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
- 小儿诸热门
小儿诸热门
黄疸
小儿有身体肌肤面目悉黄者,此黄病也。因将息过度,饮食伤饱,脾胃受热,与谷气相搏,蒸发于外,脾胃象土,其色黄,候肌肉,故为是病也。慎不可灸,灸则热转甚矣。若身体痛,背髆强,大小便濇,腹胀满,一身尽黄,及目睛爪甲皆黄,小便如屋尘色,若物皆黄,此疸病也。若发渴,小便濇,腹满,脉沉细,为难治也。黄病者稍轻,疸病极重。又有自生下面身深黄者,此胎疸也,因母脏气有热,熏蒸于胎故也。经言:诸疸皆变色深黄者是也。若身微黄者,胃热也。若但面黄腹大,渴而食泥土者,脾疳也。
渴
小儿有渴而饮水者,此因脏腑有热,热则脏燥,故多体热发渴,亡耗津液,即令作渴欲饮水以解之也。又有疳渴、吐泻发渴、霍乱发渴者,各逐本项具之。阎孝忠云:凡小儿诸渴,因亡失津液,引饮,但多煎钱氏白朮散与服,使任意取足饮之,弥多弥好。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二十
小儿诸热门
方
神验柴胡散 【《中藏经》】 治小儿骨热,夜间如蒸,甚者不过十数日见效。 土柴胡不拘多少,去芦洗净,炙黄色,不令太焦,亦不须银州者 右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入地骨皮指面大二片子,同煎至七分,食后温服。如虚瘦,但空心服补药,食后煎下数服,时时如水饮之。
丹参赤膏 【《千金方》,下同】 治少小心腹热。 丹参 雷丸 芒硝 戎盐 大黄各二两 右五味(口父)咀,以苦酒半升浸四种一宿,以炼成猪肪一斤煎三上三下,去滓,乃内芒硝,膏成以摩心下,冬夏可用。一方,但用丹参、雷丸亦佳。
五物甘草生摩膏 治少小新生,肌肤幼弱,善为风邪所中,身体壮热,或中大风,手足惊掣。 甘草 防风各一两 白朮 桔梗各二十铢 雷丸二两 右(口父)咀,以不中水猪肪一斤煎为膏,以前药微火上煎,消息视稠浊,膏成去滓,取如弹丸大一枚,炙手以摩儿百过。寒者更热,热者更寒。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顖上及手足心,甚辟风寒。
李叶浴汤 治少小身热。
李叶无拘多少
右(口父)咀,以水煮去滓,将浴儿良。
柳枝浴汤 治小儿生一月至五月,乍寒乍热。 柳枝无拘多少细切
右煮取汁洗儿。若渴,绞冬瓜汁服之。
青木香浴汤 治小儿壮热羸瘠。
青木香四两 麻仁 竹叶各一升 虎骨五两 白芷三两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二斗,煮取一斗,稍稍浴儿。
十二物寒水石散 治少小身体壮热,不能服药。 寒水石 芒硝 滑石 石膏 赤石脂 大黄 青木香 甘草 黄芩 防风 芎穷 麻黄根 右,各等分,合治下筛,以粉一升,药屑二合相和,复以筛筛之,以粉儿身,日三。
李根汤 治小儿暴有热,得之二三日者。 李根 桂心 芒硝各十八铢 麦门冬去心 甘草各一两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五服。
升麻汤 治小儿伤寒变热毒病,身热面赤,口燥,心腹坚急,大小便不利,或口疮者;或因壮热,便四肢挛掣惊仍成癎疾,时发时醒,醒后身热如火者,悉主之。 黄芩一两 升麻 白薇 麻黄 萎蕤 柴胡 甘草各半两 (石卜)硝 大黄 钓藤各六铢 右十味(口父)咀,以水三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儿生三十日至六十日,一服二合;六十日至百日,一服二合半;百日至二百日,一服三合。
