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疮疡门

  小儿口疮,不能吮乳:密陀僧末酢调,涂足心,疮去洗去。 【《简易方》】
  小儿口疮:铁锈末水调敷之。 【《集简方》】
  小儿口疮糜烂:生硫黄水调涂手足心,效即洗去。 【《危氏得效方》】
  小儿口疮,不能食乳:巴豆一枚,连油研入黄丹少许,剃去顶上发贴之,四边起粟泡,便用温水洗去,乃以菖蒲汤再洗即不成疮,神效。【《瑞竹堂方》】
  小儿口疮:用荸荠烧存性,研末搽之。 【《简便方》】
  小儿口疮,白屑如鹅口:不须服药,以生天南星去皮脐研末,酢调涂足心,男左女右。【《集效方》】
  治小儿白屑满口,因名曰鹅口疮,不能吮乳:用发缠指上,蘸井水拭舌;如屑不脱,脓煮栗木汁,以绵缠箸头拭洗,却用飞过黄丹搽上。【《外科经验方》】
  治小儿口下黄肌疮:取羖羊髭烧作灰,和腊猪脂敷之。角亦可用。
  治口傍恶疮:用乱发灰、胡絮灰、黄连、干姜,四味等分为散,以粉疮上,不过三遍。
  治小儿瘘疮:用冢中石灰厚着之良。 【《千金方》,下同】  又:烧桑根灰傅,并烧乌羊角作灰,相和敷之。
  治小儿疽瘘:用丹砂、大黄各三十铢,雄黄(艹闾)茹漆头者、雌黄各二十四铢,矾石马齿者、莽草各十八铢,黄连三十六铢,(口父)咀,以猪脂一升三合,微火煎三上三下,膏成,去滓,下诸色末,搅凝敷之。
  治小儿核肿,壮热有实:用青木香、甘草、石膏、甘遂各十八铢,麝香三铢[三铢 原作「三对」,据《千金》卷五改。],大黄、前胡各一两,黄芩半两,共(口父)咀,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九合,每服三合,日四夜二。
  小儿瘰疬:槲树皮去粗皮切,煎汤洗之。 【《圣惠方》】
  小儿瘰疬:榆白皮生捣如泥,封之频易。 【《必效方》】
  小儿瘰疬:脂麻、连翘等分为末,频频食之。 【《简便方》】
  小儿结核:用五倍子研为细末,醋调服之。
  小儿诸疮:恶疮、秃疮、蠼螋疮,浸淫疮,并宜楝树皮或枝,烧灰傅之,干者猪脂调。【《千金方》,下同】
  治小儿恶疮:熬豉令黄为末,搏疮上,不过三搏愈。
  治小儿疽极:月初即生,常有黄水出,用酢和油煎令如粥,及热傅之,二日易。欲重敷,则以皂荚汤洗疮乃傅之。
  治小儿月蚀疮,随月生死:以胡粉和酥搏之,五日瘥。
  治月蚀九窍皆有疮者:烧蚯蚓屎末,和猪膏搏之。  又:水和粉傅之。

