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
- 痘疹门
痘疹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六十五
痘疹门
家传痘疹心法【明?万全】
治痘凡例
凡发热疑似之间,宜用人参败毒散一剂以发之,是与不是,一发便明。大抵疮疹只要发尽,不使留伏于中也。 凡初发表,要看天时,如天时大寒,则腠理闭密,气血凝濇,防其发泄得迟,有毒气壅遏之变,以辛热之药发之,宜桂枝葛根汤、五积散去干姜主之。如天时大热,则腠理开张,气血淖泽,防其发泄太急,有溃烂之变,以辛凉之药解之,宜升麻葛根汤、双解散主之。如不寒不热,天气温和,只人参败毒散甚佳。 凡初发热,二三日间有惊搐者,以导赤散、羌活汤、辰砂散主之。大便秘者,三黄丸微利之。小便濇少者,导赤散。渴甚者,葛根解毒汤。腹中痛者,桂枝大黄汤。腰痛者,人参败毒散。自利者,黄芩汤。吐利者,黄芩加半夏汤。如脾胃素弱,自利清白者,理中汤丸,或四君子汤、肉豆蔻丸,合而服之。 凡痘子出现,疏则毒轻,不可妄治;密则毒甚,却要磊落,大小分明,不相粘连,略与托里解毒之剂,快斑汤、消毒饮主之,使之易发易靥。如出太密,粘连模糊,其毒尤甚,托里解毒之剂宜多饮之,以防痒塌黑陷之变。更察外证,可治则治,不可治则勿治。 凡痘子出形,皮肉如常,根苗明润,此毒轻也,不可妄治。如皮肉昏黑,或赤肿,根苗干枯,青紫或灰白者,此毒甚也,以消毒饮、夺命丹合服。 凡痘子已出,自发标之日算起,如当起发不应有浆,先有戴浆者,如当作浆不应收靥,便有干收者,此皆恶候,治之无功。 凡痘子之出,最要唇润舌润,红鲜如常,其毒则轻。如唇焦破裂,舌燥有芒,为毒火太甚,表里郁遏,急宜解之,黄连解毒汤加大力子,东垣凉膈散更妙。 凡痘子已出,头面要稀疏磊落,颈项上宜少不宜多,胸前要少而疏,如此者其毒则轻。如面上模糊一片,未发先肿,缠项稠密,胸前亦密,此毒甚也,慎勿治之! 凡痘子初出,磊磊落落似稀疏之状,其后旋加,日多一日,此毒伏于里,里气虚弱,不能使之即出,要大补兼解毒,或十可救其二三也,十宣散加无价散主之。 凡痘子初出,便自手足先出者,他处未起而手足先起,他处未收而手足先收者,此阳火太旺,宜用解毒抑阳扶阴之剂,四物汤合黄连解毒汤主之。如他处俱起而手足起迟,他处俱收而手足不收者,此脾胃虚弱,不能行其气血,达于手足,宜补脾胃十全大补汤、桂枝芍药汤主之。 凡痘子出尽,正将起发,其中有发血泡者,此毒伏于心即死;有发水泡者,此毒伏于肝,旋见痒塌而死。 凡痘子始出,须问其咽喉痛与不痛,但有微痛,急与解之,令得疏通,甘桔汤加牛蒡子主之。大抵痘家要以解咽喉为急务,不知此义,以致失声干哕,水谷不入,喷吐而出,悔无及矣。 凡痘子不渴者,里无热也,不须妄治。渴者有热,此亦常候,切不可与冷水瓜梨柑柿糖蜜之属,恐损脾胃,致生他变。小渴者,以炒米汤与之;大渴者,人参麦冬散主之。痘子稠密,津液少者,补中用十全大补汤,解毒用葛根解毒汤,相间服之。自利而渴,轻则白朮散,甚则陈氏木香散主之。 凡痘子要大小便自调,则里气和无留邪也,故小便宜长而清。如小便赤濇,导赤散;小便短少,八正散。