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唇口齿舌喉病胸背手足病门

  一以鸡舌香半两,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热含,冷吐。
  齿龈肿痛,常以白盐末封齿龂上,日三夜二。
  一每日扣齿三百下,日一夜二,即终身不发,至老不病齿。  又:以风化石灰一块,大火中煅通赤取出,放冷为末,每用少许,旋入麝香少许,敷牙根上。【《保幼大全》,下同】
  小儿齿龋:以黄连为末,入麝香研匀,贴病处。
  一以马鞭草煎汤含漱之。

  治牙齿宣烂臭有血:以皂角一挺,羊胫骨一铢煅为末,如常揩齿用之,三上瘥。
  治重舌、舌强不能收唾:以鹿角末如大豆许,安舌下,日三四度;亦治小儿不能乳。 【《千金方》,下同】  又:取蛇蜕烧末,以鸡毛蘸醇酢,点药掠舌下,愈。重腭亦可用。
  治小儿重舌:取田中蜂房烧灰,酒和涂舌下,愈。  又:衣鱼涂舌上,千金翼云:衣鱼烧灰傅舌上,愈。  又:灶月下黄土末,苦酒和涂舌上。  又:以二家屠肉切令如指大,摩舌上,儿立能啼。  又:以赤小豆末,酢和涂舌上。
  又:烧簸箕灰,敷舌上。
  又:用黄蘗以竹沥渍,取细细点舌上,良。
  小儿重舌出涎:驴乳、猪乳各二升,煎一升五合服。
  小儿舌疮,饮乳不得:白矾和鸡子置酢中,涂儿足底,二七日,愈。
  治小儿舌上疮:蜂房烧灰,屋间尘各等分,和匀傅之良。  又:桑白汁涂乳上,与儿饮之。
  又:羊骨蹄中生髓,和胡粉敷之。
  又:舌肿强满,满口含糖酢良。
  又:饮羖羊乳即瘥。

  小儿重舌:皂角刺灰入(石卜)硝或脑子少许,漱口,渗入舌下,涎出自消。【《圣惠方》,下同】
  小儿木舌,长大满口:鲤鱼切片贴之,以帛系定。
  小儿重舌肿木:用伏龙肝末、牛蒡汁涂之。
  小儿木舌:黄蜀葵花为末一钱,黄丹五分傅之。 【《直指方》】
  小儿重舌:木兰皮一尺,广四寸,削去粗皮,入酢一升,渍汁噙之。 【《子母秘录》,下同】
  小儿重舌:蜣螂烧末,唾和敷舌上。
  小儿重舌:嚼粟米哺之。

  小儿重舌:黄丹一豆大安舌下。

  小儿舌疮:胡粉和猪(骨同)骨中髓,日三服之。【《食医心鉴》】
  初生小儿,有白膜皮裹舌,或遍舌根:可以指甲刮破令血出,以烧矾末半绿豆许敷之,若不摘去,其儿必哑。【《姚和众至宝方》】
  小儿重舌:用三棱针于舌下,紫筋刺出恶血,即愈。又用竹沥调蒲黄末,敷舌上效。 【《幼幼近编》】
  小儿生下,舌下有膜如榴子,连于舌根,令儿语言不发:可摘断,微有血;如血不止,烧发灰掺之。又用白矾灰釜底墨,酒调用。此疮名七星疮,或以细针拨之。【《疮疡全书》】
  小儿舌疮:野蔷薇根銼碎,每用一匙头,以水二盏,煎至六分,去滓热含,冷即吐了。治口舌生疮久不瘥。【《张鸡峰方》】
  治木舌:用紫雪二钱半,竹沥半合,和之,时时抹入口中自消。 【《局方》】
  一用百草霜、滑石、芒硝为末,酒调傅。 【《证治准绳》,下同】
  小儿舌上疮:烧葵根为灰,每日少许傅之。
  小儿重舌:用真蒲黄微炒,纸铺地上出火气,研细,每挑些掺舌下,更以温水蘸熟帛裹指,轻轻按之,按罢然后以药掺之,不过三次愈。
  小儿重舌:烧乌贼鱼骨细研,和鸡子黄敷喉及舌上,又取乱发灰细研,以半钱敷舌下,日不住用之。
  小儿舌肿:鲜鲫鱼切片贴之,频换。 【《总微论》】
  重舌、鹅口:桂末和姜汁涂之。

