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
- 痘疹门
痘疹门
先哲格言【按此条万氏原本所集不止于此,今查有与前卷重复者删之,非于原本有去取也。】
钱氏仲阳曰:疮疹证,此天行之病也,惟用温凉药治之,不可妄下及妄攻发。 凡疮疹当乳母慎口,不可令饥及受风冷,必归肾而变黑,难治也。 惟斑疹能作搐。疹为脾所生,脾虚而肝旺乘之,木来胜土,热气相击,动于心神,心喜为热,神气不安,因搐成癎。斑子为心所生,心生热,热则生风,风属于肝,二脏相搏,风火相争,故搐也。治之当泻心肝。 疮疹始出,未有他证,不可下也,但当用平和药,频与乳食,不受风冷可也。如疮疹三日不出,或不快,即微发之;发之不出,即加药;加药不出,即大发之。如大发后及脉平无证者,即疮本稀,不可更发也。有大热则当利小便,小热者当解毒。若出快,勿发勿下。 庞氏安常曰:若身疼壮热头痛,不与小汗,何由表散?六腑久闭,毒攻腰胁,或心腹胀满,不与微利,何由释去?故当消息汗下。然则寒药固不当行,温药又增热毒,若热势太甚,脉候洪数,凉性之药,不阻表里之气者,亦可通用;或寒气阻碍,脉候浮迟,则温性之药,不阻表里之气者,可冀冰释。云不可汗下,寒热之药,只可紫草一味者,乃滞隅之流。 天行发斑疮,须臾遍身皆戴白浆,此恶毒。 凡觉冬温,至春夏必发斑痘。
凡患小便濇有血者,中坏也。疮黑靥无脓,十死不治。斑疮已出,不可正尔发表,更增斑烂,以表虚故也。 刘提点曰:痘疹最要大小腑分晓,所以钱氏四圣散用木通、枳壳极妙。若大小腑自流利,则不必苦泥。 痘疹发未透,宜用四君子汤加黄芪、紫草煎服。医云百病不可损其胃气,故多用四君子汤及糯米等助其胃气。 刘洙《小儿疮子诀》中云:疹子发如脓窠不肯靥者,但调砂糖水与吃。亦曾试用,但吃砂糖水后,多是爬搔了,疮子成一片去,结瘢不好。发斑用人齿散,但钱氏方中用麝香及酒调难用,盖疮痘家怕麝香与酒气触了。若用只是紫草煎汤自好。 东垣李氏曰:夫斑疹出者,皆因内伤必出斑,营气逆故也,大禁牵牛、巴豆。 凡生脓疱小水斑疹瘾三色,皆营气逆而寒复其表,宜以四味升麻汤中加归身、连翘,此定法也。 如肺成脓斑,先咳喘,或气高而喘,但加人参,少加黄芩,以泻伏火而补元气。如心出小红斑,必先见嗌干,惊悸身热,肌肉肿,脉弦洪,少加黄连。如命门出瘾疹,必先骨疼身热,少加生地黄,又加黄蘗。如斑已出,时时与桔梗汤,宽胸膈,利咽喉,不可计服数。 沧州吕氏曰:凡乳婴之与童丱,当岐为两途以治之。乳婴当兼治其乳母,俾其气血清和,饮食有节,投以调气通融之剂,以酿其乳,使儿饮之,则其疮必肥满光泽,无陷伏之忧。童卯之子,必当备切其脉,审其表里虚实以汗下之。苟不实不虚,则但保其中和,使脾气流畅,则肺金借母之助,易于灌脓,速于成痂,无倒陷之患。或至壮盛而肤腠厚密,尤须预为汗解。或大便结与溲濇者,尤宜下之利之,庶无患也。 足胫热,两腮红,大便秘,小便濇,渴不止,上气急,脉洪数者,已上七证,不宜服热药。 足胫冷,腹虚胀,粪青色,面晃白,呕乳食,目睛青,脉沉微者,已上七证,不宜服寒药。 肺主气,气不足则致后三证:自汗,声不出,疮顶陷塌不绽肥,并宜服十奇散。