疮出太密,小便不通者,连翘汤。盖疮子发热,不可骤去,惟利小便以折其郁。如痘稠密,小便少者,此气血衰少,津液虚耗,非热也,不可利之,反损真阳之气,十全次补汤主之。能食者,大便宜润,有入必有出也。不能食者,大便宜实,存旧谷气以养气血也。如四五月不行,大便结燥者,用胆导法导之;不通,以三黄丸微利之;如大结腹胀者,以三乙承气汤下之。如大便泄泻即止之。盖痘疮要里气实,恐泻得脾胃虚也,轻则理中汤丸、益黄散、豆蔻丸,甚则陈氏木香散、异功散主之。 凡痘子大便出血者,看其血来何如,又看是何时:如疮子正壮,大便数日未行,血从粪出者,此肛门伤血出也;如疮已收,大便脓血者,此倒靥之血也。非此二类,但溺血便血者,乃脏腑败坏,阴血妄行,必死之候。凡痘子,腹中常宜宽舒,为里无邪。若腹胀满,须审其伤食否及大小便何如:如曾伤食,微满不痛者,木香大安丸;胀满腹痛甚者,丁香脾积丸;小便不通者,百祥丸;大便不通者,宣风散主之。此上诸证,皆实胀者也,故宜利之。若自利腹胀,乃虚胀也,陈氏丁香散主之。 凡痘子手足常宜和暖,头宜凉,故头热手足冷者不治。如因泄泻手足冷者,此脾胃虚弱也,陈氏木香散、异功散,圣药也。如大热渴,大便秘,烦躁手足冷者,此阳极似阴也,三乙承气汤主之。凡手足冷者,恶候也。手足诸阳之本,阳脱故冷也。 凡痘家能食者,不问秘稠皆吉。不能食者,痘虽疏亦难发难靥。疮密者危,盖人绝水谷则死,表里皆病则困也。有欲食而不能食者,必喉舌有痘作痛,艰于吞嚼也,宜以烂粥米饮频频与之,以助脾胃之气,更以甘桔汤加牛蒡子以解咽喉、利胸膈也。 凡痘疮饮食之间,毋令太饥,毋令太饱,毋太寒,毋太热,以损脾胃,但与糜粥烂饭,淡薄滋味以养之,切忌肥甘煎炒五辛一切动风动火之物。 凡痘子出得稀疏者,自然易发易靥,不可妄治。若疮稠密,常患其发不能透,宜细观之。但红活不甚长大者,气不足也,用四君子汤合匀气散加烧人粪治之。如焮肿色带红紫者,血热也,用四物汤合消毒散加烧人粪治之。如不润泽而干者,此血弱也,用活血散加消毒饮与之。如不起发,不红活,平塌灰白者,此气血俱弱也,用十全大补汤加烧人粪、牛蒡子与之。如有青干者,内服快斑汤加烧人粪合夺命丹与之,外用四圣散合胭脂涂法,或用胡荽酒,或用水杨汤浴法,务求光壮红活而后已。如中间有成水泡者,防其痒塌,宜先补脾胃,疏风泻火,使肌肉实不作痒可也。十全大补汤加防风大力子主之。 凡痘子贵在调养,如天大寒,盖覆常宜温暖,勿使受寒,恐毒气为寒所阻而不得出也。如天大热,不可盖覆,却宜清凉,勿使客热与毒相并,致增烦躁,使疮溃烂也。如时有迅雷烈风暴雨之变,宜谨帷帐,添盖覆,多烧辟秽香以避一时不正之气,勿扫房室,勿动沟渠,勿启混厕,恐秽臭触疮而增痒痛也。勿烧诸香,恐其动火也。门户常须关闭,服事之人,选其谨厚洁净者,无狐臭者,使之看守保护,内者勿出,外者勿入,恐有不洁触犯其疮也。疮家所忌,男女房事及尸气,最毒;其他则妇人月事,酒气五辛之气,远行染带之气,皆宜避之。如夜房室中有虚响,此不祥之兆也。其病者卧处常要无风,又要通明,切忌幽暗,夜静不断灯火,不离亲人看守,恐要饮食,一时得具,或有痒塌,与之抚摩,恐他人未必尽心也。 凡痘子脓成浆熟,或痒,悞犯破者,恐复灌烂,不能成痂。若脓浆未成之时,犯破半个,必然痒塌而死。 