  治小儿手足及身肿:以小便温暖渍之,良。  又:用巴豆五十枚去心皮,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以绵内汤中拭病上,随手消。并治瘾疹。
  治小儿初生,蓐中生热疮:以鸡子五枚,敲破去白,只取黄煮熟,又以乱发如鸡子黄许,二味相和,铫子中煎熬,取汁涂之;更用苦参末敷之,甚奇。刘禹锡云:向在武陵生子,蓐内便有热疮,发于臂腿,蔓延身半,初用他药无益,状候至重,昼夜啼号不乳。因阅《本草》有云:乱发合鸡子黄煎消为水,疗小儿惊热下痢。注云:去痰热百病;又鸡子,《本草》云:疗热疮。因用之,立效如神。煎法:鸡子黄、乱发初入铫煎时甚干,少顷发焦,遂有液出,旋取置一磁碗中,以液尽为度。【《保幼大全》】
  小儿蓐疮:葵根烧末敷之。 【《外台秘要》】
  小儿蓐疮:嚼泽兰心封之,良。 【《子母秘录》,下同】
  治小儿蓐疮:五月五日取蟾蜍,炙研末,敷之即瘥。
  小儿脐疮久不瘥者:马齿菜烧研敷之。 【《千金方》】
  小儿脐疮不合者:黄蘗末涂之。 【《子母秘录》】
  小儿脐疮:因浴水入脐,或溺湿衣衫所致。用红绵、黄牛粪各烧灰,干胭脂等分,湿则干掺,干则香油调搽,或燕窠泥敷,效。【《幼幼近编》】
  小儿脐疮:龙骨煅研傅之。 【《圣惠方》】
  小儿脐疮:取伏龙肝末傅之。 【《圣惠方》】
  小儿软疖:油麻炒焦,乘热嚼烂傅之。 【《谭氏小儿方》】
  小儿软疖:桑螵蛸烧存性,研末,油调傅之。 【《危氏方》,下同】
  小儿软疖:大枳壳一个,去白磨口平,以面糊抹边,合疖上,自出脓血尽,更无痕也。
  小儿热疖:取井底泥傅其四围。 【《谈野翁方》】
  小儿热疖:釜下土生椒末等分,醋和涂之。 【《千金翼》】
  小儿软疖:用鬼眼睛即墙上白螺蛳壳烧灰,入倒挂尘等分,油调涂之。 【《寿域方》】
  小儿虫疮:用旧绢作衣,化桕油涂之,与儿穿着,次日虫皆出油衣上,取下燃之,有声是也。别以油衣与穿,以虫尽为度。【《集简方》】
  小儿虫疮:榆皮末和猪脂涂绵上,覆之,虫出立瘥。 【《千金方》】
  预免疮疖:凡小儿每年六月六日,照年岁吞皂荚子,可免疮疖之患。林静斋所传方也。【吴昊《扶寿方》】
  小儿遍身疮疱:白芽香合桃叶煎汤浴之。 【《本草纲目》】
  小儿脓疮,遍身不干:用黄蘗末入枯矾少许,掺之即愈。 【《杨起简便方》】
  小儿遍身痒甚:以生姜捣烂,布包擦之而止。 【《疮疡全书》】
  小儿醋疮:取产死妇人冢上草,勿回顾,作汤浴之,不过三度瘥。 【《本草纲目》】
  小儿生疮满身,面如火烧:以黄粱米研粉,和蜜水调敷,以瘥为度。 【《外台》方】
  治湿疮:用浓煎地榆汁洗浴,每日二度。 【《千金方》】
  小儿鳞体:皮肤如蛇皮鳞甲之状,由气血否濇,亦曰胎垢,又曰蛇体。白僵蚕去嘴为末,煎汤浴之。一加蛇蜕。【《保幼大全》】
  小儿诸疮肿痛:杏仁去皮,研滤取膏,入轻粉麻油调搽,神效。 【《鲍氏方》】
  小儿恶疮:皂荚水洗拭干,以少麻油捣烂涂之。 【《肘后方》】
  小儿风疮久不愈者:用菇蒋节烧研敷之。 【《子母秘录》】
  治小儿上下遍身生疮:用芍药、黄连、黄芩各三两,苦参八两,大黄二两,蛇床子一升,黄蘗五两,拔葜二斤,(口父)咀,以水二斗,煮取一斗,以洗浴儿。 【《本草纲目》下同】
  小儿生燕窝疮:鼠屎研末,香油调搽。
  小儿瘑疮:猪牙车骨年久者槌碎,炙令髓出,热取涂之。 【《小品方》】
  小儿热疮,身面皆有,如火烧者:赤地利末粉之。
  治小儿热疮:用水银、胡粉、松脂各三两,以猪脂四升煎松脂,水气尽,下二物搅令匀,不见水银以敷之。
  治小儿身上生赤疵:取马尿洗,日四五度。 【《千金方》,下同】
  治小儿身上有赤黑疵:以针针父脚中,取血贴疵上,即消。  又:取狗热屎敷之,皮自卷落。