自汗倍黄芪,声不出倍桔梗。心主血,血不足则致后三证:灰白色,根窠不红,不光泽,并宜芎归汤加芍药、紫草、红花,良验。 凡值天时不正,乡邻痘疮盛发,宜服稀痘方。 凡觉痘疮欲发,当先解利,与伤寒相类,疑似之间,兼用解毒。胡氏曰:非微汗则表不解,解表当于红斑未见之时宜用。 凡痘疮出不快者有五证,临病审而调之: 一证,天时严寒,为寒所折,不能起发,宜解寒温表。 一证,炎暑隆盛,烦渴昏迷,疮出不快,宜解暑。 一证,服凉药损伤脾胃,或胃虚吐利,当温中益气。 一证,或成血泡,一半尚是红点,此毒气发越不透,必不能食,大便如常者,宜半温里半助养之剂。 一证,外实之人,皮肤厚,肉腠密,毒气难以发泄,因出不快,宜解毒。 身体温暖者顺,寒凉者逆。能食,大便实者顺;不能食,大便利者逆。 夫痘疮之毒,最怕秽恶之气触犯。切不可信僧道看经解秽,况无纤毫之力,而反恐被其秽恶之气触犯;亦不可恃其能解而不预防。戒之戒之! 张氏涣曰:痘子气匀则出快,盖血随气行,气逆则血滞。 石璧胡氏曰:小儿难任非常之热,亦不可任非常之冷。如热药太过,轻则吐利腹胀,重则陷伏倒靥,宜温凉适中可也。 仁斋杨氏曰:诸热不可骤去,宜轻解之。盖痘疮无热则不能起发,痘疮发于肌肉,阳明胃气主之,脾土一温,胃气随畅,决无陷伏之患。 李氏曰:比之种豆,值天时煊暖则易生。 鳌峰熊氏曰:人有虚实之不同,病有浅深之各异。壮实之人,病无诸证,或疮发而轻者,皆得依期而愈。倘气候乖常,寒煊失度,毒气弥盛,当作血泡而不泡,当结脓窠而不结,遂生诸证,稽延日数,难以定期矣。 慈溪赵氏曰:痘疮灰白不发者作寒看,红凸齐绽者作热看。其要在解毒和气,活血温中安表而已。寒者温之,热者减之。减不可多,盖疮痘非热则不能发也,宜以温和之剂扶而济之。 桂岩魏氏曰:夫气血盛,斯毒易解;气血损,则毒难愈。惟气血少弱者,虽毒不能顿解,然生意未始不由乎其中,故必加以补益扶持之功。治所当治,顺所当顺,斯其悔吝,无不平矣。 先翁菊轩公曰:痘疮不怕稠密,只要能食,无不痊者。凡用药者,不可犯其胃气,盖人以胃气为本。
或问
或曰:痘疮之名何义?曰:古人谓之斑疮,后人因其形似豆,故曰痘疮,又曰豌豆疮。今又有呼为珍珠豆者,以其形圆紧而小也。有呼为大豆者,以其形圆充实而大也。有呼为茱萸豆者,以其二三成丛中心落陷也。有呼为蛇皮者,因其空壳无水,如蛇蜕之皮也。有呼为锡面者,以其成饼带灰白色也。是皆因象取名,无别义理。但珍珠豆最轻,大豆次之,茱萸豆最重,蛇皮锡面则死证矣。 或曰:痘疮发热,何以能预识其轻重而解之耶?曰:凡发热乍进乍退,气色明莹,精神如常,大小便调,能食不渴,目清唇润,此毒轻也,痘必稀疏,纵出多亦自易发易靥也。如壮热不减,气色惨暗,精神昏闷,大便或秘或泻,不能食,目赤唇焦,此毒甚也,痘必稠密,宜预解之。其出疏者,防其有伏,未可便许为疏,但看热减渴止,精神爽快,清便自调,能食,更无他苦,是真疏且轻也。 或曰:既识其候,如痘稀密,何以解之?曰:诸疮皆属于心,心之华在面。如初发热,青筋现露,目中泪出,此毒发于肝。肝木生心火,从后来者为实邪。肝为水泡,风火相扇,必作搔痒,宜先解肝之毒。面赤如锦,额上红筋露现,谵妄多惊,此毒发于心。