凡痘子势重者,以脉候之,脉洪实者吉,浮数虚小者凶。故云脉净身凉者生,脉躁身热者死。又云,阳病得阴脉者死。 凡痘子搔痒者,须于形色上详审。如疮一向起发红活,光壮肥满,忽然搔痒者,此秽气所触也,宜内服十全大补汤,外用茵陈熏法。其破者,以白龙散敷之。如疮本干枯,又添搔痒者,火甚也。如疮原带水,皮肉嫩薄又痒者,此湿热也。摆头摇项,手足动作昏闷者,死证也。 凡痘子已熟,忽作搔痒抓破者,此脾胃虚弱,不能荣养肌肉也。内服四君子汤加黄芪、官桂,外以败草散主之。如因自利脾胃虚,致痒塌者,陈氏木香散、异功散主之。 凡痘子出盛咳嗽者,此肺中有火,或咽喉有疮作痒也,只用甘桔汤加牛蒡子多服良。如唾涎带血,此咽中疮或齿缝中出也,不须妄治。 凡痘子黑陷,古方用穿山甲者,取其穿肠透膜而善走也。用人牙者,取牙齿乃骨之余,肾主骨,可以入肾也。此二物者,但借为乡道,引解毒之剂以施治则可,若单用之,何济于事哉?有用烧人粪者,盖粪大解疫毒,痘乃时疫所发,故宜用之。若加入发表和中解毒汤内,尤良。 凡痘子已出之后,最怕泄泻,恐脾胃虚,里气弱,不能助疮成就,反致倒陷,以理中汤、肉豆蔻丸合而治之。如泄久不止,疮痒塌,手足冷,寒颤咬牙者,陈氏木香散、异功散主之。 凡痘子寒颤咬牙手足冷者,恶候也,急用陈氏之法救之。疮坏者勿治。 凡病痘者,疮本稠密,转动之间,身体振摇者,此一身被疮所困,不能支持,转动艰难之故,断不可便作寒颤,妄投热药也。有只咬牙者,此心肝二经火旺也。盖肝虚咬牙,心热者亦咬牙,勿便作不治论。 凡痘子已熟,不肯结痂溃烂者,其人必不能食,或曾吐泻,脾胃虚弱也,内服十全大补汤,外用败草散主之。如大便不通,此内热也,用胆导法以去其结粪,外以天水散蜜水调刷,以解肌表之热。 凡痘子收后,目瘾濇羞明或泪出者,此肝火虚旺也,泻肝明目散主之。如目中瞖膜遮睛者,蝉蜕散主之。 凡痘子收后发痈毒者,要分经络论气血多少而治,不可妄用利药,宜大补气血。盖此时气血已虚,十全大补汤加忍冬草主之,外用敷贴拔毒膏主之。 凡痘子用药,须分气血虚实,毒气微甚而治。故灰白者,不起发者,痒塌者,吐利者,寒颤咬牙者,手足冷者,皆气虚也,宜用补气之剂。疮干者,不红活者,脓水少者,皆血虚也,宜用补血之剂。稠密者,焮肿者,红紫者,皆毒甚也,宜用解毒之剂。陷伏者,兼气血解毒治之。 凡用补气,宜四君子汤,如疮带湿,或有自利,用之可也。若疮干者,白朮燥津液,茯苓渗津液,或便秘实者,不可用也。 凡用补血,宜四物汤,故疮干或色太娇,用之可也。若不能食者,生地黄泥膈,白芍药收敛肠胃,必不可用也。 凡解毒不过黄连、黄芩、黄蘗、栀子、连翘、牛蒡子、升麻之属,俱用酒制,恐其寒凉,反损脾胃也。若欲行表,须少加桂枝。他如紫草、山豆根、葛根之类,则不必用酒制矣。 凡用解毒药,要别脏腑,分阴阳而治之。如黄连解心火,黄芩解肺火,栀子解肝火,黄蘗解肾与三焦火,石膏解脾胃火,木通解小肠火,黄蘗又解大肠火,连翘、牛蒡子解疮毒火,山豆根、紫草解痘毒火,升麻解疫毒火,各有主治不同也。又岁半已上属阳,心肺主事,宜芩、连多用之。岁半已下属阴,肾肝主事,宜黄蘗、栀子多用之。 凡治痘子,要识证候。