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门

  手足麻木,不知痛痒:霜降后桑叶,煎汤频洗。 【《救急方》】
  一切风虚羸冷,手足疼痹,无论老幼轻重:小天蓼浸酒,及煮汁服之,十许日,觉皮肤间风出如虫行。【藏器】
  积年痛风不可忍,久治无效者:枫柳皮细銼焙干,不限多少,入脑麝浸酒,常服,以醉为度。【《斗门方》】
  手足掣痛,不仁不随者:用城东朽木煮汤,热渍痛处,甚良。 【时珍】
  风湿挛痹一切风气:苍耳子三两炒为末,以水一升半,煎取七合,去滓呷之。 【《食医心镜》】
  遍身走注疼痛,外贴方:牛皮胶一两,水镕成膏,芸薹子、安息香、川椒、附子各半两,为细末,入胶中,和成膏,涂纸上,随痛处贴之。
  黑雌鸡肉作羹食,治风寒湿痹五缓六急。 【《别录》】
  一切风痹脚气:于大松下掘坑置瓮承取其津液一斤,酿糯米五斗,取酒饮之。
  风痹历节作痛:东向侧柏叶煮汁,同曲米酿酒饮。
  白虎风痛,寒热发渴,骨节微肿:用水牛肉脯一两炙,黄燕窠土、伏龙肝、飞罗面各二两,砒黄一钱,为  末,每以少许新汲水,和作弹丸大,于痛处摩之。痛止,即取药抛于热油铛中。 【《圣惠方》】
  风湿顽痹不仁,筋骨挛缩,冷风瘫缓,血脉断绝:六月取河砂,烈日暴令极热,伏坐其中,冷即易之,取热彻通汗,随病用药。切忌风冷劳役。【藏器】
  风虚湿痹:醍醐二两,温酒每服一匙,效。 【《心镜》】
  白虎风痛走注,两股热肿:用虎胫骨涂酥炙,黄黑附子炮去皮脐,各一两为末,每服二钱,酒下,日再。【《经验良方》】
  风痹:铁砂四两,硇砂三钱,黑脚白矾六钱,研末,热酢或水拌湿,油纸裹置袋内,任意热之,冷再拌。【《圣济录》】
  百节皆痛不可忍:用虎头骨一具,涂酥炙黄,槌碎,绢袋盛置二斗清酒中,浸五宿,随性饮之。【《圣惠方》】
  遍身走注疼痛:地龙一两,去土炒,水蛭半两,糯米内炒熟,麝香二钱半,另研,共为细末。每服一钱,以温酒调服,不拘时候。
  手足风痹不随,筋脉五缓,恍惚烦躁:熊肉一斤,切,入豉汁中,和葱姜椒盐作腌脂,空腹食之。
  风痹,五缓筋急:用熊肉半斤,如上法食之。
  生姜捣汁,和黄明胶熬贴风湿痛,甚妙。 【时珍】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二十九

痹门

    针灸

  《素问》曰: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  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刺大分小分,多发针而深之,以热为故。无伤筋骨。伤筋骨,痈发若变。诸分尽热,病已止。  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深者,刺无伤脉肉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热,病已止。  凡痹往来,行无常处者,在分肉间而刺之,以月生死为数。用针者,随气盛衰,以为痏数。针过其日数则脱气,不及日数则气不泻。左刺右,右刺左,病已止。不已,复刺之如法。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渐多之;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渐少之。  《灵枢经》曰:病在阳者名曰风,病在阴者名曰痹,阴阳俱病,命曰风痹。病有形而不痛者,阳之类也;无形而痛者,阴之类也。无形而痛者,其阳完而阴伤之也。急治其阴,无攻其阳。病九日者,三刺而已;病一月者,十刺而已。多少远近,以此衰之。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  黄帝曰:余闻刺有三变,何谓三变?伯高答曰:有刺营者,有刺卫者,有刺寒痹之留经者。黄帝曰:刺三变者奈何?伯高答曰:刺营者出血,刺卫者出气,刺寒痹者内热。黄帝曰:营卫寒痹之为病奈何?伯高答曰:  营之生病也,寒热少气,血上下行。卫之生病也,气痛,时来时去,怫忾贲响,风寒客于肠胃之中。寒痹之为病也,留而不去,时痛而皮不仁。  黄帝曰:刺寒痹内热奈何?伯高答曰: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以药熨之。黄帝曰:药熨奈何?伯高答曰:用淳酒二十斤,蜀椒一升[一升:原作「一斤」,据《灵枢 寿夭刚柔》改。],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种皆(口父)咀,渍酒中。用绵絮一斤,细白布四丈,井内酒中,置酒马矢熅中,盖封涂,勿使泄。五日五夜,出布绵絮曝干之,干复渍,以尽其汁。每渍必睟其日,乃出干。干,并用滓与绵絮,复布为复巾,长六七尺,为六七巾。则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处,令热入至于病所。寒,复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起步内中,无见风。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此所谓内热也。  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病痹气暴发者,取以圆利针。