  小儿乳肿:天罗灯草、葱白等分煎浓汁服,并洗之。 【《普济方》】
  治小儿耳后月蚀疮:用蚯蚓粪烧,以猪油和敷。 【《证治准绳》,下同】  又:胡粉、鸡清和敷之。
  又:黄连末敷之。
  又:竹叶烧末,猪脂和敷之。

  月蚀耳疮:用角蒿灰掺之,良。 【《集简方》】
  治小儿两拗,及小腹肿痛或痒:用山药研烂,频敷患处,干则易之。 【《证治准绳》,下同】
  治烂脚疮:用生附末,水调敷之愈。
  头面痘痂剥去,脓血出:以真麻油润之,免成瘢痕。酥亦良。
  痘斑疮,心中烦躁,卧眠不安:升麻煎汁,绵蘸拭干。 【《疮疡全书》】
  治小儿疥:烧竹叶为灰,鸡子白和傅之,日三,亦治疥疮。 【《千金方》,下同】  又:烧乱发灰,和腊月猪脂敷之。
  又:以臭酥和胡粉敷之。

  小儿杨梅疮,起于口内,延及遍身:以土萆薢末,乳汁调服,月余自愈。 【《外科发挥》】
  诸骨入肉不出者:煮白梅肉烂,研象牙末厚敷,骨刺自出。 【《疮疡全书》】
  小儿骨疮:诗云:小儿骨痛不堪言,出血流脓实可怜,寻出水蛇皮一个,烧灰油抹敷疼边。【《海上方》】
  冻疮:取金毛狗脊上毛贴之。 【《疮疡全书》】
  小儿五痔,不以年月:根实为末,炼蜜丸梧子大,空心饮下三十丸。 【《集验方》】
  小儿奶痔:用蒲黄空心温酒调服方寸匕,日三服。 【《塞上方》】
  小儿阴疮:用猫头骨烧灰,傅之即愈。 【《本草纲目》】
  小儿阴疮:人屎灰傅之。 【《外台秘要》】
  小儿阴疮:狼牙草浓煮汁洗之。 【《千金方》】
  小儿阴疮;以人屎灰傅之;又狗屎灰傅之;又狗骨灰傅之;又马骨末傅之。 【《千金方》,下同】
  治小儿岐股间连阴囊生疮汁出,先痒后痛,十日五日自瘥,或一月,或半月复发,连年不瘥者:将疮搔去痂,帛拭令干,以蜜敷,更用面作烧饼,乘热即以饧涂饼上熨之,冷即止,再度瘥。
  小儿痘痈:用贝母、南星、僵蚕、天花粉、寒水石、白芷、草乌、大黄、猪牙皂角各等分为末,以酽醋调敷患处,神效。【丹溪方】
    针灸

  万氏《片玉心书》曰:小儿一切肿毒,用蜞针法。取水蛭大者五六条,放肿处吮去恶血,可以消丹瘤,决痈肿。王肯堂《证治准绳》曰:治丹毒赤色,游走不定,令口吮血各聚一处,用细磁器击碎,取锋芒者,以箸头劈开夹之,用线缚定,两指轻撮箸头,少令磁芒对聚血处;再用箸一根频击,刺出毒血。轻者上用口吮出毒,用药敷之。如患在头者,不用砭法,止宜用针卧倒挑患处,以出毒血,迟则毒血入腹而难起矣。若砭后毒甚者,宜用神功散;如毒轻者,砭后不可用,恐砭处皮肤既破,草乌能作痛也。  治流注及痈疽、鹤膝风等证,每日灸二三十壮,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其毒随火而散。盖火以畅达,拔引郁毒,此从治之法,有回生之功。其法用大蒜去皮切三文钱厚,安患处,用艾壮于蒜上灸之三壮,换蒜复灸,未成即消,已成者亦杀其毒。如疮大,用蒜杵烂摊患处,将艾铺上烧之,蒜败再易;如不痛,或作脓,或不起发,及疮属阴证者,尤当多灸。凡疮不痛、不作脓、不起发者,皆气血虚也,多主不治。惟患在头面者,不宜多灸。  治流注结核,或骨痈,鹤膝等证,先用隔蒜灸。若余肿尚存,用此熨之,以助气行血,散其壅滞,功效甚速。又治跌扑损伤,止痛散血,消肿之良法也。其法用葱细切捣烂炒熟,频熨患处,冷则易之。如鹤膝风兼服大防风汤而愈。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五十八