如痘脚稀疏,根窠红润,不泻不渴,饮食不减,四肢温和,身无大热,如此候者,不须服药,惟善调护以待成就而已。若痒塌,寒颤咬牙,渴不止,痘紫黑色,喘喝不宁,灰白色,顶陷腹胀,头温足冷,闷乱饮水,气促泄泻渴,如此候者,不必服药,虽强治之,亦无功也。 凡治痘疮,善攻不如善守。表里无邪,不须妄治。有等贪利之人,不分虚实,妄投汤丸,谓曾治某病,治某病,贪天功以为己有,以致虚虚实实,致生变异,悞人性命,此医之罪也。 时俗出痘子者,谓是天疮,不肯请医看治,但请僧道咒水解厌,习以成风,毒之轻者、能食者,幸以痊愈,设或变证一出,不可救疗,委之于命,而不知省,此时人之罪也。
药性主治及修制法
痘疹之法,其要在分气血虚实,及发表和中解毒三治而已。经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又曰: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入四肢,浊阴归六腑。又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味归精,气归神。可见药有寒热温凉之性,酸苦辛咸甘淡之味,浮沉升降补泻之用,各有所宜,不可不知也。今将痘疹合用之药,分气血解毒三类,各具性味、主用、修制于下,以便观览,检阅之暇,未必无小助也。
气类
人参:味甘,气温,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入争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补上焦元气,升麻为之使;补下焦元气,泻肾中之火邪,茯苓为之使。主补五脏,生津液止渴。治脾肺阳气不足,胃中冷,吐利。 择坚实白净者,去芦用。肺热咳甚者少用。以苦茶汤浸过无妨。 黄芪:味甘,气温平,气薄味厚,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入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性畏防风,得防风其功愈大,盖相畏而相使也。补肺气,实皮毛。善治脾胃虚弱,疮疡血脉不行,内托必用之药也。止虚汗,去肌热;又治消渴,腹痛泻利。 择柔韧皮微黄肉中白者佳。疮家宜生用,补虚宜炙用。痘子不发宜酒炙透用。手足疮不起,以桂枝煎酒浸过炙用。 白朮:味甘,气温,味厚气薄,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入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主、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经。主温中强脾胃,进食,止下泄,利小便,和中益气,止渴生津。 择肉白而坚者,去芦,刮去外黄皮用。去有油者,中腐者勿用。疮干者禁用,燥湿故也。止泄宜东陈壁土炒过用;痂皮不落,宜桂汤浸过用。 苍朮:味苦,甘辛,气温,味厚气薄,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主除恶气,辟疫疠气,健胃安脾,宽中进食,发汗。