心火自旺为正邪,君主不明,必有陷伏不治。口干唇焦,面黄而燥,此毒发于脾。心火生脾土,从前来者为虚邪。脾为斑,心为疹,必有夹斑夹疹。又脾主肌肉,为火所灼,必作溃烂,宜先解心脾之毒。面色晃白,鼻中干燥,或流清涕,或衄出,此毒发于肺。心火刑肺金,乘其所胜为微邪,宜略解肺之毒。面色黑,气如烟浮,目中见鬼,头热足冷,此毒发于肾。肾水克心火为贼邪,必成黑陷不治。 或曰:痘子出形,轻重吉凶,何以别之?曰:痘子出后,其热便退,三五磊落,相去位远,其疮圆净,以火烛之,皮中无复红点,此候必疏而轻。如疮大出,热不少减,细碎丛聚,无有空肤,以火烛之,皮下通红,此必密而重也。 或曰:古方预解痘毒,谓重者能令出疏,轻者能令不出,其言信乎?曰:痘之疏密,本于毒之多寡;毒之所受,本于父母始生之初。区区药石,岂能解之而使重者必疏轻者不出耶?但谓解之使无郁遏陷伏之患则可,谓解之使重者必疏轻者不出,吾不知也。 或曰:解毒之方,若是不必用欤?曰:何可废也!盖解毒法要分三治:一则视其父母平日有余不足之病而解之,一则视其年气运疫疠之变而解之,一则视其人所见气色所禀虚实而解之。称物平施,因时制宜,岂有定方耶?如代天宣化丸,只解得气运疫疠之变。或曰:痘疮始终何以能吉?何以能凶?请详言之!曰:疮子之出,不问疏密,但其出必尽,其发必透,其靥必齐,不徐不疾,适于其期,能食,大小便调,此可言吉。如一齐涌出,其发不透,其靥不齐,或太急,或太迟,不能如期,食少,大便自利,此可言凶。与之期日,出不能尽而伏者,四五日死。起发不透而枯萎痒塌者,七八日死。收靥不齐而灌烂者,常在一旬之外,绵延日久而毙也。 或曰:何谓其出必尽?曰:作三四次出,大小不一等,收靥之时,空中犹有出者,俗呼为落零痘子者是也。必有此候,方无余毒。 或曰:何谓其发必透?曰:初出一点血,以渐长大,血化为水,水化为脓,其顶圆,其脚润,其脓稠充实饱满,审察手足,莫不皆然,可谓透矣。盖手足位远,一时难透,脾主四肢,脾胃气虚者,手足疮子常发不透,至于靥后,多成痈毒也。 或曰:何谓其靥必齐?曰:自上而下,循次收敛,无有溃烂,痂皮坚厚是已。 或曰:何谓不徐不疾,适如其期?曰:自出现而起发,起发而成浆,成浆而收靥,先后循次,上下周匝,轻者七八日,重者十二三日,此其期也。若出未定而先涵水,将起发而便带浆,脓未成而就干收,此失之太疾,由毒火并迫,气血奔腾,未至而至,谓之太过也。如应出而不出,应发而不发,应收而不收,此失之太缓,由毒火郁遏气血,即当至而不至,谓之不及也。过与不及,皆死证也。 或曰:痘疮何以取能食与大小便调?曰:痘子之出,惟资气血以助其成,欲表里无邪也。人能食则气血自充,大小便调则里无邪。 或曰:亦有不能食而愈者何?曰:大便燥实,数日不更衣,赖平日之谷气以养之,虽不食无苦也。然起发收敛落痂,终不及能食者之易焉耳。 或曰:痘疮痛痒,何以别之?曰:出现之初,无有痛痒。至于起发养浆,其疮始痛,痛者毒欲出也。脓成毒解,其疮则痒,痒者邪气出而正气复也。如此痛痒,痘家常候。若当出现起发脓水未成之时,忽然痛痒者,此恶候也。亦须分其虚实,如焮发红嫩,大热烦渴,大便秘,小便少,此邪火甚而痒也。