病痹气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针。泻于井荣分俞,取以四时。  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一曰偶刺。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刺此者,旁针之也。二曰报刺。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三日恢刺。恢刺者,直刺旁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四曰齐刺。齐刺者,直入一,旁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五曰扬刺。扬刺者,正内一,旁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六曰直针刺。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七曰输刺。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八曰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九曰浮刺。浮刺者,旁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十曰阴刺。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十一曰旁针刺。旁针刺者,直入旁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十二曰赞刺。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  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一曰半刺。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二曰豹文刺。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三曰关刺。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一曰岂刺。四曰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五曰输刺。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  黄帝曰: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故诸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痹也。  着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  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除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  头痛不可刺者,大痹为恶,日作者可令少愈,不可已。  黄帝问于岐伯曰: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徙随脉,其上下左右相应,间不容空。愿闻此痛在血脉之中耶,将在分肉之间乎?何以致是?其痛之移也,间不及下针;其搐痛之时,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何道使然?愿闻其故!岐伯答曰:此众痹也。黄帝曰:愿闻众痹。岐伯对曰:此各在其处,更发更止,更居更起;以右应左,以左应右。非能周也,更发更休也。黄帝曰:善。刺之奈何?岐伯对曰:刺此者,痛虽已止,必刺其处,勿令复起。帝曰:善。愿闻周痹何如?岐伯曰: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黄帝曰:刺之奈何?岐伯对曰: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过之,后刺其上以脱之。痛从下上者,先刺其上以过之,后刺其下以脱之。黄帝曰:善。此痛安生?何因而得名?岐伯对曰: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此内不在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命曰周痹。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其瘈坚转引而行之。黄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亦得其事也。九者经巽之理,十二经脉阴阳之病也。  阴阳相得而合为痹者,此为内溢于经,外注于络。如是者,阴阳俱有余,虽多出血而弗能虚也。  