大黄汤 治小儿肉中久挟宿热瘠热,进退休作无时。 生大黄 芒硝 甘草各半两 桂心八两 石膏一两 大枣五枚 右六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每服二合。
蜀漆汤 治小儿潮热。
蜀漆 甘草 知母 龙骨 牡蛎各半两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去滓。一岁儿少少服平合,日再。
石膏汤 治小儿腹大短气,热有进退,食不安,谷为不化。 大黄 黄芩 甘草 麦门冬 芒硝各半两 石膏一两 桂心八铢 右七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三服;期岁已下小儿作五服。
竹叶汤 治小儿夏月患腹中伏热,温壮来往;或患下痢,色或白或黄,三焦不利。 竹叶切 小麦各五合 柴胡 麦门冬 人参 甘草各半两 茯苓十八铢 黄芩一两六铢 右八味(口父)咀,以水四升,煮竹叶、小麦,取三升,去竹叶、小麦,下诸药,煮取一升半,分三服。若小儿夏月忽壮热烧人手,洞下黄溏,气力惙然,脉极洪数,用此方加大黄二两,再服得下即瘥。 又 治五六岁儿温壮,腹中急满,息不利,或有微肿;亦治极羸不下饮食,坚痞,手足逆冷。 竹叶一升 小麦半升 甘草 黄芩 瓜蒌根 泽泻 茯苓 知母 白朮 大黄各一两 桂心二铢 生姜一两半 人参 麦门冬 半夏各二两 当归十八铢 右十六味(口父)咀,以水七升,煮竹叶、小麦,取四升,去滓内药,煮取一升六合,分四服。
大黄牡蛎汤 治小儿壮热,实滞不去,寒热往来,微惊悸。 大黄一两 黄芩 瓜蒌根 甘草各十八铢 滑石二两 桂心 牡蛎煅 人参 龙骨 凝水石 白石脂 硝石各半两 右十二味(口父)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每服三合,一日一夜令尽;虽吐亦与之。一本加紫石英半两。
调中汤 治小儿春秋月晨夕中暴冷,冷气折其四肢,热不得泄则壮热,冷气入胃变下痢或赤白滞,起数,小腹胀痛极,壮热,气脉洪大或急数者,服之热便歇,下亦瘥也;但壮热不吐下者亦主之。 葛根 黄芩 茯苓 桔梗 芍药 白朮 槁本 大黄 甘草各六铢 右九味(口父)咀,以水二升,煮取五合,服如后法。儿生一月至七日,取一合分三服;生八日至十五日,取一合半分三服;生十六日至二十日,取二合分三服;生二十日至三十日,取三合分三服;生三十日至四十日,取五合分三服,恐吃五合未得,更以意斟酌;百日至三百日儿,一如前篇龙胆汤加之。
生地黄汤 治小儿寒热进退,啼呼腹痛。 生地黄 桂心各二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期岁以下服二合,已上三合。一方七味,有芍药、寒水石、黄芩、当归、甘草各半两。
犀角饮 治小儿心脏热感。
犀角十八铢 茯神一两 麦门冬一两半 甘草半两 白朮六铢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九合,煎取四合,分服。加龙齿一两佳。
加味小柴胡汤 【《钱氏直诀》,下同】 治乳母肝火发热等证,致儿为患,子母并服。 柴胡一钱 黄芩七分 人参 半夏各四分 甘草三分 山栀 丹皮各五分 右,水煎。