形色灰白,平陷,大便自利,此正气不足而痒也。其云诸痒为虚,诸痛为实者,亦大略之言耳。 或曰:凡视疮子,先能识其作痒否?曰:凡疮子初出,色娇皮嫩肉红者,疮子起发,多成水泡者,其后皆痒塌而死。 或曰:疮子皮嫩色娇,必作痒,何也?曰:皮肤者,皮在内约束经脉,肤在外分布腠理,皮深厚而肤浅薄。疮子之出,皮厚色老者,皮肤坚实,毒有约束,不得肆其猖狂之性,故能渐次成熟以致收敛也。皮娇色嫩者,皮肉已虚,但存薄肤以包其外,不能约制毒邪,风火相扇,游散往来,故痒易破也。 或曰:尝见疮子,有干痒者,有湿痒者,何也?曰:干痒者,火甚也,其治在心。湿痒者,火湿并也,其治在脾。譬之火炙汤沃,皆能作痒。然疮干而痒者必死,心为君主,不可犯也。疮湿而痒者,或有可治,脾属土,无定位故也。 或曰:疮子作痒,爬搔溃烂而不死者,何也?曰:其人能食,疮之破者,复加肿灌,脓血稠浊,痂皮润落,原无痘处,补出一番,语音清亮,此为里实表虚,毒不能入,故溃烂而不死也。若不能食,饭入则呕,水入则呛,声哑言微,面疮臭烂,痂皮焦起,大便不固,此为表里俱虚,淹延引日而尽矣。 或曰:何谓陷伏?曰:内者不出谓之伏,外者复入谓之陷。如应发不发,应出不出,伏也,谓毒气留伏于中而不出也。陷有二种:起发有水不能成脓而遽干者,或已成脓复化成水者,谓之倒陷;脓已成就,不即结痂而溃烂者,谓之倒靥,皆陷也。谓里虚毒气乘虚而陷入也。 或曰:痘疮何以能发渴?曰:初发热便渴者,火邪内蒸,焦膈熏嗌,故渴也,宜以清凉之剂解之。痘出稠密而渴者,此气血分散,津液虚耗,故渴也,宜以滋补之剂救之。自利渴者,此脾胃虚,津液少,宜以补中之剂升而润之。若疮细密不起发,不光泽,不收靥,好饮冷水,不能食,或大便泻,邪火益炽,真水已枯,不治之证也。 或曰:痘疹咽痛者何?曰:火性炎上,疮疹邪火,熏灼于中,咽喉先受,宜急解之。不然,咽喉受伤,肿塞灌烂,呕食呛水,暴哑失声,治之无及矣。 或曰:痘疮呛食失声,有生有死者,何也?曰:疮子之出,失于早治,咽喉都有,外者未成,内者先熟,一旦收靥,饮食则喷而出,乃咽伤痛不能直入也。语音不清,乃咽喉干而语不能出也。但观疮子,是属正靥则生,非正靥则死;能食饮则生,不能食饮则死。 或曰:疮疹自利者何?曰:肠胃受热,传化失常也。大凡疮疹发热,类多吐泻,不须遽止,令毒邪上下得出也。待疮出定,里气和而利止。利不止者,中气被伤,不能禁固也,宜急止之,恐里虚复生他变。 或曰:痘疮烦躁者何?曰:疮家喜静,毒气外出,中无留邪,脏腑和平,心神安泰。如多寤少寐,啼哭不止,此内热也。心恶热,不能安眠而哭,谓之热烦;痘疮掀发光壮,欲待成浆而哭,此疮作痛不能忍,谓之疼烦,皆常候也。待疮平热退而安。若昏懵躁扰,循摸闷乱,此谓丧神失志,十无一生。 或曰:痘疮寒颤咬牙,有生有死者,何也?曰:以疮为主,无变候则生,疮坏则死。若疮出密甚,焮肿,身体动摇者,此转移艰难,主持不定,不可谓之寒颤。时渴思饮,吞嚼牙鸣者,不可谓之咬牙。 或曰:痘后发痈毒者何?曰:疮至成脓,则毒化而解。如未成脓,倏而干收,则毒不化,故重发痈毒也。 或曰:痘后目中肤翳,此初出现便有痘子乎?曰:初出那得便有,只缘收靥不齐,面疮肿烂,毒气攻眼而后有之也。