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
- 疟门
疟门
疟疾寒热:用明矾枯为末,飞罗面酢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东南桃心七个煎汤下,名白龙丹。
疟疾寒热:半边莲同雄黄各二钱捣泥,碗内覆之,待色青,以饭丸梧子大,每服九丸,空心盐汤下。【《寿域方》】
温疟寒热,作止不定,烦渴头痛心躁:杜茎山即土恒,取叶杵烂,新酒浸,绞汁服,吐出恶涎甚效。【《图经》】
劳热瘴疟:用土红山即杜茎山之类取根,米泔浸一宿,以清水再浸一宿,炒黄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生姜一片同煎服,甚效。
久疟有母:木鳖子、穿山甲炮等分为末,每服三钱,空心温酒下。 【《摘要》】
脾寒疟疾:干姜、高良姜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至七分服。 又方:干姜炒黑为末,临发时,以温酒服三钱匕。
羊角菜擂酒饮,止疟。 【《本草》】
疟疾:黄牛肝酢煮食之。 【孟诜】
多年老疟:用驴脂和乌梅为丸,于未发时服二十丸,驴皮覆疟疾人,良。 【《日华》】
久疟无定期者:水洗驴尾、轴垢汁和面,如弹丸二枚,作烧饼,末发前食一枚,发时食一枚效。【苏恭】
瘴疟寒热:果然一名仙猴肉,同五味煮臛食之,并坐其皮取效。 【藏器】
久疟:鸡子黄和常山末为丸,竹叶汤服。
温疟久病欲死者:鹧鸪肉合毛熬酒渍服之,或生捣汁服最良。
绿毛龟缚置额端,能禁邪疟。
鬼疟日发:鬼箭羽、鲮鲤甲烧灰二钱半,为末,每以一字发时(口畜)鼻。 又方:鬼箭羽末一分,砒霜一分,五灵脂一两为末,发时冷水服一钱。 【《圣济总录》】
疟疾:取两头蛇阴干,佩于项上。 【《本草》,下同】
老疟久不愈:取肥大牛膝一握銼,酒水相半煎服,三剂瘥。
瘴疟:取茵陈煎汤服之,又煮羹作虀,并可食之。
疟疾:取葛根一两,煎汤服之。
温疟无汗:麻黄煎汤服,发汗瘥。
热疟:知母煎汤服之,良。
痰疟:取半夏一两,煎汤和姜汁服之。
温疟:松萝煎汤服,可以吐痰。
疟:当发日取蛇蜕皮塞两耳,又手持少许,良。 又方:用蛇蜕一条,或三五条,炭火烧存性,研为细末,每服一字,无根水下,未发前一时服。忌鸡鱼冷物。
温疟瘴疟:蜈蚣炙为末,温酒调服半钱。
寒热疟:取鼠妇三枚研,和温酒服。小儿尤良。
痎疟:取白葵花阴干,捣为末,酒调服一钱。
热疟烦渴:乌梅煮汤饮。
久疟肉积:阿魏善化肉积,加朱砂等分,糊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白汤下,妙。久病气虚,人参汤下。
鬼疟:狸粪烧灰和酒服,又煮肉食之。又头骨亦主疟,用如虎骨。
寒热疟:取狐五脏及肠,治如食法,和五味煮食之良。
针灸
《素问》曰: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熇熇暍暍然,热止汗出难已,刺郄中出血。 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亻亦),寒不甚,热不堪,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刺足少阳。 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刺足阳明跗上。 足太阴之疟,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即取之。 足少阴之疟,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欲闭户牖而处,其病难已。 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也,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阴。 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刺手太阴阳明。 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少阴。 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刺足厥阴见血。 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刺足太阴。 肾疟者,令人洒洒寒,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眴眴然,手足寒,刺足太阳少阴。 胃疟者,令人且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 疟发身方热,刺跗上动脉,开其空,出其血,立寒。 疟方欲寒,刺手阳明太阴,足阳明太阴。 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中针,旁五胠俞各一,适肥瘦,出其血也。 疟脉小实急,灸胫少阴,刺指井。
