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
- 经络门
经络门
冲脉为病
李东垣曰:暑月病甚,则传肾肝为痿厥。痿乃四肢痿软,厥乃四肢如火,或如冰,心烦。冲脉气逆上,甚则火逆,名曰厥逆。故痿厥二病,多相须也。经曰:下气不足则痿厥,心悗,宜以清燥去湿热之药,或生脉散合四苓散,加酒洗黄蘗、知母,以泄其湿热。 【注 曰湿热成痿,乃不足中有余也,宜渗泄之药;若精血枯涸成痿,乃不足中之不足也,全要峻补之。】 张仲景曰:伤寒动气在右,不可发汗。汗之,则衄而渴,心苦烦,饮水即吐。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头眩、咽燥、鼻干、心悸。动气在左,不可发汗。汗之,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瞤,此为难治。不可下,下之,则腹里拘急不止,动气反剧,身虽有热反欲蜷。动气在上,不可发汗。汗之,则气上冲,正在心端。不可下,下之,则掌握热烦,身热汗泄,欲水自灌。动气在下,不可发汗。汗之,则无汗,心中大烦,骨节疼,头痛目运,恶寒吐谷。不可下,下之,则腹满,卒起头眩,食则下清谷,心下痞坚。 【注 此乃脐之左右上下,有气筑筑然牢而痛,正冲、任、足少阴、太阴四经病也。成无己注,妄以为左肝右肺,上心下肾,盖未审四脏乃兼邪耳。】
任脉
任为阴脉之海,其脉起于中极之下,少腹之内,会阴之分,上行而外出,循曲骨,上毛际,至中极,同足厥阴、太阴、少阴并行腹里;循关元,历石门、气海,会足少阳、冲脉于阴交;循神阙水分,会足太阴于下脘;历建里,会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于中脘;上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上喉咙,会阴维于天突、廉泉,上颐,循承浆,与手足阳明督脉会,环唇上,至下龂交,复出分行,循面系两目下之中央,至承泣而终,凡二十七穴。按《难经》、《甲乙经》,并无循面以下之说。
督脉
督乃阳脉之海,其脉起于肾下胞中,至于少腹,乃下行于腰,横骨围之中央,系溺孔之端,男子循茎下至篡,女子络阴器合篡间,俱绕篡后屏翳穴,别绕臀,至少阴与太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廉,曲会阳贯脊,会于长强穴。在骶骨端与少阴会,并脊里,上行历腰俞、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与手足三阳会合,上痖门,会阳维,入系舌本,上至风府,会足太阳阳维,同入脑中,循脑户、强间、后顶上巅,历百会、前顶、顖会、上星,至神庭,为足太阳督脉之会。循额中,至鼻柱,经素髎、水沟,会于足阳明,至兑端入龂交,与任脉足阳明交会而终,凡三十一穴。督脉别络,自长强走任脉者,由小腹直上,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会太阳于目内眦睛明穴;上额与足厥阴同会于巅,入络于脑,又别自脑下项,循肩胛,与手足太阳、少阳,会于大杼第一椎下,两旁去脊中一寸五分陷中,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 滑伯仁曰:任督二脉,一源而二歧。一行于身之前,一行于身之后。人身之有任督,犹天地之有子午,可以分,可以合。分之以见阴阳之不离,合之以见浑沦之无间。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注 任督二脉,人身之子午也。乃丹家阳火阴符升降之道,坎水离火交媾之乡。故魏伯阳《参同契》云: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无者以奉上,上有神德居此,两孔穴法,金气亦相须。崔希范《天元入药镜》云:上鹊桥,下鹊桥,天应星,地应潮,归根窍,复命关,贯尾闾,通泥丸。《大道三章直指》云:修丹之士,身中一窍,名曰元牝,正在干之下,坤之上,震之西,兑之东,坎离交媾之地。在人身天地之正中,八脉九窍,十二经,十五络联辏,虚间一穴,空悬黍珠。医书谓之任督二脉,此元气之所由生,真息之所由起。修丹之士,不明此窍,则真息不生,神化无基也。俞琰注《参同契》云:人身血气,往来循环,昼夜不停。医书有任督二脉,人能通此二脉,则百脉皆通。《黄庭经》言:皆在心内运天经,昼夜存之自长生。天经乃吾身之黄道,呼吸往来于此也。鹿运尾闾能通督脉, 纳鼻息能通任脉,故二物皆长寿。此数说皆丹家河车妙旨也,而药物火候,自有别传。再按王海藏曰:张平叔言,铅乃北方正气,一点初生之真阳为丹母,其虫为 ,即坎之二阴也,地轴也。一阳为蛇,天根也。阳生于子,藏之命门,元气之所系,出入于此,其用在脐下,为天地之根,元牝之门,通厥阴,分三歧为三车。一念之非,降而为漏;一念之坚,守而成铅。升而接离,补而成干。阴归阳化,是以还元。至虚至静,道法自然,飞升而仙。】