柴朮参苓汤 治肝火血热,通身瘙痒,或起赤晕,或筋挛结核。 白朮炒 人参 茯苓各一钱 柴胡 川芎 山栀 芍药炒 甘草炒,各五分 熟地黄自制 当归各八分 右,水煎服。
芍药参苓散 治肝木克脾土,目札面青,食少体倦。 芍药炒 人参 茯苓 白朮 陈皮各七分 柴胡 山栀炒 甘草炒,各五分 右,姜水煎。
龙胆泻肝汤 治肝经湿热,或囊痈便毒,小便濇滞。 龙胆草酒炒,五分 车前子炒 木通 当归尾 泽泻各三分 甘草 黄芩 生地 山栀各三分 右,水煎服。
清凉饮 治消中能食而瘦,口干自汗,大便结燥,小便频数。 羌活 柴胡 炙甘草 知母酒制 黄芪炒 黄芩酒制,各一钱 生甘草 防己 生地酒制 防风各五分 当归六分 红花少许 杏仁 桃仁各五个 升麻四分 石膏 川黄蘗 草龙胆各一钱五分 右,每服一二钱,水煎,入酒少许服。
黄连香薷饮
香薷四两 厚朴二两 黄连一两
右,每服一二钱,将朴、连同生姜炒令紫色,入香薷,水酒各一盏煎,冷服。
连翘饮子 【《本事方》】 治大人小儿五脏积热,烦燥多渴,唇裂喉闭,目赤鼻颔结硬,口舌生疮;阳明证伤寒发狂,见鬼谵语,大小便闭,一切风壅,并皆治之。 山栀 甘草 赤芍药各一两 大黄 (石卜)硝 连翘 薄荷 干葛各二两 右为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天竹叶七片,蜜三匙,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服。惟阳明证伤寒忌下。
全蝎散初虞世方 治小儿惊热。
全蝎 天南星取心为末,一钱 人参三钱 蛇蜕三钱 右为末,蜜汤调下,或薄荷加蜜汤调下。
洗心散 【《类证活人书》,下同】 治小儿遍身壮热,头目碎痛,背髆拘急,大热冲上,口苦唇焦,夜卧舌干,咽喉痛肿,涕唾稠粘,痰壅,吃食不进,心神躁热,眼濇睛疼;伤寒鼻塞,四肢沉重,语声不出,百骨节痛,大小便不利;痘疮时行瘟疫,狂语多渴,及小儿天吊风夜惊,并宜服之。 大黄四两,以米泔水浸一炊间,漉干慢炒取熟 当归炒 芍药 炙草 荆芥 麻黄各四两,炒 白朮一两,炒 右捣罗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入姜一片,薄荷二叶,同煎至八分,放温,和滓服了,仰卧,仍去枕少时。如五脏壅实,煎四五钱七。若要溏转则热服。
惺惺散 治小儿风热及伤寒时气,疮疹发热,头痛壮热,目濇多睡,咳嗽喘粗,鼻塞清涕。 桔梗 细辛 人参 白朮 瓜蒌根 甘草炙 白茯苓 川芎各等分 右捣罗为细末,每服二钱,用水一盏,生姜二片,薄荷二叶,同煎七分服。三岁已下作四五服,五岁已下分二服。凡小儿发热,不问伤风风热,先与此散数服,往往辄愈。《幼科全书》加麻黄。《婴童百问》无川芎。
麻黄黄芩汤 治小儿伤寒,无汗头疼,发热恶寒。 麻黄去节,一两 黄芩 赤芍各半两 甘草炙 桂枝去皮,各一分 右捣罗为细末,每服二钱,滚水调下,日三服。兼治天行热气生豌豆疮不快,益烦躁昏溃,或出尚身疼热者。
升麻黄芩汤 治小儿伤风,有汗头疼,发热恶寒。 升麻 葛根 黄芩 芍药各三钱 炙草一钱半 右銼如麻豆大,每服二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若时行疮痘出不快,烦躁不眠者,加木香一钱五分。