  治小儿卒毒肿着喉颈,肚热妨乳:用升麻、射干、大黄各一两(口父)咀,以水一升五合,煮取八合,一岁儿分三服,以滓敷肿上,冷更暖以敷。大儿以意加之。 【《千金方》】
  治小儿喉痹:桂心、杏仁各半两为末,以绵裹如枣大,含咽汁。
  小儿咽肿痹痛:用鲤鱼胆二七枚,和灶底土以涂咽外,立效。 【《千金方》】
  小儿喉痹:棘针烧灰,水服半钱。 【《圣惠方》】
  小儿咽肿:杏仁炒黑研烂,含咽。 【《普济方》,下同】
  小儿咽肿:牛蒡根捣汁细咽之。

  稻芒入喉中:取鹅涎灌之,立出。 【《疮疡全书》,下同】
  钓鱼针勾入喉中难出:先用木针撑口,次以糯米珠如算盘珠样穿线,中扯直即出。
  小儿喉痹肿闷:以露蜂房烧灰研细末,每一钱乳汁调服。 【《保幼大全》,下同】  一以蛇脱皮烧灰研细末,每一钱乳汁调服。  一以川升麻令含一片。
  一以韭一把杵烂,熬敷上,冷即易。  一以白矾棋子大含之。
  一以陈白梅一个,取肉裹白僵蚕一枚,含咽津。  一以地龙一条研拦,内鸡子白和匀,便倾入喉咽中,良。  一以绳缠扎手大指,屈于节上,针挑刺出血,即瘥。
  小儿喉痹咽肿,出气不快:以鼠粘子二两炒焦,甘草半两炙黄,同为细末,每服一钱,用新汲水调下,更入蜜少许。
  小儿喉痹不能语,以大豆煎汁,放冷含之。
  一以鼋胆少许,生姜薄荷汁化服,得吐便愈。
  一青鱼胆亦得,收得以青黛酿之。

  小儿缠喉风,束气不通:以白僵蚕二个去丝为末,生姜自然汁调,更入蜜少许拌匀,分二三服,或只用半钱一字,旋调服之。
  缠喉、乳鹅、喉痹、咽喉、颔项,肿闷闭塞,气不得通者:令患人先呷好麻油少许,后以茶叶烧灰,细末,水调下半钱,立效。大者增之。  一方:以马衔一具,水二盏煎至半,量大小分服。
  治悬痈忽倒:以白矾灰盐各半两研细,箸头点上拨正;亦治肿闷,日七八遍。
  治咽喉腮颊肿闷:以蒜塞耳鼻中。
  又:以马鞭草根截去两头,取在中者,捣汁服之。
  小儿咽喉肿塞闷:以桑上螳螂窠一两烧灰,马屁勃半两,同研匀细。炼蜜丸桐子大,三岁煎犀角汤研下三圆。大者加之。
  小儿饮乳不快,觉似喉痹:以沙牛角烧刮取灰,涂乳上吮儿,咽下即差。
  治小儿悞吞针刺喉中:以磁石如枣核大,磨令光钻作窍子,以线穿系定,令儿含之,针则自出。若悞吞钱者,用枣大。治悞吞竹木入喉,烧秤锤通赤,渍酒饮之。
  治悞吞金银铜铁钱物,在喉中不下:以南天烛根烧灰研细,熟水调服一钱,立下。
  治悞吞金银铜铁钱等物,在腹内不下:以石灰一皂子许,硫黄半皂子许,同研为末,酒服之。  又:以胡粉一两,水调分服,量大小加减。
  治鱼骨鲠喉不下:以硇砂少许,口中咀嚼,咽之立下。又以故鱼网覆颈项,则下;未可,煮汁饮之立下。  又:以鸬鹚毛烧灰,水调服,量大小与。
  冶一切诸般骨刺,竹木签刺,梗喉不下:于腊月取鳜鱼胆,北檐下阴干,每用少许,酒煎化温呷,得逆便吐,梗乃随出。未吐再服。其梗刺虽咽在腹内,久痛黄瘦者,服之亦出,极妙。无鳜鱼,取青鱼鲤蠡鱼胆亦可。并治喉痹。
  治桃李果梗:以狗头煮汤摩头上。