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用:原缺,据《素问》刺疟篇补。五胠俞、背俞各一,适行至于血也。 疟脉缓大虚,便宜用药,不宜用针。 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先视身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 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 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不已,刺郄中盛经出血,又刺项已下侠脊者,必已。舌下两脉者,廉泉也。 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 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先项背痛者,先刺之。先腰脊痛者,先刺郄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阴阳明十指间。先足胫酸痛者,先刺足阳明十指间出血。 风疟,疟发则汗出恶风,刺三阳经背俞之血者。 胻酸痛甚,按之不可,名曰胕髓病,以镵针针绝骨,出血立已。 身体小痛,刺至阴。
诸阴之井无出血,间日一刺。
疟不渴,间日而作,刺足太阳,渴而间日作,刺足少阳。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刺。 《甲乙经》曰:痎疟,上星主之。先取譩嘻,后取天牖、风池、大杼。 痎疟,取完骨及风池、大杼、心俞、上髎、譩嘻、阴都、太渊、三间、合谷、阳池、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侠溪、至阴、通谷、京骨皆主之。 疟,振寒热甚,狂言,天枢主之。
疟,热盛,列缺主之。
疟,寒厥及热厥,烦心善哕,心满而汗出,刺少商出血立已。 热疟口干,商阳主之。
疟,寒甚,阳溪主之。
风疟汗不出,偏历主之。
疟,面赤肿,温溜主之。
痎疟,心下胀满痛,上气,灸手五里,左取右,右取左。 疟,项痛,因忽暴逆,掖门主之。
疟发有四时,面上赤,(目巟)(目巟)无所见,中渚主之。 疟,食时发心痛,悲伤不乐,天井主之。 风疟,支正主之。
疟,背膂振寒,项痛引肘腋,腰痛引少腹,四肢不举,少海主之。 疟,不知所苦,大都主之。
疟,多寒少热,大锺主之。
疟,咳逆,心闷不得卧,呕甚,热多寒少,欲闭户牖而处,寒厥足热,太溪主之。 疟,热少间寒,不能自温,(月真)胀切痛,引心,复溜主之。 疟,不嗜食,厉兑主之。
疟,瘈瘲惊,股膝重,胻转筋,头眩痛,解溪主之。 疟,日西发,临泣主之。
疟,振寒,腋下肿,丘墟主之。
疟,从胻起,束骨主之。
疟,多汗,腰痛不能俯仰,目如脱,项如拔,昆仑主之。 疟,实腰背痛,虚则鼽衄,飞扬主之。 疟,头重,寒背起,先寒后热,渴不止,汗乃出,委中主之。 疟,不渴,间日作,昆仑主之。
《济生方》曰:疟疾久不愈,不问男女,于大椎中第一骨节尽处,灸三七壮立效;或灸第三骨节亦可。 《景岳全书》曰:疟病,痞成难消者,须灸章门、水道等穴,炷宜稍大,多灸或连灸二三次,方得全愈。
导引
《保生秘要》曰:疟病导引法,平身坐定,双手擦掌,抚肾囊,两肋靠膝,以声势向前,躬而后仰,如此用力,起五九之数,约汗透身轻爽而自愈。慎风邪。 运功:定艮起念,运上风门穴,多着功夫,盖风由此入也。渐运入内,又散出外,上泥丸,降心头,推开,或吐而愈,不吐亦愈。 又法:心头推开至脐,俾脾寒之气,尽吐出来。 又法:寒时两手跪指按双乳下,用力揉,揉到满身臭汗微出便好,要初寒而作。如单热不寒,散步而呵,向东六次;如燥结,须睡平仰上,定其心志,舌托上腭,咽津液入肺经即愈。
医案
《儒门事亲》曰:故息城一男子病疟,求治于戴人。诊两手脉,皆沉伏而有力,内有积也。此是肥气病者,曰左胁下有肥气,肠中作痛,积亦痛,形如覆杯,间发止,今已三年,祈禳避匿,无所不至,终不能疗。戴人曰:此痎疟也。以三花神佑丸五七十丸,冷水送下,过五六行;次以冷水止之,冷主收敛故也。湿水既尽,一二日煎白虎汤作顿啜之,疟犹不愈;候五六日,吐之以常山散,去冷痰涎水六七次,若翻浆;次以柴胡汤和之,间用妙功丸磨之,疟悉除。
一书生病疟,间日一作。及秋试之日,乃疟之期,书生忧甚,误以葱蜜合食,大吐涎数升,瘀血宿食皆尽,同室惊畏。至来日入院,疟亦不发。此偶得吐法耳。
《东垣十书》曰:佥宪詹公禀甚壮,形甚强,色甚苍,年近六十矣。二月得痎疟。予诊之,知其饫于醲肥者,告之曰:须远色食淡,调理浃月,得大汗乃安。公不悦。一人从旁曰:此易耳,数日可安。与劫药三五贴,病退;旬日后又作,又与又退,缠绵至冬,病犹未除,又来求治。余知其久得药,痰亦少,惟胃气未完,又天寒汗未透,遂以白朮,粥和丸,与二斤,令其遇饥时且勿饮食,取一二百丸,以热汤下,只与白粥调养,尽此药,当大汗而安。已而果然。
予次女形瘦性急,体本有热,怀孕三月,适当夏暑,口渴思水,时发小热,遂教以四物汤加黄芩、陈皮、生甘草、木通,因懒于煎煮,数帖而止。其后此子二岁,疮痍遍身。忽一日,有疮顿愈,数日遂成痎疟。予曰:此胎毒也。疮若再作,病必自安。已而果然。若于孕时确守前方,何病之有?
