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诸热门

  黄黑等疸方 [黄黑等疸方 原作千金翼方,据《千金翼》卷十八改。 ]【《千金翼方》】  治大人小儿黄黑等疸。  当归三两 桂心六两 干枣十七枚,去核 麦门冬一升,去心 生大黄一两 茵陈 黄芩 黄芪一本无 干姜 茯苓 芍药 黄连 石膏碎 人参 甘草炙,各二两  右十五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半,分四服。小儿减服。
  赤苓散 主黑疸,身皮大便皆黑。通治大人小儿。  赤小豆三十枚 茯苓 女萎各六铢 雄黄一铢 瓜丁四铢 甘草炙,二铢  右六味,以水三升,煮豆、茯苓,取八合;捣四味为散,和半钱匕服之,须臾当吐,吐则愈。亦主一切黄。小儿服半字匕。
  犀角圆 【《卫生总微》,下同】  治小儿积热痰实,三焦蕴毒;及风热面赤,大小便秘濇。  生犀末一分 人参 枳实 槟榔各半两 大黄酒浸切片,以巴豆一百个去皮,贴在大黄上,纸裹饭上蒸三次,切碎炒黄焦,去巴豆,只用大黄 黄连去须,各一两  右为细末,炼蜜和圆如麻子大,每服一二十圆,临卧熟水下。未利,加圆数疏导,极稳。
  胜金散 治小儿潮热温壮。
  雄黄一钱,水飞 白附子半钱 甘草半两,炙 芍药半两,水煮十沸晒干 天南星半两,泡 荆芥穗一分  右为末,每服半钱,水一小盏,入薄荷三叶,煎至五分,去滓,温服无时。
  金花散 治小儿潮热发躁。
  川大黄一两 秦艽半两
  右为末,每服一字或半钱,水一小盏,入青蒿三两叶,葱白二寸,同煎至五分,去滓温服。若变骨蒸劳气,用童子小便浸青蒿、葱白煎药。
  凉肌圆 治小儿温壮,身热脸赤,烦渴躁闷。  龙胆草二两 元参一两 当归洗净,一两  右为细末,炼蜜和圆菉豆大,每服二十圆,竹叶汤下,儿大增之,无时。
  牛黄膏 治小儿温壮风热。
  寒水石四两,煅雄黄水飞 牙硝各一两 山栀一钱半 炙草一分 铅白霜半两  右为细末,入麝香少许,炼蜜和,旋取皂子许,薄荷水化下,乳食后。
  克效散 治小儿温壮风热,睡卧不稳,咳嗽喘急。  薄荷二两 白僵蚕炒去丝嘴 元朗索各半两  右为末,每服半钱,或一钱,蜜汤调下,无时。
  镇心丹 治小儿风热惊热,眠睡不安。  铁粉一分 蛇黄一两 代赭石俱煅醋淬七次 马屁勃各半两 麝香一分,别研  右为细末,炼蜜入糊,圆如小豆大,每服一粒,磨剪刀环水化下,食后。亦治惊癎发搐。
  梨汁粥 治小儿风热昏塞,躁闷不食。  鹅梨三枚
  右切碎,以水二升,煮取汁一升,去滓,入梗米一台,煮粥食之。
  龙齿散 治小儿惊热如火;亦治温壮。  龙齿
  右为末,调服,或以烂龙角研浓汁,服一二合。
  人参牛皮散
  人参 牛黄
  右等分为末,以薄荷水调下,最佳。
  竹沥汤
  竹沥二合
  右温之,分三四服。无即刮竹茹,以酢煎温服。
  青金丹 治小儿积热啼叫,三焦壅滞。  青黛四两 生甘草二两 蝉壳去足,一两 麝香一钱,研 辰砂一分,研,水飞 牛黄研 脑子各三铢 龙齿末 天竺黄各半两  右为细末,以饴糖和圆鸡头大,每一粒分四服,温水化下,无时。