  治诸物梗喉:以瞿麦为末,水调半钱,或一钱服。
  治一切珠珰钱等物极喉:以弩弓铜牙烧赤,内水中,放冷饮之。
    针灸

  《千金方》曰:小儿重舌,灸行间随年壮。穴在足大趾岐中。又灸两足外踝上三壮。  《古今医统》曰:小儿乳鹅,针少商一分,灸则一壮。少商在大指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白肉际宛宛中,肺脉所出,为井木。单乳鹅针合谷三分,灸则三壮。合谷一名虎口,手大指次指岐骨间陷中,手阳明大肠脉所过为原。  小儿五六岁不语者,心气不足,舌本无力,发转难,灸心俞穴三壮,在五椎下两旁各一寸半陷中。  小儿急喉痹,天突穴一穴,灸一壮,在结喉下三寸。  《幼幼近编》曰:凡小儿患喉蛾,急以银针挑破发顶上,出血即愈。
    医案

  万氏《幼科发挥》曰:一儿患口舌生疮,医用药服之搽之者,皆芩、连、知、药类,无效。予曰:心热所为。苦入心而反助其热,宜无效。乃作洗心散与之,一服而安。
  予甥满口生疮,咽喉唇舌皆是。予用蘗、连一钱,朱砂、白矾五分,鼠妇焙干三分,共为研细敷之,立效,乃奇方也。
  《薛氏医案》曰:一小儿弄舌发搐,手指不冷,余谓肝脾虚热,用异功散加升麻、柴胡而愈。后伤乳腹胀,服克伐作泻,弄舌手指发热。审乳母肝火,与小柴胡汤加升麻、白朮治之,母子并愈。
  一小儿乳食过多,患吐泻,用大剂异功散加柴胡、升麻,母子服之而愈。后因惊服至宝丹之类,发搐弄舌,几至慢惊,余用六君子汤加白附子服之而愈。
  一小儿吐舌,发热饮冷,额鼻黄赤,吐舌流涎,余谓心脾实热,用导赤泻黄二散而愈。后复作,别服清热等药,更弄舌,余用异功散加钓藤钩而安,又用六君子汤全愈。
  《证治准绳》曰:一小儿喉间肿痛,惊悸,饮水,服惊风降火之药益甚。他医仍欲攻风痰。余曰:惊悸饮水,心经虚证。盖胃为五脏之本。先用五味异功散以补胃,加桔梗、甘草以消毒,诸证顿退;后用牛蒡子汤加柴胡而愈。
  一小儿发热饮冷,大便黄色,手足并热,不能吮乳。视口内无患,们其喉间则哭。此喉内作痛,乃脾胃实热也。用泻黄、清胃二散各一剂,母子并服而愈。后因乳母饮酒,儿躁不安,口内流涎。仍用前二散而愈。
  一小儿喉间肿痛,发热咳嗽,大便秘结,此肝与大肠有热,先用牛蒡子汤加硝、黄一服,大便随通;乃去硝黄,再剂顿愈。审其母有肝火发热,用柴胡清肝散,母子并服而痊。
  《薛氏医案》曰:一小儿喉肿作渴,大便干实,右腮赤色,此肺与大肠经实热也。用柴胡饮子一服而愈。后因饮食停滞,服峻厉之药,喉间仍肿,腹中胀痛,此脾气复伤也,用异功散加升麻、当归而痊。
  一小儿因母忿怒,患前证,兼咬牙呵欠,余谓肝经虚热之证,子用甘桔汤加柴胡、山栀、牛蒡子,母服加味逍遥散而愈。
  一小儿嗜膏梁之味,喉间肿痛,痰涎壅盛,服巴豆丸,前证益甚,口鼻出血,唇舌生疮,大便不实。余用犀角地黄汤解膏粱之热,用东垣安胃散解巴豆之毒,又用桔梗汤而愈。
  一小儿喉间肿痛,左腮色青赤,此心肝二经之热也,用柴胡清肝散而愈。后因惊服至宝丹,吐痰发搐,手足指冷,此肝木虚而肺金乘之,用补中益气汤以补脾肺,六味地黄丸以滋肝肾而痊。
  一小儿额间赤,足心热,喉中常痛,服清胃败毒之药,余谓禀肾水不足,而心火炽甚也,当用地黄丸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不悟,口舌赤烈,小便如淋而殁。
  一小儿喉间肿痛,口角流涎,手足并热,用泻黄、清胃二散,母子服之而愈。后因母大怒,儿憎寒发热,仍复流涎,用柴胡清肝散加漏芦,母子服之而愈。
  一女子六岁,喉间肿痛,鼻中息肉,寒热往来,小便频数,良久变白,此肝疳之证,先用加味逍遥散加炒黑焦龙胆草,热痒渐退;乃去龙胆草,佐以四味肥儿丸而愈。
   小儿胸背手足病门

