车前而水亦下。否则虽用茯苓、牛膝、车前无算,亦无如之何。屡试屡验。
调荣饮 治瘀血化为水,四肢浮肿,皮肉赤纹,名曰血分。 蓬朮 川芎 当归 延胡索 白芷 槟榔 陈皮 赤芍药 桑白皮炒 大腹皮 赤茯苓 葶苈炒 瞿麦各一钱 大黄一钱五分 细辛 官桂 甘草炙,各五分 右作一服,煎服法同前。谨按此方多峻利之药,作一服云者,原不欲多用,恐伤元气也。若服后其水不行,赤纹不减,未可再服,且用治血补气三五日,徐进此方。虚证者,必加参、附大力以主持之,乃能奏效。
乌鲤鱼汤 治水气四肢浮肿。
乌鲤鱼一尾 赤小豆 桑白皮 白朮炒 陈皮各三钱 右用水三碗,葱白五茎,同煮。不可入盐,先吃鱼,后服药,不拘时服。谨按乌鲤鱼暖胃行水,合之赤豆、葱白以开鬼门洁净府,更合之白朮、陈皮、桑白皮清理脾肺,此方之平稳者。
防己散 治脾水肿如裹水在皮肤中,四肢习习然动。 汉防己 桑白皮 桂心 黄芪炙,各一两 赤茯苓二两 甘草炙,半两 右(口父)咀,每服五钱,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不拘时服。谨按此即金匮防己茯苓汤,治皮水之方而加桑白皮也。其证与《金匮》同。盖以太阴肺气不宣,郁其荣卫,故加桑白皮泄其肺气,然已有茯苓淡渗之,则不可过也。易桂心行水,在水道不利者宜之。不则仍当用桂枝解肌,尤为善治耳。
导水茯苓汤 治水肿,头面手足遍身肿,如烂瓜之状,手按而塌陷,手起随手而高突,喘满倚息,不能转侧,不得着床而睡,饮食不下,小便秘濇,溺出如割而绝少,虽有而如黑豆汁者服。喘嗽气逆诸药不效,用此即愈,亦常验。其病重之人,煎此药时,要如熬阿刺吉酒相似,约水一斗,止取药一盏。服后小便必行,时即渐添多,直至小便变清白者,为愈。 赤茯苓 麦门冬去心 泽泻 白朮各三两 桑白皮 紫苏 槟榔 木瓜各一两 大腹皮 陈皮 砂仁 木香各七钱五分 右(口父)咀,每服半两,水二盏,灯草二十五根,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服。如病重者,可用药五两,再加去心麦门冬二两、灯草半两,以水一斗,于砂锅内熬至一大碗,再下小铫内,煎至一大盏,五更空心服,渣再煎服。连进此三服,自然小水日加渐利。谨按此方味甚平,而其煎法则甚奇,盖得仲景百劳水之意,而自出手眼者。
大腹皮散
大腹皮 桑白皮 川芎各二两 青皮去白 汉防己 羌活 大黄炒 槟榔 桂心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右(口父)咀,每服五钱,水一大碗,煎五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楮白皮散
楮白皮 猪苓去皮 木通各二两 紫苏茎叶 桑白皮各三两 陈皮去白,一两 右(口父)咀,每服五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煎至六七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木香丸
木香 壶卢子炒 乳香各二钱半 甘遂炒黄 槟榔二枚,一生一炮 朱砂细研,各半钱 右为细末,以烂饭和,分作四十九丸,面裹,于铫内水煮熟,令患人和汁吞之,以尽为度。清晨服药,至午时其水便下,不计行数,水尽自止。
海蛤丸
赤茯苓 桑皮 葶苈隔纸炒,各一两 海蛤研 防己各七钱半 (木郁)李仁去皮炒 橘红各五钱 右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米饮送下,早晚各一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