  四顺饮子 治小儿诸热。
  地骨皮去骨 防风去芦并桠枝 山栀仁 连翘各等分  右为细末,每用一钱或二钱,水一小盏,入灯心、竹叶少许,煎至五分,放冷服,无时。
  甘露散 治小儿诸热。
  薄荷叶一两 大黄 甘草各半两 牙硝 芎藭 雄黄水飞,各一分  右为末,每服半钱,蜜水调下,无时。
  牛黄散 治小儿诸热烦躁。
  郁金大者湿纸裹,慢火煨熟
  右为末,入牛黄少许,冷水调下,大者一钱,小者半钱,无时。
  鸡卵蜜
  鸡卵一枚
  右,和白蜜服之。

  除热汤 小儿立夏后有病,身热者,慎勿妄为吐下,但以此浴之。  白芷根苗各等分
  右为粗散,用清浆水煎,更入盐少许,以浴儿,浴毕,用粉粉之。  又
  白芷 苦参 秦皮
  右煎汤;或无众药,但得一味煮汤皆可。  又
  楮叶一升
  右用水七升,煎至五升,通温暖用之澡浴。
  凉肌粉
  白芷 枫叶 槁本 苦参 黄连
  右等分为细末,每用三钱,以蛤粉三大块同研匀细,入生绢袋子,每浴了以扑身,遍令匀。亦治夏月伏暍,遍身生赤疿子,用之极妙。
  猪胆圆 治小儿血热,早食后发热,至晚则凉。  胡黄连 宣黄连去须,各半两 赤芍药一两  右为细末,以豮猪胆汁和成剂,却入在胆皮中,悬铫上,用浆水煮,勿令浆水入,煮熟取出,圆如菉豆大,每服三十圆,米饮汤下,食后临卧,日三。有生瘰疬一证,亦早食后身热颇相似,但以鼻衄泄泻,宜审辨之。
  升麻葛根汤 治小儿温壮惊风,及伤寒身体发热,或作疮疥,身热未辨之间,并宜服此。  干葛细銼 升麻 芍药 甘草炙,各等分  右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无时。
  桔梗汤 治小儿风热温壮,或伤寒时气,疮疹未发,并宜服之;仍兼小黑膏服尤善。  桔梗 细辛 人参 瓜蒌根 白朮 甘草 川芎 白茯苓各等分  右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生姜三片,薄荷三叶,同煎至七分。三岁以下儿,作四服,无时。
  小黑膏
  川乌 南星各一枚,大者
  右入一小瓶子内,用湿纸密搭封口,慢火烧之。候火灭取出,削出中心所存白处,如皂子大用之,须烧数枚,择中度者,方用为末,次入薄荷、元参末各五钱匕,研匀,炼蜜和成剂,每用旋剥豆许圆之,葱白汤下,频频服。若筋脉或缓或急,加乳香,同葱白汤下之。
  脑子圆 治小儿发热极甚,因伏留心经,昏迷不醒,或误服热药,蓄热所致,用之神效。  生梅花脑子半字或一字
  右取新杀猪心中血一两滴,同研作一圆,新汲水少许化下,大良。未醒即再服一粒。
  薄荷散 治小儿风热温壮,及伤寒伤风,痘疹未辨之间,皆可服之。  薄荷叶 藿香叶去土 荆芥穗 甘松去土白芷 防风去芦,并桠枝 川芎 桔梗去芦 白僵蚕去丝嘴 甘草炙 槁本去土,各一两 细辛去苗,半两  右为末,每服一钱,茶调温服。亦治大人风气不顺,头面风等疾,大能清利头目,止昏眩,聪明耳目。
    单方

  小儿寒热及热气中人:用猪后蹄甲烧灰,乳汁调服一撮,日二服。 【《千金方》,下同】