督脉为病
《素问》骨空论云:督脉生疾,从小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女子为不孕,癃闭,遗溺,嗌干。治在骨上,甚者在脐下营。 【注 此乃任冲二脉之病,不知何以属之督脉。按督脉虽行于背,而别络自长强走任脉者,则由小腹直上贯脐中,贯心入喉,上颐环唇,而入于目之内眦,故显此诸证,启元盖未深考尔。】 秦越人《难经》曰:督脉为病,脊强而厥。 【注 王海藏谓此病宜用羌活、独活、防风、荆芥、细辛、槁本、大黄、黄连、附子、乌头、苍耳之类。】 《素问》风论曰: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
带脉
带脉者,起于季胁足厥阴之章门穴,同足少阳循带脉穴,围身一周,如束带然;又与足少阳会于五枢、维道。 《灵枢经》曰: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至 原作「下」,据《灵枢》经别改。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 【注 带脉总束诸脉,使不妄行,如人束带而前垂,故名。妇人恶露,随带脉而下,故谓之带下。】
带脉为病
王海藏曰:小儿(疒颓)疝,可灸章门三壮而愈,以其与带脉行于厥阴之分,而太阴主之。 又曰:女子经病血崩,久而成枯者,宜濇之益之。血闭久而成竭者,宜益之破之。破血有三法:始则四物入红花,调黄芪、肉桂;次则四物入红花,调鲮鲤甲、桃仁、桂、童子小便,和酒煎服;末则四物入红花,调易老没药散。
气口九道脉
《手检图》曰:脉为五脏华盖,上以应天,解理万物,主行精气,法五行,应四时,知五味。气口之中,阴阳交会,中有五部,前后左右,各有所主,上下中央,分为九道诊之,则知病邪所在也。 【注 气口一脉,分为九道,总统十二经,并奇经八脉,各出诊法,乃岐伯秘授黄帝之诀也。扁鹊推之,独取寸口,以决死生。盖气口为百脉流注朝会之始故也。】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一百十
经络门
医学准绳六要 【明 张三锡】
明部定经
夫脏腑阴阳,各有其经;四肢筋骨,各有所主。明其部以定经,循其流以寻源。舍此而欲知病之所在,犹适燕而南行,岂不愈劳而愈远哉?方书云:不读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诚确论也!世人以经络为针灸家书,皆懵然罔究,妄举妄谭。即如头痛一证,左右分经,前后异位。同一腹痛也,而有中脘、当脐、少腹之分。同一害眼也,而有大眦、小眦、黑珠、白珠、上胞、下胞之异。在肺而用心药,则肺病不去,而复损心经。在血而用气药,则真气反伤,而血病益滋。东垣曰:伤寒邪在太阳经,误用葛根汤,则引邪入阳明。是葛根乃阳明引经药,非太阳经药也。即此而推之,则夭于药者,不知其凡几矣!仁人君子,慎勿轻议,当留心于明部定经焉!
古今医统 【明 徐春甫】
经度
人身之经络气血多少,与天道寒热盛衰相应也。气为阳,而配乎热;血为阴,而配乎寒。夫太阳为天之六气,斯时天气寒盛而热衰,应人之手足太阳二经,多血而少气。少阳为天之三气,斯时天气热盛而寒衰,应人之手足少阳二经少血而多气。阳明为天之五气,斯时天气先热而后寒,应人之手足阳明二经,多气而多血。少阴为天之二气,斯时天气寒少而热多,应人之手足少阴二经,少血而多气。厥阴为天之初气,斯时天气寒盛而热衰,应人之手足厥阴二经,多血而少气。太阴为天之四气,斯时天气热盛而寒衰,应人之手足太阴二经,多气而少血。故曰天道之常数云耳。
经脉说
夫所谓经者,以其气血流行之大,经常而不息也。谓之脉者,以其血理分袤行体者而言也。谓之络者,本经之旁,支而别出,以联络于十二经者也。如手太阴经之支者,从腕后出次指端,而交于阳明经者是也。按《素问》曰:直行者谓之经,旁出者谓之络。手太阴之支,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是列缺为太阴别走阳明之络。人或有寸关尺三部脉不见,自列缺至阳溪脉见者,俗谓反关脉,此经脉虚而络脉满,《千金翼》谓阳脉逆,反大于寸口三倍。惜叔和尚未之及,而况高阳生哉?
