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
- 小儿唇口齿舌喉病胸背手足病门
小儿唇口齿舌喉病胸背手足病门
保婴撮要 【明 薛铠】
龟胸龟背
龟胸龟背,法当调补脾肺为主,而以清热消痰佐之。若因乳母膏梁厚味者,当以清胃散治其母,子亦服少许。
鹤膝风
鹤膝风者,其腿惭细,其膝愈粗,状如鹤膝,是以名之。此因禀肾经不足,外邪所乘而患之。初则膝内作痛,外色不变,伸屈艰难。若一二月间,焮肿色赤而作脓者,可治;肿硬色白而不作脓者难治。初起者用大防风汤为主,佐以益气养荣汤;成者用补中益气汤为主,佐以大防风汤,切勿用十宣流气等药。若不溃不敛,或发热等证者,须调补脾胃为善,否则必变败证矣。
医学纲目 【明 楼英】
行迟
小儿三岁不能行者,由受气不足,体力虚怯,腰脊脚膝,筋骨软,足故不能行。用真五加皮为末,粥饮调,次入好酒少许,每服一栗壳许,日三服效。
尊生书
龟胸
龟胸乃肺热胀满,有痰成之。忌破气发散,肺虚也;亦忌收濇,宜降气消痰。
证治准绳 【明 王肯堂】
龟胸
张氏云:乳母乳儿,常捏去宿乳;夏常洗乳净,捏去热乳。若令儿饮热乳,损伤肺气,胸高胀满,令儿胸高如龟,乃名龟胸。 曾氏云:此候因风痰停饮,聚积心胸,再感风热。肺为诸脏华盖,居于膈上,水气泛溢,则肺为之浮,日久凝而为痰,停滞心胸,兼以风热内发,其外证唇红面赤,咳嗽喘促,致胸骨高如覆掌,名曰龟胸。治法宽肺化痰利膈,以除肺经痰饮。先用五苓散和宽气饮,入姜汁葱汤调服;次清肺饮、雄黄散、碧玉丸、如意膏为治。若投前药愈而复作,传变目睛直视,痰涎上涌,兼以发搐,则难治矣。
龟背
坐儿稍早,为客风吹脊,风气达髓,使背高如龟。虽有药方,多成痼疾,以灸法为要。在百日内不治。
行迟
张氏云:凡儿生至周岁三百六十日,膝骨成,乃能行。近世小儿多因父母气血不足,故令胎气不强,骨气软弱,筋脉无力,不能行步。鹿茸丹主之,曾经大效。 汤氏云:小儿不能行,治法当用钱氏补肾地黄丸加鹿茸、五加皮、麝香。外甥黄知录之子,三岁不能行,遂合此方服之,有验。
医学入门 【明 李梴】
手足
手软,无力以动也。所受肝弱,两手筋缩不能舒伸。薏苡丸主之。 脚软行迟,乃骨髓不满,气血不充,筋弱不能束骨。宜肾气丸加牛膝、五加皮、鹿茸。五六岁不行者,羊角丸;三岁不能行者,用五加皮一两、牛膝、木瓜各五钱为末,每二钱,米饮入酒少许,调服。有脚指蜷缩无力,不能展伸者,海桐散主之。有鹤节风,俗云鼓捶风,乃肾虚精髓内耗,为风邪所袭,皮肤不荣,日渐枯瘁,如鹤脚之节。宜肾气丸加五加皮、鹿茸、牛膝。
幼幼近编 【明 陈治】
龟胸
肺经受热,故胸高肿满,状似龟胸也。轻则泻白散加山栀、天门冬,甚则百合丹。切禁五辛酒面炙煿煎炒之物。
龟背
风寒客于脊髓,故令背高如龟也。宜二活散。外灸肺俞,三椎下两旁;膈俞,七椎下,各三五壮。亦有坐早致伛偻者,用六味丸加薏仁、木瓜、当归、肉桂。
行迟
行迟,属肝肾俱虚。肾主骨,肾虚则髓不满骨,故骨软不能行;肝主筋,肝虚则血不荣筋,故筋痿不能束骨也。宜虎胫丸。