  治小儿伤寒发黄:捣土瓜根汁三合服之。  又:捣韭根汁澄清,取大豆许滴儿鼻中,即出黄水,立瘥。  又:捣青麦汁服之。

  小儿出汗有热:雷丸四两,粉半斤,为末扑之。
  小儿热痛,口噤体热:青竹茹三两,酢二升,煎一升,服一合。 【《子母秘录》】
  小儿发热,不拘风寒饮食,时行痘疹,并宜用之。以葱涎入香油内,手指蘸油,摩擦小儿五心头面顶背诸处,最能解毒凉肌。【《直指方》】
  小儿阳明经风热湿气相搏,阴茎无故肿或痛缩,宜宽此一经自愈。广木香、枳壳麸炒二钱半,炙甘草二钱,水煎服。【《曾氏小儿方》】
  小儿潮热往来,盗汗:用南番胡黄连、柴胡等分为末,炼蜜丸芡子大。每服一丸至五丸,安器中,以酒少许化开,更入水五分,重汤煮二三十沸和滓服。【《孙兆秘宝方》】
  小儿热渴久不止:葛根半两,水煎服。 【《圣惠方》,下同】
  小儿天行壮热头痛:木香六分,白檀香为末,清水和服,仍温水调涂顖顶,取瘥。
  小见骨蒸,体瘦心烦:天灵盖酥炙黄连等分研末,每服半钱,米饮下,日二服。
  小儿热病壮热头痛:用瓜蒌根末,乳汁调服半钱。
  小儿头热,鼻塞不通:湿地龙粪捻饼,贴顖上,日数易之。
  小儿身热:苦参煎汤浴之,良。 【《外台秘要》,下同】
  小儿蒸热,脾虚羸瘦,不能饮食:用白朮、白茯苓、白芍药各一两,甘草半两为散,姜枣煎服。
  小儿五心烦热:胡黄连末,米饮服一钱。 【《易简方》】
  小儿心经实热:泻心汤。用黄连三钱半,水一盏,煎半盏,食远温服。 【《和剂局方》】
  小儿发黄,皮肉面目皆黄:用生瓜蒌根捣取汁二合,蜜二大匙和匀,暖服,日一服。 【《广利方》】
  小儿疳热肚胀,潮热发焦:不可用大黄、黄芩伤胃之药,恐生别证;以胡黄连五钱、灵脂一两为末,雄猪胆汁和丸菉豆大,米饮服,每服一二十丸。【《全幼心鉴》】
  小儿五心烦热,渴欲饮水者:煮黑豆与食之,安。 【《古今医统》】
  小儿夏月伤暑:用赤茯苓、猪苓、泽泻、炒扁豆、姜制厚朴、香茹各三分,用生姜一片煎。如有吐,加藿香。【《穷乡便方》】
  小儿渴疾:桑叶不拘多少,遂片染生蜜,绵系蒂上,阴干细切,煎汁,日饮代茶。 【《胜金方》】
  小儿热渴:莲实二十枚,炒浮萍二钱半,生姜少许,水煎分三服。 【《圣济总录》,下同】
  小儿身热汗出拘急,因中风起:丹参半两,鼠屎三十枚为末,每服三钱,浆水下。
  小儿热病,壮热烦渴头痛:生地黄汁三合,蜜半合和匀,时时与服。 【《普济方》,下同】
  小儿挟风,蕴热体热:太阴元精石一两,石膏七钱半,龙胆半两为末,每服半钱,新汲水下。
  小儿身热:石膏一两、青黛一钱为末,糕糊九龙眼大,每服一丸,灯心汤化下。
  小儿脑热,尝欲闭目:大黄一分,水三合,浸一夜,一岁儿服半合;余者涂顶上,干即再上。【《至宝方》,下同】
  小儿狂语,夜后便发:竹沥,夜服二合。
  小儿多热:熟汤研郁李仁如杏酪,一日服二合。
  小儿黄疸:胡黄连、川黄连各一两为末,用黄瓜一个,去瓤留盖,入药在内,合定面裹煨熟,去面捣丸菉豆大,每量大小,温水下。【《总微论》,下同】
  小儿躁渴:粉霜一字,大儿半钱,莲花汤调下;冬月用莲肉。
  小儿积热毛焦,睡语欲发惊者:牛黄六分,朱砂五钱,同研,以犀角磨汁调服一钱。
    针灸