《丹溪心法》曰:一妇病疟,三日一发,食少,经不行已三月,脉无。时冬寒认作虚寒治,疑误。再诊,见其梳洗言动如常,知果误也。经不行非无血,脉为痰所碍故无。非血气虚,乃积痰生热,结伏其脉而不见耳,当作实热治,与三花丸。旬日后食进,脉出带微弦,谓胃气既全,疟当自愈而经行也,令淡滋味,果应。
一妇身材小,味厚,痎疟月余,间日发于申酉,头与身痛,寒多,喜极热辣汤,脉伏面惨晦,作实热治之。以十枣汤为末,粥丸黍米大,服十粒,津咽,日三次。令淡饮半月,大汗愈。
一妇人久痢,因哭子变疟,一日五六作,汗如雨不止,脉微数疲甚,无邪可治,阴虚阳散,死在旦夕。且服四兽等热剂,遂用参、朮各二两,白芍药一两,黄芪半两,炙甘草二钱,作大剂,四五服而愈。
一人因劳役发嗽,得痎疟,又服发散药,变为发热舌短,语言不正,痰吼有声,脉洪实似滑。先用独参汤加竹沥二蛤 ,一服后吐胶痰,舌本正;后用黄芪人参汤,服半月而愈。
《卫生宝鉴》曰: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司书吏高士谦,年逾四十,至元戊寅七月间,暑气未退,因官事出外劳役,又因过饮,午后大发热,而渴冰水不能解。其病早晨稍轻减,服药不效,召予治之。诊其脉弦数,《金匮要略》云: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疟论曰:瘅疟脉数,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者,邪气内藏于里,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故名曰瘅疟。《月令》云:孟秋行夏令,民多瘅疟。洁古云:动而得之,名曰中暍,以白虎加栀子汤治之。士谦远行劳役,又暑气有伤,酒热相搏,午后时助,故大热而渴,如在甑中。先以柴胡饮子一两下之,后以白虎加栀子汤,每服一两,数服而愈。
《医学正传》曰:予壮年过杭,同舟有二男子,皆年逾四十五,各得痎疟三年矣,俱发于寅申巳亥日,一人昼发于巳而退于申,一人夜发于亥而退于寅。予曰:俱到杭,可买药俱与痊可。昼发者乃阴中之阳病,宜补气解表,与小柴胡汤倍柴胡、人参,加白朮、川芎、葛根、陈皮、青皮、苍朮。夜发者为阴中之阴病,宜补血疏肝,用小柴胡合四物汤加青皮。各与十贴,教其加姜枣煎,于未发前二时服,每日一贴。服至八贴,同日得大汗而愈,永不再举。
《医学纲目》曰:二妇人五十余岁,形实,喜作劳,性急味厚,喜火食,夏却患恶寒发热,更作无休时,衣被虽厚尚凛凛然,两手脉皆濇,予作杂合邪治之,遂以四物加陈皮,以人参、白朮为君,生甘草、黄蘗为佐,多入姜汁,吞通神丸三十丸,回金、柳青各二十丸,阿魏十丸。煎三贴而得睡,第五贴而身和,第七贴通身微汗,诸证皆去。
《本草纲目》曰:一人作劳发疟,服疟药变为热病,舌短,痰嗽,六脉洪数而滑。此痰蓄胸中,非吐不愈,以参芦汤加竹沥二服,涌出胶痰三块;次与人参、黄芪、当归煎服,半月而安。
《医宗必读》曰:太史杨方壶疟发两日,脉见弦紧,两发后,苦不可支,且不能忌口,便恳截之。余曰:邪未尽而强截之,未必获效。即使截住,必变他证。不若治法得所,一二剂间,令其自止。升麻、柴胡各二钱,提阳气上升,使远于阴而寒可止;黄芩、知母各一钱五分,引阴气下降,使远于阳而热自已。以生姜三钱劫邪归正,甘草五分和其阴阳。一剂而减半,再剂而竟止矣。
新安程武修患疟,每日一发,自巳午时起,直至次日寅卯而热退,不逾一时则又发矣。已及一月,困顿哀苦,命两郎君叩首无算,以求速愈。余曰:头痛恶寒,脉浮而大,表证方张,此非失汗,必悞截也。武修云:寒家素有截疟丸,百发百中,弟服之病势增剧,何也?余曰:邪未解而遽止之,邪不能伏。请以八剂,四日服尽,决效耳。石膏、黄芩各三钱,抑阳明之热,使其退就太阴;白豆蔻三钱,生姜五钱,救太阴之寒,使其退就阳明,脾胃为夫妻,使之和合,则无阴阳乖乱之愆;半夏、槟榔各一钱五分,去胸中之痰;苏叶二钱,发越太阳之邪;干葛一钱,断入阳明之路。甫三剂而疟止。改用小柴胡倍人参服四剂,补中益气服十剂而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