或因悞服辛热之药,喜食炙煿之物,亦能令目肿痛。今人但见疮子初出,目中流泪,便谓眼有痘。殊不知肝热则泪出于目,肺热则涕出于鼻,脾热则涎出于口,心热则汗出于面,火热液出,造化之理也。目中肤翳,乃疮瘢也。惟内服药,久自退去。不可妄用点割,自取损睛之患。 或曰:痘子收后,忽无故而暴死者何?曰:非正靥也。干收太速,火迫之耳。毒气复入,真气先败,不死何为! 或曰:疮毒内陷,亦有不死者何?曰:或发痈肿则毒得泄,更审毒归何脏也。如毒归脾肺,则为痈肿,甚则烂见筋骨而死;毒归肝则为目病,甚则筋骨不固而死;毒归心肾,则无疾而暴死。 或曰:痘疮治法,皆言发表和中解毒而已,不识三者何先?曰:发表最先。大凡疮疹只要发出得尽,不使留伏于中,发表须兼解毒,非发表自发表、解毒自解毒也。疮疹已出,表里无邪,不须服药。如疮发太甚,里实能食者,解毒之法可单用也。疮出已甚,里气不和,或吐或利,于和中法内略兼解毒可也。若疮疹无邪,惟里气虚者,只用和中,不必解毒。 或曰:发表和中解毒,以何药为主治?曰:发表须辛甘清阳之剂,如羌活、防风、升麻、白芷、桂枝之类。盖辛甘发散,清阳发腠理也。和中须甘温浊阴之剂,如人参、当归、甘草、芍药之类,盖中不足者以甘补之,又浊阴走五脏、归六腑。解毒须苦寒之剂,如牛蒡、连翘、葛根、芩、连、栀、蘗之类,盖毒者火也,苦能泻火故耳。但解毒药须酒炒而用之,令勿犯胃气也。 或曰:古人云痘疮首尾不可妄下,信乎?曰:不可妄三字,最宜详味。盖治痘之方,当时必有不问虚实,一概轻用巴豆、牵牛之属以下之者,故戒之。首尾不可妄下,苟可下而下之,非妄也。可下之证,巴豆、牵牛亦不可轻用,况不可下者乎?如曰首尾不可汗下,乃拘泥之见,非通变之术矣。 或曰:疹爱清凉痘爱温,其然乎?曰:此亦拘泥之说。疹爱清凉,设使天气大寒,气血凝濇,不用温覆,何以能出?痘爱温,设使暑热之时,气血淖泽,更加温暖,宁不溃烂乎?故治疹子者,宜专用清凉解毒之剂;治痘子者,宜温凉解毒之剂兼用之可也。 或曰:陈文中治痘之法,行之久矣,人或喜而取之,或畏而舍之,何也?曰:舍之不敢用者固不知文中立法之善,取而用之者亦不知文中制方之本旨,胥失之矣。文中有言曰:热则气血和畅,自然出快。又曰:表里俱实则不致痒塌。此发前人所未发,乃千古不刊之秘也。观其痘疮引证,或因泄泻,或因寒颤咬牙足指冷,或因痒塌,或因泻渴不止,皆脾胃肌肉虚,气血衰,精液少,故用木香散、异功散,再加丁香、官桂以治之。今则不审虚实,于起发光壮表里皆实者,概而用之,可乎? 或曰:人有终身不出痘者,何也?曰:痘乃胎毒,又名百岁疮。天下之人,岂有无父母而生,能逃于造化之外者哉?但云受天地之清气,禀父母之清气,气清质粹,无有秽毒,当天令种痘之年,亦曾发热,只出一两点而不觉也,岂真终身不出者乎? 或曰:世俗保养痘子者,习用僧道洒水诵咒以解厌可乎?曰:习俗已久,不能遽改。用与不用,从其所好,不可阻止。设有变怪,归咎于医,而悔僧道之未用矣。 或曰:痘子收后,表里无邪,复作昏晕者何?曰:邪气已去,正气方生,乃否极泰来之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