  《古今医统》曰:小儿饮水不歇,面目黄者,灸阳刚二穴各一壮,在十四椎下两傍各开一寸陷中。
    医案

  《钱氏直诀》曰:朱监簿子五岁,忽发热。医曰:此心热也。腮赤而唇红,烦躁引饮。遂用牛黄丸三服,以一物泻心汤下之。来日不愈,反如无力而不能食;又下之,便利黄沫。钱曰:心经虚而有留热在内,必被寒药下之致此,虚劳之病也。宜先用白朮散,生胃中津海我陨⒅沃V煸唬捍蟊泓S沫如何?曰:胃气正,即泻自止,虚热也。朱曰:医用泻心汤如何?钱曰:泻心汤者,黄连一吻耳。黄连性寒,多服则利,能寒脾胃也。坐久众医至,皆曰实热。钱曰:虚热。若实热,何以泻心汤下之不安?又加面黄颊赤,五心烦躁,不食而引饮。医曰:既虚热,何大便黄沫?钱笑曰:便黄沫者,服泻心汤故也。钱与胡黄连丸治愈。
  郑人齐郎中者,家好收药散施。其子忽脏热,齐自取青金膏三服,并一服饵之。服毕至三更,泻五行,其子困睡。齐言子睡多惊,又与青金膏一服,又泻三行,加口干身热;齐言尚有微热未尽;又与青金膏。其妻曰:用药十余行末安,莫生他病否?召钱氏至,曰:已成虚羸。先用白朮散时时服之,后服香苽丸十三日愈。
  朱监簿子五岁,夜发热,晓即如故。众医有作伤寒治者,有作热治者,以凉药解之,不愈。其候多涎而喜睡,他医以铁粉丸下涎,其病益甚。至五日,大引饮。钱曰:不可下之。乃取白朮散一两,煎药汁三升,使任意取足服。朱曰:饮多不作泻否?钱曰:无生水不作泻,纵多不足怪也,但不可下耳。朱曰:先治何病?钱曰:止泻治痰,退热清神,皆此药也。至晚服尽。钱视曰:更可服三升。又煎白朮散三升,服尽得稍愈。第三日又服白朮散三升,其子不渴无涎,又投乌胶散二服而安。
  曹宣德子三岁,面黄,时发寒热,不食饮水。或用牛黄、麝香二丸,不愈;用止渴干葛散,反吐。师谓食伏于胃脘,先以白饼子下之,又以消积丸磨之而愈。
  《儒门事亲》曰:蔡寨成家一童子,年十五岁,病疸一年,面黄如金,遍身浮肿乏力,惟食盐与焦物。戴人以茶调散吐之,涌涎一盂,临晚又以舟车丸七八十粒、通经散三钱,下四五行。待六七日,又以舟车丸、浚川散,下四五行。盐与焦物见而恶之,面色变红。后再以茶调散涌之,出痰二升方愈。
  万氏《幼科发挥》曰:一儿发热,至日晡尤甚,其医作疟治不效,又作潮热治亦不效。予曰:此胃虚有宿食也。谓疟疾则寒热有发有止;谓潮热则发有时如水之潮,过即退,次日依时复发。此儿身尝温热,至申酉时则甚,故知是宿食发热也。彼曰:有所据乎?曰:出仲景伤寒正理论阳明病证云:潮热者实也,宜下之。以三化丸下之愈。
  一儿惊风时热不退,群医有议用小柴胡汤者,有欲用竹叶汤者,有欲用凉惊丸者。予曰:大惊之后,脾胃已虚,宜温补之。三药寒凉,不可服也。乃作理中汤,用炒干姜,一剂热除。
  《明医杂着》曰:李阁老子患潮热,饮食如故,自申西时甚,至子丑时方止,遍身似疥,大便秘结,小便赤濇,热渴饮冷。余以为脾胃实热,传于肺与大肠,先用清凉饮四剂,结热始退;又用四物汤加柴胡、黄连数剂,其疮渐愈。彼欲速效,另用槐角丸之类,诸证益甚,遂求于施院长。亦用四物汤加柴胡、黄连,加桃仁、赤芍药,至百剂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