故苍朮发汗,白朮止汗。 择坚实中白净者,刮去外粗皮令白,切片,以糯米浓泔浸透,漉出晒干,取向东陈壁土炒黄色用。疮湿痒者,及不结痂宜用之。痘家常宜烧之,以辟不正之气,勿制。 陈皮:味辛苦,气温,味厚气薄,浮而升,阳也。导滞气,止呕咳吐逆。去白,理肺气降痰;留白,理脾胃消食。 择红黄色陈久者佳,用温水洗净,去白者去白,留白者略去筋膜,切,晒干用。止吐者,以东向陈壁土炒过用。 青皮:味苦辛,气寒,气味俱厚,沉而降,阴也。入手少阳三焦经、足厥阴肝经。散滞气,泻肝气,消食破积。 择小而皮薄陈久者佳。用温水洗浸切开,去中穰与白,令净,銼碎晒干。此痘家必用之药,能泻肝,令不成水泡而作痒;又起发迟者,痒塌者,并不可缺。 石菖蒲:味辛苦,气温。通九窍,出音声。主痈肿疥瘙,遍身热毒痛痒。于山涧中取之,不闻人声及不露生者。 择节密者佳。刮去外粗皮。疮疹惊癎神昏谵妄者必用之。疮后不着痂溃烂成疮疥者,宜入丸用。 五味子:味酸,气温,味厚气轻,阴中微阳,降也。入手太阴肺、足少阴肾经。主咳逆上气,生津止渴。 择肥大润泽者佳。去梗酒洗净,晒干。痘家欬甚者宜用。 贝母:味辛苦,气平微寒。主咳嗽上气消痰;又敷恶疮,能敛疮口。 择白而肥大生者佳。去心,温水洗过,切,晒干用。 细辛:味大辛,气温,气厚于味,阳也。少阴经药。散水寒,治内寒,消死肌;又主喉痹。 择细茎气烈者佳。去芦并叶,以温水洗过晒干。宜少用。痘子初发表及痒塌者,用之良。 干姜:味辛,气大热,气味俱厚,半沉半浮,可升可降,阳中阳也。能温脾理中,止吐泻,去脏腑沉寒。生用发诸经之寒,其余炮用。 择新者温水洗浸,火炙令胖松用。惟内虚泄利不可缺,内实者戒用。 生姜:味辛,气微温,气味俱轻,阳也。益脾胃,散风寒。治痰嗽,止呕吐。能杀半夏之毒。 择老者水洗去泥,勿去皮用。凡痘疮不能起发,灰白色者,宜用之。如起发光壮红绽者,不可用。若止呕吐,须去皮,纸包,慢火中煨过用。 麻黄:味苦甘,气温,气味俱薄,阳也,轻清而浮升也。手太阴肺之药,入足太阳膀胱、手少阴心、阳明大肠经。荣卫药也。发散风寒,泄卫实,去荣中寒;又消赤黑斑毒。《本草衍义》云:痘疮泡倒靥黑者,麻黄去节半两,以蜜一匙同炒良久,以水半升煎,去上沫,再煎去三分之一,乘热尽服之。避风,伺其疮复出。一法用无灰酒煎,但小儿不能饮酒者难服,然其效更速。 择陈久者佳。摘去根节,先用沸汤泡过三次,晒干细切;又以蜜酒各半浸良久,再晒干,用瓦器炒令焦黑色。凡痘疹出迟,及痘子黑陷者、倒靥者,并宜用之。 白芷:味辛,气温,气味俱轻,阳也。通行手足阳明经。主一切疮疥,排脓止痛,内托生肌。 择白而坚实者,去虫蛀。内青黑者不用。凡痘疮发表及溃烂者,手足发痈毒者,并宜用之。 附子:味辛甘,气大热,其性走而不守,可升可降,阳也。补助阳气不足,温热脾胃。治四肢厥逆。 择顶平而圆重一两者佳。先以童便浸过,纸包,慢火中炮令极热,去皮脐切片;再用防风甘草煎汤,乘热浸过晒干用之。惟痘疮泄泻内虚,手足冷,寒颤咬牙,疮灰白色或痒塌者可用之,其余不可妄用。 半夏:味辛苦,气平,沉而降,阳中阴也。入足阳明胃、太阴脾、少阳胆经。化痰止呕吐,益脾胃之气。 