    小儿直诀 【宋、钱乙】

     龟胸龟背

  龟胸龟背者,由儿生下风客于脊,入于骨髓,致成龟背;若肺热胀满,攻于胸膈,即成龟胸。并用龟尿点其骨节自愈。其取尿法,用青莲叶安龟在上,用镜照之,其尿自出。   【注 按小儿元气未充,腠理不密,风邪乘之;或痰饮蕴热于肺,风热交攻而致;或坐早风入骨髓。治当调补脾肺为主。若因乳母厚味辛辣而致者,当兼治其母。若因禀父肝肾虚热者,用六味地黄丸。若禀肾气不足者,用八味地黄丸。】
     行迟

  长大不行,行则脚软,胎弱也。
  【注 小儿行迟:有肝肾虚,长而不能行者;有肝气虚而手足拳挛者;有肝肾虚而脚不能舒展者。并用地黄丸滋补之。】
    片玉心书 【明 万全】

     龟胸龟背

  龟胸者,其胸高肿,状如龟样,此肺热也。加减葶苈丸主之。  小儿龟胸证,肺热胀于胸,加减葶苈丸服之,有神功。龟背者,坐卧伛偻,状如龟背,由客风吹脊入于骨髓,此证多成痼疾。间有灸肺俞二穴第三椎骨节下两傍各寸半,膈俞穴第二骨下两傍各寸半,如此而收功者,然未尽见效也。以枳壳丸主之。  龟背为恶证,肾风入骨髓。内服枳壳丸,灸法宜相继。
     行迟

  行迟者何也?盖骨乃髓之所养,血气不充则髓不满骨,故弱软不能行。此由肾与肝俱虚得之。盖肝主筋,筋弱而不能早行;肾主骨,骨弱而不坚。加味地黄丸主之。  肝肾两虚行不足,肝主筋兮肾主骨。若要二经气血充,加味地黄能助补。
     鹤膝

  脚细者禀受不足,气血不充,故肌肉瘦薄,骨节俱露,如鹤之膝。此亦由肾虚,名鹤膝节。加味地黄丸主之。  小儿鹤膝,此属肾虚。地黄加味。服却无虞。
    婴童百问 【明 鲁伯嗣】

     龟背龟胸鹤膝行迟

  《圣惠》论:小儿龟胸者,缘肺热气胀满而成此疾;乳母多食辛辣之物,亦成此候;或乳母有宿乳,乳儿亦成此疾。常捏去宿乳,则无此证也。当用圣惠龟胸丸治之。  《圣惠》论:龟背者,小儿初生未满半周,强令早坐,逐使客风吹脊,故令背高如龟之状也,有灸法可疗。  又有鹤膝证,钱氏地黄丸加鹿茸以补肾气。  又有行迟之证,地黄丸加牛膝、五加皮、补骨脂、及酒炙鹿茸,又有五加皮散治之。  又治龟首,有龟胸丸以散其热。松蕊丹、百合丹,治龟胸龟背尤佳。羚羊角丸治五六岁不能行走。