方
地黄丸 【《小儿直诀》,下同】 治肾虚解颅,或行迟、语迟等证。 熟地黄八钱,酒洗;益肾水,滋真阴,补血生精 山茱萸肉补肾添精 干山药各四钱,凉而能补 牡丹皮凉肾泻阴中之火,治足少阴无汗之骨蒸 泽泻补阴入肾经 白茯苓各三钱,入壬癸 右地黄杵膏,余为末,加炼蜜丸桐子大,每股二三十丸,空心白汤下。薛己曰:按前丸治肾经,虚热作渴,小便淋秘,痰气上壅;或肝经血虚,燥热,风客淫气而患瘰疬结核;或四肢发搐,眼目瞤动;或肺经虚火咳嗽,吐血,头目眩晕;或咽喉燥痛,口舌疮裂;或心经血虚有火,自汗盗汗,便血诸血;或脾虚湿热,下刑于肾,腰膝不利;或疥癣疮痛等证,并用前药为主,而佐以各脏之药。大抵此药为天一生水之剂。若禀赋不足,肢体瘦弱,解颅失音,或畏明下窜,五迟五软,肾疳、肝疳,或早近女色,精气亏耗,五脏齐损,凡诸虚不足之证,皆用此以滋化源,其功不能尽述。
红内消散 【《本草纲目》】 治小儿龟背。 红内消即赤何首乌
右为末,用龟尿调,点背上骨节,久久自安。
加味地黄丸 【《片玉心书》,下同】 治小儿行迟。 虎胫骨酒炙 生地黄 酸枣仁炒 辣桂 白茯苓 防风 当归 炼蜜为丸,白汤下。如惊后得前证者,加羌活。肾弱失音者,本六味加巴戟去心、石菖蒲各三钱为丸,麦冬汤下。
加减葶苈丸
大黄煨 天冬去心 杏仁去皮尖另研 百合 桑白皮炒 木通 甜葶苈炒 蜜丸,滚白水送下。
龟胸丸 【《婴童百问》,下同】 治小儿龟胸龟背,缘肺热气胀满而渐成此疾;乳母多食辛辣之物,亦能成此证。 大黄煨,一钱 天门冬去心 百合 木通去节 杏仁去皮尖炒 枳壳麸炒 桑白皮蜜炙 甜葶苈炒 (石卜)硝各五钱 右为细末,炼蜜丸如芡实大,每用一丸,温汤化服,食后。
枳壳防风丸
枳壳麸炒 防风 独活 大黄煨 前胡 当归 麻黄去节,各三钱 右为细末,面糊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丸,米饮食后服。
大黄丸 【《证治准绳》,下同】 治龟胸,肺热壅滞,心膈闷满。 大黄七钱半,微炒 天冬焙 杏仁麸炒微黄 百合 木通 桑白皮 甜葶苈隔纸炙紫 (石卜)硝各五钱 右为细末,蜜丸如绿豆大,不时温水研五丸,量儿大小加减。《幼科类萃》去(石卜)硝,加石膏。
百合丹 即前大黄丸加减。
百合一两 (石卜)硝 杏仁汤浸去皮尖 桑白皮 木通 川大黄 天门冬各五钱 右为极细末,炼蜜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饮送下,量儿大小加减。
龟胸丸
苍朮 黄蘗酒炒 芍药酒炒 陈皮 防风 山楂 威灵仙 当归 右为末,蜜丸,食后温水下,利后加生地黄。
松蕊丹 治龟背病。
川大黄炮 前胡 麻黄去根节 桂心各半两 松花洗焙 枳壳去瓤麸炒 独活 防风各一两 右为细末,炼蜜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粥饮下,量儿大小加减。圣惠麻黄丸多芍药,少前胡。一方多槟榔、诃皮。一方无松花,有当归,煮面和丸,名枳壳防风丸。