择白净脐正而圆者佳。用沸汤泡洗,令滑尽,切片晒干。若止咳化痰,再用生姜自然汁浸过。凡渴者禁用,燥津液故也。 木香:味辛苦,气温,味厚于气,阴中之阳,沉而降也。主邪气,避疫毒,能调气和胃,散肺中滞气,止泻渴。《伤寒类要》云:天行热病,若发赤黑斑,木香二两,水二升,煮取一升,顿服。 择形如枯骨枯牙者佳。不宜见火,诸汤中宜磨服之。此与青皮乃痘疹切要之药,以其能行气也。惟泄痢,药宜煎服。 肉豆蔻:味苦辛,气温。入手阳明大肠经。主调中下气,止泻利,开胃消食,皮外络下气,解酒毒,治霍乱。 择油色肥实者佳。用面包裹慢火中煨熟,乘热以重纸包捶去油,入丸药内用。乃内虚泄泻之要药,非此勿用。 砂仁:味辛苦,气温。入手足太阴经、阳明经、太阳经。主虚冷泻痢,治脾胃气血结滞不散。 择无壳米坚实者佳。碎研入药。凡痘疮内虚泻痢者宜用,伤食者不可缺。若妇人妊娠出疹痘者,又宜用。带壳者,炒过研碎入药,乃安胎之圣药也。 桂:味辛甘,气热,气味俱薄,体轻而上行,浮而升,阳也。入手少阴经,桂枝入足太阳经。通荣卫,开腠理,和气血,散风寒。痘疮不起发,不光壮,非此不可,乃发表之要药也。 择薄而味厚者佳,刮去粗皮用。手足痘子发不透者,宜用此引经。若疮痒塌寒颤咬牙,宜加用之。若内虚腹胀,用厚而味辛者,刮取内肉名桂心。惟妊妇出疮者不可用,以桂能堕胎故也。 茯苓:味甘淡,气平,气味俱薄,能升能降,阳也。白者入手太阴、足太阳、少阳,赤者入足太阴、手少阳、少阴经。抱根生者名茯神。调胃气,伐肾邪,降肺火,益气力,止泻,利小便,生津液。 凡补中气不足用白,欲利小便用赤。盖白者能补,赤者能利也。并削去皮用。如心热神昏者,用茯神去皮与中木用。 丁香:味辛,气温,纯阳。入手太阴肺、足阳明胃、少阴肾经。主温脾胃,止呕逆,去胃中寒。 凡痘疮泄泻,脾胃虚弱不足者,必用之。若痒塌寒颤咬牙足冷者,此与桂并宜加用之。盖丁香救里,官桂发表也。非此证不可用。 藿香:味辛,气微温,气厚味薄,浮而升,阳也。入手足太阴经。助脾开胃,温中快气,治吐逆,为最要之药。 叶择取真者,带芳香之气者佳。去枝茎,以水洗去土,晒干用。入乌药顺气散则理气,入黄芪四君子汤则理脾。 槟榔:味辛苦气温,气薄味厚,沉而降,阴中阳也。消谷逐水,除痰癖,破滞气,泄胸中至高之气。 择形若鸡心,正稳尖长,心不虚,中有锦纹者佳。痘疹家惟利药内用之,研细末入药,能坠诸药至于极下也。 枳壳:味苦酸辛,气微寒,气厚味薄,浮而升,微降,阴中阳也。主胸膈痞塞,散结气,逐水消胀满,安胃,化痰涎消食;又治遍身风疥,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通利关节。主皮毛胷膈之病。 择陈久坚厚不烂不蛀者佳。以温水洗浸,刮去穰白,麸炒令熟用。此痘疮必用之药,故四圣散有枳壳,以能治遍身风疹苦痒,又能开胃消食,利五脏,通关节也。 枳实:味苦酸,气寒,大抵与枳壳同。枳壳大,性和而缓,治高,高者主气,治在胸膈;实小,性酷而速,治下,下者主血,治在心腹,故有高下缓急之分。消食,散败血,化心胸痰,主风痒麻痹,通利关节,逐停水,消胀满。 择陈久肉厚不蛀不烂者佳。以温水洗浸,去穰白,麸炒令熟用。 厚朴:味苦辛,气温,气厚味厚,体重浊而渐降,阴中阳也。