甘露饮子 治小儿胃中客热,口臭不思饮食,或饥烦不欲食,齿龈肿疼脓血,舌口咽中有疮,赤眼红睑,目不欲开,疮疹已发未发并宜服。 熟地黄 生地黄 天门冬 麦门冬并去心,焙 枇杷叶去毛 枳壳麸炒去穰 黄芩 石斛 山茵陈 甘草炙,各等分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食后临卧温服。
双丸 治小儿身热头痛,饮食不消,腹胀满或心腹疼痛,大小便不利,或下重数起,未瘥,可再服。小儿蒸候,哺食减少,气息不快,夜啼不眠,是腹内不调。并宜用此丸下之。 甘遂半两 朱砂一钱,另研 麦门冬二两半 蕤核去仁研,四两半 牡蛎二两 炙甘草一两 巴豆六十枚,去皮心膜研,新布绞去油,日中晒之,白如霜者 右麦门冬、甘草、甘遂、牡蛎四味为细末,入巴豆、朱砂、蕤仁合和,捣二千杵,更入少蜜捣和极熟,旋丸。半岁儿服如荏子大一双;一岁儿服如半麻子大,分为一双服;如二岁,麻子大一枚,分一双;三四岁者,服如麻子大二丸;五六岁者服如大麻子大二丸;七八岁者如小豆大二丸;十岁微大于小豆二丸。常以鸡鸣时服。如至日出时不下者,热粥饮服数合,投之即下,药丸皆双出也。下利甚者,浓煎冷粥饮之便止。
石膏麻桂汤 治小儿伤寒,未发热,咳嗽头面赤。 麻黄汤泡 黄芩各一两 炙甘草 石膏 芍药各半两 桂心一分 杏仁十枚,去皮尖 右七味为散,每服二钱,水一中盏,入生姜三片,煎半盏,去滓服。儿若甚小,以意增减之。
连翘饮 治小儿一切热。
连翘 防风 甘草 山栀子各等分
右件捣罗为末,每服二钱,水一锺,煎七分,温服。
麦门冬汤 治少小未满百日,伤寒鼻衄,身热呕逆。 麦门冬三分 石膏 寒水石 炙甘草各半两 桂心三钱半 右剉如麻豆大,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
五物人参散 治小儿天行壮热,咳嗽,心腹胀满。 人参 甘草各半两,炙 麦门冬一两,去心 生地黄一两半,如无只用生干地半两 右銼如麻豆大,每服三钱,水一盏,入茅根半握,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八物麦门冬饮 治小儿诸热。
麦门冬三两,去心 炙甘草 人参各一分 紫苑 升麻各二两 贝母一分半 右銼如麻豆大,每服三钱,水一盏,入茅根半握,煎至七分,去滓,再入竹沥少许,重煎温服。
枣叶饮 治小儿天行五日以后,热不歇者。 枣叶半握 麻黄半两,去根节 淡豉一合 葱白切,一合 右件共童子小便二盏,煎至一盏。去滓分二服。
凉膈散 【《伤寒直指格论方》】 一名连翘饮子。治伤寒表不解,半入于里,下证未全或复未愈者;或燥热怫结于内,而烦心懊憹不得眠者;及无问伤寒杂病,大人小儿脏腑积热,烦躁多渴,面热头昏,唇焦咽燥,舌肿喉痹,目赤鼻衄,颔颊结硬,口舌生疮,痰实不利,咳唾稠粘,睡卧不安,谵语狂妄,肠胃湿燥,便尿閟结;一切风热壅滞,风眩疮癣;及伤寒阳明胃热发斑,下证未全者;或误服暖药过多,为诸热证,并酒甚热毒,兼小儿斑疹痘疮,已出未快者,或热极黑陷将死者。 栀子仁 连翘 薄荷 黄芩 甘草各一两半 大黄 芒硝各半两 右为粗末,每一两,水二盏,竹叶七片,煎至一盏,去滓,入蜜少许,食后服;加姜煎亦得。去六经热,减大黄、芒硝,加桔梗、甘草、人参、防风。治肺经邪热,咳嗽有痰,加半夏。凉膈与四物各半服,能益血泄热,名双和散。钱氏去连翘加藿香、石膏,为泻黄散。《宝鉴》:连翘四两,硝黄各二两,余各一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