十五络脉穴辨
十五络脉者,十二经之别络而相通焉者也。其三络者,为任督二脉之络,脾之大络,总统阴阳诸络,灌溉于脏腑者也。《难经》谓只十四络,有阳蹺阴蹺二络。愚尝考此二络,无穴可指,且二蹺亦非十四经之正也。《针灸节要》以为任络曰屏翳,督络曰长强,诚得《十四经发挥》之正理也。加以脾之大络曰大包,此合十五络也。
十二井荥俞经合穴
少商肺 少冲心大敦肝隐白脾 涌泉肾 中冲心包 商阳大肠 少泽小肠 窍阴胆厉兑胃至阴膀胱 关冲三焦 鱼际肺 少府心行间肝大都脾 然骨肾 劳宫心胞 二间大肠 前谷小肠 侠豀胆内庭胃通谷膀胱 液门三焦 太渊肺 神门心太冲肝太白脾 太溪肾 大陵心包 三间大肠 后溪小肠 临泣胆陷谷胃束骨膀胱 中渚三焦经渠肺 灵道心中封肝商丘脾 复溜肾 间使心包 阳溪大肠 阳谷小肠 阳辅胆解溪胃昆仑膀胱 支沟三焦 太渊肺 神门心太冲肝太白脾 太溪肾 大陵心包 合谷大肠 腕骨小肠 丘墟胆冲阳胃京骨膀胱 阳池三焦 尺泽肺 少海心曲泉肝阴陵泉脾 阴谷肾 曲泽心包 曲池大肠 小海小肠 阳陵泉胆三里胃委中膀胱 天井三焦
五脏募俞穴 【募皆在腹,俞皆在背】
中府 【肺之募】 巨阙 【心之募】 章门 【脾之募】 期门 【肝之募】 中脘 【胃之募】 肺俞 【三椎下各开寸半】 心俞 【五椎下各开寸半】 肝俞 【九椎下各开寸半】 脾俞 【十一椎下各开寸半】 肾俞 【十四椎下各开寸半】
八会穴
中脘 【腑会】 章门 【脏会】 阳陵泉 【筋会】 阳辅 【髓会】 膈俞 【血会】 大杼 【骨会】 太渊 【脉会】 膻中 【气会】
医门法律 【清 喻昌】
络脉论
十二经脉,前贤论之详矣;而络脉则未之及,亦缺典也。经有十二,络亦有十二。络者,兜络之义,即十二经之外城也。复有胃之大络,脾之大络,及奇经之大络,则又外城之通界,皇华出入之总途也。故又曰络有十五焉。十二经生十二络,十二络生一百八十系络,系络生一百八十缠络,缠络生三万四千孙络。自内而生出者,愈多则愈小,稍大者在俞穴肌肉间,营气所主;外廓繇是出诸皮毛,方为小络,方为卫气所主。故外邪从卫而入,不遽入于营,亦以络脉缠绊之也。至络中邪盛,则入于营矣。故曰络盛则入于经,以营行经脉之中故也。然风寒六淫外邪,无形易入,络脉不能禁止,而盛则入于经矣。若营气自内所生,诸病为血、为气、为痰饮、为积聚,种种有形,势不能出于络外,故经盛入络,络盛返经,留连不已,是以有取于砭射,以决出其络中之邪。今医不用砭射,已不足与言至巧,而用药之际,不加引经透络,功效羁迟,安得称为良工耶?至若三部九候,《内经》原有定位,王叔和以相络之故,大小二肠,候之于上,心主之脉,候之于下。而不知络脉所主者,外所关者小,虽是系络,表里相通,未可定其诊象。况水谷变化,浊秽之腑,去膈上父母清阳之脏,重重脂膜,遮蔽其气,迥不相通,岂可因外络连属,反谓右寸之清阳上浮者为大肠,脉沉者为肺脉?经所谓脏真高于肺者,乃脏真高于大肠矣。周身之治节,浑是大肠主之矣。左寸之浮者为小肠脉,沉者为心脉,水中污泥反浮于莲花之上,有是理乎?夫心包之脉,裹撷乎心,代君主行事,正如宰相统摄政府,即当从左寸候之。若分属右尺与三焦同位,忽焉入阁办事,忽焉远窜遐荒,一日万几,舍樽俎而从事道路乎?切脉论中已定其诊,今再论及,恐安常者,不加深察耳!惟是经有十二,络有十五,《难经》以阳蹺、阴蹺、脾之大络,共为十五络,遂为后世定名,反遗《内经》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吃紧一段。后人不敢翻越人之案,遂谓当增为十六络,是十二经有四大络矣,岂不冤乎?昌谓:阳蹺阴蹺二脉之名原误,当是共指奇经为一大络也。盖十二经各有一络,共十二络矣。此外有胃之一大络,繇胃下直贯膈肓,统络诸络脉于上,复有脾之一大络,繇脾外横贯胁腹,统络诸络脉于中,复有奇经之一大络,繇奇经环贯诸经之络于周身上下。盖十二络,以络其经,三大络以络其络也。《难经》原有络脉满溢,诸经不能复拘之文,是则八奇经出于十二经脉之外,经脉不能拘之,不待言矣。昌尝推奇经之义,督脉督诸阳而行于背,任脉任诸阴而行于前,不相络也。冲脉直冲于胸中,带脉横束于腰际,不相络也。阳蹺阴蹺同起于足跟,一循外踝,一循内踝,并行而鬬其捷,全无相络之意。阳维阴维,一起于诸阳之会,一起于诸阴之交,名虽曰维,乃是阳自维其阳,阴自维其阴,非交相维络也。设阳蹺阴蹺可言二络,则阳维阴维更可言二络矣;督、任、冲、带俱可,共言八络矣。《难经》又云:奇经之脉,如沟渠满溢,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图,是则奇经明等之络。夫岂有江河大经之水,拟诸沟渠者哉?《难经》又云: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环周,故十二经亦不能拘之,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全是经盛入络故溢,蓄止在于络,不能环溉诸经也。然则奇经共为一大络,夫复何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