鹿茸丹 治数岁不能行。
麝香 鹿茸酥炙黄 生地黄 虎胫骨酥涂炙 当归洗焙干 黄芪銼 右件各一两为细末,用羊髓四两煮烂,和成膏,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磨沉香汤下,乳食前,日三服。
羚羊角丸 治小儿肾虚,或病后筋骨弱,五六岁不能行,宜补益肝肾。 羚羊角尖细而节密者错取末 生干地黄焙 虎胫骨敲破,涂酥炙黄 酸枣仁去皮称炒 白茯苓各半两 桂去皮,取有味处,不得见火 防风 当归 黄芪切焙,各二钱半 右同为细末,炼蜜和成剂,每服一皂子大,儿大者加之,食前温水化下,日三四服,久服取效。
生干地黄丸 治儿十岁不行。
生地黄 当归焙 防风 酸枣仁微炒 赤茯 黄芪 芎藭 羚羊角 羌活 甘草炙微赤 桂心各等分 右,捣罗蜜九如菉豆大,食前温酒下,量儿加减。
虎骨散
虎胫骨酒炙 生地黄 酸枣仁酒浸去皮炒 辣桂去皮 白茯苓去皮 防风 当归俱去芦 川芎 牛膝酒浸去芦,各等分 右为极细末,每服一钱半,以粥饮调,次入好酒二滴再调,食前服,日二。一方用炼蜜丸如黍米大,木瓜汤下五丸,或十丸。《宝鉴》加黄芪。
三因五加皮散 治小儿三岁不能行者,由受气不足,体力虚怯,腰脊脚膝筋软,足故不能行。 真五加皮 为末,粥饮调,次入好酒少许,每服一栗壳许,日三服效。
柴胡饮 治小儿骨热,肺脉寒,长不能行,骨热疳劳,肌肉消瘦。 柴胡 鳖甲米酢涂炙黄色 知母 桔梗 枳壳麸炒 元参 升麻 右件各等分,细銼,三岁以下药半两,水五合煎二合,分二服,空心食前服。忌毒物。服后澡浴。
澡浴方
苦参 茯苓皮 苍朮 桑白皮 白矾各半两 葱白少许 右銼,沸水二升,浸药一两,通与儿浴,温处避风。
左经丸 治筋骨诸疾,手足不随,不能行步走动。 草乌头生肉白者去皮脐 木鳖去壳 白胶香 五灵脂各三两半 盘蝥去翅足,一百枚,酢煮熟 当归一两 右为末,黑豆去皮,生杵粉一斤,酢糊丸鸡头实大,酒磨下一丸。不曾针灸伤筋络者,四五丸必效。十岁儿一丸,分三服。此药能通荣卫,导经络,专治心肾肝三经,服后小便少淋濇,乃其验也。按此方非内有污血痼疾,不宜用。
续命丹 治小儿銼骨,行步艰难,脚无力。 防风 乳香 蔓荆子 牛膝 麻黄 羚羊角 枣仁 草乌头 没药 白朮 茯苓各二钱半 天麻酒煮 胡麻炒 当归 续断各半两 川乌头去皮 黄芪各四钱 蒺藜一钱二分半 右为细末,蜜丸小弹大,每服一丸,煎酒细嚼,一日三五服。用后洗药,服药三日方洗。
洗药方
草乌头 当归 地龙 木鳖子 紫贝草 椒目 葱须 荆芥各一两 为末煎汤,露脚指甲从上淋洗,次用熏法。
熏药方
柴胡 草乌头 赤小豆 吴茱萸 羌活 晚蚕沙各一两 末黑豆三升,热水泡,少顷去黑豆,入前药煮,盆盛熏銼闪处,令出骨中汗。
降气消痰汤 【《活幼精要》】
苏子 枇杷叶 桑皮 花粉 沙参 百合 薄荷 射干 前胡 贝母 右,水煎。
百合丹 【《幼幼近编》,下同】
大黄酒煨,七钱半 天冬 杏仁 百合 桑皮 葶苈炒 石膏 枳壳 桔梗 生甘草各五钱 炼蜜为丸。
二活散