小儿疮疡门

    医案

  《格致余论》曰:东阳进士次子二岁,满头有疮,一日疮忽自平,遂患痰喘。予视之,曰:此胎毒也,慎勿与解利药。众皆愕然。予又曰:乃母孕时所喜何物?张曰:辛辣热物,是其所喜。因口授一方,用人参、连翘、芎、连、生甘草、陈皮、芍药、木通,浓煎沸汤,入竹沥与之,数日而安。或曰:何以知之?曰:见其精神昏倦,病受得深,决无外感,非胎毒而何?
  予之次女,形瘦性急,体本有热,怀孕三月,适当夏暑,口渴思水,时发小热,遂教以四物汤加黄芩、陈皮、生甘草、木通,因懒于煎煮,数贴而止。其后此子二岁,疮痍遍身,忽一日其疮顿愈,数日遂成痎疟。予曰:此胎毒也。疮若再作,病可自安。已而果然。若于孕时确守前方,何病之有!
  汤氏曰:张三太尉女年十五岁,病丹,诸医百药,俱试而不能中。召余视之,以生料四物汤加防风、黄芩,一日而愈。
  《儒门事亲》曰:黄氏小儿面赤肿,两目不开,戴人以(金非)针轻刺砭之,除两目尖外,乱刺数十针,出血三次而愈。此法人多不肯从,必欲治病,不可谨护。
  万氏《幼科发挥》曰:一小儿丹发于脸,眼中红肿,手不可近,三日死。
  一小儿头患疖甚多,寒热作痛,时季夏,乃形病俱实。先用人参败毒散加黄连、香薷一剂,其痛顿止;次用仙方活命饮,未三服,大者出脓,小者自消。后食厚味复发,用清胃散、活命饮各一服而愈。
  一小儿头面肿痛焮赤,属胃经热毒,先用仙方活命饮,次用清胃散而痊。后口舌生疮,别搽末药,腹痛重坠,作呕不食,手足指冷,余谓脾胃虚寒,用异功散加升麻而痊。
  一小儿生旬余,头患毒高寸许,有赤晕,势危急,卧镰砭出黑血,儿即安。翼日眉间有患,亦有赤晕,余意宜即砭之,众议第二日砭之,果血凝不出,腹胀而殁。
  一小儿头面患热毒,服清胃之药,肿痛益甚,余谓毒气炽盛而瘀血不散也,用仙方活命饮二剂而愈。后因伤食,朝寒暮热,头面仍患之,服降火之剂,口舌赤肿,手足并冷,余谓胃气复伤而虚寒也,用五味异功散而愈。
  一小儿生下遍身虫疥干痒,喜人摩拍。予制一方,用乌蛇酒浸焙干取肉一钱,苦参酒浸焙干二钱,胡麻仁炒、白蒺藜炒去剌各一钱五分,共为末,用浸蛇与苦参酒糊为丸,甘草汤下愈。
  一儿五岁,每至春时则遍身生脓泡疮,此胎毒也。余戒用搽药,恐粉砒硫之毒乘虚入腹,以胡麻丸服之而愈。更灸风池、血池[血池: 疑当作「血海」。]、曲池、三里,自此再不发矣。
  王氏一女四岁,耳后侧有结核,问余,余曰:非疬疮,乃痰核也。不必治,亦不为害。他医所惑,作疬治之,用盘蝥内消之药过多,脾胃受伤,致成疳痨而死,哀哉!马刀多生于耳后前,肿硬赤痛,俗名痄腮,用败毒散敷之,神效。
  一儿患口舌生疮,医用药服之搽之者,皆芩、连、知、蘗类,无效。予曰:心热所为,苦入心而反助其热,宜无效。乃作洗心散与之,一服而安。
  予外甥满口生疮,咽喉唇舌皆是,令人取药。予制一方,用蘗、连一钱,朱砂、白矾五分,鼠妇焙干三分,共为研细,付之立效,乃奇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