温中益气,厚肠胃,走冷气,消宿食,治腹痛胀满散结之神药。 择肉厚紫色者佳。削去粗皮,以生姜自然汁涂之,慢火上炙透銼用。凡痘疮腹胀,非此不除。 乌药:味辛,气温。主中恶,心腹痛,蛊毒疰,忤鬼气,宿食不消,天行疫瘴,治一切气。 择肉白者佳。刮去外粗皮,去芦用,乃发表中药。 巴豆:味辛,气温。此斩关夺门之将,不可轻用。荡涤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 去壳择取肉白者,去皮膜与心,以银石器慢火炒令黄色,捣烂如膏,又以重纸包捶去油,白如霜,入丸药中。惟伤食腹胀作痛可用。 大腹皮:味辛,气微温。下一切气,健脾开胃。 鸩鸟多栖此树上,细分开,先以酒挼洗去其浊,仍以大豆汁洗之,晒干用。 吴茱萸:味辛苦,气温大热,气味俱厚,阳中阴也。入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主温中下气,治脾胃伤寒冷呕逆胸满。 择粒小者去枝梗,先以沸汤浸去苦汁,凡六七过,晒干,于瓦器内慢火炒过。惟疮痘饮冷伤胃呕逆不止者用之。 紫苏:味辛甘气温。解肌发表,治心腹胀满,开胃下食。用叶惟发表汤药用之,手挼令碎。 大枣:味甘气平温,气厚,阳也。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 择肉厚味甘者佳。水洗过,劈去核。凡补药不可缺。若用作丸,去皮核捣烂如膏用之。 牵牛子:味苦,气寒,善走。主下气,利大小便。以气药引之则入气,以血药引之则入血。大泻元气,用者戒之。不胀满,不大便秘者勿用。 取黑者炒过,研取头末,入丸药内用。痘疹黑陷,大小便不通,烦躁者,宜用之,非此证,不可妄用也。 乌梅:味酸,气平,阳也。收肺气,止下痢,濇肠止泄,去痰止渴。 择肉多者,以温水浸洗,去核,令净用。 杏仁:味甘苦,气温。入手太阴经。主咳逆上气,下气定喘,润心肺,散肺经风咳嗽,消心下急满痛,散结润燥。 择去双仁者,以汤浸去皮尖炒令黄色,研烂如泥用之。 粳米:味甘,气平,微寒。入手太阴、少阴经。主益正气,止烦渴,止泄,平和五脏,补益胃气,其功莫及。 杵令精凿为糜粥,常用之良。其泔水煮温饮,止渴尤佳。 陈仓米:味甘,咸酸,气温。除烦渴,开胃气,止泄。 取多年仓庾中香黄者佳。凡痘疮泄渴甚者,可用此炒熟,煮汤饮之。 酒:味苦甘辛,气大热。行药势,能行诸经。 凡痘疮解毒药,须酒浸洗炒用,可以通行一身之表。 赤石脂:味甘酸,气温,阴中之阳。止泄利,濇可去脱,为收敛之剂。 择赤色细腻者佳。研极细,入丸药内用。痘疮泄痢者,非此不可。 枯白矾:味酸濇,气寒。止泻利,与赤石脂同功;又治疳蚀疮。 择白净光明者,以瓦(雚瓦)盛之,固封火煅过用。入丸药中,单以止泄。 浆水:味甘酸,气凉微温。主调中引气,开胃止渴,解烦,去脾胃中热。 以熟粟米入水洗,新鲜白花者佳。陈久者不可用。痘疹大渴宜饮之。 龙骨:味甘,气平,微寒,阳也。去脱固气濇肠。 择白者研极细,入丸药。痘疹惟滑泄者用之。 麝香:味辛,气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