羌活 独活 人参 黄芪 薏苡仁 当归 肉桂 杜仲 按:此方原缺分量及制服法。
虎胫丸
虎胫骨 熟地 山茱萸 牛膝 山药 当归 木瓜 川芎 鹿茸 薏苡仁 五加皮 肉桂 蜜丸梧子大,三岁儿日服三丸。内热者去桂。
加味熟地黄丸
熟地黄 山茱萸 牡丹皮 山药 牛膝 泽泻 鹿茸 肉桂 补骨脂 人参童便浸炙 白茯苓 炼蜜为丸。
薏苡丸 【《医学入门》,下同】 治小儿两手筋缩,不能舒伸。 薏苡仁二两 当归 秦艽 酸枣仁 防风 羌活各一两 右为末,蜜丸,芡实大,每一丸至二丸,麝香荆芥煎汤化下。
海桐散 治小儿脚指蜷缩无力,不能展伸。 海桐皮 牡丹皮 当归 熟地 牛膝各二分 山茱萸 补骨脂各一分 右,葱煎服。
五加皮散 【《得效方》】 治三岁不能行。 五加皮二钱半 牛膝 木瓜各一钱二分半 右末,每一钱,米饮调下。
调元散 【《万病回春》】 治行迟。 山药五分 白朮 白芍药 熟地黄 当归 川芎 黄芪蜜炒,各二分半 人参 白茯苓 茯神各二分 甘草一分半 石菖蒲一分 右銼,作一贴,姜三枣二,水煎服。
地黄丸 治头顖不合,体瘦骨露,有如鹤膝,皆肾虚不足;并治肾疳,天柱倾倒。肾主骨也。 熟地黄洗焙,八钱 泽泻洗,二钱 牡丹皮去心 白茯苓各三钱 山茱萸肉 牛膝 鹿茸酥炙 山药各四钱 右末,蜜丸梧子大,三岁以下三二丸,温水空心化下。
哺儿方 【《千金方》】 治数岁不行。 葬家未闭户,盗食与哺,日三,便行。《千金翼》云:未闭户,婴孺就墓门中哺。
针灸
田氏曰:小儿龟胸,取两乳前各一寸五分,上两行三骨罅间,六处各三壮,炷如麦。春夏从下灸上,秋冬从上灸下。 庄氏曰:龟胸取九家灰一斗,盛簸箕中,令儿合面印胸迹,于龟胸印,从上当中及两边,令三姓人同下火,各于灰上灸三壮,弃灰河流或水中。 《圣惠》曰:小儿龟背,当灸第三椎骨节下两傍各一寸半肺俞穴,又第五椎骨节下两傍各一寸半心俞穴,又第七椎骨节下两傍各一寸半膈俞穴。以小儿中指节为一寸。艾炷如小麦大,三五壮即止。此法累用,十有一二得效,亦无全效之功。 《宝鉴》曰:小儿数岁不行,灸两足踝各三壮。
医案
《颅顖经》曰:符殿直之孙,龟背,绍熙辛亥春,灸即效。
万氏《幼科发挥》曰:黄州府甘秀才女,惊后右手大指屈而不能伸,医用全蝎、僵蚕治之,不效。问予求治法。肝主筋,筋赖血养,故曰掌得血而能屈也。血燥则筋枯屈而不能伸也。手大指,手太阴之脉以起也,金本性燥,复用风药以治之,燥益甚矣。刘宗厚云:休治风,休治燥,治得火时风燥了。乃授一方,用人参固本丸加黄芩、黄蘗、知母,作丸服之。
《外科心法》曰:一三岁小儿,臂患毒焮痛,服解毒丸,搽神功散而消。尝治便秘或烦躁,服五福化毒丹,亦效。若脓成者,急刺去,用纸捻蘸麻油纴疮内,以膏药贴之。若儿安静,不必服药,候有脓取去,仍用纴贴。有小儿疮毒不愈,或愈而复发,皆因母食炙煿辛辣,或有热证,宜先治母热,就于母药中加漏芦煎服,儿疮亦愈。若小儿自患前证,不能饮药者,将药加漏芦,令母服之,其疮亦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