人迎紧则为痛痹,代则乍甚乍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紧痛则取之分肉,代则取血络且饮药。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名曰经刺。  寸口紧则痛痹,代则乍痛乍止。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紧则先刺而后灸之,代则取血络而后调之。陷下则徒灸之。陷下者,脉血络于中,中有着血,血寒,故宜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名曰经刺。  黄帝曰:刺其诸阴阳奈何?岐伯曰:按其寸口人迎,以调阴阳,切循其经络之凝濇,结而不通者,此于身皆有痛痹,甚则不行,故凝濇。凝濇者,致气以温之,血和乃止。其结络者,脉结血不行,决之乃行。故曰,气有余于上者,导而下之。气不足于上者,推而休之。其稽留不至者,因而迎之。必明于经隧,乃能持之。寒与热争者,导而行之。其宛陈血不结者,则而予之。必先明知二十五人,则血气之所在,左右上下,刺约毕也。  黄帝曰:持针纵舍奈何?岐伯曰:必先明知十二经脉之本末,皮肤之寒热,脉之盛衰滑濇。其脉滑而盛者病日进,虚而细者久以持,大以濇者为痛痹,阴阳如一者病难治。其本末尚热者病尚在,其热已衰者其病亦去矣。持其尺,察其肉之坚脆大小滑濇寒温燥湿,因视目之五色,以知五脏而决死生;视其血脉,察其色,以知其寒热痛痹。  圆利针取法于牦针,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深内也,长一寸六分,主取痈痹者也。毫针取法于毫毛,长一寸六分,主寒热痛痹在络者也。长针取法于綦针,长七寸,主取深邪远痹者也。  《甲乙经》曰:骨痹举节不用而痛,汗注烦心,取三阴之经补之。  厥痹者,厥气上及腹,取阴阳之络,视主病者,泻阳补阴经也。  风痹注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时如入汤中,肢胫淫泺,烦心头痛,时呕时闷,呕已汗出,久则目眩,悲以喜怒,短气不乐,不出三年死。  足痹不可举,侧而取之,在枢合中,以圆利针,大针不可。  风寒从足小指起,脉痹上下带胸胁痛无常处,至阴主之。  足下热痛不能久坐,湿痹不能行,三阴交主之。  骨痹烦满,商丘主之。
  肤痛痿痹,外丘主之。
  寒气在分肉间痛,上下痹不仁,中渎主之。  《千金方》曰:掖门,主手臂痛。
  肩贞,主手麻木不举。
  阴交,主手足拘挛。
  少商,主手不仁。
  前腋,主臂里挛急,手不上举。
  尺泽,主掣痛手不伸。
  曲池,主手不可举重,腕急,肘中痛难屈伸。又云,主手不仁。  阳溪,主臂重痛肘挛。
  臑会、支沟、曲池、腕骨、肘髎,主肘节痹,臂酸重,腋急痛,肘难屈伸。  天井,主肩痛痿痹不仁,不可屈伸,肉麻木。  曲垣,主肩胛周痹。
  阴陵泉,主足痹痛。
  风府、腰腧,主足不仁。
  阳辅、阳交、阳陵泉,主髀枢膝骨痹不仁。  至阴,主风寒从足小指起脉痹上下。  内庭、环跳,主胫痛不可屈伸。
  阳间、环跳、承筋,主胫痹不仁。
  涌泉、然谷,主五趾尽痛,足不践地。  凡髀枢中痛不可举,以毫针寒而留之,以月生死为息数,立已。  太冲,主膝内踝前痛。
  梁丘、曲泉、阳关,主筋挛膝不得屈伸,不可以行。  犊鼻,主膝中痛不仁。又云,主膝不仁难跪。  髀关,主膝寒不仁,痿痹不得屈伸。  风市,主缓纵,痿痹,腨肠痛,冷不仁。  中渎,主寒气在分肉间,痛苦痹不仁。  阳关,主膝外廉痛不可屈伸,胫痹不仁。  悬锺,主湿痹流肿,髀筋急瘈胫痛。  曲泉,主卒痹病,引膑下节。
  阳陵泉,主髀痹引膝股外廉痛不仁,筋急。  绝骨,主髀枢痛,胫膝骨摇酸痹不仁,筋缩,诸节酸折。  漏谷,主久湿痹不能行。
  商丘,主骨痹烦满。
  临泣,主身痹洒淅振寒。
  凡身体不仁,先取京骨,后取中封、绝骨,皆泻之。  历节疼痛,但于痛处灸二七壮,佳。  《医学纲目》曰:白虎历节风痛,取两踝尖。在内外两踝尖灸之。  浑身疼痛,往来上下无常,取阳辅。  浑身疼痛,但于痛处针,不拘经穴,须避筋骨,穴名天应穴。  臂膊疼痛,取肩髃、手三里、外关。  臂膊疼痛,并麻痹,取肩髃、肩井、曲池。  臂膊麻痹疼痛,取肩髃、曲池、手上廉、合谷;不应,再取肩井、列缺。  臂痛连腕,取液门沿皮向后透阳池,泻之;又取中渚沿皮透腕骨,泻之。  臂内廉痛,取经渠,一分,忌灸;灵道,一分,卧针,向前三分;少海,五分。  臂酸挛,取肘髎、窍阴、尺泽、前谷、后溪。  腕痛,取阳溪、曲池。
  腕无力并痛,取腕骨,横针入三分,痛则泻,无力则补;曲池,补泻同上。  五指拘挛,取三间,一分,先泻后补,灸之;前谷,一分,泻之,灸。  五指皆痛,取阳池、外关、合谷。
  胯痛腿支风,取环跳,在髀枢中,侧卧,伸下足屈上足方可,针可入三寸半,补少泻多,留八吸;居髎,一寸二分,留八吸,泻之;委中,出血。  胯痛足蹷,取环跳、悬锺 【《摘英》作丘墟,】 针五分,留三呼,灸三壮。  胯痛腿支风,不能转侧,举动艰难,取环跳,三寸半,灸七七壮;风市,灸二七壮;居髎,三寸半,灸五七壮;委中、昆仑、三里、阳陵泉。不已,取五枢、阳辅。  腰脚痛,取委中、昆仑、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